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刘鹗批注《庄子》浅析
朱松龄
年少时,家父〔1〕每每整理书箱,总会指着一本纸色发黄的线装书叮嘱我说,这是你老外公刘鹗批注过的《庄子》,可要好好保管哦。父亲去世后,这本《庄子》一直由我珍藏。1983年,舅父刘蕙孙〔2〕来杭小住我家,我将这本《庄子》请老人审阅。他肯定地说:“你爸说得对,这是你老外公刘鹗的字迹。”表弟刘德隆〔3〕也是研究刘鹗的专家,在他1995年出版的《刘鹗散论》中二次提到“又见刘鹗手批《庄子》”,所指也为我处所见,并嘱我尽早披露。至今又过去七八年,笔者已退休,得闲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各位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这本《庄子》32开本,高24厘米,宽15.3厘米,线装直排,是从《庄子》卷七第2页起至卷八第43页止,其中包括了《庄子》外篇中的《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和杂篇中的《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共七篇。书原来的封面和首页没有了,现封面是用蓝灰色的道林纸装订的,并写有篆体“庄子”二字。卷七末印有“总校杨文莹 分校金肇麒 陈其荣校”;八卷卷首印有“郭象子玄注 陆德明音义”,卷末印有“总校杨文莹 分校沈琮宝 许诵禾校”字样。
这本《庄子》全书经过圈点,其中批注、校勘38处,均用红色朱砂小楷书写,多写于书眉,偶有写于字间或书中空白处。批注少则数字,多有百余。现依先批注后校订次序抄录于后:
1.原文卷七《达生》第5页:“夫畏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批注:“是专为周威公辈言,自是警切。”
2.原文卷七《达生》第11页:“此之谓以已养养鸟也……则平陆而已矣。”
批注:“语同玉瓦篇颜渊东至章义,较于彼文亦有误。”
3.原文卷七《山木》第11页:“山木第二十。”
批注:“下加‘九章’字样,
此篇与《人间世》同书。”
4.原文卷七《田子方》第21页:“田子方第二十一。”
批注:“下加‘十一章’字样,
此篇与《德充符》同旨。”
5.原文卷七《田子方》第23页:“是出则存,是入则止,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批注:“万物也各有其日也。”
6.原文卷七《田子方》第23页:“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欤?”
批注:“交一臂而失之,所谓多事而识之也,所谓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也。”
7.原文卷七《田子方》第30页:“知北游第二十二。”
批注:“加‘十六章’字样,此篇与《大宗师》同旨。”
8.原文卷七《田子方》第37页:“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批注:“佛经以于是起岂敢此耶。”
9.原文卷七《田子方》第36页
批注:“已此也。”
10.原文卷八第1页:“庚桑楚第二十三。”
批注:“后加‘二十一章’。”
11.原文卷八《庚桑楚》第8页:“不见其诚已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而失。”
批注:“已此也。不见其诚则皆忘心耳,如此而发固无当处,若能入矣而不能久居反复昌为失,是知及而仁,不能守者也。”
12.原文卷八《庚桑楚》第11页:“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
批注:“移是语词,犹言只是也。言人杂身口所是只在此,非吾所谓是也。然实尝非是皆道之一体,其微末者如猩猩膍胲,如室之偃,而今之人披以为故,只是今人所见何以异于蜩义。此章义略如《齐物论》诸家解之胜其纠缠。”
13.原文卷八《庚桑楚》第12页:“……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批注:“此段尽戒定慧之义。”
14.原文卷八《庚桑楚》第13页:“羿工乎中微……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批注:“此章乃天下篇,以天人列圣人君子之上义也。全人恶知防谓夫乎,恶知人之异不天乎?况妄心已矣,分别天人乎,则阳篇圣人未始有天。”
15.原文卷八《徐无鬼》第19页:“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
批注:“贾生服鸟斋本此。”
16.原文卷八《徐无鬼》第21页:“其求钘钟也以束缚,夫楚人寄而镝阍者。”
批注:“鼐意钘钟上求字衍,阍者上蹢字衍,按此设譬自是之事。”
17.原文卷八《徐无鬼》第24页:“丘愿有喙三尺。”
批注:“待喙三尺然后言是不言也。”
18.原文卷八《徐无鬼》第29页:“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批注:“复言古之真人以美之。”
19.原文卷八《徐无鬼》第30—31页:“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
批注:“天循者常无以知其妙也,照冥者常有以知其窍者也。天循有体,故有枢始,照冥为用,故有彼则言。因彼为则无常质也,此必圣人也。人尽有之知特知解者少耳,而又不可以知解求也。故内者难而又不可不内,此理真实不应,盖不问而终身惑矣。”
20.原文卷八《则阳》第33页:“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批注:“优长之优,说文本作忧×〔4〕,在久部,心部之忧乃患意也,庄子言人持优乎知而之用无几待,其止竭未有不自困耳。”
21.原文卷八《则阳》第33—34页:“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县众闲者也。”
批注:“缗乃芒昧不分明之意,《在宥篇》道我缗乎,同此解言,旧都虽入于芒昧者,十九所见才十一耳。已自畅然况见问真切者乎,以譬电光石火所照,当有须臾自通处,况了见本性者乎。”
22.原文卷八《则阳》第34页:“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批注:“师天而不得言以意解,所至为师天者也,此与殉物者同为殉耳。曷足贵乎圣人之师天,则未始知有天也,是以与天合也。”
23.原文卷八《则阳》第34页。
批注:“此章为知过于师乃堪传德之意。”
24.原文卷八《则阳》第35页:“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批注:“除日无岁者积少以为多也,无内无外者积微以成著也,此古之格言,非寓言、重言也。”
25.原文卷八《则阳》第37—38页:“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批注:“遁其天四句谓灭裂也,以嗜欲之物养生,譬如葭苇不坚,又始萌者取以拔形则足矣,自丧其生而已,是卣莽也。”
26.原文卷八《则阳》第39页:“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殊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批注:“诵其言自令人悲痛!”
此外书中还有刘鹗校勘12处:
1.卷七第9页“其巧专而外骨消。”
刘鹗校为:“姚本作滑滑——姚本。”
2.卷七第12页:“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
刘鹗校为:“上下字互易。”
3.卷七第20页:“庄周反入宫三月不庭。”
刘鹗校为:“宫字从江南本增入。”
4.卷七第21页“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
刘鹗校为:“栗林二字从张君房本删。”
5.卷七第25页:“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偃至言发修心。”
刘鹗校为:“偃,林本作假。”
6.卷七第32页:“今(舍)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刘鹗校为:“今字从得一本改。”
7.卷七第36页:“汝唯莫必,谓无乎逃物。”
刘鹗校为:“‘谓’字从张君房本增。”
8.卷七第40页:“犹其有物也无已。”
刘鹗校为:“前五字从刘得一本删。”
9.卷八第18页:“方明为御。”
刘鹗校为:“姚本明作尸。”
10.卷八第22页:“可不谓(讳)云。”
校:“讳字从李氏本。”
11.卷八第27页:“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
刘鹗校为:“断,林本作斫。”
12.卷八第32页:“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
刘鹗校为:“矣当作娭。”
刘鹗批注《庄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感受到刘鹗严谨的治学态度:
从刘鹗对这本《庄子》批注的详尽认真,让我们看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批注中有五处是纵向比较的,将所阅篇章与《庄子》其他章节比较,指出了立意宗旨相同。如《山木》与《人间世》同,《田子方》与《德充符》同,《知北游》与《大宗师》同等。批注还说明刘鹗在阅读这本《庄子》时,参考对照了许多种版本的《庄子》,其中有姚本、江南本、张君房本、林本、刘得一本、李氏本,能搜罗如此多的版本作对照,可见其涉猎之广,也证明治学的认真。此外,批注中还涉及《论语》、《说文》、《史记》乃至“佛经”等著述,如《庚桑楚》尽《戒定慧》之义等。这种横向分析比较更显批注者才学之广博。笔者所藏《庄子》约占整部《庄子》的五分之一,未见部分(约有二十四篇)如刘鹗也作如此精细批校,须何等精力?
二、批注所表现的思想:
刘鹗在批注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笔者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世事的不满。这集中表现在“诵其言自令人悲痛!”一句中。《庄子》这段话的大意是:“远古时候的君主把好处放在人民身上,把损失置于自己身上;把正确归于人民大众,把错误归在自己名下,所以有一个人做错了事,君主就会自我反省。现在却不是这样了,而是隐藏真相去愚弄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加重了老百姓的苦难还要归罪他们不努力,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却惩罚他们不能胜任工作;拔高了对百姓的要求却要诛杀做不到的人。老百姓智穷力竭,只好用虚假伪诈去应付。统治者每天都要做许多虚伪的事,士卒百姓又怎么能不做呢?缺乏能力而又想避免严惩,就只好作假;缺乏智慧就产生欺骗,财力匮乏就只好偷盗,那么盗窃盛行,该责备谁呢?”《庄子》中所描述的状况和当时清末的现实何其相似,怎能不引起刘鹗的悲痛?揭露统治者的虚伪也许就是刘鹗作《老残游记》的原因之一吧?
二是表达了刘鹗对统治者的不屑。批注第一条:“是专为周威公辈言,自是警切。”这段《庄子》引用了孔子所言:“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这里孔子告诫人们:应该感到畏惧的是卧席之上,饮食之间的日常事务,如不知道对这些保持警戒,就错了。据史书记载,周威公三问屠余,闻过知改,应该说是个开明君主。批注中在周威公后加了个“辈“字,则将矛头指向了所有执政的统治者。满清政权的侈奢腐败,自然更应引为警切。警告当朝者,这也是刘鹗作《老残游记》的另一原因吧?
三是表达了刘鹗对《庄子》修养观点的认同。刘鹗多数的批注(约十二条)是对书中观点的评述或体会,文字深奥难解。大体上可归为两类:一是对天人、真人、圣人、君子的讴歌赞颂。如:“复言古之真人以美之。”“以天人列圣人君子之上义也。全人恶知此谓夫乎,恶知人之异不天乎?况妄心已矣,分别天人乎,则阳篇圣人未始有天。”另一类是对天人合一修炼方法的理解和体会。现以《则阳》篇三条批注为例试析之。《则阳》篇中阐述了冉相氏的修炼是“随顺自然之道而生成,与万物一起变化而没有始终,没有时日,每天顺随万物变化,而内心却凝静不变。”然后作议论:“效法自然却又由于目的性太强反而效法不了自然,只能导致自己与外物都丧失本性……圣人并不心存着自然,并不心存着人事,并不心存着外物,他与世界一起运动而不改变自己的无为态度……”最后得出结论“圣人关于穷究思虑的言论,是可以作为君主的师傅的”,“才能达到与天道冥合的境界”。刘鹗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他在批注中曰“师天而不得言以意解所至,为师天者也。圣人之师天,则未始知有天也,是以与天合也。”意思是要达到天道冥合的境界,并不需要用言语来阐明天道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天,才能做到天人合一。这与本篇的结束句“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的观点十分吻合。《则阳》中这段文字以容成氏的话作结尾,意思是“除去日子就没有年岁,没有人的心灵就没有外界的物质存在”。刘鹗也表示认同并展开曰:“除日无岁者积少以为多也,无内无外者积微以成著也,此古之格言,非寓言、重言也。”他以“积少成多,积微成著”肯定了这种修养方法必有成果。刘鹗对《则阳》中庄子的一段评述也作了批注,庄子说:“现在的人在治理他的身体,修养他的心神方面,很多都像封疆人所说的那样,逃避自然,背离本性,灭绝真情,丧失精神,以此来为所欲为。”刘鹗指出:“遁其天四句谓灭裂也,以嗜欲之物养生,譬如葭苇不坚;又始萌者取以拔形则足矣,自丧其生而已,是卤莽也。”这里的“卤莽”、“灭裂”原意为浅耕稀种,形容做事粗枝大叶,处事草率轻薄。刘鹗认为“以满足物质愿望来的修养,以追求外在的名誉为满足都是不可取的,轻率的”。
三、太谷学派对《庄子》的态度:
刘鹗是太谷学派门人,太谷学派是儒家的一支,自命为是继承周敦颐的真正的儒学。照理说儒家与“老庄”是学术观点上的对头。《庄子》中多有对儒家学说的嘲讽揶揄,如《渔父》、《盗跖》、《胠箧》中就曾以孔子之徒为批判对象。刘鹗何以对“老庄”之学如此关注,潜心钻研并颇为称道?《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中,作者借黄龙子之口,两次引用道家理论。一是“魏真人《参同契》所说‘元年乃芽滋’。另一处是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大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取已陈之刍狗而卧其下,必昧。”刘鹗对道家的推崇,笔者以为这是刘的个性使然。观刘鹗一生,四海为家,浪迹天涯,虽于诸多方面皆有建树,但一生多不得志,终遭冤狱之灾,屈死异乡。刘鹗生性豪爽,却又不受世俗制约,多少有些逍遥不羁,玩世不恭。他对《庄子》的欣赏正是对作者“自由与超脱的人生态度”的认同。这种自由与超脱,“既是人必不可少的失意时的安慰,也是人作为个体存在必不可少的肯定自我的良药。”〔5〕
其实,自称为正宗儒家的太谷学派对老庄之学非但不是完全排斥的,而且多有崇敬。张石琴所著《道德经序》、《关尹子序》均对老庄之学作了肯定:“予读老氏书知妙窍之说,读关尹书而叹其言魂魄之详也……予序而述之,俾老氏之真,庶畿勿坠,或有补于将来云尔。”〔6〕张石琴又有《三教》一诗:“三教由来是一家,总凭滴虚作生涯。坎中水信离中火,隐括先天一朵花。”〔7〕刘鹗对《庄子》的潜心学习研究,正遵循了先师的教诲。
有关批注的几个疑问:
1.批注是否刘鹗手迹?
在这本《庄子》上并没有刘鹗题跋签名,笔者认定是刘鹗手迹,一是依家父所言,二是舅父刘蕙孙和表弟刘德隆所辨。
2.批注的时间可考否?
从笔者所藏《庄子》卷末均有“总校”、“分校”标明看,这本《庄子》应该是清末所刻的版本。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官书局创始于同治,盛于光绪”,“书局刻书章制为:有提调,专司雕刻印刷诸事;有总校,提挈文字校勘事宜;其下设分校多人。每雕一书,卷末必署名某人初校,某人覆校,某人总校,以专其成。”〔8〕笔者藏有另一本《学庸》也系蓝灰色道林纸自订封面的线装刻本。书中有朱笔校勘多处,笔者疑为刘鹗字迹。这本《学庸》为《六书集注》之一,扉页印有“光绪甲午年秋金陵书局重刊”,封底有一红印“上海二马路千顷堂发行,定价□□元”。如果二书是同时期的,可以认定刘鹗批注《庄子》不是少年时代。而是在光绪甲午年1894年之后。
3.刘鹗为何另列《庄子》篇序?
在这本《庄子》的每章后,刘鹗都加了批注,第二十章后加第九章,二十一章后加十一章,二十二章后加十六章,二十三章后加二十一章,第二十四章后加十八章,第二十五章后加十五章字样。这样的排法与现存各版《庄子》大相径庭,令人费解。据《汉书·艺文志》载,《庄子》共五十二篇。而今仅存的为三十三篇。是否刘鹗已经拥有了五十二篇版的《庄子》,才会作如此批注?这仅是猜测。
这篇文字总算完成了,了却了长辈和自己的夙愿,但由于笔者国学根底浅薄,文中译释定有不少谬误,观点也会有所偏颇。拙作只为抛砖引玉,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1〕家父朱右民与家母刘厚端结婚后一直跟随刘家,从外公刘大绅学习太谷学派,曾手抄《周氏遗书》、《张氏遗书》恭读。上世纪50年代初,我家与外公同住杭州清波街,相隔数门。外公逝世后留有书籍杂物一箱,亦留我家,文革中大部散毁。
〔2〕刘蕙孙(1909—1996),刘鹗孙,刘大绅子,原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对《老残游记》和“太谷学派”颇有研究。是《老残游记》外篇续写者。
〔3〕刘德隆,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授。刘鹗重孙。著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刘鹗小传》、《刘鹗散论》等。
〔4〕本文中×处为未辨识之草书。
〔5〕《庄子白话今译导言》李双著。
〔6〕见《张氏遗书》。
〔7〕见《儒宗心法》。
〔8〕见张磊《官书局刻书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