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泉补源,为城添彩——访济南市副市长赵文朝

为泉补源,为城添彩——访济南市副市长赵文朝

“南水北调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开工建设。济平干渠作为首批开工项目在济南市平阴县境内建设,足见南水北调工程对济南的重要作用。作为山东南水北调工程穿越的省会城市,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义不容辞地全力以赴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春节前,济南市副市长赵文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赵文朝作为济南市分管水利工作的副市长,在济平干渠一开工时就参与了工程建设,曾多次到工地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谈起南水北调工程,他如数家珍。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对于山东特别是济南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不仅是解决济南缺水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一件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南水北调工程,将建成横贯济南市的供水大动脉,也将形成蜿蜒150多千米亮丽的绿树、清水风景带,对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市政建设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年底,济平干渠工程建成试通水期间,通过向小清河输送生态用水3 000万立方米,使小清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据环保部门检测,小清河主要污染物COD削减30%左右,氨氮下降50%左右,初步发挥了工程的环境及生态效益。

赵文朝说:“济南是泉城,泉水是济南的象征,济南市民对泉水太在意啦。近几年,济南尽管是丰雨期,但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保泉任务依然严峻。济平干渠建成通水后,可先期将东平湖水调往济南市玉清湖水库,以缓解供水紧张局面,满足保泉要求,也可把东平湖水调往小清河,改善小清河的水环境。此外,由于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城市工业、生活用上了长江水,可以把挤占农业、生态与环境用水退还给农业、生态与环境,农业缺水、生态与环境恶化问题将逐步得以改善,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将实现协调发展。”

“征地迁占工作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工程建设就顺利;处理不好,工程建设就可能节外生枝,事倍而功半。”赵文朝深知征地迁占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分量,把征地工作当作事关工程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槐荫区失地农民问题一度是济平干渠工程不能全面开工的主要障碍。他曾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组织省、市、区专门人员组成现场工作组进驻工地,成功解决了槐荫区失地农民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赞扬。

赵文朝副市长说:“为工程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工程沿线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济平干渠工程建设中,济南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南水北调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南水北调工地视察,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施工环境问题。沿线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和办事机构的同志经常亲临一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为济平干渠工程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济平干渠开工后,连续三年出现丰水年,尤其2004年,平阴、长清县的降雨超过30年一遇水平,全线60余千米渠道和两岸农田被淹。为保证工程建设正常进行,同时减轻农田的涝灾损失,沿线水利部门调集设备,及时排出渠道和两岸农田积水6 000多万立方米,为冬季完成渠道开挖,春季全线展开渠道衬砌创造了良好的施工条件,也为沿线农民及时春播创造了条件。

赵文朝对南水北调工程充满着憧憬:工程通水后,必将促进济南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解决和改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促进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的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在工业方面,将会依靠现代科技,促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化进程,逐步减少耗水量大的印染、造纸、化工、酿造等产业,对高耗水、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必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农业方面,将压缩耗水大的一般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大棚蔬菜、低耗水的高效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作者:高德刚 苏冠群 李志杰

中国水利报,200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