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测量与观察

一、体温测量与观察

1.体温概念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常用T表示。正常人的体温通常能保持相对恒定,但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源因素侵害时,体温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波动。体温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一般女性体温较男性偏高;老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情绪激动时或运动后偏高。

2.正常体温 一般情况下,测量口腔、直肠、腋下的温度作为体温的指标,可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部位测量,老人一般测腋温。正常温度的平均值及范围见表8-1。

表8-1 正常人体体温

3.发热 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根据老人的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类型(表8-2)。发热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表8-2 发热类型

(1)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老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有寒战。此时应添加衣服,使老人舒适。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老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同时伴有呼吸和心率加快。此时应尽快为老人降温,若发热不超过38.5℃,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如降低室温、通风、为老人温水擦拭等。

(3)体温下降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调节水平,体温趋于正常。老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此时要及时为老人擦汗,勤换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4.体温过低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即35.0℃以下。老人常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对于体温过低的老人,此时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将所在室温控制在26.0℃左右,通过给予毛毯或加盖被子,足部放热水袋,给热饮等方式提高老人机体温度,但要注意防止烫伤。

(2)加强营养,给予老人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等易消化的食物,给予热汤或热饮。

(3)密切观察老人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4)给予老人精神安慰,同时指导老人改变引起体温过低的习惯,如避免穿衣少、运动少等。

5.体温测量方法

【目的】

1.观察体温是否有异常。

2.动态检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

3.为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准备】

1.护理员准备 服装整齐、清洁并温暖双手。

2.老人准备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影响体温的各种因素,了解体温测量的目的及方法,愿意配合,取舒适体位。

3.环境准备 环境干净整洁,舒适安全,室温维持在22℃~24℃。

4.用物准备 完好且水银柱在35℃以下的已消毒的体温计(图8-1)、纱布、记录本、笔和秒表。

图8-1 体温计种类

【操作步骤】

1.口腔测量 叮嘱老人将体温计放入口腔后需闭口用鼻呼吸,且不能用牙咬体温计,待老人理解后将体温计水银端斜放于老人舌下,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随后正确读取度数并记录。

2.腋下测量法 协助老人取舒适体位后擦干老人腋下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叮嘱老人屈臂过胸,使上臂紧贴躯干将体温计夹紧(若老人不能合作,养老护理员应协助其夹紧上臂),10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随后正确读取度数并记录。

3.直肠测量法 松开老人裤腰带,褪裤露出臀部,将肛表水银球端润滑后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拭,随后正确读取度数并记录。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测量前应将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甩表时不可触及其他物品,以防损坏体温计。

2.昏迷、痴呆、呼吸困难、口腔疾患的老人不宜测量口温。进食或面颊部冷、热敷者,应在30分钟后方可测量。

3.肛温测量方法主要用于昏迷与不合作的老人,但有直肠疾患、腹泻的老人不可用,老人坐浴或灌肠后需等待30分钟后方可测量。

4.若老人不慎咬破体温计而吞下水银,应立即处理,可口服大量蛋清或牛奶,促使蛋白质与汞结合,以延缓吸收。同时,还可服大量粗纤维食物以增加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