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补正卷七
无锡 沈金鳌原辑 丹徒 刘铁云补正
泻剂下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存豚。《开宝》 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肠满。思邈 行十二经血脉。去浮风,煮汁止消渴。孟诜 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毒。宁原 厚肠胃,作枕明目,止头风头痛,除吐逆。日华 治痘毒,利肿胀。时珍
附 绿豆皮 甘寒无毒,主解热毒,退目翳。时珍
绿豆粉 甘凉平无毒。主解诸热酒毒,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吴瑞 痘疮湿润,不结痂者,干扑之良。宁原 新水调服,治霍乱转筋,解诸药毒死心头尚温者,解菰菌砒毒。汪颖
【经络】禀土中之阴气而生。入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经,兼入心经。为清热解毒之品。芊绿
【合化】扁鹊曰:同赤小豆、黑豆、甘草专治天行痘疮。《全幼心鉴》曰:同大黄治小儿丹肿。朱氏曰:同附子治十种水气。
【论说】吴瑞曰:绿豆肉平皮寒,如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毒。宜连皮生研,新汲水调服。
【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寒滑泄者,忌用。之才曰:反榧子壳杀人。合鲤鱼食,则令人肝黄成渴病。
【出产】时珍曰:处处能种。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小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粗而色鲜者为官绿,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为油绿,皮厚而粉少。早种者为摘绿,言可频摘也;迟种者为拔绿,言一拔即已也。
【炮制】藏器曰:用宜连皮,去皮则令人少壅气,盖皮寒而肉平也。
以上泻剂谷部
冬瓜
味甘微寒无毒。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别录》 冷利止消渴烦闷。弘景 除心胸满,去头面热。孟诜 大解热毒。消痈肿,切片摩痱子良。大明 利大小肠,压丹石毒。苏颂
附 冬瓜子 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本经》 寒无毒。除烦满不乐,可作面脂。《别录》 去皮肤风。大明 治肠痈。时珍 开胃醒脾进食。吴球
冬瓜皮 主折损伤骨。时珍
【经络】内禀阴土之气,外受霜露之侵,水性属阴。瓜亦属阴,气类相从,故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经疏》 入脾胃大小肠四经,为除热益脾之品。芊绿
【合化】《千金》曰:冬瓜同扁葛,治小儿□病,寒热如疳。《袖珍》曰:冬瓜汤洗痔疮肿痛。《摘玄》曰:冬瓜子同麦冬黄连,治消渴不止。
【论说】丹溪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谓其分散热毒气,亦取其走而性急也。孟诜曰:冬瓜下气,人欲体瘦轻健者,可常食之。
【禁忌】《经疏》曰:冬瓜性冷利,脏腑有热者宜之。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忌。时珍曰:忌酒漆麝香,触之必烂。
【出产】《图经》曰:生嵩高平泽,今处处皆种。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子亦白,故谓之白瓜。
【炮制】不著。
以上泻剂菜部
杏仁
味甘温。主欬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本经》 苦有小毒。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满,杀狗毒。《别录》 除肺热,润大肠气秘,利胸膈气逆。元素 疗肺气喘促,解肌出汗,上焦风燥,解锡毒,阴户痛痒捣敷之。士材 功专散结润燥。《得宜》
附 巴旦杏仁(又名叭哒) 甘平温无毒。止欬下气,消心腹逆闷。《正要》
【经络】禀春温之气,而兼火土之化以生。《别录》 言冷利。以其性润利下行之故,非真冷也。气薄味厚,阴中微阳,降也。入手太阴经。《经疏》 人肺大肠二经。为泻肺解肌润燥下气之品,专散肺家风寒痰滞。芊绿
【合化】《千金》曰:生捣涂破伤风肿。《得宜》曰:得天冬能润心肺。得柿饼治肺病咯血。得童便能补肺劫劳。鲍氏曰:得轻粉麻油,涂诸疮肿痛。
【论说】东垣曰: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便难行,阳气也;夜便难行,阴血也。故虚人便秘,不可过泄。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者属血,用桃仁陈皮。肺大肠为表里,贲门主往来,魄门主吐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伏之。贲门胃之上口,魄门即肛门。好古曰:仲景麻黄汤,王朝奉治伤寒气上喘逆,皆用杏仁,为其泻肺利气解肌也。时珍曰:杏仁能升能降,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成痰者,均忌。双仁者能杀人,《本经》言有毒,盖指比耳。之才曰:得火良。恶黄芩、黄芪、葛根。畏蘘草。
【出产】《图经》曰:生晋川山谷。实亦数种。叶圆者名金杏,熟最早。扁而青黄者,名木杏。今以东来者为胜。仍用家园种者,山杏不堪入药。五月采破核,去双仁者不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须用沸汤,浸少时,去皮豆,仍去尖,擘作两片,用白火石、乌豆以东流水煮,取出晒干用。时珍曰: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
桃仁
味苦平。主行淤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本经》 甘无毒。止欬逆上气,消心下坚硬,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心腹痛。《别录》 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畜血。元素热入血室,损伤积血血痢,皮肤血热燥痒,伤寒发热如狂。《备要》 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鬼疰疼痛,产后血病。《纲目》
附 桃花 苦平无毒。破石淋,利大小便。《别录》 下宿水,除痰饮,消积聚,疗风狂。讱庵
【经络】禀地二之气,兼得天五之气以生。思邈言辛,孟诜言温,皆有之矣。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入手足厥阴经。《经疏》 入肝心包二经。为破血润燥之品。苦能泄血滞,甘能缓肝气而生新血,二经血分药。芊绿
【合化】《圣济》曰:得吴茱萸食盐,治大便不快,里急后重。《圣惠》曰:此方亦治冷劳减食而黑瘦者。《外台》曰:桃仁炒香为末,酒调傅男子阴肿。《得宜》曰:得延胡索、川楝子治肝厥胃脘痛。
【论说】东垣曰:功用有四。热入血室,泄腹中滞血,除皮肤血热燥痒,行皮肤凝滞之血。成无已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桃仁之甘,能缓肝散血,故抵当汤用之。
【禁忌】《经疏》曰:桃仁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及不当用,能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故凡经闭由于血枯,产后腹痛由于血虚,大便秘濇由于津液不足者,均忌。之才曰:香附为之使。时珍曰:去双仁勿用。
【出产】《图经》曰:生泰山,今处处皆生,京东陕西者尤大而美。圃人以他木接成者,失其本性,不堪入药。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皮,用白术、乌豆同于坩锅中煮,漉出劈开,心黄如金乃可入药。陈承曰:行血连皮尖生用,润燥去皮尖炒用,俱研碎。雷公曰:凡使桃花勿用千叶者,令人鼻衂,须楝净,以绢袋盛悬檐下,风干用。
梨
味甘微酸寒无毒。主客热,中风不语,活伤寒热发。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开宝》热嗽止渴。苏恭 止烦,气喘热狂,作浆吐风痰。大明 卒暗风不语者,捣汁频服。胸中痞塞热结者,宜多食。孟诜 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时珍
【经络】梨成于秋,花实皆白,得西方之金气以生。降也,阴也。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经。《经疏》 入心肺二经,兼入肝胃二经。为消痰降火清热解毒之品。芊绿
【合化】《圣济》曰:得丁香治反胃转食药物不下。《摘玄》曰:得小黑豆治痰喘气急。
【论说】《经疏》曰:大凡热症诚不可缺。《本经》独言多食令人寒中者,以其过于冷利也。时珍曰:《别录》著梨,止言其害,不著其功。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惟知桂附,不知梨有治风热,凉心润肺,降火消痰解毒之功能。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不能去病也。
【禁忌】《经疏》曰:凡肺寒咳嗽,脾家泄泻,腹痛冷积,寒痰痰饮,产后痘后,胃冷呕吐,及而非真中风,均忌。
【出产】《图经》曰: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实之味甚长。鹅梨出近京州郡,皮薄而浆多,味少短于乳梨,香则过之,医家多用之。其余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梨,为类甚多,俱不闻入药。时珍曰:梨树高二三丈,尖叶光腻有细齿。二月开白花,如雪六出,无风则结实。
【炮制】未著。
山楂 一名棠球子
味酸冷无毒。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息疹。吴瑞 健胃行结气。妇人产后儿枕作痛,恶露不尽,入砂糖服。丹溪 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血积痛胀。时珍 化血块气块,疗痢疾。宁原
【经络】禀木气而生。《本经》 言味酸气冷。然观其消积行血,则其气非冷矣。降也,阴也。入足阳明太阴经。《经疏》 入脾经。为破气消积,散淤化痰之品。专去腥羶油腻之积,与麦蒡消谷积不同。芊绿
【合化】《易简》曰:得茴香治偏坠疝气。《全幼心鉴》曰:得紫草治痘疹干黑危困者。
【论说】丹溪曰:山楂大能尅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尅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士瀛曰:自丹溪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核亦有力,化食磨积。宁原曰:多食令人嘈烦易饥,反伐脾胃生发之气。盖以破泄太过,中气受伤也。讱庵曰:恶露积于太阴,少腹作痛,病名儿枕,非砂糖调山楂末,不能为功。
【禁忌】《经疏》曰:脾虚不运及胃无食积,均忌。即使脾胃虚弱,兼有食积,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出产】苏恭曰:生山南安随诸州。小树高五六尺,叶似香葇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苏颂曰:棠梂子生滁州。二月开白花,随便结实,采取无时。彼人用以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处亦有不入药用者。
【炮制】时珍曰:九月霜后取蒂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捣作饼,日干用。
青皮
味苦辛温无毒。主破坚癖,散滞气,治左胁肝经积气。元素 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消乳肿。时珍 治肝经郁久胁痛多怒,久疟结癖。最能发汗,以皮能达皮,辛苦发散也。《备要》
【经络】古方无用者,宋时医家始著其功。色青味苦而辛,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中微阳也。入足厥阴少阳二经。《经疏》 入肝胆二经,为猛锐之品,二经气分药。通肝泻肺,削坚开滞之品。芊绿
【合化】丹溪曰:单用青皮煎水徐服,治妇人乳岩。《经验方》曰:得葱白童便,治产后气逆。
【论说】东垣曰:青皮能破滞削坚,皆治在下之病,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反损真。子和曰: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而主通;青皮沉降入肝胆,治低而主泻。柴胡疏上焦肝气,青皮治下焦肝气。凡泻气药,俱云泻肺,肺主气也。时珍曰:青皮入肝散邪,入脾除痰,为疟家必用之药,故清脾饮以之为君。又乳房属阳明,乳头属厥阴,肝气壅塞,故窍不得通,胃血腾沸,故热甚化脓。
【禁忌】《经疏》曰:削坚破滞,性极酷烈,误服立损真气,必与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行,必不可单行。肝脾气虚者,概勿施用。
【出产】时珍曰:橘柚,苏恭所说甚是。苏颂不知青橘即橘之未黄者,乃以为柚,误矣。世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医者所当慎辨也。
【炮制】时珍曰:以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炒过用。
槟榔 一名海南子
味苦辛温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伏尸寸白。《别录》 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甄权 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健脾调中,破症结。日华 主奔豚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治宿食不消。李珣 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好古 功专宣利脏腑壅滞。《得宜》 攻坚去胀,醒酒治瘴疠疟,痢疾里急后重。讱庵
【经络】得天之阳气,地之金味以生。《本经》 言其味辛气温。大明言涩。元素言苦。以其感盛夏之火气耳。气薄味厚,阳中微阴,降也。入手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大肠二经。为沉重下坠之品,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芊绿
【合化】《圣惠》曰:得橘皮为末,治金疮恶心。《圣济》曰:研末以童便和水煎,能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利而烦闷欲死者。《得宜》曰:得枳实治伤寒痞满。得木瓜治脚气冲心。《直指》曰:得高良姜、陈米治心脾作痛。
【论说】元素曰:能泄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其性如铁石,故能坠诸药至于下极,而为治后重之神药。讱庵曰:过服损人元气。
【禁忌】《经疏》曰:凡气虚脾胃虚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者,悉在所忌。疟非山岚瘴气者,亦不宜多用。孟诜曰:多食令人发热。
【出产】《图经》曰: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生。大如桄榔,高五七丈。正直无枝,叶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颠,大如楯头,又似芭蕉。其实作房,从叶中出,傍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一旁,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其色正白。又云:尖长而有紫纹者名槟,圆大而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槟力小,今医家不复细分。但取作鸡心状,存坐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文者为佳。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
【炮制】雷公曰:用时以刀刮去底,细切之,勿令经火,恐无力也。
西瓜
味甘寒无毒。主消烦止渴,解暑热。吴瑞 疗喉痹。汪颖 利小便,治血痢,解酒毒。宁原 含汁治口疮。丹溪
附 西瓜皮 甘凉无毒。主口舌唇内生疮。丹溪
【经络】得天地清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中之阳,入脾经。为清暑解热之品。芊绿
【合化】《摄生众妙》曰:西瓜皮为末得盐酒,治闪挫腰痛。
【论说】汪颖曰: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也。时珍曰:西瓜究属生冷,食者但取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为害。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致秋来成疟痢”是矣。又洪忠宜言,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暴干,日日服之愈,亦由其性冷降火故耳。沈芊绿曰:西瓜浮面青皮,名西瓜翠衣,能解皮肤间热。
【禁忌】吴瑞曰: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者,损脾。时珍曰:得酒气,近糯米,即易烂。猫踏之即易沙。
【出产】吴瑞曰:契丹破回纥时,始得此种,以牛粪复而种之。结实如斗大,而圆如瓠子,如金色或黑麻色,北地多种之。时珍曰:南北皆生,南方之味稍逊。二月下种,蔓生,七八月实熟。
【炮制】不著。
以上泻剂果部
海浮石
味咸平无毒。主止欬。弘景 煮汁饮,止渴,治淋,杀野兽毒。大明 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丹溪 大寒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时珍
【经络】入肺经。为消痰软坚之品,专除上焦痰热。芊绿
【合化】丹溪曰:得香附治小肠疝气。《本事方》曰:得舶上青黛麝香,治消渴引饮。《普济》曰:得没药治疔疮发背。
【论说】丹溪曰: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俞琰曰:肺为水之上源,浮石入肺,清其上源,故又止渴通淋。
【禁忌】不著。
【出产】时珍曰: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而结成者。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蛀窠,色白体虚而轻。今□作家用磨皮垢甚妙。
【炮制】不著。
食盐
味寒咸无毒。主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杀鬼蛊邪疰毒气,下部疮,坚肌骨。《别录》 助水脏及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邪气,一切虫伤疮肿火灼,通大小肠,疗疝气。大明 解毒凉血,润燥定痛,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时珍 治骨病齿痛,涌吐醒酒,治结核积聚。讱庵
【经络】禀水气以生。《本经》 言味咸,《别录》 言咸温。察其本具气味,则是咸寒,绝非温性。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少阴,亦入手少阴足阳明手太阴阳明经。《经疏》 入肾经,兼入心肺胃三经。为除热润下之品,而兼宣剂通剂补剂。芊绿
【合化】苏颂曰:得童便治干霍乱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救急方》曰:一味炒熨脐下或气海上,治脱阳虚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圣惠》曰:炒热熨胁下,治肝虚转筋,腹胁痛不可忍。
【论说】时珍曰: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盐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滞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痛用之者,肾主骨,盐入肾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与此义同。诸蛊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故盐为百病之主云。
【禁忌】《经疏》曰:凡血病及喘嗽水肿消渴,法所大忌。以其伤肺引痰,或泣血脾,或助水邪,或走精液故也。宗奭曰:《素问》云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即其验也。之才曰:漏芦为之使。
【出产】《图经》曰:隐居云,梁益有盐井。东海、北海、南海皆有盐,以河东者为胜。汪讱庵曰:盐品颇多。江淮南北盐生于海,山西解洲生于池,四川云南生于井,戎盐生于上,光明盐生于阶,或生山崖,或产五原。盐池状若水晶,不假煎炼,一名水晶盐。石盐生于石,不盐生于树,蓬盐生于草。造化之妙诚难穷也。
【炮制】时珍曰:凡盐人多以矾消灰石之类,杂之入药,须以水化,澄去渣滓,煎炼白色乃良。
青盐 一名戎盐,羌盐。
味咸寒无毒。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本经》 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别录》 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大明 解芫花斑蝥毒。时珍
【经络】禀水中至阴之气凝结而成。不经煎炼而生于涯涘坂坟之阴,故入手足少阴经。《经疏》 入肾经,兼入心经。为除血热益水脏之品,而兼补剂。芊绿
【合化】《金匮》曰:得茯苓、白术治小便不通。唐氏曰:得槐枝治风热牙痛。
【论说】宗奭曰:戎盐甘咸,功专在乎却血入肾。治目中淤赤昏涩溺血者,小肠热也。心与小肠表里,心火降则小肠之热亦除。
【禁忌】不著。
【出产】《别录》曰: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北海青,南海赤。十月采之。
【炮制】《本草述》曰:温水洗去尘土,浮晒干入药。
寒水石 一名凝水石
味辛寒。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渴水饮之。《本经》 甘大寒无毒。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止渴水肿,小腹痹。《别录》 压丹石毒,解伤寒劳腹。甄权 治小便白,凉血降血。止牙疼,坚齿明目。时珍
【经络】禀积阴之气而成。以其生于卤地,降也,阴也。入足少阴经。《经疏》 入肾经。为走血除热之品。芊绿
【合化】《普济》曰:得朱砂、甘草、脑子治牙龈出血。《永类》曰:得滑石、葵子治男女转脬。
【论说】仲醇曰:寒水石按本文之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辩。其功能各自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寒水石。盖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也。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均忌。《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诸湿肿满属脾上者忌之。大宜详慎,不可误投。之才曰:解巴豆毒。畏地榆,制丹砂,伏玄精。
【出产】《图经》曰:生常山山谷,又出中水县、邯郸、河东、汾、隰州。亦有两种,曰纵理,曰横理。其色清明如云母,投置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者为佳。或曰纵理名寒水石,横理名凝水石。三月采之。
【炮制】雷公曰:凡使须用生姜自然汁,煮干,研粉用。
以上泻剂石部
人中黄
味苦寒无毒。主解胃家热毒。《本经》 主天行热狂,及解中诸恶毒,菌毒恶疮,治痘疮,热极黑陷。《医鉴》
附 粪清(一名黄龙汤,俗名金汁) 苦寒无毒。主天行热狂热疾,中恶菌毒,恶疮,瘟病垂死者,专入心经。大明 热毒湿毒。大解五脏实热,饭和作丸,清痰,消食积,降阴火。丹溪
【经络】人中黄以多年厕坑砖上凝结而成。药性治疗与人屎相同。以阳明之腐化,治阳明实热,故专入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经。为大解热毒之品。芊绿
【合化】丹溪曰:人中黄得茜草根、竹沥、姜汁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宗奭曰:人屎得麝香调以醋□,敷一切痈肿未溃者。
【论说】斗门曰:人有奔走发狂,热病似颠,如见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乃阳明蕴热也,非此不能除。刘若金曰:阳明入府之实热,即用阳明府转化之浊阴,可谓善于对待矣。
【禁忌】《经疏》曰:伤寒瘟疫非阳明实热,痘疮非大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均忌,以苦寒之极也。
【出产】丹溪曰:人中黄以竹筒入甘草末于内,用木塞其两头,冬月浸粪缸中,立春取出,悬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晒干用。汪机曰:粪清用粽皮、绵纸上铺黄土,浇粪汁淋土上,滤取清汁,入新瓮内,碗复定,埋入土中,经年取出,清若泉水,全无秽气者,乃佳,年久者为尤良。
【炮制】不著。
人中白 《本经》名溺白堑(呤,去声)
味咸平无毒。主疗鼻衂,汤火灼疮。《本经》 凉。治传尸劳热,肺痿心膈热吐血,羸瘦渴疾。大明 烧研主恶疮。苏恭 主治劳淤。《得宜》 降火消淤血,治咽喉口齿诸疮疳,诸窍出血,肌肤汗血。时珍
附 人溺(一名轮回酒,又名还元汤) 咸寒无毒,主寒热头痛温气,童男者尤良。《别录》久嗽上气失声,及症积满腹。苏恭 止劳咳,润心肺,疗血闷热狂,扑损淤血在内晕绝,皮肤皱裂。大明 滋阴降火甚速。丹溪 产后血晕,败血入肺,阴虚久嗽,火蒸如燎者,唯此可治。《备要》
【经络】人中白乃人溺之积气结成。降也,阴也。能泻肝肾三焦膀胱有余之火。《经疏》入肝肾三焦膀胱四经,为除热降火之品。芊绿
【化合】《得宜》曰:得麻仁、阿胶治血虚便闭。得鸡尿治蜘蛛咬毒。《经验方》曰:得黄柏冰片为末,以青布掺小儿口疳。《千金》曰:人溺顿服,治火烧闷绝不省人事者。
【论说】丹溪曰:人中白能泻肝三焦膀胱火,盖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又曰气有余即是火,肺主气,心属火,人溺均入之。降火而不伤于寒凉,且补益之功甚大,而《本草》不言,惜哉。寇氏曰:人溺入脾肺胃膀胱四经,乃为除劳热骨蒸咳嗽吐血,及妇人产后血晕闷绝之圣药也。褚澄曰:人溺降火甚速,降血甚神,饮溲溺百无一死,服寒凉药百无一生。时珍曰:人中白降相火,消淤血,盖咸能润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疮用之效,降火之验也。治鼻韧太甚,头空空然即止,散血之验也。又曰小便性温不寒,饮之入胃,随脾之气,上归于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旧路也。故能治肺引火下行。
【禁忌】《经疏》曰:凡虚寒及溏泄,或阳虚无火,食不消者,二物均忌。
【出产】《本草述》曰:岁久之器有厚寸余者,取置盘内,露高洁处二载,中外皆白,绝无气味者,乃可用。
【炮制】《本草述》曰:凡用研极细末,水飞数过,再研万匝。如仍有恶臭,随泡随飞,约数百遍,以无臭为度。煆淬者精粹尽失,转增火毒,不堪入药。
以上泻剂人部
夜明砂 即蝙蝠屎,一名天鼠屎。
味辛寒无毒。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除惊悸。《本经》 去面上黑皯。《别录》 烧灰酒服方寸匙,下死胎。苏恭 治疳有效。宗奭 炒服治瘰疬。大明主明目,治目盲障翳,除疟。时珍
【经络】天鼠夜出,喜食蚊蚋,屎中含有细砂,皆未化之蚊蚋眼,以类相从,故主治目疾。入足厥阴经。《经疏》 入肝经。为散血明目之品。《本经》 血分药也。芊绿
【合化】《圣惠》曰:得糯米、柏叶为末,调以牛胆汁为丸,治青盲不见。得麝香为末,掺入耳中,治聘耳出汁。《直指》曰:得肉桂乳香,治溃肿排脓。《普济》曰:得吴茱萸为末,蟾酥作丸,治风蚛牙痛。
【论说】时珍曰:此为蝙蝠屎中未化之蚊蚋眼,但蝙蝠有毒,切不可入药。
【禁忌】之才曰:恶白。敛白薇。
【出产】《别录》曰:伏翼生太山川谷及人家屋间。立夏后采阴干。天鼠屎生合浦山谷。十一二月采。
【炮制】雷公曰:凡使须淘去灰土恶臭,取细沙晒干,焙用。
犀角
味苦寒无毒。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本经》 微寒。疗伤寒瘟疫,头痛寒热,诸毒气。《别录》 时疾热如火,烦毒入心,狂言妄语。大明 风毒攻心,毷氉热闷,赤痢。海藏 卒中恶心痛,筋骨中风,心风烦闷,中风失音。孟诜 苦咸,切专凉血解毒。《得宜》 凉心泻肝,清胃中大热,祛风利痰。治伤寒时疫,发黄发斑,吐血下血,畜血谵语,痘疮黑陷,消痈化脓,定惊明目,能消胎气。讱庵
【经络】犀本神兽,其角之精者,命名通天。夜视有光,能开水辟邪。味厚于气,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入足阳明,兼入手少阴经。《经疏》 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得宜》 入心肝二经,兼入胃经。为彻上彻下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品。芊绿
【合化】《圣济》曰:得桔梗治吐血不止,似鹅鸭肝者。《圣惠》曰:得地榆、金银花、升麻治下痢鲜血。《得宜》曰:得生地、连翘治热邪入络。《千金》曰:犀角磨汁,治瘭疽毒疮之以烧铁烙者。
【论说】《抱朴子》曰:犀食百草之毒,及众木之棘,所以能解百毒。宗奭曰:鹿用茸,犀用尖,其精锐之力尽在是也。时珍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于之,饮食药物,必先入胃。角乃犀之精华所聚,足阳明胃药也。故能入阳明解一切毒,疗一切血及惊狂斑痘诸证。沈芊绿曰:犀性走散,比诸角尤甚,故能清心镇肝入胃,而化血解热消毒也。
【禁忌】《经疏》曰:能消胎气,孕妇忌食。痘疮气虚,无大热,伤寒阴症发躁,脉沉细,足冷,渴而饮不多,且复吐出者,均忌。之才曰:松脂为之使。恶雷九雚菌。时珍曰:升麻为之使,恶乌头,忌盐。
【出产】《图经》曰:出永昌山谷,以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水牛,猪首大腹,痹脚,脚有三蹄似象,黑色,舌有刺,好食荆棘,皮上一孔生三毛如豕,有一角二角三角者,俱有粟文。以纹之粗细,定犀之贵贱。有通天花文犀者,必自恶其影,常饮浊水,不使人现也。弘景曰:入药惟雄犀生者为佳。苏颂曰:犀有黑白二种。以黑者为胜,角尖尤胜。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乌黑肌皱折裂光润者,挫屑入臼杵,细研万匝乃用。宗奭曰:以西番生犀磨服为佳。李珣曰:锯成当以薄纸裹于怀中,蒸燥,乘热捣之,应手如粉。
羚羊角
味咸寒无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本经》 苦微寒。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利丈夫。《别录》 治辛热烦闷及热毒血痢。孟诜 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产后恶血冲心,小儿惊痫。《药性》 散风清热。《得宜》 平肝舒筋,定风安魂,子痫痉疾。时珍
【经络】羊火畜而羚羊属木。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经。《经疏》 入心肝肺三经。为散邪清热之品。芊绿
【合化】《千金》曰:得枳实芍药治产后烦闷,汗出不识人。《普济》曰:烧灰得豆淋酒下,治堕胎腹痛,血出不止。《得宜》曰:得勾藤能息肝风。
【论说】好古曰:今痘科多用以清肝火,而《本草》不言,缺略也。讱庵曰:目为肝窍,此能清肝,故明目去障。肝主风,其合为筋,此能祛风舒筋,故治惊痫搐搦骨痛筋挛。肝藏魂,心主神明,此能泻心肝邪热,故治狂越僻谬梦魇惊骇。肝主血,此能散血,故治淤滞恶血,血痢肿毒。相火寄于肝胆,在志为怒,此能下气降火,故治伤寒伏热,烦惫气逆,食噎不通。羚之性灵,而精在角,故又辟邪而解诸毒。
【禁忌】《经疏》曰:心肝二经,虚而有热者宜之。若虚而无热者,不宜服此。
【出产】《图经》曰:出石城山谷,产陇龙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其形似羊,色青而大。角长一二尺,有节如人指握痕,极其坚劲。
【炮制】雷公曰:凡用有神羊角,长二十四节,内有天生木胎,此角有神力,可抵千牛之力也。不可单用,须要绳缚其元对,以铁锉细挫,筛极细未,更研万匝,入药,免刮人肠。
熊胆
味甘微寒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疮白秃,面皯疱。《本经》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痢,疳心痛,疰忤。苏恭 治诸疳,耳鼻疮恶疮恶虫。日华 小儿惊痫疭瘛,以竹沥化两豆许服之,去心中涎甚良。孟诜 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时珍
【经络】熊阳兽而强力,胆之气味与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阳中之阳也。入足太阴手阳明少阴经。《经疏》 入心胃心包三经,兼入胆脾大肠三经。为除热祛邪之品。芊绿
【合化】摄生曰:得片脑猪胆汁,搽风虫牙痛。《寿域方》又以之治肠风痔瘘。《保幼大全》曰:得使君子治诸疳羸瘦。
【论说】钱乙曰:熊胆佳者通明。每以米粒许点水中,运转如飞者良,余胆亦转但缓耳。士材曰:熊胆入胆,从其类也。清火定惊之功,较胜诸胆。时珍曰:大能清心平肝,杀虫退热,明目去翳。
【禁忌】《经疏》曰:小儿不因疳症,而日生翳障,及痘后蒙蔽者,均忌。甄权曰:恶防己、地黄。
【出产】《图经》曰:熊脂并胆出雍州山谷。形类大豕,性轻捷,好攀援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地下。其胆阴干用。然世多伪者,须取一粟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
【炮制】不著。
刺猬皮
味苦平无毒。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本经》 疗腹痛疝积,烧灰酒服。《别录》 甘有小毒。肠风泻血,痔痛有头,多年不瘥,炙末饮服方寸匙,甚解一切药毒。甄权
附 猬肉 甘平无毒。主反胃,炙黄食。藏器
猬脂 甘平。主肠风泻血。日华 溶滴耳中,治耳聋。藏器 涂秃疮疥癣,杀虫。时珍
【经络】鼠类属水,皮毛生戟刺则又属金。其味苦平,平即兼金,大肠亦金也,其类相从。故入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经。为凉血之品。芊绿
【合化】杨氏曰:得木贼治肠风下血。《千金》曰:猬皮炙为末,绵裹塞鼻,治鼻中息肉。叶氏曰:得磁石桂心,治大肠脱肛。《外台》曰:同头发烧灰,治狾犬伤人。
【论说】宗奭曰:蝟皮治胃逆,开胃气有功。字义从虫从胃,深有理焉。刘若金曰:猬之用唯专于大肠,以故疗痔病为多。
【禁忌】《经疏》曰:凡食其肉常去骨。误食令人瘦劣,诸节渐小也。甄权曰: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出产】《图经》曰:生楚山川谷田野。状类猯㹠,脚短多刺,尾长寸余。人触近便藏头足,外列刺,人不可得。以苍白色,脚似猪蹄者佳,鼠脚者次之。肉味酸者名虎鼠,味苦而皮褐色类兔皮者,名山㹠,皆不堪用。
【炮制】时珍曰:煆黑存性,一云细剉炒黑用。
以上泻剂禽兽部
龙齿
味濇寒无毒。主小儿大人惊痫,诸痉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本经》 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大人骨间寒热,治蛊毒,杀精物。《别录》 治烦闷热狂鬼魅。日华 镇心凉惊。《得宜》
【经络】龙为东方之神。齿为骨之余,内应乎肝,故人足厥阴手少阴经。《经疏》 入心肝二经。为镇心安魂除烦清热之品。芊绿
【合化】希雍曰:得荆芥、泽兰、丹皮、红花、牛滕、童便治产后恶血,妄语颠狂。
【论说】希雍曰:龙骨入心肝肾肠,龙齿单入心肝。故骨兼有止泻涩精之用,齿唯定惊安魂魄而已。许叔微曰:肝藏魂,能变化,故游魂不定者,治之以龙齿。
【禁忌】《经疏》曰:龙齿禁忌约与骨相似。之才曰: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铁器。
【出产】详龙骨条。
【炮制】《本草述》曰:治与骨同,或云以酥炙。
以上泻剂鳞部
真珠 一作珍珠
味甘咸寒无毒。主手足皮肤逆胪镇心,绵裹塞耳,主聋。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粉点目中,主肤翳障膜。《开宝》 主镇心安魄,坠痰拔毒。收口生肌,治小儿惊热痘疗。下死胎及胞衣,点目去翳膜。讱庵
【经络】禀太阴之精气而结成,故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其体光明,其性坚硬,降也,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经疏》 入心肝二经。为泄热定惊之品。水精所孕,水能制火,故专治火热症。芊绿
【合化】《肘后》曰:得鸡冠血为丸,纳口中,治卒忤不言。《外台》曰:酒和真珠末,治子死腹中。《圣惠》曰:得鲤鱼胆、白蜜,能点肝虚目暗及青盲不见。得石羔共研末,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急。
【论说】陆佃曰:蛤蚌无阴阳牝牡,须雀化成,故能生珠,专一于阴精也。讱庵曰:虽云泻热,亦借其宝气也。大抵宝物都能镇心安魂,如真珠琥珀金箔之类。龙齿安魂,亦假其神气也。
【禁忌】《经疏》曰:凡病不由火热者,勿用。
【出产】《图经》曰:《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廉州北海皆有之。生于珠母,珠母蚌类也。廉州边海有洲岛,上有珠池。每岁刺史率珠户入池,采老蚌割取珠子,以充贡品。北海珠蚌,种类小别,不甚光莹,不堪入药。
【炮制】雷公曰:须取新净者,盛以绢袋,以地榆、五花皮、五方草笼住。以浆水沸煮三日夜,取出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二万下,方可服食。李珣曰: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细粉,方可服食。不细研则伤人脏腑。
石决明
味咸平无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盖精。《别录》 肝肺风热,骨蒸劳极。李珣 清热补肝。《得宜》 通五淋。时珍
【经络】得水中之阴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也。入足厥阴经。《经疏》 入肝经。为专除风热之品。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甘菊、枸杞治头昏目暗。《鸿飞集》曰:得谷精草为末,以猪肝蘸食,治痘后目翳。《经验方》曰:得木贼研末,治肝虚目翳。
【论说】无己曰:石决明咸寒,入血除热,又能入肾补阴。沈芊绿曰: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
【禁忌】《经疏》曰:目疾外他用甚稀,故无简误。《备要》曰:恶旋复花。
【出产】《图经》曰:岭南州郡及莱州皆生。或以为紫贝,或以为鳆鱼甲,均非其类。决明壳大如手,小者如两三指。海人亦啖其肉,亦取其壳,渍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采取无时。时珍曰: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乘其不意而得之,否则紧粘难脱也。宗奭曰:肉与壳功用相同。
【炮制】雷公曰:凡使先去上粗皮,用盐并东流水于大瓷器中煮一伏时,漉出拭干,捣为末,研如粉用。李珣曰:凡用磨击粗皮,面裹煨熟,捣研极细。
海蛤粉 即蛤蜊粉
味咸寒无毒。主热痰湿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丹溪 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小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时珍
附 蛤蜊肉 咸冷无毒。主润五脏,止消渴,治老癖,妇人血块,宜煮食之。禹锡
【经络】禀水中之阴气而生。降也,阴也。入手足少阴经。《经疏》 入心肾二经。为软坚润下之品。芊绿
【合化】洁古曰:得黄柏治白浊遗精。《普济方》曰:得大蒜治气虚水肿。
【论说】丹溪曰:蛤粉能降能消,能软能燥。希雍曰:诸痰皆火气上炎,煎熬津液而成。得此能软坚润下,故痰消。好古曰: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疾。
【禁忌】《经疏》曰:虽善消痰积血块,然脾胃虚寒宜少用。
【出产】汪机曰: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其壳火煆作粉,名曰蛤蜊粉也。时珍曰:海蛤粉者,海中诸蛤之粉,以别江湖之蛤粉蚌粉也。
【炮制】时珍曰:吴球云,用时取紫口蛤蜊壳,炭火煆成。以熟栝蒌连子同捣,和成团,风干用最妙。
瓦楞子 即蚶子壳
味咸平无毒。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火煆醋淬醋丸服。大明 化痰积,消血块。丹溪连肉烧存性,研末,傅小儿走马牙疳有效。时珍
附 蚶肉 甘平无毒。主痿痹泄痢,便脓血。《别录》 润五脏,止消渴。张鼎 益血色。大明
【经络】禀水中之阳气而生。《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故大明言咸平,萧炳言甘温。降也,阴中之阳。入足厥阴手足太阴经。《经疏》 入肝经,兼入肺脾二经,为软坚散结之品。芊绿
【合化】不著。
【论说】吴瑞曰:瓦楞消痰,其功最大,凡痰膈病用之如神。希雍曰:今世糟其肉,以为侑酒之物,罕有入药者。壳于消症癖之外亦无他用,故不著合化以及禁忌也。
【禁忌】不著。
【出产】时珍曰:郭璞云魁陆,即今之蚶也。壮如小蛤而圆厚,《临海异物志》云: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清文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
【炮制】大明曰:凡用取陈久者,炭火煆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用。
以上泻剂介部
水蛭 俗名蚂蟥
味咸平有毒。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本经》 微寒,堕胎。《别录》 治折伤跌扑有效。宗奭 治女子月闭欲成干血劳。甄权 咸苦。功专破血行伤。《得宜》
【经络】生于溪涧阴湿之处,其味咸苦气平,其用与虻虫相似。咸走血,苦泄结。入足太阳足厥阴经。《经疏》 入肝膀胱二经,为破血泄结之品。芊绿
【合化】《济生》曰:得大黄牵牛,名夺□散。治跌扑损伤,淤血凝滞,心腹胀痛,二便不通。《得宜》曰:得蜚虻治畜血。得麝香治跌打伤。
【论说】无己曰:咸走血,苦胜血。用水蛭以除畜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去肝经聚血。《本草述》曰:夫以蠕动啖血之物,治血之畜而不行者,先哲之思议亦精矣。
【禁忌】《经疏》曰:水蛭虻虫,皆破逐淤血,血淤发病之恶药。水蛭入腹,虽经煆治,然其性亦能变为水蛭啮人肠脏,何可轻用也?如或犯此,以黄泥作丸吞之,必入泥而出。《别录》曰:畏石灰、食盐。
【出产】《图经》曰:生雷泽池泽河中。一名蜞,有数种。生水中者名水蛭,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水蛭有长尺者,用之当以小者为佳。六月采暴干。
【炮制】藏器曰:当展其身令长,腹中有子者去之。性最难死,虽以火炙,亦如鱼子,烟熏经年得水犹活也。大明云:此物极难修治,须细挫以微火炒色黄乃熟。不尔入腹生子为害甚大。
五谷虫 即粪中蛆
味甘咸寒无毒。主小儿诸疳积,疳疮谵妄,毒痢作吐。大明
【经络】入脾胃二经。为去热疗疳之品,乃幼科圣药。芊绿
【合化】《总微论》曰:得甘草共为末,治小儿痹积。《圣济》曰:得黄连、麝香、豶猪、胆汁治一切疳疾。
【论说】宁原曰:粪蛆专能消积,以其健脾扶胃也。积消则饮食,滞之热毒亦清矣。
【禁忌】不著。
【出产】时珍曰:蛆,蝇之子也。凡物败臭则生之,粪坑中皆人食物之腐败者,故蛆生极多。
【炮制】《备要》曰:凡使漂极净,洒干,或炒或煆,为末用。
虻虫 一名蜚虫
味苦微寒。主逐淤血,破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本经》 有毒。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别录》 破症结,消积脓,堕胎。大明
【经络】其用与䗪虫相似,此独苦胜。完素云:虻饮血而用以治血,故主治一切血症。降也,阴也。入手少阳足厥阴经。《经疏》 入肝经,兼入三焦经。为破血泄结之品,肝经血分药也。芊绿
【合化】《备急方》曰:得牡丹皮共研末,酒服,治扑坠淤血。《产乳方》曰:虻虫为末,酒服,治病笃去胎,以留病妇。
【论说】河间曰: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也。无己曰: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畜血,古方多用。今人稀使,以有毒也。
【禁忌】《经疏》曰:伤寒发黄,脉沉结,少腹鞭,如小便不利者,为无血症,非畜血也。淤血不审之的确者,女子月水不通,非血结闭塞者,孕妇腹中有症瘕积聚者,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均在所忌。之才曰:恶麻黄。
【出产】《图经》曰:生江夏川谷,今则无处不生。虻有数种,皆能食牛马血。木虻最大,而绿色,几若蜩蝉。蜚虻状如蜜蜂,黄黑色,俗□用之。又有一种小者,名鹿虻,大如蝇,啮牛马血,示猶三种同体,以(原件此字不清)□血为本。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炮制】时珍曰: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蟾蜍 俗名癞虾蟆
味辛寒。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本经》 微毒。疗阴蚀疽疠恶疮,狾犬伤疮,能合玉石。《别录》 温病发斑困笃者,去肠生捣食。宏景 治鼠漏,恶疮,烧灰傅之。《药性》 治小儿面黄癖气,杀疳虫,除湿发汗退热,治疮疽发背,一切五疳八痢,破伤风,脱肛。王贶
附 蟾酥 甘辛温有毒。治小儿疳瘦。以端午取眉脂,调朱砂麝香为丸,日服一丸。如脑疳,以乳汁调滴耳中。甄权 治虫牙,和牛乳磨,傅腰眼并阴囊,治腰肾冷,并助阳气。大明 发背疔疮,一切痈肿。时珍
蛙(俗名田鸡) 甘寒无毒。主小儿赤气,肌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别录》 小儿热疮。大明 食之解劳热。宗奭 利水消肿调疳,补虚损,尤宜产妇。捣汁服,治虾蟆瘟病。嘉谟
【经络】禀土金之精气,上应月魄而生。性极灵异,穴土食虫,又伏山精,制蜈蚣。降也,阴也。故能入足阳明经。时珍 入胃经。为杀虫拔毒之品。乃疳疾痈疸诸疮之要药。芊绿
【合化】郑氏曰:蟾蜍同黄连、青黛、麝香、少许研末,外治走马牙疳。《外台》曰:蟾蜍烧灰调以猪脂,傅小儿癣疮。《医林集要》曰:活蟾蜍系放于发背肿毒之疮上,半日许,蟾必昏愦。再易一个,约二三蟾而疮毒散矣。《活人》曰:蟾酥同草乌尖、猪牙皂角研末,能点喉痹乳蛾。时珍曰:水蛙一个捣碎瓦焙,入麝香作饼,贴脐上,能治毒痢噤口。
【论说】东垣曰:蟾蜍上之精也。上应月魄而性灵异,大抵是物之攻毒校毒。古今诸方所用虾蟆,多是蟾蜍,以蟾蜍通称虾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不甚相远,则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虾蟆不复入药矣。希雍曰:观诸家所言蟾酥主治,但言其有消积杀虫,温暖通行之功。然其味道辛甘气温,善能发散一切风火抑郁,大热痈肿之候,为拔疔散毒之神药,第性有毒,不宜多用。入发汗散毒药中服,尤不可多。原礼曰:蛙产于水,与螺蚌同性,故能解热毒,利水气。但系湿化之物,其骨性复热,故不可同辛辣煎炒。又曰:凡浑身水肿,及单腹胀者,青蛙二枚,去皮炙,食之自消。
【禁忌】《经疏》曰:蟾虽有毒,与病无害,其眉酥有大毒,不宜多服。疔疮恶肿用之者,取其以毒攻毒之义,然其剂亦甚小,乃不能为害,外治殊有神效。
【出产】《图经》曰:虾蟆生江湖,无处不生。腹大形小,皮上多黑斑点,能跳接百虫食之,时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五月五日取东行者,阴干用。宏景曰: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萧炳曰:腹下有丹书八字,以足画地者,真蟾蜍也。宗奭曰: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自出纸上,阴干用。宗奭曰:蛙后脚长,故善跃。时珍曰:蛙好鸣,南人呼为田鸡,以其肉味如鸡也。四月食最美,五月渐老,可采入药用。
【炮制】《蜀图经》曰:五月五日取蟾蜍去皮爪,酒浸一宿,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经疏》曰:凡使蟾酥,用人乳化开,切不可入入目。若误入,赤肿欲盲,急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白颈蚯蚓
味咸寒。主蛇瘕,去三虫,蛊毒,杀长虫。《本经》 无毒。化为水,疗伤寒伏热发狂,大腹黄疸。《别录》 温病大热狂言,天行诸热,小儿热病癫痫,涂丹毒傅漆疮。藏器 中风喉痹。大明 大人小儿小便不痛,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脑风注,卵肿脱肛,秃疮。时珍
附 蚯蚓泥 甘酸寒无毒。赤白久热痢,取一升炒烟尽,沃汁半升滤净饮之。甄权 小儿阴囊忽虚热肿痛,以生甘草汁入轻粉末,调涂之。傅狂犬伤,出犬毛神效。苏恭
【经络】得土中阴水之气而生。降也。阴中之阴。入足阳明经。《经疏》 入胃经,为清热利水之品。芊绿
【合化】《肘后》曰:以人溺煮汁,治伤寒热结,六七日狂乱,见鬼欲走。《应验方》曰:得朱砂和五月五日竹刀截断之蚯蚓,治急慢惊风。《圣惠》曰:得枯矾治齿缝出血不止。得鸡子白搅入,治喉痹塞口。《摘玄》曰:得吴茱萸研末,醋调生面,和涂足心,治口舌糜疮。《得宜》曰:得乳香治惊风闷乱。和面作馄饨,治痴癫。
【论说】宗奭曰:肾脏风下注病,不可缺也。苏颂曰:脚气药,必须用之为使,然亦有毒,不可过剂。昔曾有人因脚病得效,而服之不缀,遂觉躁愦,饮水不已,而致委顿者。大抵攻病用毒药,中病即当止也。丹溪曰:蚯蚓属土,有水与木,性寒故解热毒,及天行温病。时珍曰:蚯蚓在物应土德,在星为轸水,上食埃壤,下饮黄泉,故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希雍曰:蚯蚓泥治久热痢者,以热,甚干肠胃,得甘寒之气,则湿热自消除也。
【禁忌】《经疏》曰:蚯蚓性大寒,能除有余邪热,故伤寒非□□□□狂躁者忌。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忌。黄疸缘大□□□□脾肾虚,尸疰因阴虚成痨瘵者,均忌。既有小毒,复又□□□□可以盐水解之。之才曰:畏葱盐。
【出产】《图经》曰:处处平泽皋壤中皆能生长。白颈乃其年老者尔。三月采阴干。一云须破去土,盐之,日干。方家谓之□地龙。时珍曰: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
【炮制】吴瑞曰:凡使,有炙为末,有阴干研末,有化水,有生捣,各随方法。
以上泻剂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