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宏图
即便如此,危险依然存在。涌水的阴影笼罩着东线穿黄隧洞的全过程,始终把建设者的心弦
得紧紧的,一刻也不能放松。
2009年3月7日,穿黄北岸位山村春寒料峭,隧洞扩挖正在顺利进行中。已是深夜了,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忙碌一天的穿黄隧洞工程项目经理廖成林惊醒。
“涌水了!8号孔涌水了!
“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我马上到。”廖成林顾不得多说,冲出宿舍,直向隧洞现场奔去。
涌水位置位于斜井第二段8号孔,孔深10~13米之间。水注喷射而出,将钻机顶翻,经测算,最大涌水量达到每小时130.2立方米,水压高达0.34兆帕,与黄河水压齐平。这个位置是一个较为脆弱的断层,早在探洞施工时已经做过处理。但20多年过去了,之前的阻水帷幕已经被穿透。
现场施工人员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在齐腰深的水中,搬钻机、拧阀门,紧急抢险。强劲的水流将施工人员冲得东摇西晃,喷射的水柱把施工人员浑身打湿,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把涌水口堵住。经过一夜奋战,涌水口被暂时堵住了。
3月8日晨,建管、设计、监理、施工齐聚现场,研究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当施工人员打开孔口阀门检查涌水情况时,一股水柱再次喷射而出。阀门再次被关闭。测量人员迅速确认钻杆点位置,就在黄河大堤下,出水点距河床50米。
险情随时会再次出现,参建各方在现场召开协调会。3月8日下午,确定采用纯水泥灌浆阻水,0.5兆帕到0.7兆帕高压灌入。当天灌入水泥共16吨。水泥凝结12个小时后,时间已是3月9日。施工人员再次打开闸门,涌水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他们决定灌入4.78吨水泥和0.46吨水玻璃双液浆,快速强力止水。双液浆迅速凝结,阀门第三次打开,经测量涌水量明显下降,减至每小时1.2立方米。
涌水不解决,隧洞施工就难以继续。3月10日,孔口阀门第四次被打开,仍有涌出水流。山东省南水北调北区建管局先后组织召开了灌浆专家咨询会和穿黄隧洞工程关键技术专家咨询会,为抢险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决定追灌水泥1.5吨水泥,0.5吨双液浆,涌水终被控制。这次抢险历时近一个月,灌浆耗用水泥达500吨。
“这是开工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如果那次涌水没有及时处理好,用不了三天就会把整个隧洞淹没,其严重后果简直不敢设想。”参与其事的人时隔一年回首这场抢险时,虽然甚感欣慰,可多少还心有余悸。
不过,这也成了“三水连通”的最后谢幕,宣告永久退出隧洞工程建设博弈的棋局,为建设者们解除了一道心病。由于探洞和前期施工的积累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重大施工技术问题,所以,自此以后一年间,隧洞开挖势如破竹,快速向前推进,直到安全贯通。
在庆祝胜利的时刻,人们都一往情深地回顾东线穿黄工程的建设年谱,追忆那些为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勘探者、规划者、设计者和施工管理人员,感念他们曾经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奉献。特别是那些业已逝去,再也无法见到今日工程面貌的人们。参与该工程人们向记者多次提到探洞时期第一位总工程师,文航玲。他是1964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竟因家庭出身问题的困扰而未能充分展开他的才华,但作为当时业界隧洞施工的专家,他全身心投入到探洞施工技术工作,乃至与普通工人一样,舍身跳入水中参与抢险。只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国家水利部门的官员和专家都为他扼腕。现今活跃在建设一线的同志,要求记者在本文中为这些东线南水北调事业的先驱者写上一笔,以表达他们深切的怀念与崇高的敬意!
面向未来,建设者们将完成衬砌和金结安装工程,打造出一条固若金汤的东线穿黄隧洞。记者看到,洞内混凝土衬砌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在北岸斜井进口平台的左侧,为浇筑混凝土储备了充足骨料,各种粒径的砂石堆积如山;崭新的铜模台车构架摆放在洞口,初春阳光下泛出闪亮的光泽;拌和楼即将运到现场安装。给人的印象是一切准备就绪,蓄势待发,等到春暖花开,一待气候适宜,就要掀起大浇筑大衬砌的施工高潮。建管、施工、监理和现场设代人员对夺取最后全胜、大展宏图充满信心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