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湖”变清澈了
南水北调东段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治污。胡周汉介绍,在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过程中,沿线各地连续多年开展“治污攻坚战”,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从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来沿线一些河湖,特别是山东这边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水质很差,治理到现在,已完全能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建管处调研员问泽杭介绍,在江苏,治污和调水工程是同步实施的。其中,江苏段在东线治污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通过治理,沿线数千家工厂转型甚至关停,并重点实施了尾水导流工程,“过去很多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基本上就直接进了河道,现在再调回去处理,然后中水回用。”
另一个问题是处理危化品运输。问泽杭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运转能力最强的一个河道,按照公共条例危化品通水期间要禁运,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矛盾。经过政策规范和广泛协调,如今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也要采取密闭、封盖、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对人工养殖、采砂等影响水质的领域,江苏段工程也进行了规范。“原来骆马湖、洪泽湖等采砂非常多,无序开采对整个生态水质影响很大,我们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全面禁采。”问泽杭说,人工养殖也将在近两年按照工程规划逐步减少。
此外,有人还曾提出“从长江调水对上游生态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忧。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京杭大运河专家蔡蕃说:“长江在江苏的过境流量为9 000亿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万多亿立方米,而现在从长江引水约在500个流量,不足5%。”
不仅如此,沿线的水生态环境还在工程建设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东线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环境治理核心技术,多座泵站枢纽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绿色工程。
“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对山东来说,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有效获得长江水补充的历史,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小清河补源工程极大改善了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为济南泉水不断喷涌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区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咸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涩不说,时间长了,村民们的牙都是黄的,有人脚后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后,感觉变化很明显,“口感软,也没有水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