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江苏勇著先鞭,江水润泽山东

脉络:江苏勇著先鞭,江水润泽山东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是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水利枢纽。在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记者走进了这座气势磅礴、景致宜人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穿过银杏树密布的“黄金大道”,一座刻着“源头”二字的纪念碑十分醒目。碑文书写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功绩,也见证着江苏作为引水源头的重大责任:

“乾坤得定,水利大兴,领袖又指点江山,绘制南水北调宏图,江苏勇著先鞭。”

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最初的功能是进行江苏省境内的“江水北调”,达到“控扼江淮,治淮排涝”的目的。东线一期工程利用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在其基础之上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将输水线向北延伸,将“江水北调”升级为“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面临的首要问题自然是如何让江水“逆流”。绵延数千里的东线线路中,海拔最高点在山东境内的东平湖。为了到达东平湖,长江水需要经过13个梯级泵站逐级提水,提升65米之后,才能从东平湖开始形成自流,向鲁北地区和胶东半岛供水。这13个梯级泵站构成了世界上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

除利用江苏原“江水北调”工程外,东线一期工程还利用了京杭运河及山东境内的济平干渠等既有工程。同时,沿线途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四大胡泊,造就了新老工程交叉、内流外源交织的特点。

这一特点贯穿在东线工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中。自江都到山东境内,供水沿线一个个规模浩大的工程,无不体现出这一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在东线第二梯级泵站上,记者见到了目前亚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淮安水利枢纽工程。它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上的节点,又是淮河水东流入海的控制点。“水路立交”上部的渡槽可供京杭运河航运之需,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的调水通道;下部的涵洞自西向东,沟通淮河的入海水道,可防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东线一期工程对古运河航线的利用,使现代水利工程与古运河文化实现了和谐的融合,构成了工程干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江水行至山东境内,输水干线出东平湖后,开始分两路送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送水到达鲁北;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输水干线到达威海。为送长江水穿越黄河,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于2012年修建完成。这一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控制性项目,打通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段输水干线,成功实现了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也为未来通过这一工程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和北京地区供水创造了条件。

调水的需求带来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而东线一期工程的顺利实现,也伴随着无数的技术攻关和创新。

在江苏省宿迁市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第6梯级站皂河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皂河站安装的6HL—70型立式全调节混流泵,主泵叶轮直径长度为亚洲之最,被称为“亚洲第一泵”。山东鲁北段大屯水库全库盘铺膜共铺设土工膜501万平方米,土工膜焊接长度1 000多千米,在国内尚属首次。可以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攻坚克难的成果,直接提高了国内大型泵站的设计制作水平,乃至推动制造业水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