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河龙门至于孟津图考第二

禹河龙门至于孟津图考第二

《禹贡》:南至于华阴。

《孔氏传》: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

《尚书禹贡论》:河自北狄入中国皆南行,至此而极,始折而东行。

《尚书全解》:河自积石东北流,至龙门则折而南流,至于华阴则折而东流。龙门之南,华阴之南,北即所谓龙门西河是也。华阴者,华山之北。此山跨梁、豫二州之间,其北抵西河,南则曰华阴也。而说者乃谓,河之折而东流,其两河之旁有二华,故张平子《西京赋》曰,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堂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其意盖谓河流至于此,华山横其前,巨灵擘石,分为二华,使河流出于其间。此盖好事者为之也。据《经》但言南至于华阴,则是河之所经,惟在华山之北而已,安得出于二华之间乎?巨灵之说怪妄甚矣,孔子之所不语者为此也夫!

《尚书纂传》:易氏曰:河自龙门县又南流二百里至陕州,陕州之西北,对河为华州。华阴县本汉旧县,属京兆尹。太华山在县南八里,河经太华之北,故曰华阴地接潼关,故桃林塞河在关内。冲激关山,故名潼关。

《日知录》:龙门县,今之河津也。北三十里有瓜谷山堰,贞观十年筑。东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垆渠。二十三年,县令长孙恕凿。溉田良沃,亩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置。所以贮渠田入转船至京,以省关东之漕者也。此即汉时河东太守番系之策。《史记·河渠书》所谓河移徒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而唐人当日行之竟获利,是以知天下无难举之功,存乎其人而已。谓后人之事必不能过前人,不亦诬乎。

《水经》:河水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郦注》: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水自溪东南流径夏阳县西北,东南注于河。河水又南,径梁山原,东原,自山东南出至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县之西北,临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侯以问伯宗,即是处也。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水,县西北梁山东南注于河。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木罂自此渡。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经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陶水又南,经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流高门之称矣。又东南径华池南,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今高门去华池三百里。溪水又东,南经司马子长墓北。太史公自叙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溪水东南流入河,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武帝登仙宫,东南流绝强梁原,右径刘仲城北,东南经子夏陵北,东入河。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水经》:河水又南,过汾阴县西。《郦注》:河水东际汾阴,脽县故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魏土地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雎邱,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邱是也。河水又径邵阳城东。周威烈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郃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在渭之涘。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谓此也。河水又南,径陶城西,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皆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

《水经》:河水又南,过蒲坂县西。《郦注》:《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应邵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皇甫谧曰:舜所都也。河水南径雷首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又南,洓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俗谓之夷、齐墓也。水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洓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

《水经》:河水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郦注》: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属县也。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径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通谷水者也。

《北边备对》:黄河自临泽西来,暨达潼关,其面势所向,凡四大折,或与北狄分境,或当北狄来路。其初,一折由积石而经湟中则都兰也,是一折也。及至灵州西南,遂转北而行,凡千余里,比河西岸即为凉、肃、甘、沙四郡,是又一折也。迨其北流千里,而遥至九原、丰州,则又转而东流,故丰州北面正拄大河,是又一折也。丰州之东为榆林北境,固抵大河,而河从此州之东又转而南,故胜州北、东两面皆抵大河也。自此而往,直至潼关,皆是河南矣,此又一折也。

《禹贡锥旨》:以今舆地言之,河自韩城县龙门山南流,与汾水合,又南径郃阳县东,其东岸则荥河县、临晋县,又南径朝邑县东,又南至华阴县东北,与渭水合,其东岸则蒲州。又南经雷首山,西至潼关卫,北折而东,是为河曲。此河水南至华阴之所经,雍州文所称龙门西河者也。

《韩城县志》:龙门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禹贡》导河至龙门,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名。又龙门者,韩北境之山也。尧之时山障河流,禹凿山而壑之,以通厥流若门然。门之成也,《山海经》谓应龙相之,故于门上加龙字,盖归功于神也。

《郃阳县志》: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公羊传》云河阳之山。《谷梁传》云梁山,晋望也。又黄河在县东四十里,《禹贡》云西河。《水经》云又径郃阳东即此。

《澄城县志》:雒河在县西二十里,径宜君白水入澄城、蒲城、同州,至于朝邑,从渭人河,明成化中径入河。威烈王十八年秦堑雒谓此。

《朝邑县志》:华原山在县西门外,绕城而北,以绝于河,一曰朝坂。

《华阳县志》:黄河自龙门南下,经本县东北葫芦滩寺,南至潼关,折而东注寺南,即渭乱河处。《水经注》所谓历船司空与渭水合者也。又按《一统志》,镐泉在华阴县东二十九里,其水或涌或止,俗传以为河眼。

《潼关卫志》:黄河在城北门外。

《河津县志》:龙门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与陕西韩城梁山并峙,大禹所凿,又名禹门。河自西北大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崖辟立,形如门关。东西阔八十步,而奔涛巨浪日夕冲激,为天下奇观。又河洲之上有禹穴,高不过咫尺,虽千顷之波又能浸一抔。按《禹穴记》称,禹治水得黄帝《水经》于穴中,按而行之,盖亦有神助焉。又黄河在县西十五里。

《榮河县志》:黄河在县西。逼城,其流自龙门而下入蒲州。《水经注》曰:昔赵简子沈栾激于此。

《临晋县志》:黄河在县西三十里,北自河津龙门,南经荣河,绕本县之右至蒲州西南风陵渡折而东流。《春秋》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乞籴于秦,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即此河也。

《蒲州府志》:黄河在蒲津门外。明隆庆四年,河水泛涨堤岸,溢入城西门及南北古城门,州民大恐,是年西徙。万历八年复决,东啮,甃石岸以障之,自后去城十余里。康熙三十四年东徙,去城五里余。《禹贡》东至于底柱。

《孔氏传》:底柱,山名,在西虢之界。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

《郑氏注地说》:河水东流,贯底柱,触阏流。今世所谓底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

《水经郦注》:余按郑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

《尚书禹贡》:论河到华阴则已改为东流,不待至底柱乃始折东。今其曰东至底柱者,自改东以后,惟底柱为可记也。

《禹贡说断》:河自南行至华阴,自华阴东行至底柱。则东字连华阴而言,不必曰自改东以后惟底柱为可记也。

《水经郦注》:河水自潼关东北流,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旁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泝黄巷以济潼矣。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黄巷皆讹作黄卷,东崤皆讹作东崤,潼下多关字,傍上少坂字,均据武英殿聚珍版本校正)。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险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又东北玉涧水注之玉溪,北流经皇天原。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余仞,汉时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又北径阌乡城西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经皇天原,又北流注于河。

《水经》:河水又东过河北县南。《郦注》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注于河。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水北出于薄山,南流经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又南入于河。《封禅书》: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

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北,径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径湖县故城北,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仞。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径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世亦谓之刘项裂地处,非也。门水又北,径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繻孺于此。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余按,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河水又东,左合一水,河之右,曹水注之,又东菑水注之。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陕城西七里,故因名焉。河水又东,合潐水,水导源常蒸之山,俗谓之为干山,盖先后之异名也。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水经》:河水又东过陕县北。《郦注》: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西北径陕城西,西北入于河。河北对茅城,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沉,水所以涌。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波涛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

《水经》:河水又东,过大阳县南。《郦注》:又东经大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北虢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城在大河之阳也。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水北出虞山,东南径傅岩,历傅说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傅说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傅岩东北十余里,即颠巅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传说佣隐,止息于此,高宗求梦得之,是矣。

《水经》:河水又东过砥柱间。《郦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历涧水,东北流与石涧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言山经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辟风雨也。又北,左合西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缠络二道注于河。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汉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上乃令焉镌之,裁后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邱部盐运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以平河阻。晋秦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盐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波涛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五户,滩名也,有神祠,通谓之五户将军,亦不知所以也。

《禹贡锥旨》:以今舆地言之,河自潼关卫北折而东,经阌乡县北,又东经灵宝县北,其北岸则芮城县。又东经陕州北,其北岸则平陆县,又东过砥柱,此河水东至底柱之所经也。

《芮城县志》:黄河在县南二十里,自蒲州南下至潼关东折,过县境入平陆,经砥柱达孟津。

《平陆县志》:三门山在县东五十里,黄河中纲目山有三门,禹凿以通,南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故谓之三门。砥柱峰在三门东迤南。黄河中流,孤峰峭立,断壁崄高数仞,石形如柱故名。黄河南门外又东北古焦国侧,水势激湍。

《垣曲县志》:狮子山在黄河南岸,状如狮子蹲踞,掉尾河干。黄河在县东南里许。河九曲,此为一曲,上有龙门,下抵孟津,狂澜有声,水面浮泥。元至正十一年,河清于此。

《阌乡县志》:黄河在县城北数武。

《灵宝县志》:好阳涧在县东十三里,源出岘头山,北流入河。

《陕州志》:黄河自潼关流入陕境,自西绕北至于砥柱,东入沔池界。公主河在州东北四十里三门山之左,唐开元中,凿河通漕,以避三门之险,百丈许复入河。

《禹贡》:又东至于孟津。

《孔氏传》: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尚书正义》曰: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在孟地致津,谓之孟津。传云地名,谓孟为地名耳。杜预云:河内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常以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

《禹贡锥旨》云:谓按河阳,本晋邑。汉置县,属河内郡,其故城在今河南怀庆府西南三十里。

《尚书全解》:河自华阴至于砥柱,夹两山之间,其流皆湍悍。至于孟津,然后其势稍缓,可以横舟而渡也。

《禹贡锥旨》云:谓按大阳县南有茅津,秦穆公封崤尸自此济河,不待至河阳始可渡。林说非是。大河津济处甚多,唯孟津以都道所凑,四通五达之衢,故其名古今特著耳。

《水经》:河水自砥柱间,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郦注》: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陕东流径皋落城北,又东径清廉城南,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邱亭。又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水出垣县北教山。《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是水冬干夏流,实唯干河也,今世人犹谓之干涧矣。河水又与畛水合,水出新安县青要山,今谓之彊山,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也。河水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彊山东阜也,东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山海经》曰:水多黄贝伊洛门也。其水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径阴平县北。《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又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阴也,三老董公说高祖处。魏文帝改曰河阴矣。河水又会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历轵关,南经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经》书清水,非也,是乃濝水耳。纪昀等校正本云,按清水入河处在平阴县西。濝水则在县东,经于大河东,过平阴县北之下,乃言清水注河故道,元辩其非。

《水经》:河水又东至邓。纪昀等校正本云:“按此四字,原本及近刻并讹在上句‘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河’,上考濝水入河之后,乃至邓。而平县又在其东,今济源县西有濝水,有苗亭,孟县西南有邓城道。元叙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即云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盟津置今孟县南上,注不言经文之误,然则二语上下倒乱,在道元后矣,今订正。”《郦注》:“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矣。”纪昀等云:“按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并讹在后条注内,南临孟津河之下,今订正。”

《水经》:河水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郦注》: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河水右径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庙,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陆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冲矣。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

《禹贡锥旨》:以今舆地言之,河水自陕州又东,径渑池县北,其北岸则垣曲县。又东径新安县北,又东径洛阳县北,又东径孟津县北,其北岸则济源县、孟县,此河水又东至孟津之所经也。

《渑池县志》:黄河在县治西北,自南而北,东流入新安县。

《新安县志》:黄河在县北六十里,经荆紫山、青要山之北,东注孟津。

《洛阳县志》:黄河在县北五十里。

《孟津县志》:黄河在县北五里。

谨按:自龙门至于孟津七八百里间,自夏至今无甚变迁。故自古论河患者皆云,孟津而下地平土疏,移徙不常。而孟津以上,无有筹之者也。盖两岸皆山,重岩垒嶂,河无所施其冲突耳。胡氏渭云,自杜预建浮梁之后,至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坏中潭城,始见于史。逮宋而其患弥甚,史不绝书。然详考其事,皆滨河之地略有浸啮而已。即潼关以上,蒲州、朝邑之间,恒有变迁,然东徙西移,皆不过二三十里。非若孟津以下,偶一变迁,恒数百里,故此不得谓之变迁也。

禹河孟津至于大陆图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