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卷三

温病条辨卷三

淮阴 吴鞠通 先生 著 丹徒 刘百一 歌括

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

加减复脉汤,炙草干地黄,麦冬生白芍,阿胶麻仁襄。

炙甘草八钱 生白芍八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 阿胶三钱 干地黄八钱 麻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复脉阿胶、白芍、生地、冬炙草、大麻仁一甲,去麻加牡蛎二、三,更取鳖、龟灵)

二 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救逆汤方】(镇摄法)

救逆汤方者,复脉加减成,早加龙骨牡,急急□麻仁。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

煎如腹脉法。脉虚大煮,加人参二钱。

三 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四 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腹脉法。

五 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甚者,重与复脉汤。

六 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症后治之。

七 汗下后,口噪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八 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九 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一甲煎】(咸寒兼涩法)

咸寒一甲煎,牡蛎用生研。一甲复脉法,去麻两并兼。

生牡蛎二两碾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一甲复脉汤方】

即于“加减腹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十 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十一 少阴温病,真阴欲绝,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苦甘咸寒法)

黄连阿胶汤,芩芍鸡子黄。少阴真欲绝,壮火炽烦伤。

黄连八钱 黄芩一钱 白芍一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二枚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内胶烊盅,再内鸡子黄搅,搅相得,日三服。

十二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主之。

【青蒿鳖甲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青蒿鳖甲汤生地,丹皮知母辛凉剂。夜热早凉无汗滋,邪藏阴分须斯济。

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十三 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二甲复脉汤方】(咸寒甘润法)

二甲复脉,牡蛎鳖甲。三甲复脉,龟板再纳。

“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

十四 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三甲复脉汤方】(同二甲汤法)

“二甲复脉汤”加生龟板一两。

十五 既厥且哕,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小定风珠方】(甘寒咸法)

小定风珠甘寒咸,先以龟板淡菜煎,火烊阿胶鸡黄揽,再冲童便厥哕安。

鸡子黄(一枚生用) 真阿胶二钱 生龟板八钱 童便一杯 淡菜三钱 水五杯先煮龟板、淡菜,得二杯,去滓。入阿胶上火烊化,内鸡子黄揽,揽相得。再冲童便,顿服之。

十六 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衰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大定风珠方】(酸甘咸法安,即三甲复脉加五味、鸡子黄、麻仁。)

大定风珠酸甘咸,麻仁麦味地黄干,白芍阿胶炙甘草,鳖甲牡蛎龟板煎,去滓再入鸡黄揽,舌绛时时欲脱安。

生白芍八钱 阿胶三钱 生龟板四钱 鸡子黄二枚生 干地黄八钱 麻仁二钱 五味子二钱 鳖甲四钱生 生牡蛎四钱 麦冬八钱(连心炒) 炙甘草四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

去滓,再入鸡子黄搅,搅□得,分三次服。○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苓、人参、小麦。

十七 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十八 痉厥神昏,舌短烦燥,手少阴症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潛阳。临证细蚕,勿致倒乱。

十九 邪气久霸,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后脉汤热饮之,虚甚者加人参。肌肉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二十 时欲嗽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淤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犀角地黄汤方】(甘醎微苦法)

干地芡一两 生白芍三钱 凡皮三钱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

渣再煮一杯服。

廿一 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畜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醎寒法)

桃仁承气毕长沙,归芍丹皮剂内加,留着硝黄除桂草,书凉夜热此方嘉。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待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飞走政络苦醎法)

抵当汤原仲景方,桃仁虫蛭大黄襄,苦醎攻络须飞走,畜血无何用此良。

大黄五钱 虻虫(二十枚炙干为末) 水蛭五分(炙干为末) 桃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待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廿二 温病脉法当数,今后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甘温兼涩法)

桃花汤,赤石脂,炮姜粳米两般施,下利脓血能治之。

赤石脂一两(半整角煎,半为细末调。) 炮姜五钱 白粳米二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石脂末五钱,分三次服。煮一服愈,余勿服。虚甚者,加人参。

二三 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

【桃花粥方】(甘温兼涩法)

桃花粥,参草起,赤石脂白粳米。

人参三钱 炙甘草三钱 赤石脂二钱细末 白粳米二合 水十杯先煮参草得八杯,去渣,再入粳米得三杯,纳石脂末三钱,顿服之利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利止,停后服。或先因过用寒凉,脉不数身不热者,加干姜三钱。

二十四 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甘润法)

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纸薄。)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廿五 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甘缓法)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桔梗汤方苦辛甘开提法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法同前

廿六 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方】(酸甘微辛法)

制半夏二钱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鸡子壳中)

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廿七 妇人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竹叶玉女煎方】(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竹叶玉女煎微苦,麦冬牛膝同知母,生石膏兮干地黄,妇人温病经行主。

生石膏二钱 干地黄四钱 麦冬四钱 知母二钱 牛膝二钱 竹叶三钱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均五,再入余四位,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八时后复之,病解,停后。脉不解,再服。

廿八 执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护阳和阴汤方】(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复脉汤法也)

护阳和阴汤白芍,甘凉甘温相复法,地黄炙草麦人参,余邪不解而脉数。

白芍五钱 炙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麦冬二钱(连心炒) 干地黄三钱(炒)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廿九 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执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即于前后脉汤内加人参三钱。

三十 热病经水适来,十余日不解,舌痿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淤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加减桃仁承气汤】(苦辛光络法)

桃仁承气重加减,生地丹皮与泽兰,独有大黄人白冷,淤执在里病心烦。

大黄三钱(制) 桃仁三钱(炒) 丹皮四钱 细生地八钱 泽兰二钱 人中白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八时待下,里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三十一 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半夏汤方】(辛甘淡法)

半夏八钱(制) 秫米二两(即俗所谓高粮,苡仁可代)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卅二 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半夏桂汤方】(辛温甘淡法)

半夏汤方有秫米,八钱二两同煎只。更有半夏桂枝汤,芍桂相加四六比。炙昌枣姜一二三,营卫调和阳气起。

半夏六钱 秫米一两 白芍六钱 桂枝四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卅三 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卅四 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甘温法)

白芍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三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胶饴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胶饴上火烊化,分温三服。

卅五 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

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暑温 伏暑

卅六 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燥,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连梅汤方】(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连梅汤方连乌梅,阿胶生地麦冬陪。暑入少阴消渴甚,厥阴麻痹此方推。

云连二钱 乌梅三钱(去核) 麦冬三钱(连心) 生地三钱 阿胶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卅七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极实,呕恶吐蚘,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椒梅汤方】(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

椒梅汤方梅川椒,芩连白芍苦酸饶,姜参枳夏辛甘法,舌白呕蚘病渴消。

黄连二钱 黄苓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三钱生 川椒二钱(炒黑) 乌梅三钱(去核)人参二钱 枳实五钱 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卅八 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来复丹方】(酸温法)

来复丹方酸温则,硝硫太阴元精石,青皮广橘五灵脂,躁乱口渴邪内结。

太阴元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橘红二钱青皮二钱(去白) 五灵脂二钱(澄去砂,炒令烟尽)

卅九 暑邪久热,寢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三才汤方】(甘凉法)

甘凉炒法三才汤,人参天冬干地黄,加入麦味复阴法,草茯相加为复阳。

人参三钱 大冬二钱 干地黄五钱

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粉。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四十 畜血,执入血室,与温执同法。

四一 伏暑湿温肋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执,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症。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香附旋复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香附旋复花汤,苦辛淡合芳香,广皮薏仁半夏,茯苓块苏子霜。

生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薏仁五钱 茯苓块三钱 旋复花三钱(绢包) 半夏五钱 苏子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复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

欲问控涎丹,从治用苦寒,遂戟白芥子,能涤水留肝。

甘遂(去心制) 大戟(去皮制) 白芥子(等分为细末,神面糊为丸,梧子大每饮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赢者减之,以□为度)

寒湿

四二 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四三 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附汤方,草果菟丝,苦辛咸法,茯苓副之。

鹿茸五钱 附子三钱 草果一钱 茯苓五钱 菟丝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四四 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备煮,安肾汤主之。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安肾汤方辛甘温,鹿茸芦巴术茯苓,故纸菟丝韭附子,大茴启肾健脾经。

鹿茸三钱 胡芦巴三钱 韭子一钱 补骨脂三钱 大茴香二钱 附子二钱 茅术二钱茯苓三钱 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四五 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不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四六 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刚柔互济黄土汤,龟中黄土半斤良,余药只须用三两,术草胶苓附地黄。

甘草三两 干地黄三两 白术三两 附子三两(炮) 阿胶三两 黄苓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分量、服法,悉录古才,未敢增减。用者自行斟酌可也。

四七 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

麻黄三钱(先去节蒸) 甘草三钱(炙) 桂枝五钱(去皮) 芍药三钱 五味一钱 干姜二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效,止后服。不去再服。

四八 喘咳自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麻黄三钱(先去节煎) 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 石膏三钱(碾) 甘展二钱(碾)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沫,内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四九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苦葶苈三钱(炒香碾细) 大枣五枚(去核)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五十 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五一 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橘半桂苓枳姜汤】(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 小枳实一两 橘皮六钱 桂枝一两 茯苓块六钱 生姜六钱 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后以温中补脾,□饮不聚为要。若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五二 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徃来,脉弦及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肋下痛,椒桂汤主之。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

椒桂汤法苦辛通,柴胡青陈各有功,小茴良姜淡萸肉,脉弦数者疝家宗。

川椒六钱(炒黑) 桂枝六钱 良姜三钱 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三钱 吴茱萸四钱(泡浸) 青皮三钱

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复被,令微汗。唯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复被再令汗。

五三 寒疝脉弦紧,肋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大黄附子汤,二者各五钱,三钱细辛入,疝痛小胁下偏。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分,分温二服(原方分两甚重,此从时改轻。临时对症斟酌)。

五四 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肋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天台乌药散方】(苦门热急通法)

天台乌药散辛热,巴豆槟榔川楝接,良姜青皮茴木香,睾丸引痛连腰胁。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巴豆七十二粒 小茴香五钱(炒黑) 良姜五钱(炒) 青皮五钱槟榔五钱 川楝子十枚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格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湿温

五五 湿温久霸,三焦弥温,神昏窃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道浊汤主之。

【宣清道浊汤】(苦辛淡法)

宣清道浊苦辛淡,猪苓茯苓寒水间,去皮荚子晚蚕砂,湿温久霸三焦漫。

猪苓五钱 茯苓五钱 寒水石六钱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三钱(去皮)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五六 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半硫丸】(酸辛温法)

倭石硫黄(入莱菔内煮,六时则毒去)制半夏。

右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开水送下。按,半硫丸通虚秘。若久久便溏服之,亦能成涤,皆其补肾、燥湿之功也。

五七 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术附汤方】(苦辛温法)

术附汤茅术,炮姜祛寒湿,朴广与人参,肛坠痛不食。

生茅术五钱 人参三钱 厚朴三钱 广皮三钱 生附子三钱 炮姜三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先服一杯,约三时再服一杯,以肛痛愈为度。

五八 疟邪久羁,因疟成痨,谓之痨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肋有疟母,邪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加味异功汤方】(辛甘温阳法)

加味异功汤,毕功加桂当,疟久成痨疟,煎之加枣姜。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肉桂五钱 炙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於术三钱(炒焦)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五九 疟久不解,肋下成块,谓之惊母,鳖甲煎丸主之。

【鳖甲煎丸方】

鳖甲煎丸二十三,黄芩柴胡同射干,干姜鼠妇桂枝芍,葶苈大黄朴牡丹,石韦紫葳瞿麦夏,人参阿胶桃仁参,䗪虫蜂窝蜣螂熟,赤硝加入疟母殚。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二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皮五分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䗪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炒)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分 蜣螂六分(熟) 桃仁二分

右廾三味为细末,取煆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灰伴酒留一半,着鳖甲中煮,令泛澜为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六十 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

【温脾汤方】(苦辛温里法)

温脾汤方,桂枝生姜,草果蜀漆,苓朴通肠。

草果二钱 桂枝三钱 生姜五钱 厚朴三钱 茯苓五钱 蜀漆五钱(炒)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六一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扶阳汤】(辛甘温阳法)

扶阳汤方黑蜀漆,鹿茸生锉酒煎吃,熟附参当鹿桂枝,三疟延久少阴疾。

鹿茸五钱(生锉末,先用黄酒煎汤) 熟附子二钱 炒黑蜀漆二钱 人参二钱 当归二钱粗桂枝三钱 水八杯,加入鹿茸酒,煎成三小杯,日三服。

六二 厥阴三疟,日久不已。劳则发热,或有痞结,气逆欲呕,减味乌梅圆法主之。

【减法乌梅圆法】(酸若为阴,辛为阳复法)(○以下方中多无分量,用者临时斟酌可也)

减味乌梅圆,吴萸半夏连,干姜苓桂芍,川椒炒黑研。

半夏 芡连 干姜 川椒(炒黑) 吴萸 茯苓 桂枝 乌梅 白芍

六三 酒客久痢,饮食不减,茵陈白芷汤主之。

【茵陈白芷汤方】(苦辛淡法)

茵陈白芷汤,秦皮与黄栢,藿香茯苓皮,久痢能食榖。

绵茵陈 白芷 北秦皮 藿香 茯苓皮 黄栢

六四 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双补汤方】(复方也)

双补汤方参药苓,故纸巴戟菟复盆,莲欠苁蓉味萸肉,老年久痢肾阳兴。

人参 山药 茯苓 巴戟天 莲子 芡实 补骨脂 菟丝子 苁蓉 萸肉 五味子 覆盆子

六五 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加减理阴煎方】(辛淡为阳,酸甘化阴复法。凡复法皆久病未可以一法了事者)

加减理阴煎,姜附茯苓先,地芍与五味,久痢此方痊。

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六六 久痢带淤血,肛中气坠,腹中不痛,断下渗湿汤主之。

【断下渗湿汤方】(苦辛淡法)

断下渗湿樗根皮,苍术黄柏银花炭,地榆楂肉赤猪苓,久痢带淤诸郁散。

樗根皮一两(炒黑) 生茅术一钱 生黄柏一钱 赤苓一钱 地榆五钱(炒黑) 楂肉三钱(炒黑) 银花五钱(炒黑) 猪苓五钱

水八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六七 下痢无度,脉微细,肢厥,不进食,桃花汤主之。

六八 久痢,阴伤气陷,肛坠尻竣,地黄余粮汤主之。

【地黄余粮汤方】(酸甘兼濇法)

地黄余粮汤,五味酸俭之,三神丸者何,肉果味骨脂。

熟地黄 禹余粮 五味子

六九 久痢伤肾,下焦不固,肠腻滑下,纳谷运迟,三神丸主之。

【三神丸方】(酸甘辛温兼濇法,亦复方也)

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去净油)

七十 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

【人参乌梅汤】(酸甘化阴法)

人参乌梅甘法,炙草山莲与木瓜,土若无愆津液少,山莲减去地冬加。

人参 莲子炒 山药 炙甘草 乌梅 木瓜

七一 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伤及奇经,参茸汤主之。

【参茸汤】(辛甘温法)

参茸辛甘温,附子茴香芬,当归菟丝子,杜仲悦肝经。

人参 鹿茸 附子 杜仲 当归 茴香 菟丝子

七二 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圆主之。

【乌梅圆方】(酸甘辛苦复法)

乌梅圆酸甘辛苦,干姜附子桂椒煮,黄柏黄连当归身,细辛人参通降补。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蜀椒(炒焦去汗) 桂枝 人参 黄柏

七三 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参芍汤主之。

【参芍汤方】(辛甘为阳酸甘化阴,复法)

参芍汤方,阴阳兼固,炙草茯苓,五味与附。

人参 白芍 附子 五味子 茯苓 炙甘草

七四 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复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七五 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

加减泻心汤,芩连与干姜,楂炭银花芍,梼汁青木香。

川连 黄芩 干姜 木香汁 银花 楂炭 白芍

七六 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加味参苓白术散方】

加味参苓白术散,薏仁扁豆与炮姜,甘桔砂仁肉豆蔻,痢家噤口不饥方。

人参二钱 白术五钱(炒焦) 茯苓五钱 肉豆蔻一钱 扁豆二钱(炒) 薏仁五钱 桔梗一钱 炙甘草五分 砂仁七分(炒) 炮姜一钱

共为极细末,每服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七七 噤口痢,胃闭不开,由于肾闭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肉苁蓉汤】(辛甘法)

肉苁蓉汤辛甘法,肉桂煎汤浸白芍,当归附子共人参,唯有干姜烧炭著。

肉苁容一两(泡淡) 附子二钱 人参二钱 干姜炭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三钱(肉桂汤浸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闭,再作服。

秋燥

七八 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伤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说明:

《温病条辨歌括》是刘鹗医学著作中的一种。

《温病条辨歌括》根据清代吴塘《温病条辨》一书的“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三卷,对医作中的120味汤方,以121首通俗的歌括形式加以概括。

《温病条辨》的作者吴塘(1758—1863),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19岁时因父亲病逝,心中悲愤,因“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而立志学医。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创立“三焦辨证”学说,遂成医学大家。其代表作为《温病条辨》。现江苏淮阴有“吴鞠通学术研究会”。

吴塘在《温病条辨·凡例》中自称“是书凡五卷”。但现存各种版本、文章记述不一,有五卷、六卷、七卷等多说。

刘鹗著《温病条辨歌括》三卷,署名为“淮阴吴鞠通先生著 丹徒刘云抟(刘百壹、刘百一)歌括”。与此书同名者尚有清代颜之馨著《温病条辨歌括》和刘维之著《温病条辨歌括》。

刘鹗著《温病条辨歌括》未署写作年月。根据刘鹗中年之后的著作均使用自制专用稿笺推断,此书应为刘鹗青年时期学医时所著,属刘鹗早期著作。

《温病条辨歌括》现仅存手稿,无刊行本。

《刘鹗集》根据刘鹗手稿标点。标点中参考崔月犁主编,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春秋出版社出版之“白话中医古籍丛书”《温病条辨》。作者孟澍江、沈凤阁。

本书在标点中多请教于上海杨浦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唐海宁教授和朱锐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