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卷一
淮阴 吴鞠通 先生 著 丹徒 刘云抟 歌括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三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四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
桂枝六钱 芍药三钱(炒)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通身热,热微似有汗者佳。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辛凉平剂银翘散,竹叶薄荷荆芥豉,甘草牛旁苦桔梗,苇根汤煮太阴宜。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
胸膈闷者加霍香三钱,郁金三钱。○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衂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〇咳者加杏仁。
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
五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银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甘桔翘荷杏苇根,身不甚热微渴者,太阴但咳号风温。
杏仁二钱 连翘一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七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八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
者,急用之,焙人参。
【白虎加人参汤方】
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三钱。
九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十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
玉女煎加元去膝,地黄去熟可加生,麦冬知母石膏著,气血双燔在太阴。
生石膏一两 蝭母四钱 元参四钱 细生地六钱 麦冬六钱
十一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及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
十二 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雪梨浆方】(甘冷法)
以大雪梨一枚,荡切新汲凉水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
梨汁 勃荠汁 麦冬汁 鲜苇根汁 藕汁或用蔗浆和匀凉服。不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太阴温病口渴甚,新汲寒浆和雪梨。五汁饮须麦冬藕,苇根梨汁共勃齐。吐白沫粘滞不快,甘寒甘冷法神奇。
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侬,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酸苦法)
栀子五枚捣碎 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取一杯,待吐止后服。
十四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瓜蒂散方】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研 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待吐止后服不□再服。虚者加参芦五钱。
十五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玄黄连主之。
“清营汤”见下
十六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讝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焙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俨语者,“清宫(营)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化斑汤方】
【化斑汤方】原于白虎。犀角、元参,加入透煮。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粳米一合 犀角二钱 元参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素方】
银翘去豆鼓 加入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 元参增一倍 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
【清宫汤方】
清宫汤用五般心,竹叶连翘整麦冬,莲子元参犀角赖,神昏讝语太阴温。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棬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二钱磨冲 连心麦冬三钱
热痰甚,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括蒌皮五钱。热毒甚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安宫牛黄丸方】(方不赘)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此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钱。
【紫雪丹方】(方不赘) 冷水调服一二钱
【局方至宝丹方】(方不赘)
十七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至宝丹亦主之。
十八 温毒,咽痛喉,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
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苦桔梗一两 牛蒡子六钱 荆芥穗三钱 殭蚕五钱甘草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右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十九 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即易之,以肌肤上生粟米大小黄疮为度。
二十 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粟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三黄二香散方】(苦辛芳香法)
三黄二香苦辛芳,乳没柏连生大黄。后用香油始茶汁,水仙膏后肿敷方。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右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后易之,转用香油用敷。
廿一 温毒,神昏讝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
暑温
二二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三 《金匮》谓: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
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 甘化阴复法)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五钱 升麻二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五钱 葛根二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寔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二四 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甚加黄连,近时吴氏新加法,益入银翘三二钱。
香薷一钱 鲜扁豆花二钱 厚朴一钱 银花二钱 连翘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待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如不汗,再□服。
二五 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症,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二六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力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白虎加苍术汤方】加苍术二钱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二钱 麦冬一钱不去心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服,以脉敛为度。
二七 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清络饮用荷叶边,西瓜翠衣银花煎,丝瓜皮与扁豆蕊,竹叶心□六样鲜。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皆可用之。
二八 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方】
加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甜杏仁二钱 麦冬三钱
二九 两太阴暑温,咳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服。
三十 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清营汤方】(醎寒苦甘法)
醎寒甘苦汤清营,犀角元参竹叶心,丹参麦冬细生地,黄连银翘翘连心。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六钱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卅一 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讝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卅二 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加杏仁二钱 滑石末三钱 薏仁三钱
卅三 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卅四 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瘈疭,可于清营汤中。加勾藤、丹皮、羚羊角。
伏暑(按:暑温、伙暑名雅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
卅五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卅六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卅七 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卅八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卅九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四十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四一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加杏仁六钱 滑石一两 胸闷加郁金四钱 香豉四钱 ○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 ○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加生地六钱 丹皮八钱 赤芍八钱 麦冬六钱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加杏仁八钱 生石膏一两 黄芩九钱
【加减生脉散方】
加减生脉散,人参换以沙,丹皮细生地,伏暑此方加。
沙参三钱 五味子一钱 麦冬三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水每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四二 伏暑、暑温、泾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湿温 寒湿
四三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
三仁汤方杏白寇。生薏半夏竹叶就。厚朴飞滑石白通草。世澜煎之湿温透。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八钱 白通草二钱 半夏五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生薏仁八钱
甘澜水煮,八碗蒸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四四 湿温邪入心胞,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四五 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加入苦辛凉。设若喉阻咽不痛,须加滑杜苇根良。
连翘一两 牛蒡子八钱 银花五钱 射干三钱 马勃二钱
右□为散服如银翘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八钱、苇根五钱、桔梗五钱。
四六 太阴湿温。气分闭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宣痹苦辛通,通草枇杷叶,射干香豆豉,郁金瘵哕呃。
枇杷叶二钱 郁金五钱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四七 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汤】(辛淡法)
千金苇茎汤,加滑杏仁方,桃薏冬瓜仁,辛淡治喘将。
苇茎二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冬瓜仁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四八 《金匮》谓:太阳中喝,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 二十个
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四九 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董附汤主之。
【桂枝姜附汤】(若辛热法)
桂枝姜附汤,熟附生白术。脉缓舌淡白,治以苦辛热。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生白术三钱 熟附子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温疟
五十 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 生石膏一两六钱 粳米一合 桂枝木三钱 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度,不□再服,□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五一 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五汁饮加减法 ○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则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知母、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五二 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汤方苦辛寒,连翘滑石梨皮甘,白蔻皮与茯苓块,黄芩桑叶连翘□。
杏仁三钱 黄芩五钱 连翘五钱 滑石三钱 桑叶五钱 茯苓块三钱 白寇皮八分 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报。
五三 热多昏狂,讝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加减银翘散,连心大麦冬,元参犀角竹,心疟奏全功。
连翘十分 银花八分 元参五分 犀角五分 麦冬五分(连心) 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分,煎成去渣,点荷叶汁二三茶匙,日三服。
秋燥
五四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杏汤方辛凉法,沙参象贝梨皮着,栀皮香豉秋燥方,太阴右脉大而数。
桑叶一钱 杏仁五钱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五五 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五六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甘寒沙参麦冬汤,玉竹花粉兼冬桑,甘草扁豆两生用,肺胃阴分燥来伤。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五钱 麦冬二钱 生扁豆五钱 花粉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煮久咳者,加地胥皮三钱。
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翘荷汤】(辛凉法)
辛凉翘荷汤,绿豆皮桔梗,生草黑栀皮,燥火伤清诊。
薄荷五钱 连翘五钱 生甘草一钱 绿豆皮二钱 黑栀皮五钱 桔梗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此日三。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五八 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清燥救肺汤方】(辛凉甘润法)
清燥救肺汤方,麦杏人参甘草,阿胶石膏霜桑,麻仁枇杷叶好。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麦冬二钱(不去心) 人参七分 杏仁七分泥 胡麻仁一钱(炒) 枇杷叶(六分去净毛、灸) 阿胶八分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
痰多加贝母瓜蒌安,○血枯加生地黄,○执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按以上所序之秋燥方论乃燥之复气也,标气也,与《素问》燥滛所甚不合。沈目南先生医征内有《秋燥》一篇,议论通达正大。兹采而录之于后。
一 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二 燥伤本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汗杏苏散主之。
○【杏苏散方】
杏苏散方陈夏茯,甘草去核枣生姜,前胡枳壳苦桔梗,燥伤本藏无汗方。
苏叶 半夏 茯令 大枣去核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生姜 甘草 杏仁 橘皮
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喘,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〇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极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三 伤燥,如伤寒太阳症。有汗不咳,不呕,不痛者,桂枝汤小和之。
四 燥金司令,头痛身寒胸肋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栋子茴香木香汤主之。
【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法)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木茴香,寒热胸肋疝瘕痛,燥金司令头疼方。
桂枝 白芍 甘草炙 大枣去核 半夏 人参 黄芩 生姜 广木香 茴香 吴叶萸小茴香 川楝子 柴胡
五 燥滛传入中焦,脉短而濇,无表症无下症,胸痛腹肋胀痛,或呕或泄,苦温甘辛以和之。
六 阳明燥证,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执化,下之以苦寒。
七 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成症者,无论男妇,化症回生丹主之。
【化症回生丹方】(方不载)
温开水和空心服。淤甚之症,黄酒下。
八 燥气久伏下焦,不与血搏,老年八脉空虚,不可与化症回生丹者,后亨丹主之。
【复亨丹方】(苦温甘辛法)(方不载)
每服二钱,日再服,一日渐加至三钱,开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