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格局改变,水质提升

供水格局改变,水质提升

在北京市丰台区星河苑小区,居民王冬梅把刚烧开的自来水倒进透明的玻璃杯。“以前我们这儿水浑、碱性大、水垢多,洗衣服总也洗不干净,喝水要买桶装水,现在水质好了、口感甜了,用水也方便了。”她说。

王冬梅能感受到这样的用水变化,郭公庄水厂功不可没。据了解,郭公庄水厂的水源全部为来自丹江口的南水,可供400万人饮用。

“通水以来,南水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近七成,已成为北京城区的主要水源。如今,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告诉记者。

统计,截至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干渠62.5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入山东境内水量约11亿立方米。“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南水北调受水区覆盖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惠及8 700万人,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改变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表示。

供水格局在改变,同样在变化的还有水质。和王冬梅一样,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宾水北里社区78岁的潘绍芸也对水质变化感触颇深:“20世纪80年代引滦入津后,我们喝的水从又苦又咸的海河水变成了不咸不淡的滦河水,如今南水北调又让我们喝上了甘甜的长江水。”

数据显示,进津的引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使用南水后,北京市自来水硬度已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降到120~130毫克。据了解,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水质保持稳定,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