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刘鹗集》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鹗集》的任务是将流传至今的能找到和能让我们利用的刘鹗本人的著作编纂成册,给国家清史编纂提供真实的依据,给有志于研究刘鹗的学者提供可靠的资料,为关注刘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们提供了解他的素材。

《刘鹗集》是近百年来第一次将刘鹗各类著作材料汇集在一起的一部专集,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刘鹗的著作集。

《刘鹗集》在编纂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资料出现,我们尽可能收入;不断有新的线索出现,本“集”不能尽收。因为收集不“全”,故只能称之为“集”,不敢用“全集”二字。但已是迄今收集最全的一本集子。

《刘鹗集》的出版,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

《刘鹗集》出版在刘鹗诞生一百五十年之际,是对刘鹗的最好纪念。

一、刘鹗是个怎样的人

刘鹗的《老残游记》流传百年,广为人知。刘鹗因其《老残游记》而成为研究者探讨的人物。对刘鹗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鲁迅、胡适等巨擘对刘鹗均有所评价,以刘鹗为主人公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开过两次,第三次讨论会正在筹备之中。以刘鹗为研究对象的著作约有二十种,论文则尚无统计。凡此种种,或论其人,或论其书;各有依据,各有见解。然所述所论,褒贬不一,毁誉不一。

刘鹗何许人也?

一位研究刘鹗多年的专家说:

刘鹗是个杂家。在国势垂危的清末,刘鹗与所有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爱民之心。他毕生以探索救国之路、寻求强民之法为己任,殚精竭虑,呼号奔走,虽屡屡失败,但他那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缅怀和继承的。

上述乃一家之言。国内外各种不同的辞典、专著、论文,给予刘鹗的评价则大相径庭:

有人说:刘鹗是文学家。

有人说:刘鹗是小说家。

有人说:刘鹗是洋务派。

有人说:刘鹗是保皇派。

有人说:刘鹗是汉奸。

有人说:刘鹗是反动政客。

有人说:刘鹗是行动的人。

有人说:刘鹗是晚清社会里的一个悲剧人物。

有人说:刘鹗是个不甘沉沦的封建主义理想家。

有人说:刘鹗是好心的政治家,伟大的艺术家。

有人说:刘鹗“那一种愤世疾邪,渴慕正义的精神,就是现在的革命精神”,因此而断定刘鹗“现在还是不死的时候,他一定会去参加革命”。

“刘鹗是失败的改革者,成功的文艺、学术领域的开拓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晚清新型的知识分子。”这是一种评价。

“刘鹗是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这是一种评价。

“刘鹗是甲骨学家,印学家,碑版学家,文字学家,钱币收藏家,旅行家,改革家,太谷学派研究家。”这是一种评价。

“刘鹗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多才多能的文学家,收藏研究和整理古代文物的专家,百折不回的实业家。”这是一种评价。

“刘鹗是一个失败的中国早期资本主义新式工商实业家,中国文化遗产杰出的保存者和开拓者。”这是一种评价。

“刘鹗的主要贡献不在政治或文学方面,而在于学术方面。刘鹗是个畸人,他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个大有贡献的人物。”这又是一种评价。

…………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盖棺”时也没有“论定”。直到百年后的今天,研究者们依然各执一词,进行着探讨与争论。

身处不同的时代,掌握不同的资料,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眼光,人们就有不同的议论或争论。百年来的议论说明刘鹗是一位值得记忆的人物,持续而不间断的争论说明了刘鹗是一位值得探讨的人物。

见仁见智,孰是孰非,均应以事实为依据,立论的基础应是事实。《刘鹗集》就是这些议论和争论的基础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种。

二、有关刘鹗的原始材料

关于刘鹗生平的原始记载资料,有三件:

(一)《刘氏家谱》原稿(扬州刘德林珍藏)。

震远公

成忠公次子。字云抟,考名鹗。行七。生于咸丰丁巳年九月初一日□时(1857年9月29日),殁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八日午时(1909年8月23日)。

配王氏生于咸丰戊午年九月二十九日(1858年11月4日)□时。

妾衡氏生于同治□年□月□日□时。

妾茅氏生于同治□年□月□日□时。

生子大章、大年、大缙、大绅、大经、大纶。

生女二。

(二)《刘鹗呈总署〈禀陈履历〉》光绪十八年九月初四日·1892年10月24日(原文见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根据清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编印的《保荐人才·西学·练兵》一书)。

候选同知刘鹗禀呈

今陈卑职现年三十三岁。系江苏丹徒人。由监生于光绪三年十一月遵“筹饷例”报捐县丞,双月选用。又五年正月,在“晋豫赈捐案”内报捐同知,不论双、单月选用。并缴捐免保举银两及监生四成实银,经户部于光绪五年十二月初七日奏准在案。十五年三月蒙前河院吴调办郑工善后局提调,测绘《直隶山东河南三省黄河全图》。十六年三月事竣。蒙前山东抚院张调至山东留工办事。历办防汛、堵筑各工。

本年四月二十八日,蒙山东抚院福附片具奏“候选同知刘鹗,熟习算学、机器、河工等事。请咨送总理衙门考验”。奉朱批:著照所请,钦此。五月蒙山东抚院福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兹于八月二十二日到京投文须至履历者。

(三)《丹徒县志摭余》卷八。

刘鹗字铁云,候选道。生平学术渊深,通晓洋务。光绪庚寅,经鲁抚张曜奏调办理河工,熟谙机器、船械、水学、力学、电学、算学、测量学等艺。著作有《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藏龟》、《铁云藏陶》多种。

以上三种材料或出自刘鹗手笔,或出其同时代人所撰,有很高的可信度。

三、刘鹗家世简介

《刘氏家谱》对刘鹗的家世传承有明确的记载。以宋代刘光世驻军长江沙洲为第一代,到刘鹗仍以丹徒为祖籍,共传至二十四代。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著有《吾家旧事》,又名《因斋札记》一文,对自己的家世有详细的记载。

刘鹗的后人对刘鹗的家世有多种阐述:刘鹗第四子刘大绅的《关于〈老残游记〉作者之事业及家族》及刘大绅的两个儿子刘蕙孙先生的《铁云先生年谱长编》和刘厚泽先生的《刘鹗和〈老残游记〉》三种文字,对刘鹗的家世都有简练的叙述。

研究者们对刘鹗的家世也有多种论述。

综合以上材料,简单地勾画刘鹗的家世如下:

刘鹗,丹徒人。刘氏家族迁移镇江的始祖为宋代鄜州保安军人刘光世。

刘光世与岳飞同时。宋康王赵构南渡,刘光世扈驾有功,又先后驻军庐州(合肥)和镇江。再因镇守镇江有功,被追封为太子太师鄜国武僖王。宋亡,家训不许为官,故后世耕读于镇江丹徒,垦殖于长江沙洲之上。直到清中叶才渐有一二人应试中举。延续到刘鹗共二十四代。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著有《吾家旧事》,摘录其数句于下:

吾家读书自高祖讳惟曜公始。而伯高祖习举子业,屡应童子试,迄不售。

曾祖讳行芳,字姜田。乾隆时以岁贡生登庚□寿榜举人,邑人谓之姜田先生。

祖父讳克嶷,字寄山。……伯叔祖皆业儒……惟吾祖独为商贾业。无资本,受聘于他商之助焉。……吾家自祖父以来甚贫,未尝有先人之敝庐以自处也。

先严鹤桥公,生而颖,然困于童子试。……先严好博览,于书无所不读,下至医卜、六壬、子平、堪舆之学,皆采其奥。

余兄弟皆钝鲁,不能步武前人,然大兄及三、四弟皆知医。余亦兼晓天文周髀之学,盖犹得前人之一体焉。惟堪舆、占卜,今竟失传。惜哉!

上述记录可以了解刘鹗家世之大概。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字子恕。《刘氏家谱》记载如下:

文定公子,字子恕,行二。生于嘉庆戊寅年十二月初四日寅时。邑廪生。中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本省乡试举人。三十年考取觉罗宫汉教习,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引见记名。丁未、庚戌两科会试,挑取誊录。咸丰二年壬子恩科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职编修。历充武英殿协修,国史馆协修、纂修。四年十二月,蒙恩赏江绸袍料一件。六年七月,奉旨记名御史。八年三月,补福建道监察御史,八月充戊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九年八月,充己未科顺天乡试外监试官,十月充顺天武闱乡试监射官,稽查富新全事务。十一月,奉旨协理京畿道御史。十年四月,奉旨掌京畿道御史。十一年四月,俸满截取引见,奉旨以繁缺知府用,召见一次。五月初八日,奉旨简放河南汝宁府知府,赴热河召见一次。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到任接印。同治四年五月,调署开封府印务。十二月,调补归德府事务。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任丁王太夫人忧,十月回籍守制。七年正月,蒙李中丞调营办理文案,八月在营起服。十月初六日,于防剿张逆全股荡平案内保奏,奉旨以知府仍留河南,归候补班前补用,并赏戴花翎。八年正月初二日,于剿办汝光捻匪一律肃清案内,奉旨着免补本班,以道员仍留河南补用。十年八月,委署南汝光道事务一次。十一年九月,总理通省水利局事务。十二年三月,署理彰卫道事务一次。十三年十一月,署理开归陈许道事务一次。光绪元年十月初四日,于霜节安澜案内,奉旨赏加布政使衔。二年八月,奉旨着补河南南汝光道。三年八月,丁本生母张太夫人忧,成服回籍守制。因哀痛甚,致一目失明,一耳失聪,遂殁于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山在镇江西门外乔家门,有碑,坟主罗文高。

配朱夫人,生于道光二年五月十四日。生二子,长明远,次震远。生女三,长适淮安高维之,次适镇江包春霆公,三适山东庄鹤田。

刘成忠著有《河防刍议》(现存刻本)、《韩文百篇编年》(现存手稿和刻本)、《因斋诗存》(现存刻本)、《吹台随笔》(现存手稿)、《因斋杂记》(现存手稿)、《军务日记》(刘厚泽整理、刊载于《历史研究》)等多种。这些著作或反映其政治态度,或反映其治理黄河、贾鲁河的情况,或反映当时农民起义的情况。

从刘鹗后来的行动和著作中,不难看出他受父亲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刘成忠的仕宦经历,他与李鸿章、张曜等人的关系,也为刘鹗后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刘鹗对其长兄刘渭清有着很深的尊敬。兄弟二人同是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李龙川的弟子,都深受太谷学派的影响。刘渭清对刘鹗的一生影响很大。《刘氏家谱》中对刘渭清有简略的记载:

明远公

成忠公长子,字渭清。考名梦熊。行四。附监生。生于道光三十年六月十五日时,殁于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配庞孺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初八日寅时,殁于光绪六年二月初一日午时。

配朱氏生于咸丰七年七月十八日子时。

生子大镛、大临、大猷、大钧;

生女长适淮安林念堂,名正祺。

刘渭清著有《琐历日记》、《毗耶居士梦痕录》等对刘鹗的行迹有所记录,在刘蕙孙先生的《铁云先生年谱长编》中还能见到这些有关的记录。惜“文化大革命”后刘渭清的著作再未出现。

四、刘鹗生平简述

对于刘鹗生平简况,刘鹗的后人和近代史学、文学研究者已经多有探讨。

刘蕙孙、刘厚泽先生对刘鹗生平均有研究且有著述。以两位先生研究的结果为基础,综合诸研究者的叙述,简述刘鹗生平于后:

(一)1857年—1876年

咸丰七年(1857)至光绪二年(1876),即刘鹗出生到二十岁的青少年时代,为第一时期。

咸丰七年九月初一(1857年10月18日)刘鹗生于江苏六合,其时刘成忠已经中了进士,在北京做官。不久刘成忠赴河南任上。刘鹗则来往于父亲的任所与故乡之间。此期间曾随姐姐识字,读诗。后随镇江人赵君举读书。

在兄弟姐妹之间,刘鹗是最小的一个,性情脱略,不尚规矩,又不肯循规蹈矩、猎取功名。刘鹗的四子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说:“先君少年时,负奇气,性豪放,不规规于小节……隐然有天下己任意。故所在辄交其才俊,各治一家言”,“如柴某专治理财,贾某专治推步,王某专治兵略,又一王某专治拳勇,均造诣极深”。刘成忠行止不定,刘鹗也就较少约束。他既不同于那种受人称赞,下苦功揣摩“八股文”,准备考状元的“正统子弟”;也不同于那种流连诗酒的“风流子弟”;更与那些寻欢作乐、沉湎酒色的“纨绔子弟”不一样。他在自由散漫、逍遥放荡的生活中随着自己的兴趣所至,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广泛吸取知识与技能。二十年间,他对治河、天算、乐律、词章、医学都广泛涉猎,为他此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二)1877年—1884年

光绪三年(1877)至光绪十年(1884),即刘鹗二十岁到二十八岁为第二时期,也可以称之为其一生事业的准备时期。

1877年,刘成忠从河南丁忧回里,从此落户淮安。在淮安的六七年间,身处封建家庭且不虑衣食的刘鹗埋首于治河、天算、乐律、词章、医学、兵法等“杂学”之中,对新的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致力于寻求所谓“安身立命”之处,希望从哲学的真理中寻找解脱,以解决对“人生”的认识,以便确定方向,回答自幼以来对耳闻目睹的悲惨国运与广大人民颠沛流离的痛苦的悬问。他在博览儒经、佛典、诸子百家,旁及基督教义以后,于1880年第三次谒见了李龙川,心悦诚服地拜从了“太谷学派”而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他的遗诗《丙子述怀》对此有发自内心的阐述。

在这一时期的第二件大事是1884年,刘成忠病逝。刘成忠的病逝,宣布着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解体,同时也就宣布刘鹗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的结束。这意味着刘鹗为自己衣食而奔波的开始。从此刘鹗真正踏进了社会,开始走独立的生活之路。

有趣的是,在这一阶段,由于他的狂放不羁,不守礼法,由于他的待人亲善,无等级门第观念,由于他以官宦人家子弟的身份,侧身于贩夫走卒之间,甚至敢于光臂赤膊,高擎龙头,欢舞在龙灯队伍的最前列,淮安人送给了他一个绰号——“刘二乱子”——乱了礼法,乱了规矩,乱了人们千百年的观念。一个“乱”字,是褒?是贬?是毁?是誉?确实值得思考,值得研究!

(三)1885年—1894年

光绪十一年(1885)至光绪二十一年(1894),即刘鹗二十九岁到三十九岁,为第三时期,这是刘鹗事业初成的时期。

从1884年刘鹗开始了谋生之路。

由于受太谷学派思想的深刻影响,刘鹗已经确定了自己“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养天下”的人生观。但是刘鹗自小无心制艺,又不愿猎取功名,因此在父亲去世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往何处去”。

于是在大哥刘渭清的支持下:

他在淮安南市开了一家烟店,但“年终肆资折阅几尽”。

他在扬州“无以为生”,“悬壶为人治疾,依然门可罗雀”。

他去江宁应试,“未终场即弃去”。

他在上海开办石仓书局,结果是“因戚属盗售印,致讼累”、“讼解,书局败,回淮安”。

生活并不一帆风顺。但是也并非一事无成,现在能见到的刘鹗最早的《同西泠词客送介玉子先生之苏州》、《有所思》两首诗出现在这一时期,为父亲刘成忠刊刻的《因斋诗存》完成在这一时期。“走方郎中”刘鹗的第一本能够保存的著作《温病条辨歌诀》,笔者以为可能就诞生在这一时期。

转机出现在1888年。

1887年,郑州黄河决口,一年多的时间里虽几经努力,却仍无法使黄河合龙,多位朝廷一品大员因此被“摘去花翎顶戴”。1888年,刘鹗“慨然欲有所试。以同知往投效于吴恒轩中丞。中丞与语,奇之。颇用其说。君(刘鹗)则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声誉乃大起”。此后,刘鹗参加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黄河的测绘,又安家济南,直接参加山东黄河的治理等事。

在这一时期刘鹗的《三省黄河全图》、《治河五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弧角三术》、《天元勾股草》五部著作接连问世。刘鹗取得初步的成绩被当时的统治者所认可,因“学术渊源,通晓洋务”被推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知府用”。后因丁忧需“回家守制”等多种原因而结束了他与黄河治理的关系。

刘鹗走向社会虽不一帆风顺,但是治理黄河,用行动实现自己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目标,用文字表述个人对自然的认识,这一起步,确实是一个较好的开局。刘鹗一生坎坷曲折,唯积极投身黄河治理且多有实绩,被人们完全肯定,未见任何微词。

(四)1895年—1901年

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即刘鹗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为第四时期。这是刘鹗事业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时期。

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刘鹗开始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大步前进。

在这七年中刘鹗有四件大事可作记录:

1.修筑铁路

离开河工之后,刘鹗希望自己能够在修筑芦汉铁路一事上大显身手。1896年,他筹集资金,上书当局,希望能够投效由张之洞、盛宣怀掌握的芦汉铁路建设工程。为此,1896年4月,刘鹗满怀热情,高吟着“此去荆州应不远,倩谁借取一枝栖”、“莫问古来争战事,眼前盛世且高歌”远赴武汉,应召拜见权臣张之洞。但是,没有几天他又失望地哀吟着“此地知音寻不着,乘风海上访成连”离开了武汉。据张之洞所叙述的原因是刘鹗呈“履祥洋行凭单……无洋人签名,……不可靠”。而实际是早在刘鹗到武汉之前的两个月,张之洞经恽祖祁给盛宣怀的电报中已经表明“今已决计与吾兄商办”。无论刘鹗是否有参与芦汉铁路的资格,刘鹗被卷入一场骗局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直至去世,刘鹗仍被蒙在鼓中。

此后刘鹗又极力建议修筑津镇铁路,并满怀信心地购买镇江的土地准备有所发展。然而此事非但没有成功,刘鹗又因被怀疑为外国人办事而被“开除乡籍”。

刘鹗用了很大的精力希望能够修建铁路,结果仅建成了道清铁路这一段,全程约400里。刘鹗的铁路之梦基本破灭。

2.借外资开煤矿

修筑铁路的失败并没有消磨刘鹗的意志。面对“摩天黄鹄毛难满,遍地哀鸿泪不收”的局势,在“养民”思想的指导下,刘鹗将目光转向开发山西煤矿。他在给罗振玉的信中说:“蒿目时艰,当世之事,百无一可为。近欲以开晋铁谋于晋抚,俾请于朝。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全路矿归我。如此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1897年,他撰写了《上晋抚禀》,阐述开发煤矿的各种方法与利弊,强调借用外资,发展经济。

这一禀稿,得到了山西巡抚胡聘之的重视。于是抱着“一路弦歌归日下,百年经济起关西”、“不向杞天空堕泪,男儿意气古今齐”的幻想,他三次去山西。但是地方势力与山西籍京官联手的阻挠,不但刘鹗被诬为“垄断矿利,贻祸晋沂”而被“查拿递解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连山西巡抚胡聘之也一起被解职。胡聘之一个地方大吏的支持也仍然无法冲破千年传统的强大压力。

刘鹗在开发山西矿的问题上遭到了挫折,但是他没有就此罢休,在开发河南和浙江矿上依然故我。

修路开矿,本是好事。就是在那一时代清政府也提倡修路,开矿。但是在旧有观念仍然统治着中国大地的情况下,刘鹗的身份及主张借外资的观念与行动,被世俗所诟病,刘鹗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是必不可免的。

筑路开矿,与外国人的大量交往并强调“借外资”,使“汉奸”“卖国”等被人们所不齿的恶名,从此与刘鹗相随,直到他去世,甚至延续至今。

3.刘鹗与戊戌变法

1898年,在中国政界发生了“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这两件相关联的大事。刘鹗在其中是什么角色呢?《京城保国会题名记》中,明白地记录有“刘鹗丹徒人”。

戊戌变法的中坚人物梁启超与刘鹗的唱和诗有白纸黑字的记录。

戊戌变法中不断为康梁呈送变法奏本的宋伯鲁,被称为“帝党、维新派结合之枢纽”,变法后第一个被罢黜。多年后他被捕于家乡陕西,向刘鹗求救的文字在《抱残守缺斋日记》中有完整的记录。在戊戌政变中,欲救谭嗣同出走的侠士大刀王五是刘鹗的朋友,与戊戌变法关系密切,后来又直接参加自立军起义的狄楚青、沈荩与刘鹗更是莫逆之交。

更甚者,根据刘大绅在《关于〈老残游记〉》中记载,在变法的过程中刑部部曹赵子衡“拟上书言事,以其文取决于先父(刘鹗)。先君(刘鹗)曰‘治国莫重于养民,为政莫先于立本。今欲上书,当由此立言’。子衡先生韪之。书未上而新政已摧。先君曰:‘事未已也。’”那么刘鹗对变法的关心可以一目了然。

《芬陀利室诗存·题叶鹤卿蝴蝶帐沿》一诗的后面明白无误地写着“此戊戌暮春作也。后此惧有文字之祸,偶有所作,随即弃去,不留稿矣!”倘刘鹗与戊戌变法无任何瓜葛,为什么此时此刻,他却如惊弓之鸟呢?

但是又有可以反证的资料:

刘大绅断然说:先君素不赞同保皇党……与康长素仅一面之识,更无联络之说,刘鹗自己说:“今日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盘剥为宗,朝廷以朘削为事,民不堪矣。民困则思乱,迩者,又有康梁之徒出而鼓荡之。天下殆哉岌岌乎!”对戊戌变法的不满态度跃然纸上。

刘鹗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千丝万缕,确实应该进一步探讨啊!

4.北京赈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作为救济善会的代表,刘鹗冒险进入北京。他查找被难官员、开办平粜局、施医局、赈恤局、掩埋局,全力救助灾民。在与各国使节的交往中,刘鹗收购了俄国军队占领的粮仓,使饥寒交迫的市民解决了口粮问题。但是正是这一全活甚众的举措,酿就了“私售仓粟”的罪名,成为他最后流放新疆的重要罪状。

刘鹗捐款北上,赈济是他的职责所在,当然牵涉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但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又促使他动用了部分救灾款去搜购那些宫廷流散出的文物古董。于是刘鹗又有了新的罪名:贪占公款。虽然这些经济问题到最后都已澄清,但是刘鹗在北京赈济期间的是非功过,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从他的生前直到一百零七年后的今天。

以上四件事可以说是在这一时期刘鹗最主要的活动。每一件事都值得探索,值得研究。

(五)1902年—1907年

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即刘鹗四十五岁至五十岁,为第五时期。这是刘鹗在学术与艺术上取得骄人业绩的时期。

1902年之后,刘鹗依然关心着山西、河南、浙江的煤矿开采,忙于创办各种实业。但是他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使他后来名声大振。

1903年—1907年《老残游记》出版。这部没有写完的小说直到一百年后仍然被评为百年优秀的小说,百年优秀的文学作品。

1903年—1905年《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藏货》、《铁云藏印》展示我国古代文字的四部书相继面世。作为中国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刘鹗在中国古文字的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

1903年—1905年刘鹗的《要药分剂补正》杀青。这部长达三十多万字,被研究者追寻多年的中医药书,今天被收入、排印在《刘鹗集》中。

1907年刘鹗为其琴师张瑞珊刊刻的琴谱《十一弦馆琴谱》面世。

总之,在这一时期,刘鹗在学术上的成就,掩盖了他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就。

在学术与艺术上,刘鹗是个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创新的人,将《要药分剂补正》与《要药分剂》两书相对照,就不难发现刘鹗的这一特点,在学术与艺术上,刘鹗是真诚的人,他从不将别人的成就据为己有,在他的书中凡是他引用前人的材料均一一说明。

在学术与艺术上,刘鹗是个慷慨的人,在他有新的发现后,没有因“奇货可居”而秘不示人,往往“拓印百部”“以公同好”。

在学术和艺术上,刘鹗是个会自己走路的人,《老残游记》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评价刘鹗,刘鹗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应该肯定。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中刘鹗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值得纪念的人物。

(六)1908年—1909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因政治的原因,刘鹗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人生之路。

1908年清政府先是明发上谕对刘鹗革职,永不叙用。此后外务部多次密电逮捕刘鹗。其罪名是:垄断矿利、盗卖仓米、私设盐运社、勾结外人等等。然而刘鹗用他的一首诗做了回答:

避风十日荒湾泊,又出荒湾涉波涛。

敢与波臣争上下,一枝萍梗任风飘。

诗中的“波臣”似有所指,此公何人?刘鹗的后人们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袁世凯。

1908年7月18日刘鹗在南京被捕。

1908年7月23日刘鹗被送上福安官轮押往汉口。

1909年1月1日刘鹗到达迪化,“发交迪化府牢固监禁”。

在迪化的监狱中,刘鹗有相对的自由。他重操旧业,一是读医书,为人看病,并撰写了一部至今未被人们所见的医书《人寿安和集》;二是整理自己的旧稿,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一部古文字著作《金石考录》。

1909年5月初刘鹗给甘肃巡抚、同是太谷学派学人的毛庆蕃写了一封信。这是他五十二年人生的最后遗言:

本月中旬,联大师以奉改元大赦恩诏:将新疆所有京外发来监禁及效力赎罪人员共计三十二名,一律开单奏咨请旨。闻十六日折已拜发。如执政仍是项城则无望矣。幸南皮仁厚长者可有赐还之望。且观于起用发废员之诏,则摄政王之豁达大度可见一斑,与南皮齐美。或者鹗竟获生入玉门也乎。

此信让人们看到刘鹗强烈的生还愿望。更引人注意的是,刘鹗又一次提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刘鹗与“项城”——袁世凯的关系问题。如果“波臣”还嫌隐晦,那么“项城”还有可能产生歧义吗?

然而憧憬着返回家乡的刘鹗终于没有能够“生入玉门”。1906年6月刘鹗“忽患风痰,时昏时醒”,1909年8月23日因“医治罔效”,“在监病故”。

至此,一生颇有争议的杂家刘鹗走完了他曲折的人生之路。

刘鹗走了,无声无息。只有他忠心的仆人刘贵(刘贵,河南人,本姓李。他跟随刘鹗一生。刘鹗安葬后,他仍然为刘氏家族看管房屋,照管后代。刘鹗的后人们称他为“侉爹爹”。1937年春在淮安去世。)扶着他的灵柩,从迪化回到了兰州。刘鹗的儿子们赶到兰州,一程一程地接回了他的灵柩,安葬在他青年时代居住的淮安。至今刘鹗依然静静地安卧在淮安楚州区上河镇大后村韩庄组那块农田渠道旁的墓地中,任后人们评说。当年看墓人的后代,还在尽心地守在墓旁。每年清明在那刻有“清刘铁云先生之墓”八个字的墓碑前,看墓人依然会恭敬地献上水果点心。

1987年刘鹗诞辰130周年,淮安市政府修复了刘鹗故居,以怀念这位被人们争论的杂家。

五、刘鹗的师承及太谷学派

刘鹗的老师可以肯定的有两位,一位是镇江人赵君举,一位是仪征人李光炘。

赵君举是刘鹗少年时代的老师。刘大绅在《关于〈老残游记〉》中介绍说刘鹗“稍长从同邑赵君举先生读书”。赵君举,能够查到的资料寥寥无几,《因斋诗存》保留着他与刘成忠唱和的律诗多首。

《丹徒县志摭余》将其归在“儒林文苑”类中:

赵彦偁字君举,号声庵。道咸间屡科房荐,未售。文名甚为一时士大夫推许。以诸生历充学幕十余年,所取多绩学成名士。生平重品谊,非礼者不与苟同,且怒目相加,不稍宽假。此尤为士林所争道者。著述甚丰,经粤乱散失过半,仅存《积微精舍遗著》五种,曰《学小辩斋笔记》、曰《辛安语》、曰《丹徒碎语》、曰《三愿堂古文》,仅存《三愿堂古近体诗》。与邑人柳兴恩、张崇兰、杨□、法之瑞辈日以明经,提倡后进。曾文正国藩尝称其诗文得力于经学者多。

子徵禾、勋禾。徵禾字聘山,光绪戊子举人,同知衔,注册本班先知县。敦品好义,一秉大公。岁壬辰,王守仁堪□嘱整顿育婴、恤嫠两善堂事。徵禾力辞充董。不得已,约暂理一年,不领薪水。凡一切章程,悉心规定。创刊《征信录》,昭示来兹乡人敬焉。初就南京将军魁幕。嗣襄校江阴南菁书院,课卷经学湛深。克继父志,著《思位轩》共四种。徵禾子申伯,候补中书科中书。勋禾子鸿谦。

给刘鹗以最大影响的是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李光炘。

李光炘(1808—1885)字晴峰,号平山,道号子炘,又号群玉山人,晚年号龙川先生。李光炘“幼寡言笑,七岁入塾,不能成诵”。但是十二岁大病一场,昏迷数日后,“心神朗豁,六经子史,过目成诵”。1831年李光炘与表兄张积中一起赴扬州,拜谒太谷学派创始人周星垣,“与之辩难三昼夜,皆闻所未闻,因共受业于门焉”。后来周星垣指定张积中和李光炘为太谷学派传人,分掌南北两宗讲学及一切事务。

李光炘以讲学为主,述而不作。仅有著作六种亦其弟子为其编录,为《李氏遗书》、《龙川先生文集》、《龙川先生诗集》、《龙川弟子记》、《观海山房随录》、《龙川太夫子遗著》。

刘鹗三次谒见李光炘,前两次并无记录。1880年,刘鹗第三次赴扬州拜谒李光炘,正式成为太谷学派入室弟子。李光炘授记“超凡入圣”,这在太谷学派中是极高的评价。刘鹗虔诚地信奉太谷学派,他在给太谷学派第三代传人黄葆年的信中说:

谤满天下不觉稍损,誉满天下不觉稍益,惟一事不合龙川之法与公所为,辄怏怏终夜不寐,改之而后安于心。

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公以教天下为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各竭心力,互相扶掖为之。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同为空同之子孙,同培古今之道脉,同身同命,海枯石烂,无有贰心。

可见刘鹗对太谷学派的信服、忠诚和他在学派中所承担的责任。

研究刘鹗必然要涉及太谷学派。太谷学派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的一个儒家学派。其创始人是安徽池州人周太谷,字星垣。

仅摘录刘蕙孙先生在《太谷学派遗书序》中的数则,以简单介绍:

(一)太谷学派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暗流。

(二)太谷学派认为人类最大的苦恼是生命短暂。……讲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立言、立功、立德”,以达到“希贤、希圣、希天”。

(三)太谷学派以认自然为主。

(四)太谷学派认为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忠、孝”等等,既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是解决生死大事的科学途径。

(五)太谷学派不采取其他派别或教派的一些通用理论与方法,但也不强烈反对其他派别与教派。主张扬长避短,互为参考。

(六)太谷学派“养天下”的主张,是讲究“理财”。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以致富,而非靠他人来养活自己。

刘鹗在《老残游记》和他的其他著作中所反映的思想,可以说都是刘鹗对太谷学派的理解。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辑十七册《太谷学派遗书》,几乎将现知的太谷学派学人的著作全部包括在内。

太谷学派学说的传承,绵延未绝,江苏苏州、山东黄崖等地直至解放以后,以至“文化大革命”之后仍有传播。

六、刘鹗之谜

对刘鹗的研究之所以会有争论,是因为对刘鹗其人的资料掌握不够全面。因为资料的缺乏,研究者就有许多疑问,刘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待解之谜:

刘鹗的政治面貌到底如何?

刘鹗政治理念到底怎样?是对某些理念的继承和发展还是确有其自己的一套理论?

刘鹗一生未入官场,亦从未入幕入僚,虽有“同知”、“知府”等名义而并无实际职权。但是他与当局的高层多有来往,对一些有中层官衔者可以居于幕后参谋策划。对这些现象应如何解释?

刘鹗的思想与当时的各种派别有何异同?

刘鹗是太谷学派入门弟子,但其作为往往又不被学派人所接纳。刘鹗,以至他的第二代、第三代与太谷学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所作所为又与其他太谷学派学人有所不同,根源何在?

刘鹗被捕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鹗的经济来源到底怎样?没有一定经济力量,他如何完成学术上如此之多的研究?

《弧角三术》和《勾股天元草》究竟完成于何时?《人寿安和集》是否还存天壤间?刘鹗还有哪些诗词没有被发现?《抱残守缺斋·辛丑日记》是否还珍藏在某一博物馆?

为什么《铁云藏龟》、《铁云藏陶》是完整的,《铁云藏货》似有所缺?为什么《铁云藏印》上刘鹗没有留下一个文字?

《金石考录》全文何时能够面世?

小说《红茄花》的评语作者究竟是刘鹗否?

《老残游记》到底是“不经意之作”还是“深思熟虑”的作品?

《老残游记》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老残游记》反映的思想与太谷学派有何关联?

《老残游记》到底有多少回?

《老残游记》有无人物原型?他们都是谁?

《老残游记》的刊出、修改原因是什么?

凡此种种不解的刘鹗与其著作之谜,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

七、《刘鹗集》的编纂

将刘鹗的所有著作结集出版是许多研究者的愿望,更是刘鹗后人们的愿望。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刘蕙孙先生、刘厚泽先生兄弟在编辑《〈老残游记〉资料》的同时,就多方汇集资料,撰写说明注释,为编纂《刘鹗全集》做准备。结果是全集没有编成,《〈老残游记〉资料》上的署名也被他人换去。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刘蕙孙先生曾拟定了《刘鹗全帙》的计划,某出版社也有出版愿望,但是因为条件没有成熟,计划被搁置至今。

现在,在国家清史纂修的总体规划下,《刘鹗集》终于能够在三年中编纂成功,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在编纂过程中借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对他们的感激之情也全部融在《刘鹗集》之中。

《刘鹗集》将现在所能得到刘鹗著作或排印或影印,全部收入集中,但是并不完整。

有些已见原书,未能收入,如《金石考录》。

有些仅知书名,但未见原书,如《人寿安和集》、《晋十九州表》。

有些前人说是刘鹗著作,但本集却以为并非刘鹗著作,如《老残医记》。《老残医记》是著名中医文献史家耿鉴廷先生摘录《老残游记》中走方郎中老残所有医学活动的文字汇编而成。《老残游记》本是小说,老残亦是虚构的人物,因此《老残医记》并不能说是刘鹗的医学著作,故不收。

有些研究者以为是刘鹗所著,但尚无定论,如小说《红茄花·评语》。原件已见,但疑点仍多,故不收。

《刘鹗集》按照“可用文字表达的内容,采用排印的方法,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用影印的方法”这一原则,分为排印和影印两部分。

在排印部分,按内容分类,同一内容者按所知印行时间先后排列。

在影印部分,按内容分类,同一内容者按所知印行时间先后排列。

《抱残守缺斋藏器目》非刘鹗拓编,但是无论从书名还是鲍鼎的说明中都明白无误地显示这些器物曾经刘鹗珍藏,是抱残守缺斋所藏三代文字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收入影印部分。

《铁云遗印谱》不是刘鹗的著作,但确是刘鹗使用之物并与刘鹗的收藏等多有联系,所以将其编入影印部分。

无论排印、影印,文后都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此仅为编纂者的观点和个人掌握的有关情况,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无论排印、影印,部分著作后有一些附录,这是编纂者认为应作为补充参考的内容,合适与否,请读者考虑。

《刘鹗集》编纂完成,并不等于对刘鹗研究的结束,这只是一个新的开端。新的课题在许多研究者的脑海中已经形成,我们期待着刘鹗的著作能有新的发现,对刘鹗的研究有新的进展。

我热切地期待着!

刘德隆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