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测量与观察
1.脉搏概念 随着心脏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波动,称为脉搏,常用P表示。
2.正常脉搏
(1)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波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脉率为60~100次/分钟,通常为70~80次/分钟。同时,脉搏的频率受年龄、性别、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年龄的女性脉率较男性稍快;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搏会增快,而休息、睡眠时脉搏则减慢。
(2)脉律:即脉搏的节律性,是心搏节律的反映。正常人脉率规整,强弱均等,间隔时间相等。
3.异常脉搏观察
(1)心动过速(速脉):是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常见于大出血、发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老人。
(2)心动过缓(缓脉):是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常见于颅内压增高、低温、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的老人。
(3)绌脉(脉搏短绌):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心率快慢不一,强弱不等,极不规则,常见于心房纤颤等疾病的老人。
(4)丝脉:是指当排心血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且充盈度降低时,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常见于大出血、休克、全身衰竭等疾病的老人。
(5)交替脉:是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老人。
4.脉搏测量方法 脉搏测量通常选择桡动脉,其次是颞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图8-2)。如果怀疑老人心搏骤停或休克时,应选择大动脉进行测量,如颈动脉。
图8-2 脉搏测量的部位
【目的】
1.判断脉搏有无异常,了解心脏功能状态。
2.为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服装整齐、修剪指甲、清洁并温暖双手。
2.老人准备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了解脉搏测量的目的及方法,愿意配合,取卧位或坐位。
3.环境准备 环境干净整洁,舒适安全,室温维持在22℃~24℃。
4.用物准备 秒表、笔、记录本和听诊器等。
【操作步骤】
1.协助老人取卧位或坐位,将老人手臂放于舒适位置,腕部伸展,手掌向上。
2.养老护理员用一只手的示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并排放在老人的桡动脉上,感受动脉的搏动(图8-3)。一般情况下计时30秒,乘以2即为脉率。如遇异常或危重老人应测量1分钟。当脉搏微弱难以测量时,可用听诊器测心率1分钟。
图8-3 测量桡动脉脉搏
3.协助老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并将数值及测量情况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让老人安静,如老人刚进行剧烈活动,则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
2.测量脉搏时不可用拇指诊脉,因为这样操作易使操作者拇指小动脉搏动与老人的脉搏混淆。
3.一般测量30秒。对脉搏异常的老人应测量1分钟或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或二名养老护理员同时测量其心率及脉率(图8-4),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
图8-4 异常脉搏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