助力沿线防洪排涝,工程社会效益不断凸显

助力沿线防洪排涝,工程社会效益不断凸显

一渠清水北上齐鲁,在提升供水安全和生态保障的同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通过泵站工程、渠道工程等与沿线地区的防洪除涝工程有效对接、联动实施,城市防洪和农田排涝能力大大提高。”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瞿潇告诉记者,在抗击台风“利奇马”过程中,南水北调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夏天,受台风“利奇马”影响,自8月10日起,山东多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8月11日,在位于南水北调苏鲁省界调水起点的枣庄市台儿庄城区,平均降雨量已达到160毫米,城区水位达到26.06米,防汛形势异常严峻。但是,城区洪水无法自排入运河,同时,因排涝能力有限,已无法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根据相关协议,经省防指指示,台儿庄泵站开启一台机组为地方排涝。回忆起当时情形,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枣庄管理局台儿庄泵站管理处副主任刘钦冬感叹:“这是泵站建成十年来,首次为台儿庄城区防汛开机,若没有台儿庄泵站协助排涝,整个城区将面临严重内涝的险境。”

同样的紧急情况还发生在小清河干流抢险过程中。通过连夜挖通分洪连接渠,及时让小清河干流洪水分入南水北调胶东输水渠道,顺利实现分洪600余万立方米,使沿岸地区遭受的洪水和内涝灾害得到有效缓解。

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效益还不仅如此。在建设过程中,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南水北调工程与航运相结合,打通了两湖段的水上通道,新增通航里程62千米;京杭大运河韩庄运河段航道由三级航道提升至二级航道,通航能力明显提高。南水北调21项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与防洪除涝、灌溉、生态保护等结合实施,在有效发挥工程水质保障功能的同时,每年可消化中水2亿立方米,山东30个县(市、区)直接获益,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余万亩。

6年来,这条蓝色大动脉已然成为山东的供水要道。同时,伴随着今年11月28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在临清市开工建设,未来河北省和天津市将通过从山东继续向北延伸的新输水渠道用上长江水。这意味着,南水北调山东段工程在保障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将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凸显工程战略价值和社会效益。

记者:方垒

大众日报,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