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四、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一)基本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状况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中国心理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和对老人的深入调查,提出适合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十二”条标准。

1.感、知觉良好,稍有衰退者,可通过戴眼镜、佩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7位数字,说明记忆良好。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4.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梦常新奇有趣。

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7.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能制怒。

8.人际关系良好,乐于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在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一致。

12.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养老护理员应该掌握老人心理健康基本标准,能够对老人是否心理健康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发现某位老人的行为、心理和情绪在某几个阶段或者几个方面和心理健康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就需要引起重视,要及时帮助老人进行心理调节;如果发现老人的状况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则要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时间。

(二)心理状况等级划分

心理状况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第一等级为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人很难完全拥有一个完全健康的心理状态。

2.第二等级为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它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经济压力、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自己调整:此状态的人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3.第三等级为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的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

(2)针对性: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的人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得到心理医生的指导。

4.第四等级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会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黏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动作重复、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会引起所控制人体的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

(3)损害大:此状态之病人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其真实的内心体验。

(4)心理治疗:此状态之病人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病人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快速调整病人的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李某和朱某是一对夫妇,已退休在家十余年。夫妻俩退休之后行为变得非常奇怪,足不出户,天天在家里待着却常常把门窗关得紧紧的,基本不和邻居来往。他们说现在社会上治安、交通都不是很好,担心如果出门车辆太多会躲不开;担心如果在家不把门窗关紧小偷会进去;担心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会食物中毒;担心煤气阀没有关紧会泄漏;担心吃的食物两两相克会致癌;又担心自己会得什么大病,一点头疼脑热就去看医生;又觉得吃多了药对肝不好,家里存有一堆他们购买的药物。

讨论:

1.该夫妻俩处于心理状况的哪一阶段?

2.分析指出他们的哪些行为存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