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给药法

一、口服给药法

(一)概念

口服给药法是指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利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口服药物剂型正确服用方法

1.口含片 多用于口腔及咽喉疾病,如西瓜霜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等。使用时应在口腔内含化,不能咀嚼、吞咽,不可饮用液体,以延长疗效。

2.舌下片 通过舌下黏膜或舌下腺直接吸收,起全身作用,如硝酸甘油。使用时将药片放在舌下待其自行溶解。

3.口服片剂 自口腔服下,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使用时一般采用吞服。

4.口服胶囊 胶囊剂是将药物装在空心胶囊壳中制成的药剂,以提高药物稳定性或掩盖药物异味。使用时不可破坏胶囊。

5.口服溶液 多见于糖浆类药物,如桔贝合剂、急支糖浆等。糖浆类药物使用时不宜温开水送服,以免药物在病变咽喉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

(三)老人误服药物的紧急处理方法

1.保持镇静,不要慌乱。

2.先查清楚吃错的是什么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1)误服解热镇痛药、维生素类药、助消化药,只需观察,不必采取措施。

(2)误服外用药、剧毒药、农药、毒鼠药就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要尽快催吐,用筷子或勺把刺激老人的咽喉部使其呕吐,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并立即送医院抢救。

(3)误服碘酒,应迅速服用一些米汤或浓面汤,同时用催吐法促进毒物的排出。

(4)误服过量的安眠药,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采用催吐法,并尽早送医院治疗。

(四)协助老年人口服给药法

【目的】

按医嘱正确为老年人实施口服给药,并观察药物作用。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老人准备 了解口服给药法的目的和方法,取舒适体位。

3.环境准备 清洁、安静、安全,温、湿度适宜。

4.用物准备 温开水(40℃~50℃)、纸巾(或老人自己的毛巾)、记录本、笔。

5.备药 将已经配好的药物拿出(若药物在老人处需将药瓶拿出)。

(1)固体药:一手取药瓶,瓶签向自己,另一手用药匙取药,放入药杯(图10-1)。胶囊药不宜将胶囊拆开。

图10-1 药杯

(2)水剂:摇匀→左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举量杯与视线平→右手持药瓶,瓶签朝上向掌心→倒药至所需刻度→倒毕→以湿毛巾擦净瓶口→将药瓶放回柜中;如更换药液品种时,应洗净量杯,不可将不同药液放到同一药杯内,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如不足1毫升时,用滴管吸取所需药液,稍倾斜滴管,使药量准确(1毫升=15滴)。

(3)粉剂:先用水融化后摇匀再服用。中药冲剂应将药粉用温开水冲调后再服用,不可将药粉直接倒入口腔用水冲服。

(4)油剂:可先在水杯内加入少量冷开水,再把药液按照所需剂量滴入凉开水上一起服用,以免药剂附着于杯上,影响剂量。

【操作步骤】

1.将备好的温开水、纸巾和配好的药物(放在药杯内)拿至老人的床边。

2.礼貌称呼老人,并向老人解释服药的时间、药物、服药的方法等。

3.核对医嘱、药物(若药物在老人处应与老人共同核对药物名称、查看有效期及药物的质量)。

4.协助老人取正确体位:站位、坐位或卧位。

(1)坐位:坐正坐直,上身稍前倾,头略低,下颌微向前。

(2)卧位:抬床头30°~50°,头转一侧或后背垫起取半坐卧位。

5.将温开水递到老人手中,让老人先喝一口水,再将药杯递给老人,协助老人将药放入口中后喝水约100毫升,待老人完全将药物咽下,放下水杯协助老人擦净口周围。

6.服药后再次查对所服的药物是否正确。

7.整理物品,将物品放回原处,药杯(小勺)洗净消毒。

8.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服用药物要点(1)服用铁剂、酸类的药对牙齿有损害,要用吸管服用,服后要漱口以免损害牙齿。(2)磺胺类药物经肾脏排出,尿少时易析出结晶阻塞肾小管,服药后要多饮水。(3)舌下含片应放于舌下或两颊黏膜与牙齿之间待其溶化。(4)缓释片、肠溶片、胶囊吞服时不可嚼碎。(5)服用如强心苷类药时,服药前要测量脉搏,如果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或节律不整(快慢、间隔时间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难咽药物服用 老人难以咽下的片剂、丸剂可研细后加水调成糊状服用。另外,不可将粉状的药物直接倒入口腔后用水冲服,以免药粉在食道发生阻塞。糖衣和胶囊包装的药物一般应整粒吞服。

3.不能自理老年人服药方法 吞咽障碍与神志不清的老年人采用鼻饲管给药;神志清楚但吞咽障碍的老年人应咨询医生,得到许可方可将药物研碎成糊状给药,未经允许不可研碎、掰开、嚼碎药物给老人服用;对肢体障碍、精神疾患、痴呆老年人,送药到口,确认老年人咽下方可离开。

附:协助老年人口服给药法技术考核评分表(表10-1)。

表10-1 协助老年人口服给药法技术考核评分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