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共圆生态梦
南水北调东线除了输水,给沿线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水之前,社会上对于“南水北调”的生态问题十分关注。记者在江苏、山东等地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沿线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尤其是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已经脱胎换骨,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目前,在南四湖、东平湖栖息的鸟类就达200多种,曾经绝迹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也再度出现。
湿地,因其具有极强的污染降解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方面,湿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罗辉说:“湿地就像是纯天然的污水处理厂。山东所有企业的达标废水在进入南四湖之前,必须流经最后一道防线——湿地进行再净化。”
山东南水北调“治、用、保”的流域治污策略中,“保”就是生态修复与保护,而湿地是实施这一策略的最大功臣。通过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等地,修复自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形成沿河环湖大生态带,进一步增加环境容量,改善生态环境。
“十二五”以来,仅济宁市就建设和修复人工湿地42处、23万亩,水质净化能力达到每天50万吨。刘云廷介绍说,河水污染物如果通过湿地再注入湖中,污染物含量会再衰减一半。“我们在湿地里种植一些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出水能够基本达到Ⅲ类水质要求。”
来到济南卧虎山水库,一幅幅摄影作品展示着山水间的美景。“夕阳西下时,到湖面拍几张片子,那感觉是如痴如醉。就算是用手机拍,不用修图,每一张也都是美景大片。”卧虎山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钱伯宁说。水库如今已经是济南城区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秀美的风景也吸引了大批的摄影爱好者。
芦苇随风摇曳,白鹳等珍稀鸟类翩翩起舞,江苏省宿迁市的75万亩洪泽湖湿地显得格外热闹。沈健说:“渔民进一尺、湿地退一步,过度养殖曾一度严重危害洪泽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今天的生态环境是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地处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素有“源头”之称。当地政府花大力气开展清水活水工程、综合治水工程,擦亮了“源头水源地”这张名片。
一渠清水一路向北,大河两岸遍地生花。这一渠清水、这一路风景来之不易,背后是受水地和供水地数以万计人们的携手努力。
“南水北调工程,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沈健在谈到目前东线已经取得的生态成果时说,要保证东线输水干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始终任重道远。
记者:闫伟奇
经济日报,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