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山东吹响“生态立省”的集结号

壮士断腕:山东吹响“生态立省”的集结号

4月22日,我们走在中国圣地中心山东省济南市。山东,是诸多圣人之乡,对这片诞生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我一直充满敬意。

因为这20年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水,所以,早在2005年采写《大江北去》一书时,我即知道山东这个经济大省和华北、京津一样,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困境。人均仅有320立方米的水资源处在国际标准“人均500立方水即为生存极限”的大限中,就是这样干渴得嗓子冒烟、嗷嗷待哺的山东,还不得不连续9次千里迢迢为面临断水的天津送去黄河水。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1/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的山东,是东线调水直接的受益区。一期工程完工山东将每年接受15亿立方长江水。基本缓解山东尤其是胶东半岛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群的水困扰。

在世人眼里,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些年如耀眼的群星吸引着国人的眼球,无论是区域经济的增长还是旅游经济的强劲,都已显现其已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

然而,这些强大的活力是建筑在透支水资源、超采地下水的基础上,不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危机已成为天障。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孙义福先生说:“水是山东的命根子。山东以占全国1.09%的水资源量,耕种着占全国6.2%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1%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8.19%的粮食,提供了占全国8.6%的农业增加值和25.6%的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创造了占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的强劲发展与水资源如此不成比例,水环境必出大问题!4 000多万人密集在胶东半岛上,大旱之年,不用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只够3个月!不得不从水库底打井,许多地方每天只供2个小时水!

地表水枯竭的山东,和河北、京、津一样采用没有办法的办法,那就是超采地下水。胶东半岛几乎各市地下水开采利用率都超过了65%,目前济南、青岛和淄博地下水开采量分别占当地地下水量的84%、70%和116%。严重超采地下水的结果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地下水沉降漏斗。淄博市地下水位已累计下降十余米。山东半岛中部连成一片的淄博至潍坊大漏斗区,2002年地下水最大埋深曾达47.4米,面积超过了6 000平方千米。虽然经过2003~2005年丰沛降水的入渗补给,2005年年末漏斗区面积仍然有5 240平方千米。

地面的沉降使海水入侵,入侵半岛面积已达1 000平方千米。

济南市区已形成200平方千米的沉降漏斗区,大多数泉水已干枯。作为济南泉水象征的趵突泉,历史记载最大日涌水量为16.2万吨,从1976年开始季节性喷涌以来,时断时喷的历史已持续30余年,1999~2001年间泉水断流达926天。近年来,通过采取节水保泉措施,少数泉水复喷,但要恢复济南泉水往日盛景已相当困难。

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山东半岛城市群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仅2005年即高达6.4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高达7.7亿吨,废污水排放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由于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大量废污水使河流受到严重污染。长达237千米的小清河穿越这一区域,然而,除源头符合Ⅳ类水质外,其余全部为劣Ⅴ类,穿越济南市的小清河段一到夏日,蚊蝇弥漫、臭气熏天。

面对水环境如此恶化的局面,山东省政府断然启动“建设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示范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行区”计划。省长姜大明向全省下令:“全面建设生态山东!”

山东盼东线来水已望眼欲穿,山东为建设东线“清水走廊”,已立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通水倒计时牌已经揭牌,距国家计划的2013年底通水还有近20个月的时间,山东省已完成总投资的2/3。截至目前,山东全段11个单项、54个设计单元工程中有6个单项、33个设计单元工程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

但孙义福一点也不轻松,他说,虽然倒计时是20个月,但除去汛期和冬季严寒等不宜作业期,实际工作时间只有10个月。今年只有6个月,到年底要完成主体工程,总投资约60亿元,核算下来即每个月要完成10亿元的工程任务。这是个不得了的速度!孙义福说,必须确保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必须完成!没有回旋余地!

进入2012年以来,山东对各工程倒排工期,责任书、军令状、考核督办、奖惩处罚,对各种质量事故“零容忍”。在我们走过的涵、闸、泵站、渠砌、治污等建设工地上,到处呈现着紧张有序的施工氛围。

这里,我必须说说山东的中水(也即再生水)回用留给我的振奋。许多年来,我对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不能使用中水而扼腕兴叹。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富水的美国及欧洲甚至包括经济落后的一些非洲国家,中水利用都在90%以上;人均水资源量高达4.8万吨、为中国干旱北方人均水资源量160倍甚至480倍的加拿大,还在利用“雾水收集法”收集雾水,而嗷嗷待哺的我们却用从几百米深的地下抽出的可怜的饮用水冲厕所、洗车、建洗浴中心、浇高尔夫球场、凝雪冻冰建滑雪场。一个高尔夫球场、一个滑雪场用水是数百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啊!

南水北调东线核心受水的山东为实现区域内中水资源的最大循环利用,共建了19个中水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由此,不仅大幅削减了排入东线调水干线的污染物,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个项目每年可直接消化再生水2亿多吨,每年削减COD达5万吨、氨氮3 000多吨。工程的实施,使工程范围内原有的河道、洼地建成了多处水域景观和湿地系统,再生水经人工湿地深度降解水中污染物后进入调水干线,进而使东线调水生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比如我们到达的滕州,已建成十几处水域景观,5处湿地系统。再生水通过湿地净化,出水已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滕州也由此地下水位提升了2米左右;又比如我们亲眼看到的位于济宁市核心区的微山湖,曾经被视为东线调水的“心腹大患”,2010年即已实现“水生态大逆转”。

山东人为打一场南水北调水质保卫战竭尽全力,山东的努力为北中国缺水地域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生存的科学之路。

4月的济南,午时的气温已高达摄氏33度。连日来,带着我们纵穿山东的省南水北调局副局长王安德先生,此刻又带领我们来到济南市内的小清河岸畔。王安德告诉我们:肩负着全省近180多亿元工程的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面临着2013年年底东线全线通水的时间节点,全省工程已开始倒排工期、读“秒”阶段,全局人员几乎没有周末大礼拜、没有了节假日。王安德百忙之中始终陪伴我们,一路为我们解惑。对工程的熟稔和表述的清晰、中肯使我们每每豁然开朗。

当我们来到小清河畔,望着依然泛着绿色、有一股臭味的河水,王安德并不隐晦地说:小清河虽经治理,但目前依然是Ⅴ类和劣Ⅴ类水。当初,我们曾想通过小清河送水到胶东半岛,长达230多千米、流经胶东5市10县市的小清河,若利用现成的河道省钱省力。但经过再三考察,觉得还是不安全。小清河曾是沿途各市县的污水排道,每年携带大量的COD、油类、氨氮、砷和重金属入海,仅2008年即为5万多吨。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33亿元,两岸岸墙建设累计完成16千米,河道扩挖及河道清淤工程全部完成,新建、改建桥梁部分已建成通车,在干流两侧铺设了约25千米截污干管、支管,使河道两侧的污水全部进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但是,我们还是担心一些污水管道查不出来,一旦污染东线调水水质,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我们决定,另辟几百千米新渠和管涵,为胶东人民送安全水……

截至2011年年底,山东省324个治污项目,已完成309个。微山湖水质已连续8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水环境质量已恢复到1985年前的水平;曾经流淌着酱油泡沫、鱼虾绝迹的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已实现“条条有鱼”。

东线调水,山东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和勇气迎击各种艰难与挑战,最终,一个生态山东已耀眼出现在世间。

“生态立省”的号角已经在山东吹响,愿山东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