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老年人的观察

六、危重老年人的观察

(一)一般情况观察

1.发育与营养 营养状态是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综合判断,也可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体重的变化来观察。常见的营养异常状态有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度。

2.面容与表情 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疾病的性质,都可以影响老人的面容与表情。正常老人表情自然、神态安逸,而患病老人由于病痛困扰常可出现特征性病态面容与表情。常见的几种典型面容如下:

(1)急性面容: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翕动,表情痛苦,有口唇疱疹,常见于患流感、大叶性肺炎等疾病的老人。

(2)慢性面容:面容憔悴,面色灰暗或苍白无华,目光暗淡,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人,如恶性肿瘤、肝硬化等。

(3)病危面容:面色苍白或铅灰,表情淡漠,目光无神,眼眶凹陷,鼻骨峭耸,常见于大出血、严重休克、脱水、急性腹膜炎等疾病的老人。

3.姿势与体位 老人的动静姿势、体位和疾病有密切关系。不同疾病会使老人采取不同的体位。休息时老人大多安静平卧、活动自如,称为自动卧位;当老人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时,不能随意移动其躯干和四肢,需要由旁人搬动,称为被动体位;由于疾病的影响,老人被迫采取某种姿势以减轻痛苦,称为强迫体位。

4.皮肤与黏膜 皮肤、黏膜的表现常是全身疾病表现的一部分。养老护理员要注意观察老人皮肤的颜色、弹性、温度、湿度以及有无皮疹、出血、水肿等情况。如休克老人皮肤常苍白湿冷;巩膜和皮肤黄染,是黄疸的表现,大多是肝胆疾病的症状;患有肾脏疾病的老人常可见全身水肿。

(二)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的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观察(详见第八章第一节《老年人生命体征测量与观察》)。

2.观察瞳孔变化 瞳孔变化是许多疾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位置、边缘、大小、反应等。正常瞳孔两侧等大,呈圆形,在自然光线下其直径为2~5mm,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两侧均存在。

(1)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是检查瞳孔功能活动的测验,分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免对检查眼睛受照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危重或昏迷老人,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对光反应表现为存在、迟钝或消失。

(2)瞳孔大小: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其直径为2~5mm,两侧等大,呈圆形。当老人瞳孔小于2mm称瞳孔缩小,两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吗啡中毒;当老人瞳孔直径大于5mm称瞳孔扩大,两侧瞳孔扩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危重老人的瞳孔突然扩大,常是病情急剧变化的标志。

3.意识观察 意识清醒的老人,语言清楚有力,思维合理,表达明确,对时间、地点、人物判断记忆清楚。意识障碍指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思维混乱、语言表达能力减退或失常、情感活动异常、无意识活动增加等。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其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

(1)嗜睡:是指老人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和做出各种反应,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是指老人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答话间断迟钝,表情淡漠,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3)谵妄:是指老人意识模糊伴知觉障碍和注意力丧失,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对刺激反应增强,但多为不正确。

(4)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深度昏迷。昏迷的老人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强烈的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同时各种反射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