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水利,无怨无悔

心系水利,无怨无悔

记者: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之前,您曾设计过引黄济青等多项调水工程。据了解,引黄济青工程设计和研究成果还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请您谈谈在引黄济青工程中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对您正在从事的南水北调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调水工程的影响。

耿福明:我1982年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设计院工作,当时国家为缓解青岛市用水紧张正在论证引黄济青工程,该工程当时不仅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全国也是距离最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984年9月该工程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1985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工程设计任务书,1986年4月15日正式开工,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我作为引黄济青工程的主要设计人之一,主要负责工程总体规划和输水工程的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的《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沉沙设计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20世纪90年代,又负责规划设计了引黄入卫、引黄补南四湖、引黄济烟等调水工程。世纪之交,山东出现了连续五年大旱,全省17个地级市中有15个出现了严重的水荒,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居民限时限量供水,大批机井废弃,在烟台和威海出现库底打井取水的严峻局面。21世纪初我们规划设计了胶东引黄应急调水工程,按国家统一部署开展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的规划设计工作。

南水北调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无论规模、投资体制,还是技术难度等都是空前的。正因为我有从事引黄济青等多项调水工程规划设计的经历,为我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我认为要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首先要把握好工程的特点,相比其他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技术难度大。南水北调工程线路长,流域和区域跨度大,沿线穿越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水文、气象以及运行条件差异变化大。作为一个多项目集合的庞大系统工程,既有利用现有河道、湖泊,又有新建输水渠道、平原水库、隧洞以及多级大流量泵站;既要穿越山区、黄河滩区、滞洪区,又要穿过省会城市市区;既要保证冬季冰凌期长距离连续输水安全,又要通过治污和中水截、蓄、导、用工程体系以及滨湖湿地生态工程,确保水质安全……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二是投资规模大。仅山东境内南水北调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和治污工程就达400亿元,主体工程建设资金由政府拨款、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组成,其中基金由沿线地方政府征收,贷款由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统一承贷,并以水价和延长筹集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偿还。三是涉及领域广。南水北调工程包含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政治、法律、人文等多行业和多学科的许多复杂问题,既有工程建设,又涉及很多社会层面工作。四是区域差异大。工程沿线地区经济差异较大,既有经济发达地区,又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工程涉及很多区域,并且存在大量的土地征迁、移民安置等问题,工作任务非常复杂、艰巨。这些特点决定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高难度。因此,要求南水北调工程的组织建设者要紧紧把握工程特点,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目标,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记者:您不仅主持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又直接负责建设管理工作,作为一个专家型的领导,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耿福明: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规模空前,投资巨大,影响深远,作为山东段的负责人,我时时刻刻牢记的是“责任”二字。首先是责任重大。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不敢有半点懈怠。时时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唯恐有半点闪失。其次是任重道远。南水北调工程涉及面广,虽然国家批准了工程总体规划,但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致使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工程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以及各种交叉设施的处理非常复杂,补偿标准又相对较低,工作协调难度大,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协调关系和保证施工环境。我们干南水北调可以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的概念,经常加班加点研究工作方案,深入工地检查、指导、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困难。三是尽职尽责。不管再累再苦,我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既然党交给我这副担子,我就一定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世界一流工程,建成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工程。

如今的耿福明正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投入工程建设之中,祝愿耿福明局长及他的事业在未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