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记忆特点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识别和记住事物,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器官逐渐不能正常有效地接收信息,同时因记忆细胞的萎缩,各种记忆信息的储存将受到影响,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属于生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但一般不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一)老年人记忆变化的表现
1.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指人对刚听过或看过、当时在脑子里还留有印象的事物的记忆,是减退较慢的一类记忆。次级记忆是指对已听过或看过一段时间的事物,经过编码储存在记忆仓库,以后需要加以提取的记忆。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信息加工处理不如年轻人主动,组织加工的效率也较差,对需要集中注意和组织材料的记忆更感困难,而对那些不计时间或材料的容易记忆并不一定比年轻人差,因此,记忆活动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次级记忆方面,初级记忆随增龄基本上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
2.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记忆。逻辑记忆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记忆。老年人对自己所理解材料的记忆,与过去比没有多大差别;而对无意义或需要死记硬背内容的记忆,则逐渐减退,故老年人的机械记忆丧失得最快。
3.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当看过、听过或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人们能辨认出其曾经感知过。如果刺激物不在眼前,而要求将其再现出来,即为回忆。由于再认时,原始材料仍在眼前,是有线索的提取,难度小些,所以,老年人再认能力的保持远比回忆好。虽然老年人记忆的保持能力下降,但对远事的保持比对近事的保持好。他们常能对较远的人、事物、经历、经验记得很牢,甚至对一些细节都能做出清晰而富有感情的回忆,但对最近甚至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却记不住。
(二)老年人记忆变化的应对策略
对所要识记的材料进行组织加工、运用策略予以识记,是对记忆信息编码的加工过程。研究表明,经过记忆训练后,老年人的记忆成绩可达到青年人训练前的平均水平,说明老年人的记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老年人如果主动运用策略,就可以提高记忆效果。老年人正确运用已有经验,扬长避短,节奏适宜,同时主动学习和训练记忆方法,如联想法、归类复述法和位置法等,就能提高记忆成绩。
此外,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出现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程度有轻有重,说明其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如能指导老年人注意自我保健,坚持适当的脑力锻炼和记忆训练,并主动利用记忆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信心,就可延缓记忆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