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治河政策和争论
在宋朝初年,中国首都迁至河南开封。而它正处于黄河每次决口的要地,经常有水灾发生。宋朝太宗八年,黄河首次与淮河汇合。在神宗十年,黄河在魏州决口,河水分为两支。一支北流与北清河汇合然后流入大海。第二支向南流与淮河汇合。这就是宋朝著名的双河。
宋朝的治河政策主要争论集中在这一点:一些专家认为黄河应沿着禹的故道走,而一些人反对,认为必须挖掘新河道。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主张。
认为应走故道的主要人物是李仲昌(Li Chung Chiang)。他认为黄河必须与六塔河(Niu-TaHo)在澶州汇合,走1048年的黄河故道。
反对这一意见的主要代表是欧阳修,他是宋仁宗时的主要官员。他列举了大量河流走故道而失败的例子,这可见于《宋史》他本人的传(三一九卷列传七十八)。他说:黄河含有大量的泥沙,下游经常发生沉积。如果下游淤积了,水流不畅通,上游就会决口。但水的特性是从高处向低流,因此如果旧河道被遗弃的话,就不应再用。我研究过天禧年间(1017年)后水灾的原因。起先黄河从京东起转入所谓的古河道,然后下游就淤积了,导致发生了天台埽(Tien Tai San)的决口。后来,黄河又回到了故道,在王楚埽(Wang Chu San)又发生了决口。最后,一场特大洪水发生了。鉴于上述事实,很清楚地表明,迫使黄河走故道除了花费钱财和时间外,一无所获……因此完全正确的方法是挑选有能力辟出几条新河道引河入海的水利官员。
后来,当河流分为两个河道时,都水监丞李立之(Li Li Zhi)和宋昌言(Sung Chang Yen),屯田都监程昉(Cheng Fang),根据水的自然流势贯穿了两个河道,使其流速加快。这方法在短时期内奏效了,可是北河道又渐渐淤积了。
在这一时期许多名家如王安石等认为必须截断北河道。但有一些人,以司马光为首直接反对第一种意见。最终,北河道被截断了,河水仅仅通过南清河,淮河入海。因此,在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平原的大名府、恩州、德州、沧州等处发生了几次严重灾害。
宋朝的情况就是如此:只有理论存在,而没有真正的对策和新建议的实践。实际上无数新的支流不断从决口处伸展出来。河床阻塞、越升越高。国家的财力、物力不断消耗,新政策的提倡者又为人所反对。因此致使河工发展停滞,在治河政策上更无新见。
可是,在另一方面,宋朝的技术工作却出现了特别的进步,比过去时期进了一大步。“堤坝”的作用很受重视,有些大堤直伸三四百里,木笼挂在堤外护堤,使堤免受洪水冲击。另一些设备,如铁龙耙,挖泥机,是新发明用来疏通河道,清除淤泥的技术机械。
所有这一些,在汉朝和唐朝是没有的。因此,可以将其看做是河工设备的第一时期。就这一观点而言,我们可以把宋朝看做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时期。使用先进技术是潮流,这比无用的争论有价值和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