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世纪梦圆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并听取有关汇报后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正式提出。
——2002年12月27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宣布,南水北调这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同时在山东济平干渠和江苏宝应站工程开工。
——2012年9月1日,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决战四个月,确保完成干线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劳动竞赛,在主要的在建工程南四湖至东平湖段、济南以东段和鲁北段工程同时掀起,山东段主体工程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南水北调被称为世纪工程,自设想提出至工程开工中间经过长达50年规划论证和勘测设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我省黄河下游进行了东线穿黄河隧洞探洞开挖试验;山东水利界的专家学者们,配合水利部和几大流域机构,提出了数百份研究成果和规划设计文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到了新世纪初,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多年的反复论证研究让南水北调工程在技术等层面上都有了明确答案,而1998年到2002年的北方连续5年大旱,再次敲响了水荒警钟。
当时我省旱情尤为严重,烟台市打不出地下水,只好在当地门楼水库库底打井抽水,威海米山水库只剩下死库容下的泥浆水,丰饶的南四湖更是干涸见底,河道停运,鱼虾几乎绝迹!城市供水不足,工业企业被迫限产停产,烟、威两市水量分配实行一把手审批、实行定时限量供水、超计划供水每方加价高达40元!缺水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此东、中、西三线之争中,东线线路短、投资省、难度小、沿途可利用调蓄设施多、综合效益大等优势凸显出来,中央果断决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率先上马、加速推进。而近年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稳增长、扩内需战略举措中,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机遇、发挥的作用更是前所未有,特别是山东段完成工程已牛刀小试,颇建功勋。
今年8月初,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南水北调山东段济平干渠沿线济南市长清区部分沿黄河村庄因地势低洼,无法及时排水,发生严重内涝,3万多亩农田受淹。济平干渠从内涝农田向济平干渠机排涝水60多万立方米,有力支持了沿线农业生产。作为南水北调首个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单项工程,济平干渠工程自2005年以来,已累计向济南及下游安全输送生态用水5亿立方米,下泄洪水量7 000多万立方米,减少农田涝灾面积近32万亩次,发挥了很好的综合效益,今年还与济南市签订并履行了生态供水协议。
南水北调,难在治污。为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我省建设了21项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工程年消化中水2.06亿吨,通过中水的截蓄导用,削减COD近5万吨、氨氮3 000多吨,使调水水质明显改善。按照国家确定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两个考核指标综合评价,我省输水干线上9个测点已基本达到Ⅲ类标准,入输水干线的20个支流断面,除1个断流外,有17个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此外,在防洪除涝、灌溉、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效益显著,使我省7个市的30个县(市、区)直接获益。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在去年全省抗击60年不遇的秋冬春大旱中大显身手。
主体工程完工在即,但如果没有包括输水、调蓄、泵站和供水等配套工程的保障,主体工程效益将难以发挥,更无法实现本地水、黄河水、长江水的优化配置。必须在加快干线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协调推进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省政府去年7月份批复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省续建配套工程规划》。我省续建配套工程规划总投资253.2亿元(不包括水厂及以下工程),计划分两批实施,第一批18个供水单元今年开建,2013年建成通水;第二批剩余23个供水单元2015年前全面建成。截至目前,有24个供水单元可研报告已上报。青岛市配套工程2011年年底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 000余万元。淄博市可研报告和初设概算均已通过省发改委批复,于今年7月26日开工建设。
展望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依然任重道远,但有理由相信,通过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个世纪之梦已由模糊渐渐清晰并离我们越来越近,一幅人水和谐的大美画卷将次第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报记者: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高德刚 杨建伟
大众日报,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