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宿迁到徐州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由13级泵站一线排列,组成亚洲最大的泵站群,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北上。不过,所有的泵站都有电动机、水泵等庞然大物,几乎全篇一律,很难让人百看不厌。但是,在南水北调东线皂河站,无论如何要留下来看一看。
皂河站工程位于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北5千米处,东临中运河、骆马湖,西接邳洪河、黄墩湖。新建皂河二站,设计每秒输送175吨水,而正在更新改造的皂河一站工程,设计每秒输送200吨水。打个比方,如果是载重10吨的汽车,这个泵站1秒钟就能为20辆汽车注满水。整个工程建成后不仅能提高洪泽湖向骆马湖的调水能力,同时对工程沿线的防洪、排涝、浇灌和改善运河航运条件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皂河一站是亚洲单机流量最大的泵站工程,所以我们要留下来看看。连我这个工作了几十年的水利人,也吃惊不小。
这个站共有两台机组,其中的一台已经更换,换下来的旧机器放在门口。另一台机组则在紧张的更新改造中,近期可面貌一新。
我们一行刚来到这里,就把那个换下来的旧机器围了起来,如同发现“黔之驴”似的。我站在外围,刚刚看到机器露出一个头,等大家散去,才走近了看得清楚。哦,硕大的叶片像椭圆形叶子一样,上面已经有了锈迹,足足有大货车轮那样大,固定在粗粗的大轴上,真的需仰视才见。有人说,接下来要把它搞到博物馆去。
作家们更感兴趣的是乾隆行宫。
因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均与大运河有关,故组织者安排了这项内容。乾隆行宫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
乾隆行宫就在大运河边上,北临骆马湖,南接废黄河,东连马陵山。其地理位置傍湖连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300多年来,她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不断地研究、探讨。同时,她又以其独特的宫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乾隆行宫也见证了大运河的兴衰。
我想,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未必想到大运河的治污问题。
继续沿着大运河北上,我们来到徐州。
“五省通衢”的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风云际会之所,是名垂青史的“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骆马湖、微山湖环护东西,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南水北调东线3座梯级泵站工程位于其内,刘山站、解台站、蔺家坝站巍然矗立,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让千秋名都重镇湖光山色开绣画,白沙新岸凑舟车,演绎楚情汉韵的世纪雄风。
云龙湖碧波万顷,绿水盈盈。美丽的云龙湖与绿树葱茏的云龙山互相映衬,水绕城、城依山、山傍水,犹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
徐州市地处苏、鲁两省交界之处,是清水北上江苏境内最后一关,位置敏感。徐州是江苏省南水北调沿线城市中承担治污断面和治污项目最多、任务最重的城市。
“江苏决不拖南水北调后腿,一定会把一渠清水保质保量如期送出。”江苏省领导铿锵有力的话语,既是对北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也是对江苏省境内各级政府的动员令。
观念转变抢机遇、机制创新破难题、突出重点稳达标,严守闸门夯基础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徐州从昔日一个典型煤都、荒山秃岭,发展成山水相依、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实现了从“黑能源”到“绿能源”的华丽转身。
目前,徐州市全面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的治污工程,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