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高处“流”
南水北调,怎么“调”?自古水往低处流,然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却是让水往高处“流”。这样一种改变谈何容易。
这不能不提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的那些“大力士们”——庞大的泵站群。看看这样一组数字吧!13个梯级泵站,22处枢纽,总扬程65米,160台巨型水泵,总装机流量4448立方米每秒。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泵站群——南水北调东线泵站群工程就在这里。如同接力赛一般,它们用强劲的“双臂”将水一级一级抬高,最终竟然抬高了65米!
在山东省韩庄运河段万年闸泵站,宽敞明亮的厂房内,一只只水泵机组安静地排列着,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不过,可别小瞧了这些冰冷的机械,它们是潜伏到地下达一二十米的巨人。这些水泵运转起来,每秒钟能抽取500立方米的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积累。”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建设管理处处长刘丽君的语气中透着感慨。
南水北调工程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与辛劳,今天,我们甚至都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
在江苏,我们听到了一位患有胰腺癌的老水利专家给他的后辈们留下的话——“我没有什么遗憾,得了这种病没有办法。唯一遗憾的是,还有两年就要通水了,不能和大家一起看到通水。”他叫朱湘,原是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中心主任。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奔波在江水北调工地上,是工程的技术总把关。多少次,他背着背包、啃着干粮早出晚归跑工地,带着大家上北京审查通过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真正开工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然而,他没有休息,被返聘为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副总工程师,继续为南水北调工程做贡献。可是,这个将一辈子献给了水利事业的老人,却没能等到自己种下的种子结果的那一刻,今年年初刚刚去世!
在山东,有一个人被称为山东水利的“活地图”。他叫耿福明,是原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衬砌机”便是由他主持发明的。在山东引黄济青、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等重大水利工程里,都倾注了他的智慧与心血。2001年冬,在南水北调济平干渠施工设计中,他数次带领技术人员详细查看线路,优化设计方案,最后减少占地近3 000亩,节省工程投资1.35亿元。2002年年底济平干渠开工建设,他冒着严寒在现场指挥,吃住都在工地上,在其带领下,大家连续奋战整整45昼夜,终于按照省政府要求在2005年年底建成通水。2008年7月31日,在检查防洪工作返回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时年51岁!
这是一个守望者的故事。1984年,26岁的王跃进跟着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来到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位山村,进行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工程的施工准备。到1986年4月份,开始正式钻灌开挖。2010年3月25日,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道终于全线贯通。为了这一天,这个山西汉子在这里守望了整整二十六载,已经成为第五工程局穿黄隧洞工程调度室副主任。他的儿子,也从襁褓婴儿成为了这里的项目副经理,两代人共同拼搏,留下了守望接力的佳话。
在山东梁济运河段拆除重建路集生产桥的工地,我们与建设者们聊上了。
“您家是哪儿的啊?”我们问。
“我自己家在济南,现在住在离这里20千米外的长沟泵站。”山东省南水北调南四湖至东平湖段工程建设管理局夏祥哲副局长说。
该工程去年4月开建,今年7月底通水,是东线中段的咽喉工程。为了工程,他已经一个半月没回家了。工地上到处是土,强劲的风将泥沙扬起,吹得人头发凌乱、满身尘土。
“干我们这行的就是这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正在建设中的桥体已初具雏形,悬挂着的“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
机械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水往高处“流”。然而,在机械背后,凝聚的是建设者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水往高处“流”,提升的水的高度可以测量,但是,建设者们精神的高度,永远无法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