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排泄及观察
(一)正常大便次数及颜色
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2次,排便的量约100~300克,为成形的软便,呈黄褐色或棕黄色;进食低纤维、高蛋白质等精细食物者,粪便量少而细腻;进食大量蔬菜、水果等粗粮者,粪便量较多。食用大量绿叶蔬菜,粪便可呈暗绿色;摄入动物血或铁制剂,粪便可呈黑色。消化器官功能紊乱时,也会出现排便量的改变,如肠梗阻、腹泻等。大便气味由蛋白质经细胞分解发酵而产生,与食物种类、肠道疾病有关系。食蛋白质和肉类多者,大便臭味重;素食者大便臭味轻些。
(二)异常大便观察
1.次数与性状 成人每天排便超过3次或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腹泻、便秘)。当患有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呈稀便或水样便;便秘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坚硬、呈栗子样;肠道部分梗阻或直肠狭窄,粪便常呈扁条形或带状。
2.颜色 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色便提示胆道梗阻;暗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果酱样便见于肠套叠、阿米巴痢疾;粪便表面粘有鲜红色血液见于痔疮或肛裂;白色“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3.混合物 粪便中混入或粪便表面附有血液、脓液或肉眼可见的黏液,提示消化道有感染或出血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粪便中可查见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
4.气味 严重腹泻老人因未消化的蛋白质与腐败菌作用,粪便呈碱性反应,气味极恶臭;下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的粪便呈腐败臭;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样粪便呈腥臭味;消化不良的粪便呈酸性反应,气味为酸败臭。
(三)大便标本采集技术
【目的】
用于粪便的性状、颜色、细胞及寄生虫的定性检查。为疾病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服装整齐,双手洗净并温暖,必要时戴手套。
2.老人准备 了解留大便标本的目的、要求、方法,愿意配合。
3.环境准备 整洁无杂物,温、湿度合适,门窗关闭,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4.用物准备 化验单、便盆、棉签、清洁干燥并贴有标签的大便标本盒(图6-24)。
图6-24 各种类型大便标本盒
【操作步骤】
1.核对化验单和标本盒上的姓名、床号及老人。
2.对于能自理的老人,护理员将标本盒交给老人,讲明留标本的方法,让老人自行将大便排进便盆中。若大便成形,用棉签取蚕豆样大的粪便放入标本盒;若大便不成形,如呈黏液血样、柏油样、水样便,应取大便中异常的部分,放入标本盒。
3.不能自理的老人,由护理员协助老人用便盆排便,取便方法同上。
4.取好标本后,为老人整理衣裤和床铺,倒掉便盆,清洗、消毒、晾干备用。
5.将标本和化验单送往检查科室化验。
6.洗手,记录操作日期、时间,签名。
【注意事项】
1.采集老人大便时,挑异常、有黏液脓血的部分。
2.查寄生虫卵,挑大便的不同部分少量,及时送检。
3.查阿米巴原虫,在采集前要用热水将便盆加温,再排便入盆内,并立即送检,否则将影响检查效果。
附:大便标本采集考核评分表(表6-14)
表6-14 大便标本采集考核评分表
(四)便秘的照料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一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失去规律性,大便干硬,并伴有排便费力,每次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
1.便秘常见的原因
(1)肠道病变:结肠、直肠、肛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如老年人肛裂、肠道肿瘤和巨大粪石堵塞肠道都会引起便秘。
(2)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过于精细,结肠、直肠壁的膨胀感降低,便意不明显。老年人饮水量减少,大便干结,另外肠道黏液分泌减少,润滑性低,粪便不宜排出。
(3)精神因素的影响:心情抑郁,失落感、空虚感加重,同时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和体力活动,致使便秘发生。
(4)排便习惯不良:有的老年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致影响排便反射,造成习惯性便秘。
(5)疾病与药物的影响:脑肿瘤、骶神经或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都会引起便秘;药物性便秘,如抗胆碱药、降压药、镇静剂的使用等。
2.便秘的照料
(1)口服缓泻剂:缓泻剂可使粪便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刺激肠蠕动,加速肠内容物的运行,而引起导泻的作用。
(2)腹部环形按摩:排便时用手自右沿结肠解剖位置向左环行按摩,可促使降结肠的内容物向下移动,并可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指端轻压肛门后端也可促进排便。
(3)开塞露法:开塞露用甘油或山梨醇制成,装在塑料容器内。使用时将封口端剪去,先挤出少许液体润滑开口处,老人取左侧卧位,放松肛门外括约肌,护理员将开塞露的前端轻轻插入老人肛门后再将药液全部挤入直肠内,保留5~10分钟后排便(图6-25)。
图6-25 开塞露的使用
(4)甘油栓法:甘油栓是用甘油和明胶制成的栓剂。使用时,护理员手垫纱布或戴手套,捏住甘油栓底部轻轻插入老人肛门至直肠内,抵住肛门处轻轻按摩,保留5~10分钟后排便。
(5)肥皂栓法:将普通肥皂削成圆锥形(底部直径约1厘米、长3~4厘米),使用时,护理员手垫纱布或戴手套,将肥皂栓蘸热水后轻轻插入老人肛门。注意,有肛门黏膜溃疡、肛裂及肛门剧烈疼痛者,不宜使用肥皂栓通便。
(6)人工取便:粪便嵌塞老人在上述方法无效后应采取人工取便。操作者戴上手套,将涂有润滑剂的食指慢慢插入老人肛门及直肠内,触到硬物时注意大小、硬度,然后机械地破碎粪块,一块一块取出,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心脏病、脊椎受损者用人工取便易刺激其迷走神经,须特别留意。操作中老人若出现心悸、头昏等不适时须立刻停止。
(五)大便失禁照料方法
大便失禁是指大便控制不住,会不由自主地流出肛门。大便失禁的老人通常有自卑和忧郁情绪,不愿意社交和活动,因此护理员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常见大便失禁的原因
(1)便秘的影响:老年人的便秘有15%左右容易引发大便失禁。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因其粪便坚硬,嵌塞直肠,刺激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导致大便失禁。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由于脑动脉硬化、脑出血、意识障碍、老年认知症、脑占位性病变等而导致大便失禁。
(3)疾病及药物的影响:多见于各种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直肠脱垂等,也可见于某些药物的副反应,如过量使用泻药、铁剂。
2.大便失禁的照料
(1)心理支持:大便失禁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失禁者常有自卑心理和烦躁情绪,期望得到理解和帮助。护理员应尊重老人的人格,经常给予其心理安慰,鼓励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皮肤护理:保持老人皮肤清洁干燥,床上加铺橡胶单和中单或一次性尿垫。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老人肛周及臀部皮肤,涂软膏以保护皮肤,避免破损感染。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变化,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保持环境清洁: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裤、被单,保持床褥、衣服清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去除异味。
(4)重视老人排便规律:观察排便时间及排便前后的反应,按其规律定时给予便盆,促进老人自行排便。对排便无规律者,可定时给老人使用便盆试行排便,定时使用导泻栓剂或灌肠,以刺激定时排便,建立排便反射。
(5)重建正常排便功能:教老人进行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收缩和放松的锻炼,指导老人取立、坐或卧位,试做排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再缓缓放松,每次10秒钟左右,连续10次,每次锻炼20~30分钟,每日进行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逐步恢复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六)肠瘘粪袋照料技术
肠造瘘是通过手术将病变的肠段切除,把一段肠管拉出,翻转缝在腹壁上,方便粪便的排泄。正常的肠造瘘口是粉红色的,柔软光滑,为圆形(图6-26)。肠造瘘口的末端连接粪袋,用于收集粪便,粪袋有各种类型(图6-27)。
图6-26 正常的肠造瘘口
图6-27 各类造痿口粪袋
【目的】
1.清理大便、洗净粪袋。
2.保护造瘘口及周围皮肤。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服装整齐,双手洗净并温暖,戴好口罩。
2.老人准备 老人的粪袋内大便超过1/3需更换,老人愿意配合。
3.环境准备 整洁无杂物,温、湿度适宜,关好门窗,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4.用物准备 清洁干燥、无破损且在有效期内的两件式粪袋1个,卫生纸、便盆、脸盆、温水、毛巾、一次性手套等。
【操作步骤】
1.协助老人解开上衣扣子,暴露造痿口部位。
2.把纸巾垫在造痿口的下方,防止大便流出,污染衣被。
3.打开粪袋与造痿口连接处的底盘扣环,取下粪袋放于便盆内。
4.查看造痿口周围皮肤。若皮肤正常,戴上手套用卫生纸擦干净后,再用温热毛巾清洗局部皮肤并擦干。若皮肤异常,应及时报告并酌情处理。
5.把干净的粪袋和腹部造痿口底盘扣环连接,扣紧环后向下牵拉粪袋,确定粪袋固定牢固,然后把粪袋下口封闭(图6-28)。
图6-28 粘贴粪袋模型
6.观察换下的粪袋中大便有无异常,将粪袋内大便倒入厕所,用清水洗净粪袋。如大便有异常,需留取标本送检。
7.整理用物,清洗用物并归类,有的用物需晾干备用。
8.开窗通风,为卧床老人盖好被子,避免受凉。冬季应为老人倒杯热开水,暖和身体。
9.洗手,记录更换粪便的日期、时间、大便情况、造痿口的皮肤情况、处理情况等,签名。
【注意事项】
1.更换时要仔细认真、动作轻柔,观察皮肤和造痿口情况,注意大便颜色及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2.操作过程中避免过多暴露老人,保护隐私、防止受凉。
3.老人餐后2~3小时内,不应更换粪袋,因为这期间肠蠕动活跃,若此时更换,老人可能有排便现象,不方便清洁、观察和更换。
附:肠瘘粪袋照料考核评分表(表6-15)
表6-15 肠瘘粪袋照料考核评分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