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补正卷二
无锡 沈金鳖 原辑 丹徒 刘铁云 补正
宣剂下
辛夷 即木笔花
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䵟。久服下气,明目。《本经》 无毒,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亢兀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别录》 通关脉,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大明 味辛,主治头风鼻病。《得宜》 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甚良。时珍
【经络】禀春阳之气以生。气清而香,味薄而散,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经疏》 入肺胃气分,为辛香走窜之品。芊绿 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脑以及巅顶。讱庵
【合化】《得宜》曰:得川弓、薄荷、细辛、石膏,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得南星、半夏、黄柏、牡蛎,治鼻渊下如白脓。
【论说】《经疏》曰: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风邪,故本经主治诸症悉愈。然久服轻身,增年耐老,实非风药所能。汪机曰:肺主鼻,胆移热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成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云:脑渗为涕。王采云: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渊。时珍曰: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肠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引清阳上行于天,所以治诸病。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一人而已。刘若金曰:病脑而及于鼻者固然,即不病脑而责于鼻者,亦不外于脑。足太阳为胃肺之根蒂而络于脑,固阳中根阴,阴中达阳。惟辛夷由阳蓄阴,由阴达阳,故鼻之寒热,即脑之虚实,皆以此味为关捩子也。《徐灵胎》曰:辛夷与众木同植,必高于众木乃止。性专向上,故能升达清气;得春气之先,故能疏达肝气;芳香清烈,故能驱逐邪风。头目病药,不能尽达者,当以此为之引也。
【禁忌】《经疏》曰:性极走窜,凡气虚人忌服。偶感风寒,鼻塞不通者,亦不得用。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及齿痛属胃火者,均忌。之才曰:芎为使,恶五石脂,畏黄耆、菖蒲、石膏、黄连。
【出产】《图经》曰:生汉中川谷,今人家园庭,亦多种植。木高数丈,叶拟柿而长。正二月生花,似小毛桃,色白带紫,至夏复开花。初出如笔,故呼为木笔花。藏器曰:今时所用,乃花未开时采取者。
【炮制】雷公曰:凡用去粗皮,拭去赤肉毛,以芭蕉水浸一宿,漉出用浆水煮,再取出焙干。若治眼患,即一时去皮用白里实者。大明曰:入药微炙。
檀香
味辛温无毒。主消风热肿毒。弘景 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水磨涂外肾,并腰肾痛处。大明 散冷气,引胃气上升,进饮食。元素 噎膈吐食。时珍
【经络】禀清芬之气而生,降也。阳中微阴,入手太阴足少阴,通行阳明经。元素 入肺肾二经,兼入胃经,为开发之品,乃理气要药。芊绿
【合化】无。
【论说】东垣曰: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辅以葛根、缩砂,盖智豆蔻,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故为理气必用之剂。海藏曰:白檀香亦补脾胃,理元气之药。
【禁忌】无。
【出产】藏器曰:出海南,树如檀。时珍曰: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爪哇等国。岭南诸山皆生。叶似荔枝,皮青而滑泽。叶廷珪云:皮实色黄曰黄檀,皮洁色白曰白檀,皮腐色紫曰紫檀。木均坚重,但白檀良美。
【炮制】无。
乌药
味辛温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藏器 除一切冷,霍乱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疬,并解冷热,其功不可悉载。猫犬百病,并可磨服。大明 理元气。好古 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急,止小便频数及白浊。时珍
【经络】禀地二之气以生,故味辛气温。然一尝试,则带微苦,气亦微香,气厚于味,阳也。入足阳明少阴经。《经疏》 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通肾经,能疏胸腹邪逆之气。讱庵 入胃肾二经,兼入肺经,为顺气止痛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沉香、木香、白豆、蔻香、附橘皮、槟榔治妇人气实,暴气壅胀。《得宜》曰:得沉香治胸腹冷气,得益智仁治小便频数,得茴香、青皮、良姜,治五积切痛。《和剂局方》曰:天台乌药、沉香、人参、甘草为末,治一切冷气。《集效方》曰:同升麻治小肠疝气。《普济方》曰:乌药烧存性研末,陈米饭丸,治血痢泻血。《集简方》曰:乌药磨汁,同橘皮、苏叶冲服,治心腹气痛。
【论说】宗奭曰:乌药性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同沉香磨服,治胸腹冷气甚稳。慎微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厥逆,往往得中气之症,不可作中风治。《得宜》曰:功专消风顺气。中梓曰:痈疖疥癞,成于血逆,始于气逆,乌药长于理气,故并疗之。
讱庵曰:厥逆痰壅,口噤脉伏者,身温则为中风,身冷则为中气。又有痰则为中风,无痰则为中气。局方治中气,用乌药顺气散,先疏其气,气顺则风散也。
【禁忌】《经疏》曰:辛温散气,病属虚气者忌。世人多同香附治妇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实,有寒热。冷气暴气固宜,热气虚气必有害。故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数,及咳嗽内热口渴,舌苦不卧,一切阴虚内热之病,均忌。
【出产】藏器曰:生岭南邕州、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衡等州皆生,以天台者为最。木似茶,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面青背白,有纹,四五月开黄花,六月结实,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不及海南者力大。
【炮制】《备要》曰:凡使酒浸一宿用,亦有煆研者。
乳香 一名熏陆香
微温无毒。主风水毒肿。去恶气伏尸,瘾疹疗毒。《别录》 治耳聋,中风口噤不语,妇人血气,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藏器辛热微毒,中邪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大明 治不眠。之才 苦辛定诸经之痛。元素 消痈疽之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产难折伤。李珣 生肌止痛,亦治颠狂。讱庵
【经络】得木气而兼火化以生。气厚味薄,阳也。故入足太阴手少阴,兼入足厥阴经。《经疏》 入手少阴经。《得宜》 香窜入心,苦温补肾,辛温通十二经。讱庵 入心脾二经,兼入肝经,为活血伸筋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入一切膏药,能消毒止痛。《梅师方》曰:嚼咽其汁,治齿虫痛不可忍,立愈。《得宜》曰:得枳壳令胎滑易产,得真茶鹿血,治心气疼痛。《博济方》曰:同甘遂研末,童便送下,治急慢惊风。《直指方》曰:同牡蛎粉为丸,治漏疮脓血。
【论说】元素曰:香窜能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素简云:诸痛疮疡,皆属心火,即产科诸方亦多用者,取其活血之功尔。
能曰:此药与诸香并用,能驱邪辟恶,与归芍同用,能调血催生,合二陈能补中益气,和四物能托里生肌。汪讱庵曰:其治癫狂者,以其能散淤去风故也。沈芊绿曰: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刘若金曰:血本于阴,化于阳,此味纯阳而无阴,以入人身之血分。是专行化化之机以活血,即以致血分无穷之用。
【禁忌】《经疏》曰:痈疽已溃不宜服,诸疮脓多时,未宜遽用。
【出产】《图经》曰:形似白胶,出天竺波斯等国。西者色黄白,南者色紫赤。日久重叠者不成乳头,杂以沙石,其成乳者,乃新出而未杂沙石者也。薰陆是其总名,乳是薰陆之乳头。时珍曰:今人多以枫脂香混之,烧之自能辨别。
【炮制】刘若金曰:紫赤色良,恐不可得。黄色明莹如滴乳者,箬盛烘燥,灯草同擂,若合散丸,罗细和入,倘煎汤液,临熟加调。讱庵曰:性粘难研,水飞过,用杯坐热水研之,或灯心同研,则易细。
没药
味苦平无毒。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肤赤。《开宝》破症瘕宿血,损伤淤血,消肿定痛。大明 补心胆虚,肝血不足。好古 堕胎,产后心腹血气痛,并入丸散。李珣 散血消肿,定痛生肌。时珍味苦辛性平。芊绿
【经络】禀金水之气以生,故味苦平无毒。然平应作辛,气应微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厥阴经。《经疏》 入十二经。讱庵 入肝经,为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之品。而散结气,消滞血。芊绿
【合化】《图经》曰:同虎胫骨酒调,治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婴孩宝鉴》曰:同乳香为末,木香磨水调服,治小儿盘肠气痛。《妇人良方》曰:同血竭童便酒煎,治产后恶血。
【论说】甄权曰:能推陈致新,而生好血。寇氏曰:没药大概通滞血,血滞则气壅淤,气壅淤则经络满急而作痛。凡打扑踠跌,皆伤经络,气血不行,淤壅作痛也。时珍曰: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刘若金曰:医家并用乳没,李濒湖止言其一活血,一散血,殊未详明。希雍谓“乳香禀木火,没药禀金水”,是可谓相济以成功。若病得乎阴阳之偏者,则又当分任治之。
【禁忌】《经疏》曰:凡骨节痛,胸腹胁肋痛,非由血淤而血虚者,产后恶露去多,腹中虚痛者,痈疽已溃者,目赤肤翳非血热甚者,均忌。
【出产】《图经》曰:生波斯国,今海南及广州亦有之。根株似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地下,凝结成块,大小不等,状似安息。讱庵曰:出诸南番,赤色类于琥珀者良。
【炮制】讱庵曰:与乳香同功。
龙脑香 即水片
味辛苦微寒,一云温平无毒。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别录》治惊痫痰迷,鼻息喉痹,痘陷产难,三虫五痔。《备要》 齿痛,伤寒舌出,通诸窍,散郁火。时珍 治骨节间风痛。《得宜》 热。元素
【经络】禀火金之气以生。香为百药之冠,气芳烈,味大辛,阳中之阳,升也散也。性善走窜开窍,无往不达。《经疏》 入肺经,兼入心脾二经,为散火通窍之品,能透骨髓。芊绿
【合化】《御医方》曰:同南蓬砂为末,频唾两鼻,治头目风热。频湖曰:得灯心黄蘖烧存性,煆白矾为末,治风热喉痹。又曰:片脑点涂鼻中息肉垂下者。《得宜》曰:得猪血令心经痘毒,宣发于表。《夷坚志》曰:得天南星为末,揩齿,治中风牙噤无门下药者。《集简》曰:得朱砂同研,揩齿,治牙齿疼痛。
【论说】寇氏曰:此物大通利关膈,热寒。大人小儿,风涎闭塞,及暴得惊热,甚为济用。然不可常服,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百药之香,无出其右。东垣曰: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脉肌肉皮反能引风入骨。节斋曰:世人误以为寒,不知辛散之性,似乎凉尔。诸香皆属阳,岂有香之至者性反寒耶。中梓曰:辛本入肺,乃肝以肺为用,故并入之。主治诸症,俱是气闭生热,冰片辛散之极,开气如反掌,故多用之,亦一从治法也。讱庵曰:幼时曾问家叔建侯公曰:“姜性何如?”叔曰:“体热而用凉,盖味辛者多热。然风热必借辛以散之,风热散则凉矣。”此即《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意,向未有发明之者。
【禁忌】《经疏》曰:凡中风非由外来风邪,而由气血虚。小儿吐泻后成慢脾惊,亦属虚寒。非若急惊实热,均忌。目昏暗由肝肾虚,不宜入点药。
【出产】《图经》曰:出婆律国。高七八丈,大六七围,如老杉状,旁生枝叶,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脂,似松脂,实亦根下清液耳,或云南海山中亦有此木。时珍曰:白莹如冰,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讱庵曰:是老杉脂,其白如冰,今人多以樟脑乱之。
【炮制】刘若金曰:以杉木炭养之,则不耗。入药另研,入旧瓷钵轻碾徐研,务令尘细,碾急则捶钵生热,便随香窜耗也。
茯神木 一名黄松节
味甘平无毒。主偏风口面㖞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甄权 治脚气痹痛,诸筋挛缩。苏颂
【经络】入肝经为平木之品。芊绿
【合化】见论说下。
【论说】时珍曰:《圣济》有松节散,茯神木一两,乳香一钱,每末二钱,木瓜酒下。治风寒湿痹,搏于筋骨,足筋挛痛,行步艰难,但是诸筋挛缩疼痛并主之。沈芊绿曰:肝风内煽发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无不神效。盖此症虽属肝,而内煽则必上薄于心,心君为之不宁,故致发厥。茯神木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属肝,以木制木,木平则风定,风定则心宁,而厥自止也。
【禁忌】与茯苓略同。
【出产】《别录》曰: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八月采取阴干。
【炮制】讱庵曰:去皮肉用,即取茯神心内木也。
海桐皮
味苦平无毒。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疳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开宝》 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赤白泻痢。李珣 苦辛平。芊绿
【经络】禀木中之阴气以生。《本经》 味苦气平。然详其用,味应带辛。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二经。《经疏》 专行血分,去风杀虫,而行经络,以直达病所。时珍
【合化】《圣惠方》曰:煎水漱风虫牙痛。《圣济方》曰:煮汁服治中恶霍乱。艾元英曰:同蛇床子为末,调猪脂,涂风癣有虫。
【论说】苏颂曰:单服治风蹶腰膝,痛不可忍。刘若金曰:苦为火味,平即辛为金之气。火金合则气化,气化则血行,故时珍谓其入血分透经络也。又阅《开宝本草》云,治赤白久痢。今方于滞下症,并不之用,得勿投之滞下症,不甚切当欤。
【禁忌】《经疏》曰:此药治因风湿、湿热、流注下焦致腰膝病生者。若因阴虚血少,火炽而得者,勿服。
【出产】《图经》曰:出南海以南之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大如手,皮白坚韧,作绳索,入水不烂,不拘时月采之。
【炮制】苏颂曰:古方多浸酒用。
皂荚
味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本经》 有小毒,疗腹胀满,消谷阴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可为沐药。《别录》 通关节,消痰涎,中风口噤。大明 破坚症,腹中痛,堕胎。甄权 久痢脱肛。汪机 搜肝风,泻肝气。好古 通肺及大肠气,咽喉痹塞,风疠疥癣。时珍 除湿去垢,散肿消毒。讱庵
【经络】禀木气而兼火金之性以生。气味俱厚,浮而散,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阳明经。《经疏》 能通上下关窍。讱庵 入肺大肠二经,为通窍搜风之品。芊绿
【合化】《圣惠方》曰:皂荚浸一夜,慢熬作丸,治胸中痰结。《千金方》曰:皂荚为末,吹治齆鼻不通。《普济方》曰:去皮酥灸为末,麝香人粪,涂丁肿恶疮。《直指方》曰:用醋熬膏,傅便毒痈疽屡效。《简要方》曰:用猪脂涂灸焦,作末,酒调。治中风口噤,涎潮上壅。
【论说】好古曰:皂荚厥阴之药。《活人书》:治阴毒,正气散内,用皂荚引入厥阴也。孙用和曰:卒中风症,风涎潮于上,胸痹气不通,治之稍缓,便成大病。急用稀涎散吐之,然不可使大吐伤人。内用矾者,分膈下涎也。大皂荚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矾光明者,一两为末。每用半钱重者三字温水调灌,微出稀冷涎。皂荚子能疏导五脏风热壅塞及大肠虚秘,煆存性。用核中白肉入治肺药,核中黄心嚼食,治膈痰吞酸。皂角刺搜风杀虫,为外科要药,功同皂荚,但更锋锐,直达患所,溃散痈疽。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由阴虚炎煎熬成痰。热极生风,至卒然仆蹶,不可遽用稀涎散,耗其津液,致经络无以荣养,为拘挛偏废之病,孕妇亦忌。讱庵曰:痈疽已溃者禁服。之才曰:柏实为使,恶麦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出产】《别录》曰:生雍州山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十月采荚阴干。弘景:处处皆生。时珍曰:叶如槐叶,瘦长而尖,枝间多刺。夏开细黄花,结实有三种。有不结实者,树凿一孔,入生铁三五斤,泥封之即结实。
【炮制】雷敩曰: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铜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复炙透,槌去子弦用。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绞汁烧灰之异,各依方法。
西河柳 一名柽柳、观音柳、三春柳、长寿仙人柳。
味甘咸温无毒。主剥驴马血入肉毒,以大片火灸熨之,并煮汁服之。《别录》 枝叶消痞散毒疹毒,解酒毒,利小便。时珍
【经络】禀春阳之气以生。叶青微赤,凌冬不凋,浮而上升,阳也。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经疏》 入心肺胃三经,为开发升散之品。芊绿
【合化】《易简方》曰:煎汤夜露,五更空心饮,治腹中痞积。《普济方》曰:同荆芥水煮澄清,入蜜竹沥,治一切诸风。《易简方》曰:晒干为末,酒调服,治酒多致病。
【论说】仲醇曰:《本经》谓能解驴马血入肉发毒。以驴马性热,生时汗气沾人,尚能为病,剥时热血入肉,尤易致毒。此味甘咸,得土水之气,故能入血解血分之毒。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神品。《经》云: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斑疹于肌肉之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肉热自消,固皆开发升散之功。
【禁忌】《经疏》曰:气味甘温性复无毒,除痧疹外他用甚稀也。
【出产】《图经》曰:生河西沙地。皮赤色,叶细。时珍曰:干小枝弱,插之易生。赤皮,叶细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南齐时益洲献蜀柳,条长若丝缕者,即此柳也。宗奭曰:汴京甚多。
【炮制】无。
芜荑
味辛无毒。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本经》 平无毒,逐寸白,肠中嗢嗢喘息。《别录》主心腹积冷,症痛鳖瘕。《蜀本》 五痔,杀中恶虫毒。孟诜 肠风痔瘘,恶疮疥癣。大明 辛温,妇人子宫风虚,于疳泻冷痢。李珣 苦平。甄权
【经络】禀金气而生于春阳之令。详其功用,应是苦辛温平,可升可降,阳也。有直走肠胃之功用。《经疏》 入脾胃二经,为散风除湿消积杀虫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本事方》曰:同槟榔为末作丸,能制杀诸虫。《普济方》曰:芜荑捣去油,以雄猪胆汁为丸,治结阴下血。《得宜》曰:得诃子治小儿冷痢。张鼎曰:和猪胆脂涂热疮,和蜜治湿癣,和沙牛酪或马酪,治一切疮。
【论说】藏器曰:诸虫皆因湿而生,气食皆因寒而滞。士瀛曰:嗜酒人,血入于酒成酒鳖;多气人;血入于气成气鳖。虚劳痼冷,败血杂痰,则成血鳖,摇头掉尾,状若虫行。上侵人咽,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引胸腹,大则如鳖,小则如钱。惟用芜荑炒,兼用暖胃理中益血之类,乃可杀之,若徒事雷丸锡灰之类,无益也。
【禁忌】《经疏》曰:除疳症杀虫外,他用甚稀,故无禁忌。
【出产】《图经》曰:生鲁山川谷,三月采实阴干。恭曰:延州、同州者良。《志》曰:河东、河西处皆生。颂曰:以太原为佳,大抵榆类而小,实早成。
【炮制】陈藏器曰:陈久气膻者良,小者即榆荚仁,止堪为酱。入药当用大者,炒去壳,气嗅如犰者真。
五加皮 吴中人名逗风使者
味辛温。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三岁不能行,疽疮阴蚀。《本经》 苦微寒无毒,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别录》 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多年淤血在皮肌者。治痹湿内不足。甄权 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大明 酿酒治风痹,四肢挛急。苏颂 壮筋骨,除风湿。《得宜》
【经络】在天得少阳之气,为五车星之精;在地得火金之味而生,气味俱厚。沉而阴,降也。入足少阴厥阴经。《经疏》 入肝肾二经,为祛风湿,壮筋骨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酿酒饮之,治风痹四肢拘挛。《千金方》曰:得地骨皮酿酒,治虚劳不足。《得宜》曰:得牡丹皮、赤芍、当归,治妇人血风。《全幼心鉴》曰:得牛膝、木瓜治小儿三岁不能行。
【论说】《经疏》曰:肝肾居下,专主筋骨,风寒湿之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此,诸证悉瘳。元素曰:肾得其养,则邪水去而骨壮,肝得其养,则邪风去而筋强。汪机曰:风家饮酒,能生痰火,唯此味浸酒,日饮数杯,最为有益。《类明》曰:药性言其破逐恶风血,乃即治痹之义。丹溪曰:治风湿脚痛加减法云,痛甚加五加皮,可见其逐恶血之功大也。讱庵曰:辛顺气而化痰,苦坚骨而益精,温祛风而胜湿,逐皮肤之淤血,疗筋骨之拘挛。
【禁忌】《经疏》曰: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之才曰:远志为使,恶玄参蛇皮。
【出产】《图经》曰:春生苗,茎有刺,类蔷薇,叶五出,香气如橄榄。春时结实,如豆粒而扁。生汉中及冤句,今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雷敩曰:本是白楸树,叶三花者是雄,五花者是雌。阳人使阴,阴人使阳,剥皮阴干。时珍曰: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
【炮制】《本草述》曰:剥去皮骨阴干,酒洗通行周身,或姜汁制。
蔓荆子
味苦微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本经》 辛平温无毒,风头痛,脑鸣,目泪出。《别录》 治贼风。甄权 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昏暗,散风邪,凉诸经血,止目睛内痛。元素 搜肝风。好古 辛温苦甘。东垣 辛甘。《得宜》
【经络】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故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气清味薄,浮而上升,阳也。入足太阳厥阴,兼足阳明经。《经疏》 阳中之阴。元素 入肺膀胱二经,兼入胃。为搜风凉血之品,而兼轻剂,专散上部风热。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甘菊花、荆芥、黄岑、乌梅、芽茶、白蒺藜、川芎、羌活、黑豆、土茯苓治偏头风痛,目将损者。《圣惠方》曰:得熊脂醋调涂发,能令长黑。《千金方》曰:浸酒,治头风作痛。危氏曰:炒为末酒调,敷乳痈初起。《得宜》曰:得皂荚、蒺藜,治皮痹不仁。得羌活、防风治风热头痛。
【论说】《经疏》曰: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之才曰:齿虽属肾,为骨之余,而上龈属胃,下龈属大肠。阳明风热上攻,则动摇肿痛。蔓荆能散阳明风热,故齿坚。
时珍曰:体轻而浮,上升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热之症。
【禁忌】《经疏》曰: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血虚有火者忌之。元素曰: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之才曰:恶乌头石膏。
【出产】刘禹锡曰:生于近京秦陇、明、越等州。即蔓生者曰蔓荆,作树生者曰牡荆。大者如梧子,小者麻子。牡荆为小荆明矣。《图经》云:蔓生水滨,春因旧枝而生。小叶如杏叶,六月花开浅红,叶黄。九月结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轻虚,冬乃叶凋。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昼夜,后蒸从已至未,出晒干用之。
紫荆皮
味苦平无毒。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开宝》 通小肠。大明 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濇。时珍 苦寒。藏器
附 花梗 气味功用并同。《经疏》
【经络】内禀天地清寒之性,外感南方初阳之气以生。入足厥阴经血分。《经疏》 入肝经,为胜热、泄结、破淤之品。乃肝心包血分药也。芊绿
【合化】《仙传外科》曰:为末酒调,箍发背初生。《直指方》曰:酒煎治鹤膝风挛,水煎治痔疮肿毒。
【论说】《经疏》曰:寒胜热,苦泄结,紫入荣,故能活血破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沈芊绿曰:紫荆皮为跌扑损伤家必用之药,以其能破宿血,行滞气也。
【禁忌】《经疏》曰:除痈毒外,他用甚稀,故无禁忌。
【出产】《图经》曰:处处皆生,近人多于庭院中种植。木似黄荆,叶小无桠,花深紫,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或云田氏紫荆也。
【炮制】《本草述》曰:入药以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
蜜蒙花
味甘平微寒无毒。主青盲肤翳赤肿,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开宝》 疗羞明怕日。守真
【经络】禀土气以生,蕊蒙于冬,而开于春,故为足厥阴正药。《经疏》 入肝经为平润之品,并入本经气分血分,而润肝燥。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甘菊花、枸杞子、生地、白蒺藜、谷精草治肝肾虚,目不能远视。《圣济方》曰:同黄柏为丸,治目中障翳。
【论说】《经疏》曰: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既足,诸症自愈。好古谓其润肝燥。守真以之治畏日羞明,诚谓此也。形与芫花相似,但芫花狭小,蜜蒙花差大为异,用者宜详辨之。沈芊绿曰:《本草》详载蜜蒙花主治诸症,要皆肝虚有热所致。盖目者肝之窍也,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眵泪、赤肿、赤脉及小儿痘疮,余毒疳气攻眼等病。蜜蒙花甘能补血,则血分充寒能凉血,则血热除,诸症宁有不愈者乎。
【禁忌】《经疏》曰:此为眼科要药,别无他用,故不著简误。
【出产】苏颂曰:蜀中州郡皆生,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有细毛,又似橘叶,花微紫,二三月采花暴干。时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故名。
【炮制】雷公曰:凡使拣净,酒浸一宿,漉出候干,拌蜜令润蒸之,日干再拌蒸,如此三度日干用。
川椒
味辛温。主邪气,欬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本经》 大热有毒,除六腑寒冷,心腹留饮,肠澼下痢。《别录》 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大明 主治心腹冷痛,传尸劳疰。《得宜》 散寒除湿,解郁结,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蚘虫,止泄泻。时珍
【经络】禀火金之气,得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以生。气味俱厚阳也,故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经疏》 椒乃纯阳之物,为脾肺右肾命门气分之药。时珍 入脾肺,兼入心包络经,为散寒逐湿补火之品,而兼燥剂。芊绿
【合化】孙真人曰:治心腹冷痛,则以椒裹布,安置痛处,用熨斗烙令椒出汗即止。《普济》曰:同土炒苍术为丸,治餐泻不化及久痢者。《外台方》曰:同荞麦粉醋调,傅疮肿作痛。《直指》曰:同杏仁研膏涂掌心,及阴囊而卧,治肾风囊痒。《得宜》曰:得地黄汁调养真元,得白茯苓补益心肾。
【论说】吴猛曰:椒禀五行之气,其气馨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熏。许叔微曰:凡肾气上逆,须以川椒引之,归经则安,更弗再逆。戴元礼曰,:凡人服药,呕吐不纳者,必有蚘在膈间,加川椒十粒,自不吐。盖蚘见椒则伏,此即仲景治蚘厥,于乌梅丸中用蜀椒之意也。丹溪曰:椒属火,有下达之能。久服则火自水中生,故服椒久者,必被其毒。东垣曰:蜀椒去汗,辛热以润心寒。时珍曰:此乃脾肺右肾命门气分之药。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命门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症。讱庵曰:椒乃玉衡星之精,辟疫伏邪,故岁旦饮椒柏酒。
【禁忌】《经疏》曰:肺胃素热,大肠积热。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者,均忌。之才曰:杏仁为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孟诜曰:五月食椒,损气,令人多忘。《别录》曰:多食令人乏气喘促,口闭者杀人。李廷飞曰:久食,令人失明,伤血脉。
【出产】《图经》曰: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人家多作园圃种之。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甚辛香,无花。四月结子如小豆,紫赤色,八月采实焙干。今江淮间亦有,但以蜀椒为美。汪讱庵曰:秦产名秦椒,俗名花椒,其实稍大。
【炮制】寇宗奭曰:凡使微炒,令出汗,乘热入竹筒中,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未尽,再捣用。花椒亦然。之才曰:得盐味佳。
椒目 即川椒子
味苦寒无毒。主水腹胀满,利小便。苏恭 苦辛有小毒,治十二种水气及肾虚。耳中如风水声,或如打磬声,卒然暴聋,膀胱急。甄权 止气喘。丹溪
【经络】入脾膀胱二经,为利水之品。行积水,而逐留饮。芊绿
【合化】《千金方》曰:炒捣如膏,酒冲,治水气肿满。《海上方》曰:碾细空心服,治痔漏肿痛如神。《金匮》曰:碾细酒下,治崩中带下。《本事方》曰:得苍术同炒,为末醋丸。治眼生黑花,年久不愈合者。
【论说】元礼曰: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用巴豆、菖蒲同研,以松脂、黄蜡镕为挺,纳耳中抽之,一日一易神验。寇氏曰:椒目治盗汗有功,微炒研细用半钱,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睡时调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故也。时珍曰:椒目下达,能行水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燥湿,除胀定喘也。
【禁忌】见上。
【出产】见上。
【炮制】见上。
以上宣剂木部
谷芽 即稻蘖
苦温无毒。主寒中,下气阴热。《别录》 除烦,消宿食开胃。日华 味甘,快脾开胃。《得宜》
【经络】具生化之性以生,故为健脾开胃之要药。《经疏》 入脾胃二经。芊绿
【合化】《澹寮方》曰:谷芽为末,入姜汁、盐和作饼,焙干。再入甘草、砂仁、白术为丸,名谷神丸。能启脾进食。《得宜》曰:无甘草。
【论说】《经疏》曰:谷芽具生化之性,故能调理脾胃。脾胃和则中自温,气自下,热自除也。时珍曰:二芽皆能消导果面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类推矣。但有积能消化,无积而服此,则消人元气。若同白术诸药兼用,则又无害也。
【禁忌】无。
【出产】时珍曰:《别录》言蘖米,不言粟作。苏恭言,凡谷皆可生是也。如粟、黍、谷、麦、豆皆用水浸胀,候生芽,曝干去须,取其中未炒用。
【炮制】《唐本草》曰:取半生者作之。
酒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气,杀百邪恶毒气。《别录》 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消忧发怒,宣言畅意。藏器
【经络】横行经络,走散皮肤。《经疏》 入十二经,为开发宣通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诸药可造者,五加皮、女贞子、仙灵脾、薏苡仁、天冬、麦冬、地黄、菖蒲、枸杞子、人参、何首乌、甘菊花、黄精、桑椹、术蜜、仙茅、松节、柏叶、竹叶、胡麻、磁石、蚕沙、乌臼蛇、鹿茸、羊羔、腽肭脐、黑豆之类,各视其所生之病,择其所主之药,入曲米,如常酿酒法。《食疗》曰:紫酒治角弓中风。姜酒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葱豉酒治伤寒头痛,冷痢解肌,蜜酒疗风疹。又曰:萝卜酒益气调中,取藤汁酿酒亦佳。
【论说】好古曰: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能居中而缓,用为导引,能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陈士良曰:热饮伤肺,凉饮伤胃,温行和中,多饮助火伤神,少饮和血行气。弘景曰: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性㼓也。时珍曰:酒得咸而解,水制火也。
【禁忌】时珍曰: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又曰: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咸卤。汪颖曰:人知戒早饮,不知夜饮更甚。醉饱就床,热壅三焦,停湿动火,每易致病。丹溪曰:《本草》止言酒性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慄可见矣。
【出产】苏恭曰:唯米酒入药用。汪颖曰:东阳酒最有名。时珍曰:山西襄陵酒,蓟州薏苡酒,皆清烈也。
【炮制】讱庵曰:醇而无灰,陈久者良。
秫米 即糯黄米
味甘微寒无毒。治寒热,利大肠,疗漆疮。《别录》 治筋骨挛急,杀疮疥热毒。孟诜 主治肺虚寒热。《得宜》
【经络】入肺经为宣畅之品。芊绿
【合化】《普济》曰:得鲫鱼鲊葱白煮粥食之,治赤痢不止。《千金方》曰:得常山甘草,治肺疟寒热,痰聚胸中。《肘后方》曰:秫米熬令黄黑,杵傅浸淫疮。《得宜》曰:得半夏能使人寐。
【论说】孟诜曰:性平不可常食。时珍曰: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瘕,妊娠下黄汁,皆治之。又曰: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利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用治肺疟,亦即此义。
【禁忌】孟诜曰:能拥五藏气,动风,迷闷人不可多食。《养生》曰: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
【出产】刘禹锡曰:今之所谓秫米者,似黍米而粒小者耳,
【炮制】《本草述》曰:初捣出淡黄白色,经久如糯,用以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为饭,最粘故,宜酒。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别录》 补虚劣,壮血脉,化谷食,止泄泻,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无燥热,胜于小麦。士良 平胃止渴,消食疗胀满。苏恭性平凉滑腻。宗奭
附 麦苗 治诸黄,利小便,杵汁日日服。《类要》
【经络】入脾胃二经,为补虚化谷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肘后》曰:大麦面炒香,白汤调服,治食饱烦胀。《圣惠》曰:大麦煎汤,入姜汁、蜂蜜代茶饮,治卒患淋痛。《得宜》曰:得铁砂、没石子,能染须黑。
【论说】《经疏》曰: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观陈士良、苏恭以之主治诸病,可知《本经》未云令人多热,与上文及诸说相背,殆是误入欤。冦宗奭曰:暴食稍似脚弱,为其功专下气故也。熟则大益人,带生则性冷而损人。又曰: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而平。故朝廷每于三伏中颁赐臣下。
【禁忌】无。
【出产】苏颂曰:大麦南北之人皆能种莳。
【炮制】李时珍曰:作饭食芗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面作酱,甚甘美。
麦芽
味咸温无毒。主消食和中。《别录》 破冷气,去心腹胀满。苏颂 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日华 消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时珍 味甘咸。东垣
【经络】入足三阴经。《得宜》 入脾胃二经,为健土化积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圣惠》曰:水煎和蜜服,治妊娠欲去胎。《肘后》曰:同椒干姜为末,治谷劳嗜卧。李绛曰:作末和酒服,治产后腹胀不通,转而气急者。《妇人经验方》曰:同干漆治产后青肿,百病并宜。薛立斋曰:炒用治乳妇丧子,胀肿几成痈疽者。
【论说】《经疏》曰:麦芽以水渍大麦而成,功用与米芽相同,但消化之力最速。咸能软坚,温主通行,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等症也。丹溪曰:能行上焦滞血,除腹内寒鸣。《得宜》曰:功专消食下气,产后退乳。士材曰:麦芽能消导,全在多炒,使其性枯,不然麦性本泥滞也。芊绿曰:功用与谷芽相似,消食之力更紧,补益则不如谷芽,但能堕胎。妊妇切不可用。刘若金曰:二芽具能开发胃气,宣通五脏,第稻禀金气,麦禀水气,以升出为开发者,且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和而卫益畅,更能腐化水谷,脾主湿血和而湿行,脾亦健运,尤非谷芽所可几也。
【禁忌】《经疏》曰:能消米面诸果食积,脾胃无积滞者忌用。时珍曰:有积能消,无积则消人元气。若久服须同白术诸药则无害。
【出产】同上。
【炮制】《本草述》曰:二芽皆炒黄,杵去皮用。
陈神曲
味甘温无毒。主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别录》 化水谷宿食,症气,健脾暖胃。大明 味甘辛,功专化水谷,运积滞。《得宜》 泻痢胀满,回乳下胎。《备要》
【经络】阳中之阳,入足阳明经。元素 入脾胃二经,为消导之品。芊绿
【合化】《肘后》曰:圆炒苍术为丸,治痞满暑泄。或加干姜,或吴茱萸,亦治冷痢。《千金》曰:炒为末服,治产后运绝。《得宜》曰:得麦芽、杏仁,治胃虚不克。《摘玄》曰:陈神曲烧红淬酒,治食积心痛。
【论说】《经疏》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故主疗如诸家所言。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也。时珍曰:闪挫腰痛者,煆过淬酒服之效。产后欲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立止。又曰:按倪维德《启湍集》云,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敛其暴气也。
【禁忌】《经疏》曰: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能落胎,孕妇宜少食。
【出产】陈修园曰:考造曲之法,以六月六日,六神聚会之期,用白曲、青篙、苍耳、野蓼各自然汁,杏仁泥、赤小豆末通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窨,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作曲,故名六神曲。今人除去六字,只名神曲,任意加至数十味克破之药,大伤元气。且有百草神曲,害人更甚。近所通行福建神曲,以肥甘自奉之辈,服之未尝不通快一时,而损伤元气,人自不觉。余临症二十年,泉州一带,先救误服神曲之害者,十居其七也。如范志字号,药品精制法妙,恨市中多假冒耳。
【炮制】洁古曰:凡用须火炒黄,以助土气,陈久者良。
红曲
味甘温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赤白痢,下水谷。丹溪 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跌扑损伤。吴瑞 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甚良。时珍
【经络】入脾胃大肠三经,为破血消食之品,而兼燥剂。芊绿
【合化】丹溪曰:用六一散,加红曲为丸,治湿热泄痢。《经验》曰:同白术炙甘草为末,治小儿吐逆,不进乳食,手足心热。《摘玄》曰:同香附乳香为末,治心腹作痛。
【论说】希雍曰: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同。但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受中焦之湿热薰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红,散布脏腑经络,是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变为红色,故人以之治脾胃之营血,深得同气相求之理。
【禁忌】吴瑞曰:酿酒则辛热有小毒,凡有肠风、痔瘘、脚气、哮喘、痰嗽诸疾者,一概忌服。
【出产】时珍曰:《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但如法制成,红入米心者佳。
【炮制】时珍曰:入药以陈久者良。
豉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两脚疼冷。《别录》 疟疾骨蒸,犬咬,中毒药,蛊气。大明 去心中懊恼不眠,宜生用之。《汤液》 治时疾热病发汗,炒为末,能止盗汗除烦。孟诜 伤寒温毒发斑,呕逆。时珍 苦甘寒濇。思邈
附 蒲州豉 咸寒无毒——主解烦热热毒,寒热发汗,通关节,伤寒鼻塞。藏器
陕州豉亦除烦热。藏器
【经络】能升能降,阴中之阴也。东垣 入肺胃二经,为解表除烦之品,解肌发汗,下气调中。芊绿
【合化】《圣惠》曰:口含焦豉末一宿,治口舌生疮,胸隔疼痛。《千金》曰:煮豉汁,治喉痹卒不语及被殴伤,淤血凝聚,腹满。《肘后》曰:亦治中风,四肢不收。若加葱白,治伤寒发汗。梅师曰:同白术能辟除温疫。孙真人曰:以豉汤洗头,能治头风痛。姚和众曰:豉炒烟尽,油调,傅小儿丹毒。《千金》曰:捣豉作饼,敖肿处,艾灸,治发背痈肿,但宜温温,切匆使皮破。
【论说】《经疏》曰:诸豆皆可作豉,惟黑豆入药,但有盐、淡二种。江右以淡者治病。《经》云苦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寒,得蒸晒之气则温,且非苦温,不能开发腠理而汗出也。时珍曰:《博物志》云,香豉调中下气最妙。黑豆性平,作豉刚温,既经蒸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士材曰: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义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何弗治耶?
【禁忌】《经疏》曰:伤寒传入阴经,与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热结胸中,烦闷不安,此欲成结胸,法当下,不宜再用汗吐之药,并忌之。
【出产】弘景曰:豉出襄阳钱塘者,香美而浓,入药取中心着佳。藏器曰:蒲州豉味咸,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有豉汁,十年不腐。但不如今之豉心,无盐故也。
【炮制】《药性论》曰:豆豉得醽良。
以上宣剂谷部
葱白 一名茉伯
味辛。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本经》 平无毒,伤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别录》 天行时疫,头痛热狂,霍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大明 通关节,利大小便。孟诜 阳明下痢下血。东垣 除风湿身痛,麻痹,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通气活血,故治吐血、衂血、便血、痢血。时珍
附 葱实 辛温无毒——主明目,补中气不足。《本经》
葱根 平无毒——主伤寒头痛。《别录》
葱汁 平温滑无毒,主溺血,解藜芦,及桂毒。《别录》 散淤血,治头痛耳聋,消痔漏。时珍
【经络】禀天之阳气,得地之金味而生。中空象肺,气厚味薄,升也阳也。入手太阴足厥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通上下阳气。《经疏》 入肺肝胃三经,为解散之品,而兼轻剂。芊绿
【合化】《集简》曰:同淡豆豉煎,治感冒风寒之初起者。《活人》曰:同生姜煎,治伤寒头痛如破者。《经验》曰:取葱白,纳入下部及两鼻孔,治小儿无故卒死者,候气通或嚏即活。《外科精义》曰:同米粉炒黑研末,醋傅痈疽肿硬。
【论说】弘景曰:葱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用青。东垣曰:散伤风阳明头痛之邪,止伤寒阳明下痢之苦。洁古曰:《活人》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仲景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用白痛汤,内有葱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腹中痛,去葱白。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时珍曰:生用辛散,熟用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药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通气发散之功。通气故能解毒,理诸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故金疮等用之,皆有殊效。
【禁忌】仲景曰:葱同蜜食杀人,同枣食令人病。时珍曰:服地黄、常山人,忌食。《经疏》曰:表虚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服。宗奭曰:葱主发散,多食昏人神志。
【出产】《图经》曰:《本经》不载所出,今处处有之。入药用山葱、胡葱,食品用冻葱、汉葱。山葱生蜀郡山谷,似大蒜而小。形圆皮赤。冻葱冬夏常有,分茎栽莳,无子,气味最佳,亦入药用。
【炮制】无。
白芥子
味辛温无毒。主胸膈痰冷,上气发汗,面目黄赤。《别录》 暴风毒肿,流注,四肢疼痛。弘景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时珍
【经络】本禀火金之气以生。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气味辛温,故入手太阴经。《经疏》入肺经为利气豁痰,发汗散寒,除肿止痛之品,而通行经络,以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也。芊绿
【合化】《普济》曰:黑白芥子同大戟、甘遂、芒硝、朱砂为丸,治热痰烦运。若同大戟、甘遂、胡椒、桂心为丸,则治冷痰痞满。《全幼心鉴》曰:白芥子末涂足心,能引痘毒归下,不令人目。《集简》曰:白芥子末醋调,涂肿毒初起。《摘玄》曰:同白术、栆肉和丸,治胸胁痰饮。
【论说】丹溪曰:痰在皮里膜外,及胁下,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也。韩《医通》曰:凡老人苦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用燥利之药,致耗真气者,因制三子养亲汤治之,随试随效,但煎煮太过,则味苦辣尔。
【禁忌】《经疏》曰: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均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亦不宜食。
【出产】苏恭曰:白芥子粗大如白梁米,甚辛美,从戎中来。藏器曰:生太原河东,食之甚美。时珍曰: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八九月下种,冬生可食。
【炮制】《本草述》曰:他芥子子大如苏子,色紫味辛。白芥子子大如粱米,而色黄白,均研用。芊绿曰: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莱菔 即萝卜
味辛甘温无毒。主大下气,消谷,去痰癖,捣汁止消渴。《别录》 制面毒。萧炳 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日华 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煮食,化痰消道。宁原 主夻酸,化积滞,解酒毒,散淤血。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汤火伤。时珍 性冷。孟诜 平。思邈
【经络】禀土金之气以生。《本经》所载与孟诜、思邈所说异。然详其功用,应是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温而平,能升能降,阳也。故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经。《经疏》 入脾胃肺大肠四经,为消食化痰之品。芊绿
【合化】《普济》曰:同蜜煎治反胃噎疾,同羊肉或鲫鱼煮食,治肺痿欬血,同姜汁治失音不语,同皂英浆服治喉痹肿痛。《圣济》曰:同浮麦治遍身浮肿。邵氏曰:生捣萝卜,傅打扑血聚,皮不破者。
【论说】丹溪曰:此菜属土,而有金与水。昔人虽言其下气最速,但熟食则辛散味去,而甘缓独存,反滞膈停饮。孟诜曰:多食莱菔动气,惟生姜能制其毒。讱庵曰:夏日食莱菔菜,不患痢。冬月以其叶摊屋上,任霜雪打,至春收之,煎汤治痢。
【禁忌】《经疏》曰:性专下气,复能耗血,故多食则髭发早白。服地黄、何首乌者不可食。时珍曰:又伏硇砂。
【出产】时珍曰:今天下通有之。昔人以芜菁、莱菔二物混注。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米抽高薹。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大如麻子,圆长不等,黄赤色。
【炮制】《备要》曰:炒用。
莱菔子
味辛甘平无毒。主治吐风痰。日华 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时珍
【经络】入肺脾二经,为行气消痰之品。芊绿
【合化】《集成》曰:同杏仁炒,治久嗽痰喘。丹溪曰:同牙皂荚煎,治中风口噤。《直指》曰:炒黄研末,乳香汤送服,治小儿盘肠气痛。《易简》曰:生研末饮,治疮疹不出。
【论说】丹溪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时珍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予曾用是,果有殊绩。
【禁忌】《经疏》曰:莱菔子,虚弱人大忌。
【出产】同上。
【炮制】《备要》曰:炒研用。
生姜
味辛微温。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 热毒,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欬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别录》 去水气瞒,疗咳嗽时疾。甄权 除壮热,治痰喘服满,冷痢腹痛,转筋心满。张鼎
附 干生姜(乃留皮自干者)味性同,为肺经气分药,能益肺。好古 治嗽温中胀满,霍乱不止,腹满冷痢,血闭病人虚冷宜加之。甄权 白姜(即去皮未经酿者)性热色白,治肺胃寒邪。李梃 姜皮 味辛凉无毒,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时珍
【经络】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元素 入肺心脾胃四经,为发散之品,乃呕吐反胃之圣药。芊绿
【合化】梅师曰:得牛儿屎治霍乱欲死。《圣惠》曰:干生姜和鲫鱼胆汁为丸,治消渴饮水。甄权曰:同半夏治心下急痛,和杏仁下急痛。气实心气,拥膈冷热气,捣汁和蜜服,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得宜》曰:得附子能温经散寒,得露水治暑疟,及脾胃聚痰,发为寒热,得大枣能和营卫。
【论说】藏器曰:生姜本温,要热则去皮,要凉则留皮。成无己曰:姜枣味辛甘,能行脾胃中津液,和营卫,不独专于发散也。东垣曰: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与枣同用,补益元气,温中去湿,三也;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四也。孙真人云:呕家圣药,盖呕为气逆不散,生姜辛散,行阳而散气也。《类明》曰: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盖脾胃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至于消痰,亦以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禁忌】《经疏》曰:生姜、干姜、炮姜俱同,大约久服,伤阴损目,误服亦然。凡阴虚内热,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大热胀痛,均忌。东垣曰:古语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肺,故秋月禁之。之才曰:秦椒为之使,杀半夏、南星、菌辈、野禽毒,恶黄莲、黄芩、夜明砂。
【出产】苏颂曰: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时末根。
【炮制】无。
干姜
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本经》 大热无毒,寒冷腹痛,中恶,皮肤间结气。《别录》 治腰肾间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脏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甄权 治转筋吐泻,腹胀反胃,干呕淤血。大明 主心下寒痞。好古 苦辛。褚澄
附 炮姜 味苦性守,除胃冷。萧炳
【经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元素 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好古 入心肺脾胃肾大肠六经,为除寒散结,回阳通脉之品,而兼燥剂。芊绿
【合化】《图经》曰:赔末治脾胃虚冷,年久羸弱成瘵者。《外台》曰:同高良姜治脾寒疟疾。诸症辨疑曰,炒紫研末醋傅痈疽初起。
【论说】丹溪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大,不泽脉懦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好古曰:服干姜以治中者,必上僭,宜大枣以辅之。讱庵曰:干姜去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引以黑附,能入肾而祛寒湿,能回脉绝无阳,同五味利肺气而治寒嗽,燥脾湿而补脾,通心助阳而补心气。又曰:炮姜则温经止血。虞塼曰:干姜生则逐寒邪,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含气故也。须用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宝鉴》曰:炮姜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炮黑止吐衄,血见黑则止也。
【禁忌】保昇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时珍曰: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出产】弘景曰:干姜今惟临海章安数村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不能作干者。苏颂曰:以汉温池州者为良。
【炮制】苏颂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晒干即成。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二州皆能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世呼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
胡荽
味辛温微毒。主消谷,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发痘疹,通心窍。嘉祐 辛微温无毒。芊绿
【经络】禀金气多火气少而生。辛香气温,故入足太阴阳明二经。《经疏》 入肺脾二经,兼入心经。为透发之品,而辟一切不正之气。芊绿
【合化】《圣济》曰:同葵根、滑石治小便不通。《外台秘要》曰:煎水嗽口治牙齿疼痛。《子母秘录》曰:烧胡荽成烟,熏肛门脱出者。
【论说】时珍曰: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痘疮出不透达,当用此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也。
【禁忌】《经疏》曰:辛香发散,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爽快,非风塞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孟诜曰:多食损人精神。华陀云:胡奥口臭蜃齿脚气皆不可食。食之,令病加甚。藏器曰:久食令人多忘,发腋臭根,发痼疾。凡服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咸忌之,伏石钟乳。
【出产】时珍曰:胡荽处处种之。八月下种,晦日尤良,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道家五荤之一。王祯《农书》云: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宜肥地种之。
【炮制】时珍曰:根叶生用,子炒用。
以上宣剂菜部
橘核
味苦平无毒。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大明 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时珍 苦温。芊绿
【经络】入肝经,为治下部之品。芊绿
【合化】《简便》曰:同杜仲炒研盐酒调服,治腰痛。大明曰:炒研温酒服,治肾冷。
【论说】士济曰:橘核入肝,与青皮同,故治腰痛及癞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经疏》曰:橘核出日华子,其味苦温而下气,所以能入肾与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气方中多用之。若金曰:实已成熟,则核之性味,不可谓其止入肝经。故日华子有肾疰腰痛,膀胱气痛之治。后人治㿗疝用之有效者,缘疝固肝病,亦因肾与膀胱之气化郁以病肝也。肝肾同一治,亦可参矣。
【禁忌】无。
【出产】详见补剂陈皮。
【炮制】《备要》曰:凡使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枇杷叶
叶苦平无毒。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大明 煮汁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孟诜 和胃降气,清热,疗脚气。时珍 甘微辛。甄权 味苦。《得宜》
附 实 甘酸平无毒,止渴下气,利肺气,除上焦热,润五脏。大明
【经络】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四时不凋,人手太阴足阳明经。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经疏》 入肺胃二经,为下气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庞安常曰:同茅根治温病发哕。《圣惠》曰:同人参、丁香治反胃呕哕。又曰:枇杷叶研末茶调服,治衂血不止。《本事》曰:同枙子仁,治酒渣赤鼻,亦治面上风疮。《摘玄》曰:煎汤洗痘疮溃烂。
【论说】苏海峰曰:枇杷叶治肺胃病,取其下气之功也。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欬者不欬矣。宗奭曰:治肺热嗽甚有功。《得宜》曰:功专下气止呕。
【禁忌】《经疏》曰: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出产】苏颂曰:旧不著所出。今襄汉、吴蜀、闽江西南湖南北皆有之。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三四月成实,大如弹丸。熟作黄色似杏,微有毛,皮肉甚薄。四月采叶暴干用。
【炮制】雷公曰:凡采得,湿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乃为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甘草汤浸一遍,用绵再拭干。每一两以酥二钱半,涂上炙用。苏恭曰:去毛不净,射入肺,令欬不已。时珍曰:治胃病,姜汁涂炙。治肺病,蜜水涂炙。乃良。
荔枝核
味甘温无毒。主心痛,小肠气痛。宗奭 甘濇而温,治㿗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时珍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备要》
附 荔枝壳 主痘疮出不快,煎汤饮之。又解荔枝热浸水饮。时珍
荔枝甘平无毒,止烦渴。李珣 止呃逆,连壳煆研。《备要》
【经络】南方之果,感天之阳气,得地之甘味以生。《本经》 虽言平,其气实温,故入肝肾,散滞气也。《经疏》 入足厥阴少阴二经,为散寒祛湿之品。芊绿
【合化】李挺曰:同牛膝补骨脂延、胡索、合欢子、茴香、木瓜、杜仲、橘核、萆薢能治疝气。虚热者加黄柏,虚寒者加肉桂。孙氏曰:同大茴香治疝气㿗肿。宗奭曰:煨存性研末酒调服,治小肠气痛。
【论说】时珍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核肖睾丸,故其治㿗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禁忌】《经疏》曰:荔枝核除疝气外,用者甚少,故不著所忌。李廷飞曰:生荔枝多食,发热烦渴口干衂血。时珍曰: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
【出产】《图经》曰:生岭南及巴中。今福建、四川、广东西州郡皆有之。本高二三丈,类桂冬青,四时不凋,木之大者结子至百斛。藏器曰:冬夏常青,实大如鸡卵,壳朱、肉白、核黄黑,似半熟莲子。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极益人。
【炮制】《备要》曰:烧存性用。
橄榄 俗名青果
味酸甘温无毒。生食消酒毒,解鯸鲐鱼毒。《开宝》 开胃,下气止泻。大明 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能解一切鱼鳖毒。时珍 厚肠胃,醒酒,消食除颂,解河豚毒及鱼骨哽。东垣味涩良久乃甘。宗奭
附 核 甘濇温无毒,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恹。烧研服治下血。时珍
【经络】得土中阳气以生,肺胃家果也。《经疏》 入肺胃二经,为清解之品。芊绿
【合化】《圣惠》曰:烧研加麝香少许,贴牙齿风疳,脓血有虫。《乾坤生意》曰:烧研调油,敷下部疳疮,或加孩儿茶。《直指》曰:烧核研米饮下,治肠风下血。
【论说】丹溪曰:味涩而甘,醉饱宜之,然性热,多食能致上壅。沈芊绿曰:橄榄之热在乎两头。切去之用其中段,便不热,以少盐醃之,便不上壅。时珍曰:橄榄,盐过则不苦涩,同栗子食甚香。
【禁忌】时珍曰:过白露摘食,庶不病痁。
【出产】李珣曰:闽广诸郡及绿海浦屿间皆生。树高丈余,二月开花,八月成实。状如长枣,两头尖,青色,核亦尖而有棱,核内有三窍,中有仁可食。
【炮制】无。
甜瓜蒂
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经》 有毒,去鼻中瘜肉。《别录》 治胸寒热痈,眼昚吐痰。大明 主风眩头痛,懊恼不眠,癫痫喉痹,头目湿气,水肿黄疸,湿热所生诸病。《备要》
【经络】感时令之火热,禀地中之伏阴以生。气薄味厚,浮而升,阴多于阳。故入手足太阴足阳明三经。《经疏》 入肺脾胃,为涌吐之品,乃阳明吐药。芊绿
【合化】《千金》曰:研末,以少许吹鼻中,治热病发黄。孟诜曰:同丁香赤小豆为末,吹鼻中,治黄疸癊黄,亦治身面浮肿。
【论说】东垣曰:《难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此饮食内伤,填塞胸中,食伤太阴生发之气,伏于下,宜瓜蒂散吐之。《经》所谓木郁则达之也。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若尺脉绝者不宜用此,恐损真元,令人胃气不复也。成无己曰:高者越之,在上者涌之,故越以瓜蒂香豉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酸苦涌泄为阴也。沈芊绿曰:按王祯云,瓜类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为果瓜、甜瓜、西瓜;供菜者为菜瓜、胡瓜、越瓜。但果瓜中之甜瓜,应即俗所云香瓜,其蒂不甚苦,亦不堪入药。今所用瓜蒂,乃是俗所云团瓜之蒂。团瓜止可作菜,而不可作果。今虽遵《纲目》而以甜瓜列于果部,其实不可不辨。团瓜俗又名田瓜,恐是甜田之误。
【禁忌】《经疏》曰:瓜蒂极苦而性上壅,能损胃伤血,耗气散神。凡胸中无寒,胃家无食,皮中无水,头面无湿及胃虚气弱,诸亡血,诸产后,似中风倒仆,心虚有热,癫痫,女劳谷疸,元气尫羸,脾虚浮肿,切忽误用,以致伤生,戒之戒之。
【出产】时珍曰:甜瓜北土中州种莳甚多。二三月下种,延蔓生叶,五六月开黄花,六七月成熟。
【炮制】雷公曰:凡使勿用白瓜蒂,要取青绿色。当瓜气足时,其蒂自落在蔓上,采得系屋东面,有风处吹干用。宗奭曰:此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曝极干,临时研用。
以上宣剂果部
铜青 一名铜绿
味酸平微毒。主妇人血气心痛,合金疮止血,明目,治肤赤,息肉。藏器 主风烂眼泪出。之才 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时珍
【经络】禀土中阴气以生,则其英华所结,透出于外。《本经》 气平无毒,然观今人所用,应是酸苦涩味,而气微寒,以直入肝经。《经疏》 入肝胆二经,为专去风痰之品。芊绿
【合化】《易简》曰:水调铜青,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弦风眼。《圣济》曰:以铜青傅面黡黑痣。《经验》曰:同滑石、杏仁搽走马牙疳,同枯矾治口鼻疳疮。《简便》曰:醋者研末,酒调,搽杨梅毒疮。《笔峰杂兴》曰:同黄蜡研熬膏,治肷疮顽癣。
【论说】《抱朴子》曰:治肝胆之病,亦金胜木之义也。时珍曰:铜青乃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皆疗肝胆之病也。
【禁忌】《经疏》曰: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虚血少者,非所宜用。
【出产】藏器曰: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经疏》曰:凡铜入地久,或沃以咸酸之味,青即生焉。
【炮制】时珍曰:近时人以醋制铜生绿,收取晒干,货之。
以上宣剂金部
蓬砂 即硼砂
味咸甘凉无毒。主消痰止嗽,破症结喉痹。大明 上焦胸膈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膈反胃,积块结核,淤肉,阴溃骨硬,恶疮及口齿诸病皆治之。时珍
【经络】《本经》味苦辛暖,然详其用应是咸,色白体轻,故能解上焦胸膈肺分之痰热。《经疏》 入肺经,为生津去痰泄热之品。乃喉科要药。芊绿
【合化】《普济》曰:同生姜涂木舌肿强。《经疏》曰:同龙脑香、人中白、青黛为末,傅口舌生疮。《集玄》曰:水研涂小儿阴溃,肿大不消。《直指》曰:同龙脑香研末,以灯草醮点弩肉淤突。
【论说】苏颂曰:今医家用硼砂治咽喉最为要切。宗奭曰:初觉喉中肿痛,含化咽津则不成痹,膈上痰热亦宜含咽。洪迈曰:咸能软坚。凡骨硬百计不效者,含咽一块便脱然而化。时珍曰:色白质轻,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热。其治噎膈积聚,骨硬结核,恶肉阴溃者,取其柔物也。其治痰热眼目障翳者,取其去垢也。芊绿曰:桉芽儿雪口,以硼砂一味,研细吹之即效。
【禁忌】《经疏》曰:蓬砂剋削为用,消散为能,宜攻有余,难施不足,此暂用之药,非久服之剂。
【出产】时珍曰:生西南番,有黄白二种。西者白如明矾,南者黄如桃胶,皆是炼结而成,如硇砂之类。西者柔物去垢,杀五金,与硝石同功,与砒石相得也。
【炮制】《本草述》曰:白如明矾者良,研如飞尘用。
以上宣剂石部
秋露水
味甘平无毒。主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之散。虞塼
【经络】露者,阴气之凝,夜气着物,润泽于道旁也。时珍 入肺经,为润泽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藏器曰:在百花头上露,能止消渴。时珍曰:在柏叶菖蒲上露,能明目,宜旦旦洗之。又曰:韭叶上露,能去白癜风,旦旦涂之。
【论说】徐之才曰:霜杀物,露滋物,性随时异也。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则处暑矣。疟必由于暑,故治疟药必露一宿服,以解暑邪。
【禁忌】藏器曰:凡秋露春雨著草,人素有疮及破伤者,触犯其风及毒水,疮顿不痒痛,身必反张似角弓也,戒之。
【出产】东方朔曰:日初出处,露皆如饴,今人煎饮,久服不饥。
【炮制】时珍曰:凡取露水,于朝日未晞时,拂取用之。
阴阳水 一名生熟水
味甘咸无毒。主调中消食,凡痰疟及宿食毒恶之物,肿胀欲作霍乱者,即以盐投中进一二升,令吐尽痰食便愈。藏器 凡霍乱及呕吐,不能纳食及药者,危者先饮数口即定。时珍
【经络】入三焦经,为调和阴阳之品。芊绿
【合化】无。
【论说】马志曰: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阴阳调和,升降周流,则脏腑畅达。一失其道,二气混乱,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发为霍乱呕吐之病,饮此汤即定者,分其阴阳,使得其平也。讱庵曰:霍乱有寒热二种,药中能治此者甚少。然未尝分别言之,猝然患此,脉候未审,慎勿轻投偏寒偏热之剂。曾见有霍乱服姜汤而立毙者,唯饮阴阳水为最稳。
【禁忌】无。
【出产】无。
【炮制】回春曰:河水与井水合用,亦名阴阳水。
以上宣剂水部
白鸽
味咸平无毒。主辟百药毒,及人马久患疥。嘉祐 调精益气,治恶疮疥,并风瘙白癜疬疡风。孟诜
附 卵 主解疮毒痘毒。时珍
屎 一名左盘龙,辛温微毒,主人马疥疮。嘉祐 消肿及腹中痞块。汪颖 消瘰疬破伤风及阴毒垂死者,杀虫。时珍
【经络】禀水金之气,故味咸平,咸入肾,故能调精益气,平则兼辛以入肺,故能主疮疥等症。希雍 入肾经,兼入肺经,为调精益气之品。芊绿
【合化】《心镜》曰:用白花鸽切作小片,以土苏煎含咽汁,治消渴,饮水无度。刘氏曰:鸽屎和热酒顿服,治阴症腹痛。张子和曰:炒鸽屎饭丸,治项上瘰疬。
【论说】仲醇曰:凡毒药之性多热,得金水之气,故能解诸药毒。时珍曰:野鸽者尤良,其屎皆左盘,故宣明方谓之左盘龙。
【禁忌】《经疏》曰:本经虽云调精益气,其用止长于去风解毒,然而未必益人。故孟诜云:食多减药力,今世劳怯人多食之,殊未当也。
【出产】时珍曰:处处人家畜之,亦有野鸽,名品虽多,大要毛羽不过青白皂绿鹊斑数色。
【炮制】宗奭曰:鸽品甚多,唯白鸽入药。
五灵脂 即寒号虫之粪
味甘温无毒。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别录》 凡血崩过多者,炒用以止血,生用又能行血,及血气刺痛。丹溪 胎前产后,诸血气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成窠,血贯瞳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时珍 功专散血止痛。《得宜》
【经络】气味俱厚,阴中之阴,降也,入足厥阴手少阴经。《经疏》 入肝经,为行血止痛之药,乃肝经血分药也。其入肝最速,引经有功,能行血,不能生血。芊绿
【合化】丹溪曰:同香附桃仁,治产后腹痛。《事林广记》曰:同干姜治卒暴心痛。《产宝》曰:半生半炒为末酒下,治胎衣不下,恶血冲心。寇氏曰:同没药乳香川乌头,治手足冷麻。《普济》曰:为末入麝香少许,治酒积黄肿。《明目经验》曰:同海螵蛸及熟猪肝,治目生浮翳。《摘玄》曰:为末油调,治大风疮癞。
【论说】时珍曰:肝主血,诸痛皆属于木,诸虫皆生于风。故前论诸症,百药不效者,俱能奏功。中梓曰:五灵脂浊阴,有降下之功,兼能降火,人所未知。讱庵曰:五灵脂治血崩,非正治之药,乃去风之剂。冲任经虚,被风袭伤营血,以致崩中暴下,与荆芥防风治崩义同,方悟古人识见深远如此。此李仲南之说也。时珍因论之云,此亦一说。但未及肝虚血滞,亦自生风之说。谨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任脉通,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无崩漏之患,且易有子。沈芊绿曰:按五灵脂专于散淤行血,大有奇效。一妇人自缢,半夜其家救之虽苏,次日遍身青紫黑色,血己淤结之故,气息奄奄,不能言语,饮食不下,众医袖手,莫可如何。余用生五灵脂研细,酒飞净五钱,用当归、红花、香附各钱半,各以酒炒煎汤半盏,调服灵脂末,令其仰卧,时饮以米汤一二日。半日许,大下淤血,几及一桶,然后急进调补气血药,数日而愈。
【禁忌】《经疏》曰:血虚腹痛,血虚经闭,产妇去血过多发晕,心虚有火作痛,血虚无淤滞者,均忌。
【出产】《图经》曰:出北地,今唯河东州郡有之。云是寒号虫粪,色黑如铁,采取无时。《备要》曰:恶人参。
【炮制】雷公曰:此物多挟沙石,绝难修治。凡使研细,酒飞去沙石,晒干收用。时珍曰:此药气甚燥恶,粒大如豆。采之有如糊者,有粘块如糖者,人以沙石杂而货之,故以糖心润泽者为真。沈芊绿曰:按刘禹锡云,寒号四足,有肉翅能飞,但不甚远。则知此虽名虫,既能飞则属鸟类矣。从前本草书多列虫部,恐非是,今故次于禽鸟之例。
以上宣剂禽部
虎骨
味辛微热无毒。主除邪恶气,杀鬼疰毒,治恶疮鼠瘘,头骨尤良。《别录》 辛平,功专追风定痛。《得宜》
附 肉 酸平无毒,主恶心欲呕,益气力,止口唾。《别录》 微咸。宗奭
睛 主癫疾。《别录》 疟病,小儿热疾惊悸。孟诜 惊啼疳气,镇心安神。日华明目去翳。时珍
胫骨 治筋骨毒风挛急,屈伸不得,走注疼痛,治尸疰腹痛,伤寒湿气,温疟,杀犬咬毒。甄权 追风定痛,健骨,止久痢,脱肛,兽骨哽咽。时珍
【经络】虎西方之兽,山兽之君,属金而性最有力。语云风从虎。虎金也,风木也,木受金制,故虎啸而风生,独禀勇猛之气。味更辛散而通行,故治手足诸风多效,以其类相从也。《经疏》 入肾经,兼入肝经,为搜风健骨之品。芊绿
【合化】崔元亮曰:虎胫骨泡酒,治腰脚不随,挛急冷痛。《永类钤》曰:同白龙骨远志肉,治健忘惊悸。《圣济》曰:同没药治厉节痛风。《便民图纂》曰:以荠汁拭洗,刮虎骨末,敷肷胫烂疮。《寿亲养老》曰:以葱椒酱调炙虎肉,治脾胃虚弱,恶心,不欲饮食。《圣惠》曰:以腊月猪血朱砂阿魏和虎睛,又取端午日粽尖为丸,男塞左耳,女塞右耳,治邪疟时作。《经验》曰:研虎睛,水调灌之,治小儿惊痫制疭。《得宜》曰:得兔脑能止滑利,得乳香能催生下胎。
【论说】李梃曰:用胫骨者,虎之一身筋力,皆出于前之胫骨中,性气藏焉,故用以入药。卢复曰:气钟肃杀,天地间阴厉之物也。吼则撼物,动则风生,若随身宫殿然,故主风木不及,风之太过,咸相宜也。之颐曰:西方金兽,反司东方者何?曰:此所谓制则化,无制则亢,亢则害矣。汪机曰:虎之强悍,皆赖于胫,虽死不仆,故治脚胫无力者。时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惊痫,温疟,疮疽头风,当用头骨。治手足诸风,当用胫骨。治腰背诸风,当用脊骨。沈芊绿曰:按时珍之说极是,治病必从其类,不得概用胫骨为良。
【禁忌】《经疏》曰:凡血不足以养筋,以致筋骨疼痛者,宜少用。
【出产】《图经》曰:《本经》不载所出,今小林多处有之,骨用头及胫,色黄者佳。睛多伪,须自获者真。爪并指骨毛系于小儿身上,能助其威。此数物皆用雄虎者良。大凡鹿、虎等类,多是药箭射杀,其药毒浸渍骨肉间,每易伤人,切不可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虎骨,槌碎去髓,涂酥或酒或醋炙黄。凡使虎睛,以生羊血浸一宿,漉出微火焙干,捣粉用。
麝脐香
味辛温。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温疟蛊毒,痫痉,去三虫。《本经》 无毒疗诸凶邪气鬼气,中恶心腹暴痛,腹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䵴,目中肤翳,久服除邪,不梦寤魇寐,通神仙。《别录》 主开经络,通诸窍,透肌骨,暖水藏。治卒中诸风诸气诸血诸痛。痰厥惊痫,症瘕瘴疟,鼻窒耳聋,目翳阴冷,辟邪解毒,杀虫坏果败酒。时珍 苦辛。甄权
【经络】入脾经,通行十二经,为开关利窍之品。走窜飞扬,内透骨髓,外彻皮毛也。芊绿
【合化】《济生》曰:研末调清油灌之,治中风不省。《千金》曰:研末水调服,能催生易产。《本事》曰:同桂心末温酒服,治死胎不下。《外台》曰:同印城盐涂痔疮肿毒。《得宜》曰:得肉桂消瓜果诸积,得盐豉、烧酒为末淬酒服,产妇败血,裹子难产,立效。
【论说】希雍曰:麝香味辛气温,又言苦辛。凡病邪气着人,淹伏留结,此味芳香走窜,借其气以达病所,关机窍穴,莫不开通。故其主治诸症如是。东垣曰: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冰片入肾治骨。又麝香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肌肉,用之反引风入骨,如油入面,最不得出。严用和曰:中风不省者,以麝香先开其关窍,庶免语蹇瘫痪之症,而他药亦有效。时珍曰:严氏谓风病必先用麝。丹溪谓风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论。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症瘕诸病,经络闭塞,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但不可太过耳。
【禁忌】《经疏》曰:凡病之属于虚者,法当补益,概勿施用。甄权曰:忌大蒜。李廷飞曰:麝香不可近鼻,有白虫,入脑患癞,久带其香,透关,令人成异疾。
【出产】《别录》曰:麝生中台山谷,及雍益州山中。春分取香,生者良。
弘景曰:形似麞而小,黑色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袋裹之。夏月食蛇虫多,至寒则香满。入春脐内急痛,自以爪剔出者,其香尤胜杀取者。
【炮制】雷公曰:凡使勿近火日,但微研不必苦细也。如欲细甚,入醇酒少许不损香气。
以上宣剂兽部
穿山甲 一名石鲮鱼
味咸微寒有毒。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上,疗蚁漏。《别录》 疥癣痔瘘。大明 疮癞及诸疰疾。弘景 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时珍 溃痈止痛,和伤发痘,风疟疮科须为要药。《备要》
【经络】穿山穴居,其性善走。味辛平,气微寒。入足厥阴,兼入手足阳明经。《经疏》 入肝经,兼入胃大肠二经。为走窜之品,而兼通剂。功专行散通经络,以直达病所。芊绿
【合化】《卫生宝鉴》曰:同川乌头红海蛤为末,和葱白汁,贴脚心,缚定,浸热汤中,取身大汗出,能治中风瘫痪。《普济》曰:同蛤粉治下痢里急。单骧曰:炮研末酒服,治乳汁不通,及乳岩乳痈。《直指》曰:炮焦为末,加麝香少许,酒下,治肿毒初起。
【论说】希雍曰:性善走,能行淤血,通经络,故其消痈毒,排脓血,下乳和伤,发痘等症有效。李仲南曰: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禁忌】《经疏》曰:痈疽已消禁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亦忌。
【出产】《图经》曰:今湖岭及金商均房诸州,深山大谷中,皆有之。似鼍而短小,色黑,又似鲤,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开鳞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再入水,开甲以食蚁。
【炮制】《备要》曰:凡使或炮、或烧、或酥炙、或醋炙、或童便炙、或油煎、或土炒、或蛤粉炒,各因方以施。总未有生用者,仍以用其尾之甲,则力较胜。
蛇蜕
味咸平。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痹疭癫疾,弄舌摇头,寒热肠痔,蛊毒。《本经》 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止呕逆明目火熬之良,并疗诸恶疮。《别录》 有小毒,喉痹百鬼魅。甄权 炙用辟恶,煎汁傅疬疡,白癜风。日华 止瘴疟喉风,退目翳,消木舌,小儿重舌重腭,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人丁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时珍
【经络】蛇蜕,蛇之余性犹存,不以气味为用,故蛇之性上窜而主风,蜕之用入肝而辟恶,其性一也。《经疏》 入肝经,为走窜之品,而兼轻剂,能引诸药入肝散邪。芊绿
【合化】《千金》曰:烧灰和乳服,治小儿木舌重舌。《圣惠》曰:醋调傅小儿重腭。《齐东野语》曰:蛇蜕同天花粉为末,以羊肝破开缚定,米泔水煮食之,退痘后目翳。《千金》曰:以绢袋盛蛇蜕围腰,能治胎痛欲产,日月未足者。《宝鉴》曰:泡水浴产门,能令产妇易生。《肘后》曰:烧灰和猪脂,涂肿毒无头。《外台》曰:煮汁服,治丁肿鱼脐。《得宜》曰:得当归治缠喉风,得蝉蜕铁落头发,治产难不下。
【论说】《经疏》曰:今人亦用以催生去翳膜者,取其善脱之义也。宗奭曰:蛇蜕从口退出,眼睛亦退。今眼科药必用此者,从其类也。
【禁忌】《经疏》曰:小儿惊痫癫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虚者,不效。慎微曰:畏磁石及酒,孕妇忌用。
【出产】《别录》曰:生荆州川谷及田野,端午取之良。弘景曰:草中少见虺蝮蜕,亦不可辨,但取石上完全者为佳。苏颂曰:蛇蜕无时,但着不净即脱,或大饱亦脱。
【炮制】雷公曰:凡使勿用青黄苍色者,只用白色如银者。埋土中一宿,取出醋浸炙干用。时珍曰:先以皂荚水洗净缠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或烧存性,或盐泥固煆,各随方法。
白花蛇 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又名蕲蛇。
味甘咸温有毒。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㖞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癫,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开宝》 治身上白癜风,疬疡斑点。甄权 通治诸风,破伤风,小儿风热,急慢惊风搐搦,瘰疬漏疾,杨梅疮,痘疮倒陷。时珍
附 乌稍蛇 气味功用与白花蛇同,第性善无毒,故不另载。仲醇
【经络】生土穴阴霾之处,禀幽暗毒厉之气,善行走窜,无处不到,阴中之阴,降也。故能引诸药至病所,自脏腑以达于皮毛也。《经疏》 入肺肝二经,为祛风除湿之品。芊绿 内走藏府,外彻皮肤,透骨搜风,截惊定搐。《备要》
【合化】希雍曰:同苦参、何首乌、葳灵仙、龞虱、胡麻、天门冬、百部、豨签、漆叶、刺疾藜治疬风,并遍身顽痹疥癣。
【论说】雷敩曰:蛇性窜,能引药至于风所,故能治风。仲醇曰:疠风疥癣顽痹等症,诚为要药。若中风口面㖞斜,半身不遂,定缘阴虚血少,内热而发,与得之风湿者殊科,非所宜也。当辨。时珍曰:风善行数变,蛇亦善行数蜕,而花蛇又食石南,所以能治一切风证。
【禁忌】时珍曰:凡服蛇酒药,切忌见风。
【出产】时珍曰: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他蛇死即闭目,蕲蛇则目开如生,且不甚毒,故入药以蕲产为断。
【炮制】苏颂曰:头尾各一尺,有大毒,不可用。取中段,以酒浸,去皮骨,炙过贮之。时珍曰:黔蛇长大,可去一尺。蕲蛇仅去三寸,亦有单用头尾者。
乌鲗鱼骨 一名海鳔鳔,又名墨鱼。
味咸微温。主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本经》 无毒,惊气入腹,腹痛环脐。丈夫阴中肿痛,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别录》 疗血崩,杀虫。日华炙研饮服,治妇人血瘕,大人小儿下痢。杀小虫,点眼,治热泪浮翳。孟诜 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吐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傅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疮,跌伤出血。时珍冷。吴普
【经络】禀水中之阳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之阳,入足厥阴少阴经。《经疏》 入肝肾二经,为通经络祛寒湿之品,肝经血分药也。芊绿
【合化】《圣惠》曰:去皮为末,入片脑少许,点赤白目翳,同干胭脂为末,油调搽小儿脐疮出血。《简便》曰:同蒲黄为末,涂舌肿,血出如泉。《得宜》曰:得生地治血淋,得干姜治血瘕,得鹿茸阿胶治崩中带下。时珍曰:同槐花末吹鼻,治衄血,同麝香吹耳,治聘耳有脓,及耳聋。
【论说】丹溪曰:经闭有有余、不足二症。有余者血滞,不足者肝伤,乌贼骨所治,是肝伤血闭不足之病。时珍曰:此厥阴血分药也。味咸走血,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
【禁忌】《经疏》曰:其气咪咸温,血病多热者勿用。之才曰:恶白及白敛附子能淡盐。
【出产】《图经》曰:出东海池泽。今近海州郡皆生,乃是颢鸟所化,故名。吸波噀墨以自卫,能不为人所害。又云,性嗜鸟,每暴水上若死煞,待鸟啄其腹,则卷取而食,以此名为鸟之贼也。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可以自缆,故别名缆鱼。
【炮制】雷公曰:凡使勿用沙鱼骨,其形相等。但以上文顺者是真,横者是假。《备要》曰:凡使以其血卤浸,并煮一伏时,漉出炙黄,去皮细研,水飞晒干。
以上宣剂鳞部
淡菜
味甘温无毒。主虚劳伤惫,精血衰少,及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疝瘕,女人带下,产后瘦瘠。藏器 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症瘕,润毛发,治崩中带下,烧食一顿令饱。孟诜 补五脏,益阳事,理腰脚气,能消宿食,除腹中冷气,痃癖。日华 消瘿气。时珍
【经络】入肝肾二经,为益阴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孟诜曰:常时烧食即苦,不宜人。先与少米煮熟,后除去肉内两边锁及毛,再入萝卜或紫苏、或冬瓜同煮更妙。
【论说】日华子曰:此虽形状不典,而甚益人。阮氏曰:淡菜生海藻上,故治与海藻同功。
【禁忌】日华子曰:不宜多食。食多令人头目闷暗,须得微利乃止。藏器曰:食多发丹石,令人肠结,久食脱人发。
【出产】《图经》曰:生江湖池泽及东海中,蚌、蛤、蛏、蚶为类最多,药品所不取。今浙江谓之壳菜者,固以其于人最为有益也。
【炮制】与禁忌条参看。
以上宣剂介部
露蜂房
叶苦平。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庤,火熬之良。《本经》 疗蜂毒,毒肿。《开宝》 咸有毒,治恶疽,附骨疽,根在藏府,历节肿,疔肿诸毒。《别录》 止风虫牙痛,洗乳痈蜂疗恶疮。大明 傅小儿重古,起阳痿。讱庵
【经络】蜂螫人则痛极,以得火气之甚而生。故《本经》言苦平,《别录》言咸,当做辛咸。辛散苦泄,咸可软坚,故主治诸症。取其气类相从,以毒攻毒之义也。《经疏》 入胃经,为祛风杀虫之品。芊绿
【合化】梅师曰:煎汁入芒硝,傅风气瘙痒。《圣惠》曰:炙研和酒涂重舌肿痛,和猪脂涂头上疮癣。《肘后》曰:研末和猪脂,亦涂风瘘不合。《千金》曰:又治蜂螫肿疼。
【论说】韩保昇曰:露蜂房阳明药也。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亦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义耳。讱庵曰:附骨疽不破,附骨成脓,故名。不知者误作贼风治。沈芊绿曰:按贼风与附骨本自不同。附骨疽痛处必发热,四肢乍寒乍热,小便赤、大便秘,却无汗,治之之法,只须泻热发散,其毒自消。若贼风则其病处不热,亦不发寒热,但觉身冷,欲得热熨则稍宽,并时有汗,此宜风药以治之。苏恭曰:治附骨疽,以蜂房蛇皮乱灰烧发,酒服方寸匙,良方也。
【禁忌】《经疏》曰:蜂房主治诸证,正取其攻散邪恶,以毒攻毒之意。若病属气血两虚,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之才曰: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
【出产】《别录》曰:露蜂房生牂牁山谷,七月七日采阴干。弘景曰:蜂房多在树木中及地中。今曰露蜂房,当用人家屋间及树枝间者。沈芊绿曰:取悬树受风露者良。
【炮制】雷公曰:凡使革蜂窠,先以鸦豆枕等同拌蒸,从巳至未时,出鸦豆枕,晒干用之。大明曰:入药并炙用。
白僵蚕 即蚕之自死者
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减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本经》 辛平无毒,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减诸疮瘢痕。《别录》 祛风散痰,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疰,小儿客忤。日华 瘰疬结核,头风,风虫齿痛,喉痹咽肿,丹毒搔痒,痎疟症结,小儿疳蚀,肤如鳞甲,一切金疮、疔肿、风痔。时珍 功专疗风痰。《得宜》 微温有小毒。甄权
【经络】蚕属阳,僵者又兼金木之化,性应微温。味应微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经疏》 入肺肝三焦三经,为去风化痰之品,而兼轻剂。芊绿
【合化】宗奭曰:同蝎梢、天雄尖、附子为末,姜汤灌服,治小儿惊风。王氏曰:同天南星研末,姜汁调灌,治急喉风痹。《胜金》曰:同乌梅肉为丸,治风痔肿痛,亦治肠风下血。《得宜》曰:得白马通治症瘕,得冰片硼砂牙硝,治诸喉风。
【论说】张元素曰:轻浮而升,故能去皮肤诸风如虫行。丹溪曰:僵蚕属火,兼土与金木,僵而不腐,治喉痹者取其清化之气,从治相火,散浊逆结滞之痰也。王眖曰:凡咽喉肿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无不效也,大能救人。时珍曰:僵蚕,蚕之病风者也。治风化痰,散经行络,所谓因气相感,而以意用之者也。为厥阴肝经之药,故又治血病,疟症疳病。《备要》曰:小儿惊疳,肤如鳞甲,由气血不足,亦名胎垢,用僵蚕煎汤浴之。
【禁忌】《经疏》曰:凡《本经》所治诸病,非因风寒外邪客入者,均忌。今世治小儿惊风,不问虚实,一概混施,误甚误甚。甄权曰: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草薢。
【出产】时珍曰:孕丝虫也。属阳善燥恶湿。食而不饮,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自卵出而为妙。妙蜕为蚕、为茧、为蛹、为蛾、而又为卵。亦有胎生者,与母同老,盖神虫也。凡蚕类入药,俱用食桑叶者。
【炮制】雷公曰:凡使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涎出浮水上,然后微火焙干,以布拭净黄肉毛并黑口甲,捣筛如粉入药。
蝎 一名虿尾虫 许慎曰:长尾为虿,短尾为蝎。
味甘辛平有毒。主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涩,手足抽掣。《开宝》小儿惊痫风搐,大小痎疟,耳聋疝,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时珍
【经络】禀火金之气以生。《本经》言甘辛,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而气温。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厥阴经。《经疏》 入肝经,为祛风逐邪之品,能引诸风药直达病所。芊绿
【合化】《本事》曰:同白术去节麻黄,治吐利后,生疯痫慢脾等症。
《圣惠》曰:同天麻为末,以蟾酥汤化糊丸,治破伤中风。《经验》曰:同地龙、土狗、五倍子为末,酒调贴太阳穴,治偏正头风。《直指》曰:同蜂房为末,擦风牙疼痛。淡寮曰:同栀子油煎,入蜡成膏,傅诸疮毒肿。
【论说】汪机曰: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宗奭曰:大人小儿通用,惊风尤不可缺。龚信曰:诸风眩掉搐掣,疟疾寒热耳聋,皆属厥阴风木。故东垣以为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蝎乃治风要药,俱宜加用。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及小儿慢脾病,属于虚者,均忌。
【出产】《图经》曰:旧不著所出,注云止青州者良。今京东西及河陕州郡皆有之。采无时。时珍曰:蝎形如水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陶隐居曰:蝎螫人,用泥水傅之,或画地作十字,取其上土水服。或螫在手足,以冷水渍之,稍缓即易冷者。或螫在身,以水浸布榻之,皆验。
【炮制】《备要》曰:凡使全用,去足焙,或用尾,尾力尤紧,名蝎梢。
蜈蚣 一名蝍蛆,一名天龙。
味辛温。主鬼疰蛊毒,噉诸虫蛇鱼毒。杀鬼物老精,去三虫。《本经》 有毒,疗心腹寒热积聚,堕胎,去恶血。《别录》 治症癖。日华 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一切疮疡。时珍 主治户疰恶气。《得宜》
【经络】禀火金之气以生。故气味辛温有毒,而属阳之毒虫。可升可降,足厥阴经药也。《经疏》 入肝经,为去风散结之品。芊绿
【合化】《直指》曰:赤足蜈蚣,最能伏蛇,故治蛮烟瘴疠之乡,人有不伏水土风气,感发为蛇瘴者,一名癝疮。衍义曰:同白矾、雷丸、百部研末,傅丹毒瘤肿。《肘后》曰:同猪脂烧灰,傅脚肚转筋。
【论说】吴瑞曰:行而疾者,惟风与蛇,此能制蛇,故亦能截风,故所主多属厥阴肝病。仲南曰:蜈蚣有毒,必风气暴烈,药病相当,乃可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
【禁忌】《经疏》曰:蜈蚣善走窜,主治诸症,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成脓将溃,咸在所忌。时珍曰:畏蛞蝓、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出产】《图经》曰:生吴中川谷及江南。今江浙、山南、唐邓间皆有之,多在土石及人家屋壁间。以头足赤者为胜,形似马陆,身扁而长,黑头赤足,七八月采之。
【炮制】《备要》曰:凡使取赤足黑头者,火炙去头足尾甲,将荷叶裹煨,或酒炙用。
以上宣剂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