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黄河的重要政治、经济作用及其社会影响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黄河对中国的各方面均有着巨大影响。黄河的洪水历来危害着两岸无数人民的生命。自周朝以来,黄河几次改变河道,而每一次改道都致使几百万人民失去了生命和财产,国家也遭受重大损失。总之,下面我们将尽量收集黄河历次泛滥与人类为之而进行的斗争。
政治方面,黄河的五次改变河道均与当时的政治灾难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改道发生于公元前602年的周朝。当时诸侯混战,他们中的多数都遭到军事进攻。一些坐落于黄河边的国家,用筑堤使河流改道冲击敌营的手段作为他们作战的法宝。据说,这是河道改迁的主要原因。历史记载中的第二次改道发生于公元11年西汉时期。当时王莽篡权,内战遍及整个中国,根本无人关心大堤。因此,洪水到达时,甚至以前的决口处尚未有人检查过。第三次改道发生于1194年,当时女真(Juchen)占领了中国北方,正与宋朝交战,他们以黄河为界对峙,直到第三次改道的发生。第四次发生于1494年。当时元人想使黄河改道向南,可是明人想运用它北运粮食,正是这对立的政策影响了河流,使其无法沿原河道正常东流,直至这次15世纪末的大水灾发生。最后一次发生于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此时也是忙于作战,无人顾及黄河的管理,又一次导致了改道。
除了这几次规模巨大的改道外,文献上所记载的多数洪灾均与政治活动是有关联的。
经济方面,黄河的管理,保护和大灾的救济需要大量钱财。在《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中曾提到,在汉朝,一场大灾发生之后,倾国家贮存之所有的粮食都不足以救济无家可归的人民,因此还必须向富户借粮。同样的情况也可见于《汉书》(卷二十四)。这些记录表明了早期的洪水灾害与国家财富的得失有着紧密的联系。据清朝历史的详细记载,大约有四百万盎斯白银花费在黄河的管理和治理上。这数目还不包括救济工作的支出和富人所捐赠的钱财。
很明显,民族财富大量地消耗于黄河中。不但如此,黄河对社会的和平和安宁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一场洪水泛滥之后,所有的受灾平民百姓无家可归,无吃无穿,于是有人被迫为盗,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
大量历史记录说明,尽管在洪水和干旱之后政府和人民做了许多救济工作,但是造反的事件仍不断发生。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对整个国家的社会活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