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测量与观察
1.呼吸概念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机体与外环境之间交换气体的过程称为呼吸,常用R表示。
2.正常呼吸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为16~20次/分钟,节律规则,频率与深浅度均匀平稳,但受意识控制可随意改变。呼吸与脉率之比为1∶4~1∶5。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可随年龄、性别、劳动、情绪等因素改变。一般老人的呼吸较慢,同龄女性比男性稍快;运动及情绪激动时增快,而休息、睡眠时则变慢。男性及儿童的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3.异常呼吸观察(图8-5)
图8-5 正常呼吸与异常呼吸
(1)呼吸过速: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钟,称为呼吸过速,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老人。
(2)呼吸过缓: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钟,称为呼吸过缓,常见于麻醉、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增高等疾病的老人。
(3)深度呼吸(库氏呼吸):深长而规律的呼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老人。
(4)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达到高潮后再由深快逐渐到浅慢,随之出现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5~30秒),之后又开始重复以上变化过程,循环往复如潮水涨退式的呼吸节律,故又称为潮式呼吸。潮式呼吸常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的老人。
(5)间断呼吸:是指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间隔一段较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6)叹气样呼吸:是指在一段浅快的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且伴有叹息声,常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的老人,反复发作时则是临终前的表现。
(7)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发生异常。老人自我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颜面口唇青紫、鼻翼翕动、端坐呼吸。
4.呼吸测量方法
【目的】
1.判断呼吸有无异常。
2.监测呼吸变化,了解老人呼吸功能情况。
3.为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服装整齐、修剪指甲、清洁并温暖双手。
2.老人准备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情绪稳定,保持自然呼吸状态,愿意配合,取卧位或坐位。
3.环境准备 环境干净整洁,舒适安全,室温维持在22℃~24℃。
4.用物准备 秒表、笔和记录本,必要时备棉花。
【操作步骤】
1.协助老人取卧位或坐位,在老人安静的状态下测量。
2.养老护理员测量呼吸时,手放于测量脉搏的部位,避免引起老人紧张,注意观察老人的胸部或腹部起伏情况(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一般测量30秒,乘以2即为每分钟呼吸次数。如遇呼吸不规则的老人则需测量1分钟,同时应观察呼吸的节律及深度变化。
3.对呼吸微弱和危重老人,可用少许棉花置于老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图8-6)。
图8-6 危重老人测呼吸
4.协助老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并将数值及整体情况记录在记录本上。
【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让老人安静,如老人刚进行完剧烈活动,则应休息30分钟后再测。
2.由于呼吸受意识控制,故测量呼吸前不必解释,测量过程中不宜使老人察觉,以保持测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