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鼻导管给氧方法
【目的】
供给病人氧气,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1)评估病人呼吸道通畅情况、意识状态、缺氧原因和程度、生命体征及鼻黏膜情况、治疗情况。
(2)评估病人及其家属对氧疗知识的了解情况、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氧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
(3)护理员着装整洁,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老人准备 了解用氧目的及注意事项。
3.环境准备 注意安全,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4.用物准备 氧气筒,治疗车上备无菌盘内置氧气表、湿化瓶、吸氧导管、治疗碗、蒸馏水或冷开水、玻璃接管、棉签、纱布,另备弯盘、扳手、别针、笔、记录卡、洗手液;治疗车下层备生活垃圾桶和医疗垃圾桶。
【操作步骤】
1.评估解释 核对病人腕带、床号、姓名,评估病人并解释,取得合作。
2.装表接管 打开总开关,吹去气门处灰尘,安装氧气表,连接通气管和湿化瓶,检查是否漏气。备好胶布2~3根。
3.打开流量 观察鼻腔情况,用棉签蘸水清洁鼻腔,连接鼻导管,打开流量表开关,按医嘱调节氧流量。
4.测量长度 插管长度一般为鼻尖至耳垂的2/3(图12-21)。
图12-21 测量插管长度
5.湿润插管 蘸水湿润鼻导管前端,确定鼻导管通畅,轻轻插入鼻腔。
6.固定导管 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图12-22);用别针固定橡胶管于病人的肩部。
图12-22 单鼻导管给氧的固定
7.交代 加强巡视,告知病人及其家属用氧期间勿随意调节流量,注意用氧安全。
8.洗手 记录给氧的时间、氧流量并签名。
9.观察 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安全。
(三)停氧方法
1.核对解释 备齐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腕带,向病人解释。
2.拔出导管 取下胶布和固定别针,轻轻拔出鼻导管或鼻塞,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3.关闭氧气 先关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开关(放余氧),再关流量表开关。
4.卸氧气表 取下湿化瓶,卸下氧气表。
5.安置整理 清洁病人面部,协助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分类处置用物。
6.洗手记录 洗净双手,记录停止用氧的时间、效果并签名。
【注意事项】
1.检查装置 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2.遵守操作规程 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保证用氧安全。氧气筒在搬运时避免倾倒撞击,防止爆炸;应放于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和易燃品,至少距明火5米、暖气1米,以防引起燃烧;氧气表及螺旋口上勿涂油,也不可用带油的手装卸。
3.带氧插管带氧拔管 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氧流量。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在用氧过程中可根据病人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皮肤颜色、湿度与呼吸方式等有无改善来衡量氧疗效果,同时还可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判断疗效,从而选择适当的氧浓度。中途要调节氧流量也应先分离鼻导管与湿化瓶连接处,调好流量再接上。
4.每天更换鼻导管 持续用氧者,每天应更换鼻导管2次以上,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导管阻塞失去用氧作用。用鼻塞者也须每日更换。
5.氧气筒不可用尽 压力表上指针降至5kg/cm2时,即不可再用,以防止灰尘进入筒内。
6.氧气筒应有标志 对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以便及时更换氧气筒,避免急用时耽误抢救时机。
7.常用湿化液 有冷开水、蒸馏水,急性肺水肿病人用20%~30%乙醇。
附:单侧鼻导管给氧考核评分表(表12-3)
表12-3 单侧鼻导管给氧考核评分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