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补正卷十

要药分剂补正卷十

无锡 沈金鳌原辑 丹徒 刘铁云补正

燥剂

徐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王好古曰:湿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经在皮在里。张从正曰:积寒久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辈,以燥之。若病湿气,则陈皮、白术、木香、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此内经之本旨也,岂独二术之类为燥剂也乎。

苍术 一名茅山术。亦名赤术,又名山精

味苦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本经》 主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中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别录》 主大风img痹,心腹胀痛,水肿胀满,除寒热,止呕逆,下泄冷痢。甄权 治筋骨软弱,痃癖气块,妇人冷气症瘕,山岚障气温疾。大明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东垣 散风益气,总解诸郁。丹溪 苦辛。治湿痰留饮,或挟淤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肠风滑泻。时珍

【经络】入脾胃肺大小肠五经。为祛风除湿升阳散郁之品,而兼宣剂,亦兼补剂。芊绿苍术甘而辛烈,性温而燥。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足太阴阳明手太阴阳明太阳经。时珍

【合化】《得宜》曰:得防风则发汗。得黄柏则胜湿。得香附,快中下二焦之气。得山栀,解术性之燥。孙氏曰:得脂麻能补脾滋肾。《保命集》曰:得黄芩、淡桂、芍药,止脾湿水泻。一云:去白芍加防风得地榆,治脾湿下血。

【论说】东垣曰: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得传入于脾。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盖有止发之殊。其余主治略同。河间曰:苍术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之功最大。若补中焦,除脾胃湿,力不如白术,腹中狭窄者须用之。丹溪曰:苍术能解诸郁。痰火食湿气血云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用药必兼升降。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濇,香附及阴中快气之郁,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禁忌】《经疏》曰:二术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血齿血,咽塞便秘滞下,及肝肾有动气者,均忌。

【出产】时珍曰:苍术,山蓟也,处处皆生,以茅山者佳。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稍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并以秋采者佳,春采则虚软易坏也。

【炮制】宗奭曰:苍术辛烈,须用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用。时珍曰:亦有用脂麻同炒,去其燥者。

仙茅

味辛温有毒。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引,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开宝》 治一切风气,丈夫五劳七伤,填骨髓。李珣 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大明

【经络】禀火金之气而生,然必是火胜金微。虽云辛温,其实辛热之品。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入手足厥阴经。《经疏》 入命门经,兼入肝心包二经。为补火之品,兼补剂。芊绿

【合化】《三因方》曰:得阿胶鸡䏶皮,能定喘下气。《得宜》曰:得生地、枸杞、茴香、柏仁治腰脚挛痹。

【论说】许真君曰:命门真阳之火,即先天祖炁。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即如以上诸病杂出。惟此正入命门补火之不足,则诸病自除也。命门之系,上通于心,相火得补,则正气益自镇摄。

【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阳厥,火极似水等症,法并禁用。苏颂曰:忌食牛乳、牛肉。芊绿曰:忌铁器。

【出产】《图经》曰:生西域及大庾岭,今蜀川、江湖、两浙亦生焉。叶青如茅而软,稍阔,面有纵理又似棕榈。至冬尽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色黄,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细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内肉黄白色。二八月采根暴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结黑子。

【炮制】雷公曰:采得以清水洗,刮去皮于槐砧上用铜刀切,以生稀布袋盛于鸟豆水中,浸一宿取出,再用酒湿拌蒸,晒干。

草豆蔻 一名草果

味辛温濇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别录》 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开宝》 去客寒,心胃痛。东垣 功专散滞气,消膈上淤。《得宜》 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杀鱼肉毒。时珍

【经络】得地二之火气而有金,复兼感乎夏末秋初之令以生。故《别录》言辛温。而海藏又云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经疏》 入脾胃二经。为祛寒除湿消痰截疟之品,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开郁破气之要药也。芊绿

【合化】《普济》曰:得高良姜、生姜汁,能治胃弱呕逆。《圣济》曰:得黄连、乌头、生姜,能止霍乱烦渴。《得宜》曰:得熟附子治寒疟。得乌梅治久疟不止。

【论说】宗奭曰: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砂仁、益智、神曲、麦芽、甘草、生姜同用。东垣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作痛者,宜煨熟用。时珍曰: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蔻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

【禁忌】《经疏》曰:凡疟不由于瘴,心胃痛由火而不由寒,泻痢胀满,或小水不利,由暑气湿热者,均忌。《备要》曰:忌铁器。

【出产】《图经》曰: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小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亦渐淡,亦有黄白花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备要》曰:闽产名草豆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缩砂,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者名草果,如诃子皮黑厚而棱密,子粗而辛溴。虽是一物微有不同。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蒂,取向里之子及皮用,与茱萸同于鏊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去之,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时珍曰:今人惟以面裹,炉火煨熟,去皮用之。

肉豆蔻 一名肉果

味辛温无毒。主积冷,心腹胀满,霍乱中恶,吐沫冷疰,小儿乱霍。《开宝》 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大明 苦辛。宿食痰饮。甄权 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下。李珣

【经络】禀火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亦入手阳明大肠经。《经疏》入脾胃二经,兼入大肠经。为消食止泄之品。芊绿

【合化】《普济》曰:得姜汁炒半夏、木香,能暖胃除痰。《全幼心鉴》曰:得乳香、生姜治小儿泄泻。

【论说】宗奭曰: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丹溪曰:属金与土,为丸温中理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驶泄,寇氏似未详其实,遂以为不可多服矣。汪机曰:痢疾用此濇肠。为伤乳泄泻之要药。

【禁忌】《经疏》曰: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均忌。雷公曰:忌铁器。

【出产】《图经》曰:出胡国,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七月采。

【炮制】雷公曰:凡使须以糯米粉、熟汤搜裹豆蔻于炉灰中,煨熟去粉用。

益智仁

味辛温无毒。主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好古 涩精固气,宣通气郁,温中进食,摄涎唾,缩小便,止呕吐,止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泄精,女人崩带。讱庵 心气不足,热肠心系吐血,血崩诸症。时珍

【经络】得火土金三气以生。味辛气温。降也,阴中之阳。入足少阴足太阴经。《经疏》入脾经,兼入心肾二经。为行阳退阴之品,而兼补剂,以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乌药治小便频数,脬气不足。危氏曰:得茯神、远志、甘草治小便赤浊。胡氏曰:得缩砂仁治漏胎下血。

【论说】元素曰:益智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好古曰:益智本脾药,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天凤髓丹则入肾。三脏互有子母相关之义,当于补药中兼用之,勿多服。士瀛曰: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禁忌】《经疏》曰:凡症属燥热,病人有火者不宜用。故呕吐由热而不由寒,气逆由怒而不由虚,小便余沥由水涸精亏,肉热而不由肾气虚寒,泄泻由湿火暴注,而不由气虚肠滑,均忌。

【出产】《图经》曰: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襄荷长丈余,其根旁生小枝,高七八寸,无叶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核黑而小者佳。采无时。

【炮制】《本草述》曰:去壳炒,临用研。

补骨脂 一名破故纸

味辛大温无毒。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开宝》苦辛。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腹中冷。甄权 兴阳事,明耳目。大明 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时珍

【经络】禀火土之气,兼得天令之阳气以生。阳中微阴,降多于升。入手厥阴足太阴经。《经疏》 入足少阴厥阴经。《得宜》 入脾命门心包三经。为壮火益土之品,补相火以通君火之要药。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菟丝子治下元虚惫。得杜仲、胡桃治肾虚腰痛。得茯苓没药能定心补肾。得茴香治小便无度。得韭子治肾漏茎举。得肉果治脾肾虚泄。得粟壳治洞泻久痢。

【论说】飞霞曰: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濇以止脱也。胡桃属木,润燥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故纸有水火相生之妙。万全曰: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妇人血气衰,亦犹男子阳衰肾冷,而为血脱气陷之病,同乎男子之肾冷精流也。

【禁忌】《经疏》曰:凡病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濇,目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结,内热作渴,火升易饥,嘈杂,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均忌。时珍曰:忌芸薹及诸血。得胡桃胡麻良。

【出产】《图经》曰:生广南诸州及波斯,今岭外山坂间亦有生者,然不及番舶者佳。茎高三四尺,叶似薄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

【炮制】雷公曰:此性燥毒,须酒浸一宿,再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至半日晒干,胡桃肉同炒用。

葫芦巴

味苦温无毒。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气大效。嘉祐 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时珍

【经络】禀春夏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之阳。入命门之药。元素 入命门经。为壮元阳除寒湿之品,兼补剂。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桃仁治膀胱气。得茴香、川楝治奔豚偏坠。得荞麦、茴香治冷气疝瘕。得补骨脂、木瓜治寒湿脚气。

【论说】洁古曰: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子和曰: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苦豆者,葫芦巴别名也。频频不缺,不周岁而目中微痛如虫行,目眦渐明而愈。此亦因益命门之功,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

【禁忌】未详。

【出产】《图经》曰:生广州。又云种出南海诸番,盖其土芦菔子也。舶人皆种莳于岭外,然不及番中者真美。春生苗,夏结子作荚,至秋采之。

【炮制】时珍曰:凡入药淘净,以酒浸一宿,晒干,蒸熟或炒用。

附子

味辛温。主风寒。欬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本经》甘大热有大毒。腰脊风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红白,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别录》 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阳虚。元素 除脏腑沉寒,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经闭,补虚散壅。东垣 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 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疗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涎塞耳治聋。时珍

【经络】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兼得乎天之热气以生。故其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降多于升,浮中有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三焦,兼入足少阴太阴经。《经疏》 入命门三焦二经,兼入脾肾膀胱三经。为回阳退阴之品,兼补剂。专补命门相火,通行十二经,而无所不到也。芊绿

【合化】《得宜》曰: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孙兆曰:得川乌头、干姜能治阴毒伤寒,手足厥逆,脉息弦细。《济生》曰:得生南星、生木香,治中风气厥,痰壅,六脉沉伏者。《本事方》曰:得蜀椒、食盐能治肾气上攻。《宣明方》曰:得炒焦山栀、食盐能治小肠诸疝。《奇效》曰:得半夏、生姜能治胃冷有痰。

【论说】虞塼曰:附子禀雄壮之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好古曰: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如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益炽,真阴愈耗,精血日枯,气无所附丽,遂成不救。吴绶曰:附子为阴症要药。凡伤寒传遍三阴,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细者,或厥冷腹痛,甚则唇青襄缩者,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无己曰:东垣治阴盛格阳伤寒,面目俱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但按之即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圣之妙也。元素曰:凡阴症用姜附药宜冷服。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盛,治之以热,则拒膈不纳。用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复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药热饮,治热症者。此寒因热用,治亦相同也。《经》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热,用热治寒,此正治也。或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此反治也。《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盖借寒热药为反佐,以作向导也。亦曰从治。芊绿曰:热药不但附子,一切姜桂皆然。以此等治阴虚之人,固不免有不救之患。即阴阳俱虚,或阴虚更甚于阳者,以热药治之,亦必为害。且不特附子、姜桂为然。即如人参原以补阳,余曾见一医治一阴虚之妇,其医性喜用枯燥药。服药数月,每日并进人参,病竟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见人参补阳,虽有益阳生阴之用,但必同滋阴药,然后能使阴分充足。若但与补阳药用之,未见其有济也。读书好古者,当推广之。

【禁忌】《经疏》曰:一切阳症火症热症,阴虚内热,血液衰少症,均忌。之才曰: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芪。时珍曰:畏绿豆、犀角。忌豉汁。

【出产】《图经》曰: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并出蜀土。冬至前布种,次年八月方成。苗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细小如桑椹,黑色。附子成熟后,以长二三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旁边夹子为侧子。其绝小者亦名侧子,元种者为乌头,其余大小概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或云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又云一岁为侧子,二年为乌啄,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今则一年种之便有五物,岂非种莳之法,用力倍至之效乎。

【炮制】时珍曰:生用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以水浸过炮令发拆,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

川乌 即附子之母

味辛热有毒。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诸风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元素 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东垣 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 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时珍

【经络】入脾命门二经。为助阳退阴之品,通行十二经络。芊绿

【合化】《宣明》曰:得郁金橘红,治寒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得宜》曰:得干姜治阴毒伤寒。得木香治冷气洞泄。深师曰:得黄柏共为末,唾调,涂痈疽肿毒。

【论说】宗奭曰:补虚寒须用附子,去风即多用川乌,大略如此。时珍曰: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芊绿曰:乌头以出川彰明者为上,故加川字,以别草乌头也。附子即附生于乌头者,故亦以川产者为良。又按汪讱庵云,王节斋气虚用四君,血虚用四物,虚甚俱加熟附,盖以四君四物皆和平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健悍之性方能成功。附子热药,本不可轻用,但当病则虽暑热时月亦可用,据此则附子非必为禁剂明矣。世之人所以不敢用者,亦局于丹剂之试訾,又或用之不当立见祸害,遂以乌附为不可用也。不知是固用不得当之害,并非是药之有害,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汤何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阴,故每偏诋阳药,非平允之说也。

【禁忌】详上。

【出产】详上。

【炮制】丹溪曰:凡用乌附及天雄,须用童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或以童便浸一二日,以竹刀切作四片,井水淘洗,再浸七日,晒干用。

草乌头

味辛热有毒。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破积聚寒热。《本经》 消胸中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痰,脐间痛不可俛仰,堕胎。《别录》 主治诸风。《得宜》 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时珍

【经络】入脾经。为搜风胜湿去痰攻毒之品。芊绿

【合化】王海藏曰:得葱头治阴毒伤寒。《得宜》曰:得栀子治疝气。得干姜治阴毒伤寒。得木香治冷气洞泄。戴古渝曰:得川芎、苍术、生姜、葱头治偏正头风。《医林正宗》曰:得木鳖子、葱头、蚯蚓粪,研烂醋调,敷瘰疬初作。

【论说】吴机曰:草乌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自抵病所。时珍曰:草乌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附子人所栽种,可以酿制其毒也。芊绿曰:草乌头开顽痰,逐顽风,治顽疮,以毒攻毒大胜川乌。然至毒无制,苟非当病如勿轻投。

【禁忌】时珍曰:非风顽急疾切忌轻投。之才曰:远志为之使。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芨。恶藜芦,忌豉汁。畏饴糖、黑豆。时珍曰:冷水能解其毒。

【出产】时珍曰:草乌即乌头之生于野者,日华谓之土附子。

【炮制】时珍曰:凡用草乌去皮脐,总以姜汁炒透为妙。川乌亦须姜制。

白附子

味辛甘大温有小毒。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皯瘢疵。大明 诸风冷气,足弱无力,疥癣风疮,阴下湿痒。李珣 补肝风虚。好古 去风痰。丹溪

【经络】感阳气而生。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是已。入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经。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芊绿

【合化】济生曰:得天南星、半夏、生姜汁治痰厥头痛。《圣惠》曰:得枯矾研末涂舌上,以吐痰涎,能治喉痹肿痛。

【论说】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皱纹有节。炮用。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讱庵曰:阳明之脉营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出产】苏恭曰: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蜀郡不复有。生凉州者,在沙碛下湿地,独茎似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根形似天雄。

【炮制】大明曰:入药炮用。

天南星 一名虎掌

味苦辛温有毒。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破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开宝》 去上焦痰及眩运。元素 口噤身强。东垣 功专豁痰祛风。《得宜》 治惊痫风眩,喉痹舌疮,结核疝瘕,痈毒疥癣,利水。《备要》

附 牛胆星 治惊风有奇效,除痰杀虫。苏颂

【经结】感金火之气而生。火金相搏,故其性烈。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手太阴经。《经疏》 入手足太阴经。《宜得》 入肺经。为袪风湿豁顽痰之品,兼宣剂,并行肝脾经。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生姜、大麻治吐泻慢惊。得防风治跌扑金刀伤风。得琥珀、朱砂治痰迷心窍。《经验方》曰:得雄黄面里烧,候雄黄作汁,冷去火毒,入麝香少许,拂走马牙疳,透骨穿腮者。《博济》曰:得白僵蚕纸包煨,研末,调以姜汁,治喉风喉痹。

【论说】士瀛曰: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主之。时珍曰: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㖞舌糜。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

【禁忌】《经疏》曰:阴虚燥痰忌用,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用。之才曰:蜀漆为使。畏附子、干姜、生姜。时珍曰:伏雄黄丹砂。

【出产】《图经》曰:处处皆生。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二八月采根,似芋而圆扁,亦与蒟蒻相类,采时慎之。一说天南星即《本草》虎掌。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南星。唐人中风痰毒方中,乃有立此名者。时珍曰:造牛胆星法,以南星生研末,腊月取黄牡牛胆汁,和剂纳入胆中,系悬风处干之,年久者弥佳。

【炮制】《备要》曰:凡使以矾汤或皂角水浸三日夜,晒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开,至不麻乃止。

半夏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欬逆下气,头眩,咽喉肿痛,肠鸣止汗。《本经》 有毒。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除胸寒,燥脾家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丹溪 救五绝急病。《得宜》 救暴卒。无己除腹胀,目不得瞑。时珍

【经络】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火金相搏,故其味辛平苦温。气味俱薄,沉而降。好古谓其辛厚苦轻,阳中之阴。入足太阴阳明少阳经,亦入手少阴经。《经疏》 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为通阴阳,理顺逆,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而兼宣剂。芊绿

【合化】《和剂局方》曰:得醋制,再得茯苓、甘草治伏暑引饮。仲景曰:得黄连、栝蒌治结胸。《得宜》曰:得硫黄治老人虚秘。《本事方》曰:得牡蛎、猪芩治无管摄之遗浊。《外台》曰:得白芷治骨哽在咽。《肘后》曰:得鸡子、白调、生半夏敷痈疽发背及乳疮。

【论说】成无己曰: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皆以其行水气而润肾燥也。葛洪曰:凡遇五绝之病,缢溺压魇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也。好古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所。吴机曰:俗以半夏性燥,代以贝母。不知贝母乃肺药,半夏乃脾胃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皆宜贝母为向导,禁用半夏。若涎者,脾之液。脾胃湿热至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昏聩口噤,偏废僵仆不语,生死旦夕,是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立毙。

【禁忌】《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及乌头。甄权曰:柴胡为使。忌海藻饴糖。元素曰:多用则泻,脾胃诸血症及口渴者禁用,为其损津液也。孕妇忌之。

【出产】《图经》曰:生槐里川谷,今则无处不生,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润。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裹二日,汤洗暴干。一云,三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陈久者为佳。时珍曰: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

【炮制】雷公曰:凡使用白芥子半分,酽醋搅浊,将半夏一倍投入,洗三遍,待涎尽用之。时珍曰: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荑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以上燥剂草部

桂 俗名肉桂

味辛甘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本经》 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去荣卫中风寒,表虚自汗。春夏为禁药,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 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好古 木得桂而枯,又能抑肝风而扶脾上,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补劳通经。讱庵 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痢惊痫。时珍

【经络】禀天地之阳气,兼得土金之气以生。木之纯阳者也。洁古谓其气热,味大辛,纯阳。东垣谓其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气之薄者为桂枝,气之厚者为肉桂。气薄则发泄,故桂枝上行发表。气厚则发热,故肉桂下行补肾。桂枝入足太阳经,桂心入手少阴厥阴经血分,桂肉入足少阴厥阴经血分。《经疏》 入肾肝命门三经。为下行温补之品,兼补剂。肝肾血分药。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人参、麦冬、甘草能盖中气。得紫石英疗吐逆。《和剂》曰:得茯苓治暑月解毒。《全幼心鉴》曰:得姜汁炒黄连、茱萸、紫苏、木瓜治小儿久痢。

桂心

味苦辛热无毒。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淤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日华 主九种心痛,腹内冷气痛不可忍,欬逆结气壅塞,脚痹不仁,止下利,杀虫,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闭,胞衣不下。甄权 主引血化汗化脓,内托痈疽痘疮,治噎膈腹满。《备要》

【经络】入心心包二经。为补阳活血之品,兼补剂。手少阴血分之要药。芊绿

【合化】《圣惠》曰:酒煮桂心末,能涂偏正头风。煎服,治九种心痛,亦治寒疝。

桂枝

味辛甘温无毒。主利肝肺气,头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虚自汗,风痹骨节挛痛。《本经》 主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治伤寒头痛,中风自汗,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备要》

【经络】入肺膀胱二经。元素 为上行发表之品,而兼轻剂。能散血分之寒,及横行肩臂也。芊绿 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

【合化】《得宜》曰:得芍药、甘草能和营卫。得雄鸡肝治小儿遗尿。

柳桂

味辛甘温无毒。主善行上焦,补阳气,散风邪。《医鉴》

【经络】入肺经。为表散之品,而兼轻剂,专入上焦之品。能横行于肩臂。芊绿

【合化】不著。参观桂条。

官桂

味辛温无毒。主结气,利关节。《本经》 心痛胁痛,胁风,温经通脉。《别录》 祛冷风疼痛。甄权 祛皮肤风湿。元素 泄奔豚,散下焦畜血,利肺气。无己 治痛风。丹溪

【经络】入脾经,兼入肝经。为通利之品。芊绿

【合化】《肘后》曰:单用浓煎,能治心腹胀痛,气短欲绝。《千金》曰:亦治中恶心痛。

【论说】苏颂曰:箘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即今之筒桂。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即今之观桂。半卷半脂者,即今之板桂。又云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出种类之殊,惟箘桂大小成筒,与宾州所出相类。牡桂止嫩枝半卷多紫,与韶宜所出相类。桂皮黄心赤,与钦州所出相类。芊绿曰:苏氏既晰桂及箘牡之殊,复即他州所出之相类者,一一辨之,可云精矣。此可据以为依者也。乃海藏不考官桂之由,缪据《图经》之语(图经云,今观宾宜诸州出者佳)妄断为官桂本是观桂,世人以观字画多,故写作官。此已觉鄙俚可笑矣。而时珍驳之,复云今观乃今视之意。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不更觉鄙俚,更觉可笑乎。盖官字之称,诚不知何据,然只因其名以别其物可耳,何必纷议其名之所由乎。如必议其名之由,将所谓牡桂者,牡与牝对,是凡物雄者之称,以此名桂,岂此为雄桂而复有雌桂乎?且即李氏上等供官之说,夫供官固须上等,但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固非上等也。如以官桂非牡桂,别有其上等者,又何以今时所用官桂,竟是皮薄色黄少脂肉者乎?余故序列诸桂之后,而以官桂次之,反复辨论,以告世之学者。

【论说】海藏曰:桂枝入足太阳。桂心入手少阴血分。肉桂入足少阴厥阴血分。细薄者为嫩为枝,厚脂者为老为肉,去其皮与里,当其中者为桂心。希雍曰:《本经》主利肝肺气,头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虚自汗,风痹骨节挛痛者,桂枝之所治。以其病皆得之表虚,不任风寒,寒邪客之所致,故悉主之,以能实表祛邪也。其主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皆得之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也。芊绿曰:《本草》有菌筒桂、牡桂、板桂、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厚味辛甘气香者为主可耳。至于肉桂、桂心不过一去粗皮,一并内外皮都去为异。故缪氏但分列肉桂、桂枝二种。主治不另出桂心,明以肉桂桂心为一物也。海藏则分肉桂、桂心、桂枝为三项,明其各有归经。故汪讱庵宗之,著《备要》,竟三项平列。此非缪之略而王与汪之详也。不观于缪,不知肉桂、桂心为一物,恐为《本草》繁称菌筒牡、板天竺等名者之所淆。不观王与汪,不知肉桂、桂心虽一物,而主治经络,毕竟有异。余故分列三味,如主说。并录缪氏分隶两项之说于前,更特表之,以明其故。庶用桂者知所以也,但按《东医宝鉴》详列桂心、肉桂、桂枝之下,复有柳桂一条,其注云:枝者枝条,非身干也。盖取其枝上皮,取其轻薄而能发散,正合《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义。又云,柳桂者,乃桂之嫩小枝条极薄者。据此则桂枝、柳桂又是一物而有大小之异。盖桂枝者是桂树之枝,别乎身干之最大最厚而言,不必尽小。柳桂乃枝条上纷出之细枝,曰柳者,言如柳条之细也。但今时所用桂枝,皆是柳桂,何则所云桂枝?不过较身干上之肉桂为嫩为薄,不尽是细条。今所用桂枝皆极细条,是柳桂也。且古人于桂枝,又有薄桂之名。今并以此伪充肉桂矣,其得伪充肉桂者,以所用桂枝既皆是柳桂。人但泥枝之一字,只指柳桂为桂枝。不复知桂枝虽嫩薄,不尽细小,并不知桂枝之外,更有柳桂之名,故市肆得以混之,而人亦不觉也。不知肉桂补,桂枝散,欲补而以散剂用之,未有不为害者。因愈咎肉桂之不可用,竟不知属市人之罪,可慨也已。《宝鉴》又曰:筒桂厚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头目发散药;如柳桂嫩小枝,宜入治上焦药。则其言厚者,固统肉桂、桂心在内;言轻薄者,乃专指桂枝;言嫩小者,则柳桂也。余故并列柳桂于枝桂、桂心、肉桂三者之后,而特申其说如此。

【禁忌】《经疏》曰:桂性偏阳,法并忌者计有三十余症。一经误投,祸不旋踵,惟在医家谨察病因以施治乃可。之才曰:忌生葱、石脂。

【出产】《图经》曰: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阳。今岭表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医家用之,罕有分别。旧说菌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即所谓筒桂也,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之官桂疑是此。半卷多脂者,今之板桂疑是此。桂叶如柏叶而泽黑,皮黄心赤。今钦州所生者,叶密而细,亦恐是其类。其木俱高三四丈,生深山蛮洞,人家植于圃中者,移植于岭北,殊少辛辣之气味,不堪入药。二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阴干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要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用之。如未用时,即用重蜜熟绢并纸裹,勿令见风,且不可近火。

公丁香

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风毒诸肿,能发诸香。《开宝》 风img,骨槽劳臭,杀虫,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五痔。李珣 治口气,冷气冷劳,反胃,鬼疰蛊毒,消痃癣,疗肾气奔豚气,阴痛腹痛,壮阳,暖腰膝。大明 疗呕逆甚验。保昇 去胃寒,理元气。元素 热治虚哕,小儿吐泻,胃虚灰白不得起发。时珍

母丁香 即鸡舌香

味辛微温无毒。主风水毒肿,霍乱心痛,去恶热。《别录》 吹鼻杀脑疳。甄权

附 丁皮 气味同,主齿痛。李珣 心腹冷气诸病,方家代用丁香。时珍

【经络】禀纯阳之气以生。气厚味薄。升也,阳也。入足太阴足阳明经。《经疏》 入足太阴少阴阳明经。好古 入肺脾胃三经。为暖补之品,泄肺温胃补肾之要药。芊绿

【合化】《圣惠》曰:得神曲治反胃吐食。《摘玄》曰:得甘蔗汁治朝食暮吐。《经验方》曰:得木香治反胃关格,气噎不通。《得宜》曰:得柿蒂治呃逆。得五味子治奔豚。

【论说】宗奭曰:治脾胃冷气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欬逆,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理气,惟助火而已。又口居上,地气出焉。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意。而浊气上行,发为口气,若以丁香治之,是扬汤止沸耳。惟香茹治之甚捷。沈芊绿曰:呃逆多由于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款,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败者,十有五六。但必以寒药治之,矫枉太过又未的当,总在察其寒热虚实,因时制宜斯可耳。

【禁忌】《经疏》曰:一切症有火热症者,忌之。病非属虚寒,概不宜用。雷公曰:畏郁金。

【出产】《图经》曰:生交广南番,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经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

【炮制】雷公曰:丁香有颗小雄、颗大雌之说。凡使多用雌,力大。膏煎中用雄。若欲使雄,须去丁盖乳子,以其发人背痈也。

胡椒

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开宝》 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猝痛,冷气上冲。李珣 调五脏,壮肾气,治冷痢,杀鱼肉鳖蕈毒。大明 去胃寒吐水,大肠寒滑。宗奭 热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时珍

【经络】禀天地纯阳之气以生。气味俱厚。阳中之阳。入手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大肠二经。为除寒快膈之品。芊绿

【合化】《圣惠》曰:得煨姜治反胃吐食。

【论说】宗奭曰:去胃中寒痰,食已则吐水甚验。大肠寒滑亦可用,须以他药佐之,过剂则走气也。时珍曰:噎膈症,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得。张从正痛切戒用姜桂、丁香、豆蔻、荜拨、胡椒等,此见固是。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症。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症,不可执一。

【禁忌】《经疏》曰:凡血分有热,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齿浮鼻衂,脏风脏毒,痔漏泄澼等症,如误服即令诸病即时加剧,切忌。李珣曰:多食损肺,令人吐血。时珍曰:走气助火,昏目发疮。

【出产】时珍曰:生南番诸国,交趾、滇南、海南诸地。蔓生附树及作棚引之。叶如扁豆山药等,正月开黄花,结椒垒垒,缠藤而生,状如梧桐子,亦无核,生青熟红,青者更辣。四月熟,五月采取,晒干乃皱。今中国食品常用之物。

【炮制】雷公曰:凡使只用内无皱壳者力大。汉椒使壳,胡椒使子。每修事,于石槽中碾碎成粉用。

毕澄茄

味辛温无毒。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藏器 治一切冷气痰澼,并霍乱肚腹痛,肾气膀胱冷。大明 暖脾胃,止呕吐哕逆。时珍

【经络】入脾胃肾膀胱四经。为散寒解结之品,而兼通剂。芊绿

【合化】苏颂曰:得高良姜治伤寒欬逆、呃噫不定。

【论说】虞塼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毕澄茄米糊丸,姜汤下三十丸,日一自愈。但愈后须服平胃散三百帖遂可。

【禁忌】《本草述》曰:病属阳逆者,投之则危,须审之。

【出产】《图经》曰:生佛誓国,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清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蔓荆子微大。八九月采之。

【炮制】雷公曰:凡采得去柄及皱皮丫,用酒浸蒸,从已至酉,杵细晒干用。

吴茱萸

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欬逆寒热。《本经》 大热有小毒,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痛,中恶心腹痛。《别录》 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治遍身img刺痛,利大肠壅气。甄权 下产后余血,治肾气,脚气水肿,通关节,超阳健脾。大明止痢止泻,厚肠胃。孟诜 治痞满塞胸,咽嗝不通。好古 冲脉为病,气逆里急。丹溪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及喉舌口齿生疮。时珍

【经络】禀火气以生。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阳中之阴。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元素 入足太阴阳明厥阴经。《得宜》 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而兼宣剂。芊绿

【合化】《和剂》曰:童便浸焙吴茱萸,得干泽泻为丸治小肠疝气。得黄连、白芍治赤白下痢。《圣惠》曰:得干姜治食已吞酸。《圣济》曰:亦治霍乱转筋。夏子益曰:得木香治寒热怪病。

【论说】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多食损眼又脱发也。寇氏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尤甚。李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他药不可代也。但多用防损元气。丹溪曰:此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时珍曰:吐酸之症,宜降火清痰,用吴茱萸作向导。

【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之才曰: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畏紫石英。思邈曰: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

【出产】《图经》曰:生上谷川谷,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九月九日采阴干。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叶梗,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无涎,日干,亦可用醋煮之。

以上燥剂木部

茴香 《本经》作蘹香子

味辛平无毒。主诸瘘,霍乱及蛇伤。《唐本》 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止呕下食。马志 主暖丹田。吴绶 补命门不足。东垣 治干湿脚气,㿗疝,阴肿阴疼。大明

小茴

气味同。气开胃,亦治寒疝。时珍

【经络】得土金之冲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香发散,甘平和胃,升也。中之阳,入足太阴阳明太阳少阴经。《经疏》 入奇经。《得宜》 入心脾膀胱三经。为温肾治寒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保命集》曰:得苦楝子治肾消饮水,小便如膏。戴原礼曰:得猪腰子、食盐治肾虚腰痛。《本事方》曰:得葱白焙干为末治膀胱疝痛。《得宜》曰:得生姜、盐治睾丸肿大。得杏仁葱白治膀胱疝痛。

【论说】存中曰: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㿗也。肝经病不属肾,以肝脉络于阴器也。多因痰湿所致,亦有挟虚者,当加参术于温散药中。万全曰:凡疝皆受病于肝,发见于肾。时珍曰:自番舶来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为人茴,出宁夏。他处出而小者,为小茴,俱称小茴。

【禁忌】《经疏》曰: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均忌。

【出产】《图经》曰:交广诸番及近都皆有之。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八九月采实阴干。

【炮制】甄权曰:得酒良,炒黄用。

以上燥剂菜部

炉甘石

味甘温无毒。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冰片。治目中一切诸病。时珍

【经络】入胃经。为明目之品,眼科要药。芊绿

【合化】《宣明》曰:得青矾、朴硝洗诸般翳膜。《杂病治例》曰:得牡蛎粉,捻作纸挺,入疮口治漏疮不合。邵真人曰:得孩儿茶、麻油,调敷下疳阴蚀。《直指》曰:得蚌粉共研,扑阴汗湿痒。

【论说】时珍曰:余尝用此石煆淬,海螵硝硼砂各一两,为极细未,以点诸目疾,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仲醇曰: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甘温能通畅血脉,则肿毒自消矣。芊绿曰: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也。此药味甘,则入脾而能益血,性温则能散风热,而不使为害,故功有由见也。

【禁忌】未详。

【出产】时珍曰:所在坑冶处皆有生者,川蜀湘东最多,太原泽州阳城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产金坑者色微黄,产银坑者色白,或带青或绿,赤铜得之,即变为黄。今之黄铜,即此物点化也。

【炮制】时珍曰:凡用以炭火煆红,童子小便淬七次,水洗净,研粉水飞过,晒干用。

硫黄

味酸温。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本经》 大热有毒。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脚冷疼弱无力,下部img疮,杀疥虫。《别录》 下气,治腰肾久冷,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甄权主阳气暴绝,阴毒伤寒,久患寒泄,脾胃虚寒而命欲垂尽者,用之,亦救危妙药也。治寒痹冷癖,暖精壮阳。《备要》

【经络】禀火气以生。气味俱原。纯阳之物,升也。入手厥阴经。《经疏》 入命门心包二经。为补阳之品,专补命门真火不足。芊绿

【合化】《经验》曰:得青盐治元脏久冷,腹痛,虚泄里急。《圣惠》曰:研末能扑诸疮努肉如蛇出者。《救急良方》曰:得鸡子煎,香油调,搽疥疮有虫。《得宜》曰:得半夏治久年哮喘。得艾叶治阴毒伤寒。得乌鲗五味,傅妇人阴脱。

【论说】寇氏曰:硫黄为救急妙药,但中病便当已,不可尽剂。世人盖知用而为福,而不知其为祸也。

【禁忌】《经疏》曰:古方未有服饵,近世遂为常服。然非真病虚寒,胡可服此大热毒药?即便虚寒症,亦当补气回阳,何须借此毒石。世人只知取效捷,而不知为害之酷烈也,戒之。之才曰:畏细辛、朴硝、铁醋。

【出产】《图经》曰:生东海泰山、河西山矾石液,今出南海诸番、岭外州郡。以色如鹅子初出壳者为真。时珍曰:凡产石硫黄地,必有温泉。《魏书》盘盘国有火山,山旁皆焦,溶流数千里乃凝坚,即石硫黄也。石硫黄生南海琉球山中,土硫黄生广南,以嚼之无声者佳。舶上倭硫黄亦佳。今人作烽燧,为军中要物。

【炮制】雷公曰:凡使勿用青赤色及半白半青,以有黄色内莹净者为佳。时珍曰:凡入丸药,须以萝卜剜空,入硫在内,合定,缓火煨熟,去其臭气,以紫背浮萍同煮,消其火毒。以皂荚汤淘之,去其黑浆,方可用之。

以上燥剂石部

湿剂

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张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少有不同。《经》云辛以润之。辛能走气,能化液故也。盐消味虽咸,属真阴之水,诚濡枯之主药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独金化。盖有火以乘之,非湿剂不能愈。刘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涩,必湿剂以润之。王好古曰: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

饴糖

味甘微温无毒。主补虚乏益气力,润五脏,消痰止嗽。《开宝》

【经络】用麦糵或谷糵同诸米熬炼而成,故味甘。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胃之物,故入足太阴手太阴经。《经疏》 入肺脾二经。为滋润之品。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桂枝能建中。《肘后》曰:得鸡子黄硬咽,治鱼骨骾咽。《圣济》曰:单食能解草乌头及天雄附子毒。

【论说】丹溪曰:饴属土,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多食动脾风,能生胃火。此损齿之因,非土制木,乃湿土生火也。中满呕吐,及湿热症,不得轻投。芊绿曰:《本草》诸米皆可作饴糖。惟以糯米作者入药,盖糯米能补益脏气也。

【禁忌】《经疏》曰:虽能补脾润肺,然过服则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

【出产】宏景曰:方家用饴,乃云胶饴,是湿糖,如厚蜜者。其凝结及牵白者饧饴,不入药用。

【炮制】不著。

白石英

味甘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欬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本经》 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别录》 治肺痿吐脓,欬逆上气,疸黄。甄权 实大肠。好古 主治痿痹肺痈。《得宜》

【经络】禀金气以生。降也,阴中之阳。入手太阴阳明经。《经疏》 入肺大肠二经。为润燥之品。二经气分药。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朱砂治惊悸。得磁石治耳聋。

【论说】寇氏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仲景只为呚咀,不为细末,岂无意焉。若久服宜详审。时珍曰:白石英入肺大肠气分,治肺痹肺痿肺痈枯燥之病。但系石类,止可暂用,不宜久服。

【禁忌】详上论说。

【出产】《图经》曰:生华阴山谷及泰山,陶隐居云新安出者佳。苏恭云:泽州出者佳。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采取在二月,亦云无时。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白如水晶,状若紫石英而差大六棱者,煆用。

紫石英

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欬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年无子,久服温中。《本经》 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别录》 养肺气,治惊痫,无脓。甄权 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下能益肝,湿以去枯。《得宜》

【经络】禀土中之阳气以生。味厚于气。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少阴手厥阴足厥阴经。《经疏》 入心肝心包三经。为镇怯润枯之品,而兼重剂。心肝血分药。芊绿

【合化】仲景曰:得白石英、寒水石、石羔、干姜、大黄、龙齿、牡蛎、甘草治风热瘛疭。大明曰:得生姜米醋摩研,敷痈肿毒气。

【论说】甄权曰:虚而惊悸不安者,宜加用之。时珍曰:紫石英上能镇心、下能益肝。心主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补,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别录》言补心气。甄权言养肺。殊昧气阳血阴,营卫之别。惟《本经》所言诸症,甚得此理。仲醇曰: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系胞于肾及心包,虚则风寒乘之,故不孕。紫石英辛温走二经,散风寒,镇下焦,为暖子宫要药。

【禁忌】《经疏》曰:凡绝孕由阴虚火旺,不能摄受精气者,忌用。之才曰:畏附子。恶黄连。

【出产】《图经》曰:生太山山谷,陇州山中亦多。其色淡紫,其实莹澈,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簇,煮水饮之。比白石英功力倍矣。

【炮制】雷公曰:凡使火煆醋淬七次,水飞晒干用。

朴硝 即皮硝,又名盐硝。

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本经》 咸辛无毒。胃中食饮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别录》 疗热胀,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甄权 通泄五脏百病,治天行热疾头痛,消肿毒排脓。大明 其性主降。《得宜》

附 芒硝 辛苦大寒无毒。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痰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别录》 下瘰疬黄疸病,时痰壅热,能散恶血,堕胎,傅漆疮效。甄权

马牙硝 大寒微甘咸无毒。主除五脏积热,伏气。甄权 亦入点眼药,去赤肿障翳,濇泪痛。大明

风化硝 主上焦风热,小儿惊热膈痰,清暑解毒。以人乳和涂去眼睑赤肿,及头面暴热肿痛。时珍

硝石 主治略同朴硝。大明 即火硝,其性主升,功专破积散坚。《得宜》

【经络】禀天地至阴极寒之气而生。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元素 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下泄除热润燥软坚之品。芊绿

【合化】《得宜》曰:朴硝得大黄,直入大肠涤垢。《外台》曰:得丹砂为丸,含咽治喉痹肿痛。《信效方》曰:芒硝得童便,治妇人难产。《简要》曰:得茴香酒治小便不通。姚和众曰:马牙硝涂舌上治小儿重舌。《简要》曰:亦治鹅口。《得宜》曰:硝石得僵蚕、冰硼,吹喉中治喉痹。

【论说】仲醇曰:硝者消也。其直往无前之性,无坚不破,无热不荡。病非热邪深固,闭结不通,不可轻投,恐误伐下焦真阴故也。好古曰:芒硝,《本草》言堕胎,然妊娠伤寒可下者,兼用大黄以润燥软坚泻热,而母子相安。盖药自病当之,故母与胎俱无患也。元素曰:孕妇惟三四月及七八月不可用此,余皆无妨。许誉乡曰:芒硝消散,破结软坚;大黄推荡,走而不守,故二药相须,同为峻下之剂。寇氏曰:朴硝力紧急而不和,故荡逐食鲙不消者。芒硝消和缓,故多用治伤寒。皇甫功曰:朴硝重浊,芒硝、牙硝清明,风化硝则又芒硝、牙硝去气味而甘缓轻软者也。故朴硝止可施鲁莽之人,及外傅之症。若汤散服饵,必须芒硝、牙硝为佳。仲景伤寒方,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义也。又硝禀太阴之精,水之子也。气寒味咸,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风化硝甘缓轻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时珍曰: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味迥别。惟《神农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神农所列朴硝,即水硝也。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状者为马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气味皆咸寒。神农所列硝石,即火硝也。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状者亦名马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味性皆苦辛而温。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称。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水硝也。又《神农本经》止有朴硝、硝石。《名医别录》复出芒硝。《嘉祐本草》又出马牙硝。

【禁忌】详元明粉条。

【出产】《图经》曰:朴硝生益州山谷,有咸水之阳。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芒硝生于朴硝,南北皆有之,以西川为胜。旧说三物同种,采得其苗似水淋,取汁煎炼,即朴硝也,一名硝石。炼朴硝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即硝石也,一名芒硝。取朴硝以暖水淋汁,炼之减半,投盆内,经宿而有细芒生焉,即芷硝也。时珍曰:川晋之硝,则底少而面上生牙如圭角,作六棱,纵横玲珑,洞澈可爱者,是为马牙硝。取芒硝、马牙硝,以萝卜煎炼去咸味,即为甜味。置之风日中,吹去水气,轻白如粉,即为风化硝矣。

【炮制】详元明粉条。

元明粉

味辛寒无毒。主心热烦燥,并五脏宿滞,症结。甄权 明目退翳,膈上虚热,消肿毒。大明

【经络】以多次结成者为上。其色莹白,其味辛咸。沉而降,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阳明经。《经疏》 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破结泄热之品。芊绿

【合化】《集要方》曰:得童便治热厥气痛。《伤寒蕴要》曰:得朱砂治伤寒发狂,邪入心包者。

【论说】苏恭曰:元明粉治肿毒一句,非伏阳在内不可用。若用治真阴毒,杀人甚速。东垣曰:元明粉之用有二,去胃中实热,荡肠中宿垢,大抵用此以代盆硝。汪颖曰:元明粉煆炼多偏,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殊有速效。若脾胃虚冷,阴虚火动者,服之速之死矣。仲醇曰:大明言膈上虚热,当做实热,邪解心凉,故热退也。

【禁忌】《经疏》曰:凡病不由邪热闭结,及血枯津涸,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火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口渴耳聋,咽痛,吐血衂血,咳嗽痰壅,虚极类实等症,均忌用朴硝、芒硝、硝石、元明粉等。

【出产】《经疏》曰:元明粉即芒硝投滚沸水化,夜置冰霜之下,结起在水面上者。用白莱菔切片煮汁投硝,以结起多次为上。时珍曰:以朴硝、芒硝、马牙硝同甘草煎,过鼎罐升煆,则为元明粉。

【炮制】大明曰:凡入饮药,先安于盏内,搅热药浇服。

以上湿剂石部

说明:

《要药分剂补正》是刘鹗医学著作的一种。

《要药分剂补正》根据沈金鳌《要药分剂》全书补正。

《要药分剂》的作者沈金鳌(1717—1776年),字芊绿。江苏无锡人。早年习儒,博闻强记,涉猎广博,经史诗文、医卜星算,皆有涉猎。然屡试不中,遂矢志攻医,于临症各科,均甚精通。又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历代医学名家,互相参订。撰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要药分剂》分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予以分类,共选药420种,分为十卷,分别对各药的性味、七情、主治、归经、禁忌等五方面予以详细论述。

《要药分剂补正》全书依沈氏原编,仍以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十类分十卷,共收药物592种,较原书增加172种,篇幅约为原书的百分之一百六十。《要药分剂补正》对各药阐述体例从主治功用,药物归经、组方、先贤论说、禁忌、产地、炮制等七方面论述与《要药分剂》不同。凡引述均有出处,涉及我国医学家和医学著作约400余人(种)。

《要药分剂补正》撰写开始于光绪癸卯(1903年),“三易其稿,越二年而书成”。全书分八册,计有总目录、序、正文三大部分十卷。每卷有分目录。全书作者署名:

无锡 沈金鳌 原辑 丹徒 刘铁云 补正

由山阳汪铭业剑农作“序”,并抄写在“抱残守缺斋著书稿”稿笺上。

2000年中国文化研究会编辑《中国本草全书》、影印《要药分剂补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刘鹗集》在标点过程中,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唐海宁教授和朱锐平教授给予了很多指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