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养老行业现状
1.专业化人才缺口大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空巢和失能老年人数量大幅增长。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因此老龄服务需求的压力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预计从2011年到2050年,我国高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2000万增加到1亿,增加4倍;无子女的老年人将从1600多万增加到近7900万,增长3.9倍;失能老年人规模将从1815万增加到4526万,增加近1.5倍。根据中国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统计数据,按照一般情况下3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计算,届时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2.护理人员流失严重 养老护理员待遇普遍偏低,这与养老行业的弱质性有一定的关系。在由众多行业、部门构成的产业体系中,如果一个产业的经济再生产能力处于相对弱势甚至绝对弱势的地位和状态,该产业就可以称为“弱质产业”。因为养老护理工作既烦琐又劳累,收入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养老护理员一旦找到其他工作,就会离开养老护理行业。
3.年龄偏大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大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且多为“40后”“50后”,80%以上的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年龄偏大,不善于与老人谈心、交流,很难满足高素质老人的照料需求。
4.法制观念较淡薄 有些养老护理员文化层次较低,对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难以理解,法制观念较淡薄;有的养老护理员在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方面有所欠缺,尽管有些老人的思维、意识已经异于常人,但是老人的权益一样受法律保护;有的护理员遵章守法不够严,一旦违反,往往导致差错和事故。养老护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容不得马虎和轻率,必须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5.持证率不够高 现有从业人员大多未经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只掌握一般的操作技能,没有具备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对老人,特别是介助、介护老人有效地进行专业护理有困难。针对老年护理这一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国家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这个标准实施近十年来,效果明显。但由于养老机构人手紧张,养老护理员培训、进修的机会少,持有护理员执业资格证的人员不足,仍需加大培训力度。
(二)养老行业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了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养老护理有关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并提出要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还提出了要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待遇。
2014年,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共同出台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目标,并提出了从学历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具体人才培养意见。
(三)养老护理员发展趋势
1.服务技能专业化 专业化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基本途径,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首先是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养老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全国养老行业将迅猛发展,对业务过硬、技能全面、职业素质好的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并持续增加。
2.服务手段信息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我国养老政策方向定位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成为主要趋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将主要通过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的智能社区、家庭紧急救助系统为老人进行服务。这些系统中的传感器将被精心放置在家门口、厨房和卧室等处,养老护理员通过这些传感器对老人的行为进行记录或对老人所做的事进行管理和评估。未来,养老护理员将更多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工作,这也对养老护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服务质量标准化 根据养老服务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未来对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资格认定、评估方式、监督机制和服务规范都有相应的硬性要求,每个老人都有标准化和量化评估表记载所有项目和指标,如身心状况、精神状况、医疗理疗次数、服药状况、日常生活和特殊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