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药分剂补正卷四

要药分剂补正卷四

无锡 沈金鳌原辑 丹徒 刘铁云补正

补剂上

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李杲曰: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同者皆是也。张从正曰: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有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色。

人参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本经》 微温无毒,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调中止消渴,通血脉。《别录》 主五劳七伤,虚损痿弱,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上逆,虚而多梦纷纭。甄权 止烦躁,变酸水。李珣 微苦,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 痎疟滑泄久痢,小便频数淋沥,中风中署,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自汗盗汗,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附 参芦 苦温无毒,吐虚劳痰饮。时珍

【经络】得土中清阳之气,禀春升少阳之令而生。气味均齐,不厚不薄,升多于降。洁古谓其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盖亦指其生长真元之气而言欤。《经疏》入手太阴经。丹溪 入肺经,通行十二经,为大益元阳之品,补益肺中元气。芊绿

【合化】《普济》曰:同生姜、白蜜,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济生》曰:同生姜、熟附子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头晕。《得宜》曰:得羊肉补形。古方寒热攻补剂中皆用之,以立正气,诚为上品。

【论说】东垣曰:大补肺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充而形自盛也。又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阳气生则阴血生也。好古曰:洁古言,以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也。然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安得无异?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禁忌】《经疏》曰:凡肺家有热诸症,及阴虚火动之候,与痘疹初发,身虽热而斑点未形,与伤寒始作,形症未定而邪热炽,均忌。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人溲咸卤,反藜芦畏五灵脂,一恶皂荚黑豆紫石英。

【出产】《图经》曰: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俱不及上党者佳。根形如防风而润,春生苗,多在山阴湿润处,如人形者神。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之。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四边芦头并黑者,剉入药中。李言闻曰:生用宜咬咀,熟用宜隔纸焙之,或醇酒润透,咬咀焙熟用。

甘草 一名国老

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本经》 无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咳,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别录》 补益五脏,肾气内伤。甄权 安魂定魄,补五劳上伤,一切虚损,益精养气。大明 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东垣 解小儿胎毒,惊痫。时珍

附 甘草梢 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元素

甘草头 生用,行肝胃二经,淤浊之血,消肿导毒。丹溪

【经络】禀土中之阳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经疏》 气薄味厚,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经。好古 入足阳明经,生泻熟缓,甘和温补。《得宜》 入肝脾二经,通行十二经,为调和之品,而兼泻剂,能调百药,专解百毒。芊绿

【合化】《直指》曰:同枯蒌根,治痘疮烦渴。《金匮》曰:同荠苨,治饮馔中毒。《得宜》曰:得桔梗清咽喉。得大豆为甘豆汤,解百毒奇验。《经疏》曰:得白芍则补脾,甲已化土故也。

【论说】丹溪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东垣曰: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又能协和诸药,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仲醇曰:凡解毒必入甘草。盖诸毒过土则化。甘草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气。李言闻曰:欲达下焦须用梢子。芊绿曰:甘草功用甚多,各本草所详亦甚繁而难记。因总括前贤笺记,而举其要如左。入和剂则补益脏腑气血,一切劳伤虚损。入汗剂则解肌表之寒热。入凉剂则泻内外之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而使姜附无偕上之嫌,硝黄无峻下之患。入润剂则养阴血而生津液。能协和诸药,使不相争,资其土气而生肌,借其甘味而止痛。通行十二经脉,而益精养气,壮骨和筋,故有国老之称,而为九土之精也。

【禁忌】《经疏》曰:凡中满人,呕家酒家诸湿肿满,及胀满病,均忌。

【出产】《图经》曰: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及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叶似槐,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筚豆,根长者三四尺,皮赤,上有横梁。二八月除日采暴干,去芦头用。

【炮制】时珍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则补三焦元气而解表寒。炙法,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去赤皮,须选大而结者。

黄芪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痔瘘补虚,小儿百病。《本经》 无毒。妇人五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大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别录》主虚喘,肾衰耳聋,发背内补。甄权 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元素 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气逆里急。好古

【经络】禀天之阳气,地之冲气以生,气厚于味,可升可降,阳也。入手阳明太阴经。《经疏》 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元素 入肺大肠二经,为实表助气泻火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人参甘草,治天行痘疮,阳虚无热证,同生熟地黄、黄柏、黄苓、黄连、当归、加酸枣仁,为治阴虚盗汗之正法。《得宜》曰:得当归能活血,得白术能补气,得防风相畏使,而功愈大。

【论说】藏器曰:虚而客热,用出白水者凉补之;虚而客冷,用出陇西者温补之。好古曰:黄芪治气虚盗汗,自汗肤痛,是皮表之药。治诸血壮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丹溪曰: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宗奭曰:甄权谓其补肾虚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嘉谟曰:凡痈疮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若不能成脓,死不治,毒盛而元衰也,痘亦然。

【禁忌】《经疏》曰:黄茋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忌。又能助气,气实者忌。又能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忌。又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与夫上焦热盛,下焦虚寒,及病人多怒,肝气不和,并痘疮血分热盛者,均忌。之才曰: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

【出产】《图经》曰: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皆生。根长二三尺,独茎或丛生,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开黄紫花,结实作荚,长寸许,八月采根用。皮折如绵,谓之绵黄芪。他如白水、赤水、木芑功用并同而力不及。

【炮制】雷公曰:凡使须去头上皱皮一重,蒸半日。用手擘细,于槐砧上挫用。讱庵曰: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

沙参 一名白参

味苦微寒。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本经》 无毒,疗胸痹心腹痛,结熟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长肌肉。《别录》 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甄权 补虚止惊烦,益心肺,排脓消肿毒。大明 消肺火,治久嗽肺痿。时珍甘,功专止嗽除疝。《宜得》

【经络】禀天地清和之气而生,苦者味之阴,寒者气之阴,甘乃土之冲气所化,故补五脏之阴。入手太阴经。《经疏》 味甘微苦,厥阴本经药,又为脾经气分药。好古 入肺经,兼入脾肾二经。为补阴泻火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二冬、百部、五味子、桑白皮治肺痿肺热。《得宜》曰:得麦冬清肺热,得糯米补脾阴。

【论说】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取其味甘也。好古曰: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虽然必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而辅之也。李言闻曰:人参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易受火克者宜之。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

【禁忌】《经疏》曰: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作嗽者,均忌。之才曰:恶防己,反藜芦。

【出产】《图经》曰:生河内川谷及冤句,今出淄、齐、潞、随州,江淮荆湖或有之。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有叉丫。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如筋大,外黄中白,结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黏胶,此为小异。

【炮制】《本草述》曰:水洗,去芦用。

丹参

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本经》无毒,养血,去心腹痛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别录》 清酒饮,疗风痹足软。宏景 养神定志,通利关脉,骨节疼痛,四肢不遂,头痛未□,热温狂闷,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带,调月经,血邪心烦,一切肿毒。大明 活血,通心包络,治疝气。时珍

【经络】《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然观其主治诸症,似非寒药,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经疏》 入心肝肾三经,为去淤生新之品。兼泻剂,心与心包血分药也。芊绿 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时珍

【合化】《经疏》曰:同当归、牛膝、细辛,则下死胎。同人参、麦冬、酸枣仁、地黄,益气养血。《圣济》曰:得鼠屎治小儿身热,汗出拘急,因中风起者。孟诜曰:同白芷、芍药治妇人乳痈。

《得宜》曰:得山楂炭、益母草清产后淤血发热。

【论说】萧炳曰: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曾用实有效。

《得宜》曰:调妇人经脉,能抵四物之功。时珍曰: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不问胎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主治之。

【禁忌】《经疏》曰:孕妇无故,忌。之才曰:畏盐水,反藜芦,忌醋。

【出产】《图经》曰: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亦有之。二月生苗,茎干方棱,叶青对生,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一苗数根。五月采暴干。又云:冬月采良,夏时采者虚恶。

【炮制】《本草述》曰:去芦,卖家多染色,须辨之。

葳蕤 即玉竹,一名女萎。

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趺筋结肉,诸不足。《本经》 无毒,主心腹中结气,虚热,湿毒肿痛,茎中寒,目痛眦烂泪出。《别录》 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甄权 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服食无忌。大明 主风湿,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时珍

【经络】禀天地清和之气,而得稼穑之甘以生。性本纯良,气味和缓,故能补益五藏,滋养气血。《经疏》 能升能降,阳中之阴也。东垣 入手太阴经。《得宜》 入心肺二经,为益阴长阳之品,平补而润,兼除风热。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黄精、桑椹、何首乌能驻颜。《圣惠》曰:得芭蕉根、滑石治小便卒淋。《圣济》曰:得薄荷、生姜治眼见黑花。《得宜》曰:得石膏、干葛,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

【论说】罗天益曰: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益。又有偏头痛者,左属风邪血虚,右属痰热气虚。腰痛,亦有肾虚气滞,痰积血淤,风寒湿热之不同。凡挟虚挟风湿者宜葳蕤。讱庵曰:此药性缓,久服方能见效。而所主多风湿虚劳之缓症,未尝恃为重剂也。若急虚之症,必用参芪,方能复脉回阳。世因时珍可代参茋之说,凡虚症俱用之,曾何益于病之分毫哉。余欲采葳蕤古方入补剂者,终不可得。可见罕用矣。

【禁忌】《经疏》曰:纯而不驳,和而不偏,有益无损,故无简误。之才曰:畏咸卤。

【出产】《图经》曰: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汉中皆有之。叶狭长,表白里青,类黄精。茎干强直,似竹箭,根多黄须,大如指。三月开青花,结圆实,立春后采根,阴干用。陶隐居曰:《本经》有女萎,无萎蕤,《别录》无女萎,有萎蕤,名异用同,是殆一物欤。

【炮制】雷公曰:竹刀刮去皮节洗净,蜜水浸一宿,蒸了焙干用。

白术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 甘无毒,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别录》 腹中冷痛,胀满,胃虚下利,多年气痢,止呕逆。甄权 反胃,五劳七伤,腰膝痃癖气块,妇人冷症瘕。大明 消足胫湿肿,除胃中热,肌热。元素 理胃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即呕,胃脘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气逆里急,脐腹痛。好古

【经络】禀初夏之气,正得土之冲气以生。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经疏》 味厚气薄,阳中之阴,可升可降。东垣 入手太阳少阴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六经。好古 入脾胃二经,为安土除痹之品,在血补血,在气补气。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人参、茯苓、白芍、甘草、橘皮、莲肉、缩砂健脾开胃,消饮食,为壮脾胃之要剂,调中之正法。丹溪曰:同芍药、肉豆蔻治脾虚泄泻。元素曰:佐黄苓,清热安胎。《简便》曰:同车前子,治湿泻暑泻。《得宜》曰:得枳实,能涤饮消痞。《全幼心鉴》曰:得半夏、曲丁香、姜汁治小儿久泻,脾虚,米谷不化,不进饮食。

【论说】希雍曰:二术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无兼力。东垣曰:苍术性发,白术性止。汪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除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禁忌】《经疏》曰:术燥肾而闭气,故溃疡用之,反能生脓作痛。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湿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宁知脾虚无湿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足云。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之才曰:防风、地榆为之使。甄权曰: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出产】《图经》曰:生郑山山谷汉中,今到处皆生,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生苗,青色无桠,茎如蒿干,青赤色。夏开花,紫碧色,入伏结子。至秋苗枯,根似姜,旁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润。二三八九月采暴干用。《备要》曰:肥白者出浙地,名云“头术”。燥白者出宣歙,名“狗头术”,差胜于浙。

【炮制】嘉谟曰: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脾病以陈壁土炒过,窃土气以助脾也。《医彀》曰:脾虚而气滞者,枳实煎水渍炒,或香附煎水渍炒。《医略》曰:积术丸用白术,须以紫苏、薄荷、黄芩、肉桂汤煮过。

金毛狗脊

味苦平。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本经》 甘微温无毒,疗失溺不节,男女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俛仰,女子伤中,关节重。《别录》 男女毒风软脚,肾气虚弱,续筋骨,补益男子。甄权 强肝肾,健筋骨,治风虚。时珍

【经络】禀地中清阳之气,兼感天之阳气而生,苦能燥湿,甘能益血,温能养气,是补而能走之药。入足少阴经。《经疏》 入肾经兼入肝经,为平补补肝肾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鹿茸、白敛、艾、茯苓、蛇床子,治室女冲任带脉三经,虚寒,下白带。《普济》曰:同苏木、草薢、川乌头,治男子诸风。《集简》曰:同远志肉、白茯神、当归身,能固精强肾。

【论说】《内经》曰:内不在藏府,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名曰“周痹”。希雍曰:肾气与带冲任脉俱虚,则为淋露。讱庵曰:凡病后足肿,但节食以养胃气,外用狗脊煎汤浸洗。

【禁忌】《经疏》曰:肾虚有热,小水不利,或短濇黄赤,口苦舌干,均忌。之才曰:萆薢为之使。恶败酱、莎草。

【出产】《图经》曰: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根黑色,长三四寸,两指许大。苗尖细碎,青色,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根长多歧,似狗脊骨,故名。春秋采根暴干。《备要》曰:有黄毛如狗脊,故曰“金毛狗脊”。

【炮制】雷公曰:凡修事火燎去毛,细到了酒浸一夜。蒸之,从巳到申,取出晒干。时珍曰:今人惟剉炒去毛须用。

远志 叶名小草

味苦温。主欬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本经》 无毒,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别录》 令人不迷,坚壮阳道。甄权 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日华 肾积奔豚。好古 一切痈疽。时珍

附 叶 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别录》

【经络】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味苦温而兼微辛,乃阳草也。为手少阴经君药,兼入足太阴经。《经疏》 入心肾二经,为水火并补之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茯神、人参、地黄、酸枣仁、丹砂为镇心定惊要药。《得宜》曰:得茯苓入肾通阳,得枣仁通心安神。《普济》曰:同甘草、茯神,益智仁,治小便赤浊。之才曰: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

【论说】希雍曰:心气弱,心血少,馁怯易惊,梦寐多魇,神不守舍,怔忡健忘,失志阳痿等症,均须远志。芊绿曰:前肾多以远志为心家药,至今守之。独《海藏》以为肾经气分药。时珍亦以为入肾经,非心经药。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以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达于心,故迷惑善忘,二说是已。然心与肾毕竟交通,离开不得。非心气足不能下交于肾,而使肾之气上通于心。故凡肾精充,肾气旺,有以上达于心者,皆心气先能充足,有以下注故也。则强志益精,治善忘,虽肾之所藏,而何莫非心欤?则前肾皆以远志为心药者论其原,二家以为肾药者据其功也。故余以为入心肾二经,一以见心为主,而肾为应,一以见心肾之不可离二也。

【禁忌】《经疏》曰:凡心经有实火,为心家实热,应用黄连、生地者,禁与参、术等助阳气药同用。之才曰:畏珍珠、藜芦、蜚蠊、齐蛤。

【出产】《图经》曰:生泰山及冤句川谷,今河陕、京西州郡皆生。根黄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香。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白花,四月采根叶,阴干用。出泗州者,大于他处。出商州者,根黑。俗传夷门远志最佳。

【炮制】雷公曰: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易闷人。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晒干用。

巴戟天

叶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藏,补中,增智益气。《本经》 甘无毒,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补五劳,益精,利男子。《别录》 君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下气,治风癞。甄权 一切风,疗水胀。日华 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时珍

【经络】禀土德真阳之精气,兼得天之阳和以生。阳主发散,散则横行,当木之令,兼金之用,故入脾肾二经。《经疏》 入肾经,为强阴益精之品。补助元阳,祛风除湿,乃肾经血分药。芊绿

【合化】《经疏》曰:得熟大黄治饮酒人脚弱,得五味子、肉苁蓉、鹿茸、小茱萸、柏子仁、补骨脂、枸杞子,治阴痿。去鹿茸、苁蓉,加黄柏、牛膝、麦冬、生地、车前子,治阴虚白浊久不愈。

【论说】希雍曰:五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而诸虚病自退也。其主诸风者,风阳邪,势多走上,巴戟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并一切风也。甄权曰:病人虚捐,加而用之。《得宜》曰:功专温补元阳,得纯阴药,有既济之功。

【禁忌】《经疏》曰:凡相火炽,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燥口渴,大便燥结者,均忌。之才曰:覆盆子为之使。恶丹参、雷丸。

【出产】《图经》曰: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皆生,但不及蜀产为良。叶似茗,经冬不凋,俗名“三蔓草”。生竹林内,至秋结实,二八月采根阴干。

【炮制】雷公曰:凡使先用杞子汤浸一宿,待软酒浸一伏时漉出。同菊花炒焦黄,去菊,以布拭干用。

淫羊霍 一名仙灵脾

味辛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经》 无毒,坚筋骨,消瘰疬,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别录》 丈夫绝阳无子,女人绝阴无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强心力。大明 甘香微辛温。时珍

【经络】得金土之气,而上感天之阳气以生。味辛甘,气温。《本经》言,寒者误,可升可降,阳也。入手厥阴,为补命门之要药,亦入足少阴厥阴经。《经疏》 入命门经,兼入肝经,通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助阳益精之品。芊绿

【合化】《圣惠》曰:得无灰酒,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圣济》曰:同小栝楼,治目昏生翳。《痘疹便览》曰:同威灵仙,治痘疹入目。

【论说】士瀛曰:茎中痛,肝肾虚也,补益二经,痛自止矣。芊绿曰:《别录》言久服无子,大明又治绝阴绝阳无子。何二说之相反欤?不知淫羊藿甘温益阳,能补命门,故能疗绝阴绝阳之无子,而使有子。《别录》云者,非久服即能变性也,因阳道旺,欲必不节,频御女而精反耗,故无子也。

【禁忌】《经疏》曰:凡虚阳易举,梦遗不止,便赤口干,强阳不痿,均忌。之才曰:山药为之使,得酒良。

【出产】《图经》曰: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生。叶青似杏,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有须。四月开花,或紫或白,五月采叶晒干。出湖湘者,叶如小豆,林茎紧细,经冬不凋。俗呼“三枝九叶草”。《备要》曰:北部有羊食淫羊藿,一日百合,故名。

【炮制】雷公曰:凡使夹去叶四畔花枝,每斤用羊脂四两拌炒。

当归

味甘温。主欬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无子。《本经》 辛无毒,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别录》 虚劳寒热,下痢腹痛,女人沥血腰痛,崩中,补女子诸不足。甄权 治一切风,一切气,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症瘕,肠胃冷。大明 主痿癖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而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 头痛,痈疽,诸恶疮疡,排脓止痛,和血补血。时珍 味苦辛。《得宜》

【经络】禀土之甘味,天之温气以生。入手少阴足厥阴,亦入足太阴。活血补血之要药。《经疏》 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微阴也。东垣 入心肝脾三经。为养血润燥之品,而兼滑剂,乃血中气药,亦心经本药。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川芎、人参治难产及倒生。同益母草、红蓝花、蒲黄、牛膝治产后血上薄心。同地榆、金银花、滑石、红曲治滞下纯血,里急后重。《普济》曰:得吴茱萸治久痢不止。《圣济》曰:同白芷治大便不通。《妇科》曰:同炮姜治产后血胀。同白蜜治产后腹痛如绞。《得宜》曰:得人参、黄芪,则补气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破血。得桂附、茱萸则热,得大黄、芒硝则寒。

【论说】甄权曰:古方治产后恶血上冲,取效莫过于此。凡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可以补虚,为产后要药。宗奭曰:《药性论》“补女子诸不足”一语,尽当归之用矣。元素曰:凡血病必须用之。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甘温能和血,辛温散内寒,苦温助心散寒,使气血各有所归。海藏曰:入心,以心主血也;入肝,以肝藏血也;入脾,以脾统血也。头止血,身养血,尾行血,全活血而不走。无已曰:脉者血之道,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芊绿曰:韩懋谓治痰以姜制。讱庵又谓当归非治痰药,姜制亦臆说。夫当归固非治痰之品,然亦有阴虚痰盛,于治痰药中,不得不用当归者。又以当归性究滋补,非疏豁之物,故斟酌用之。制之以姜,使阴既得所补,而补阴之中又得借之开窍以治痰。韩说亦未尽非也。

【禁忌】《经疏》曰:此性辛温,终是行走之性,故致滑肠。又其气与胃气不相宜,故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食不消,均忌。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之才曰:恶䕡茹湿面。畏菖蒲、海藻、生姜、牡蒙。制雄黄。

【出产】《图经》曰: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江宁、滁洲皆生,以蜀产者为胜。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莳萝,浅紫色,根黑黄。二八月采根阴干。讱庵曰:川产力刚善攻,秦产力柔善补。以秦产头圆,尾多肥润,气香者良,名“马尾当归”。尾粗坚枯者,名“镵头当归”,只宜发散用。

【炮制】雷公曰:凡用,去芦头,以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用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元素曰:以水洗净土。治上酒浸,治外酒洗。后或火干、日干以入药。

石斛

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本经》 无毒,益精,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别录》 除热健阳。甄权 逐皮肤风痹,骨中久冷,补肾益力。元素 甘咸,主治胃热,兼益肾精。《得宜》 甘淡微咸,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时珍

【经络】禀土中冲和之气,兼感春之和气以生。气薄味厚,阴中之阳,降也。入足阳明足少阴,亦入手少阴经。《经疏》 入胃肾二经,兼入心脾二经。为除热益阴之品。除脾胃湿热,补益四经。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麦冬、茯苓、橘皮、甘草益胃,强四肢。同枇杷叶、麦冬、橘皮则下气。《得宜》曰:得生姜,治囊湿精清,小便余沥。同川芎为末搐鼻,治睫毛倒入。

【论说】雷敦曰:石斛镇涎,温丈夫元气。酒浸服久,永不骨痛也。宗奭曰:治胃中虚热有功。时珍曰:此乃脾及右肾之药。深师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姜一片代茶,甚清肺补脾也。

【禁忌】《经疏》曰:宜入汤酒,不宜入丸。木斛味大苦,误饵之易损人,并不宜入上焦药。之才曰,陆英为使。恶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蚕。

【出产】《图经》曰: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荆湖广州及温台州亦生,以广南者为佳。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根细长,黄色。七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用。讱庵曰: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根头,用酒浸一宿,暴干,以酥拌蒸,徐徐焙干用,入补药乃效。

骨碎补 一名猴姜

味苦温无毒。主破血止血,补伤折。《开宝》 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手足不收,上热下冷。甄权 恶疾,蚀烂肉,杀虫。大明 主治闪折,筋骨伤损。《得宜》 主补肾。故治耳鸣及肾虚,久泻。肾主骨,故治折伤牙痛。时珍

【经络】得金气,兼得石气以生。味苦气温,亦应有辛。好生阴处,故多得阴气,而入足少阴经。《经疏》 入肾经,为补益之品。入肾主骨,入血行伤,妇人血气药也。芊绿

【合化】《经疏》曰:得青盐、槐角研末擦牙,能固齿。《圣济》曰:同乳香治风虫牙痛。苏氏曰:同野蔷薇枝,刷病后发落。《得宜》曰:得猪骨治久泻不止,得独活、寄生、虎骨,治痿痹。

【论说】原礼曰:予尝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治久泄立止。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雷公用治耳鸣,目亦肾之窍也。

【禁忌】《经疏》曰: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出产】《图经》曰:生江南,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生,。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不以时,削去毛用之。藏器曰:江西人呼为胡狲姜,象形也。

【炮制】雷公曰:凡采得,用铜刀刮去毛,细切蜜拌蒸,一日晒干用。

续断

味苦微温。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本经》辛无毒。女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别录》 去诸温毒,宣通血脉。甄权 助气,补五劳七伤,破症结淤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女人产前后一切病,胎漏,子宫冷,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经络】得土金之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本经》 苦微温。《别录》 加之以辛,然自蜀中尝之,味又带甘,故入足厥阴少阴,为理腰肾之圣药。《经疏》 入肝肾二经,为专益筋骨之品,治胎产以续绝伤。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当归、牛膝、肉桂、延胡索能行血理伤。同凉血补血顺气药用能安胎。同金疮药用则疗金疮。《得宜》曰:得当归治劳伤腰痛。得平胃散治血痢。《古今录验》曰:同杜仲、枣肉为丸,治妊娠胎动。或两三月堕者,宜预服之。

【论说】之颐曰:断者续之,因名续断。盖其枝茎根节,宛如筋脉骨节也。是主续筋骨,连肉理,贯经脉,利乳难,补不足,益气力,续之功用大矣哉。讱庵曰:女科外科,需为上品。

【禁忌】《经疏》曰:禁与苦寒药治血病,及与大辛热药用于胎前。之才曰: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出产】《图经》曰:生常山山谷,今陕西河中亦有之。三月后生苗,干四棱,似苎麻叶,两两对生。四月开花,红白色同,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七八月采。讱庵曰:川产良,状如鸡脚,皮黄皱,节节断者真。

【炮制】雷公曰:取根横切,又去向里硬筋,酒浸一伏时,焙用。

干地黄 即今生地

味甘寒。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疗折跌绝筋,生者尤良。《本经》 苦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别录》 助心胆气,治心肺损,吐血衂血,妇人崩中血运。大明 生血凉血,补肾水真阴,除皮肤燥,去诸湿热。元素 主心病掌中热痛,脾气痿蹩,足下热而痛。好古

【经络】禀仲冬之气,兼禀地之和气以生。《别录》 又云,苦者以其兼入心脾也,此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经疏》 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也。入手足少阴厥阴及手太阳经。好古 入心肝肾心包小肠五经,为滋阴凉血之品。芊绿

生地黄 即今鲜生地

大寒无毒。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淤血,鼻血吐血。皆捣汁饮。《别录》 解诸热,通月水,利水道。甄权 主治劳伤血证。《得宜》

【经络】入心肝肾三经,为清火凉血之品。芊绿

熟地黄

味甘微苦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填骨髓,利耳目,黑须发,生精养血,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东垣 滋肾水,益真阴,去脐腹急痛,病后胫股酸痛。元素 坐而欲起,目imgimg无所见,服之大效。好古

【经络】熟则温而大补,味厚气薄,阴中之阳,沉也。入手足少阴厥阴经。元素 入心肝肾三经,为滋阴养血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干地黄同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同生姜治产后中风。保庆曰:干地黄得蜜炼丸,治妇人劳热,肌瘦食减,经候不调。孙氏曰:干地黄同地龙、薄荷治鼻出衂血。《得宜》曰:干地黄得麦冬复脉内之阴。得木通导小肠之热。《圣惠》曰:生地黄汁入牛皮胶治吐血便血。同生姜汁蜜,治小便尿血,及耳鼻出血。同车前叶汁亦治血淋。梅师曰:生地黄捣烂,敷疗肿乳痈。《圣惠》曰:熟地黄研末,得酒调,治吐血欬嗽。《得宜》曰:生地黄得砂仁行气。若久曝太阳,能使虚阳归宿丹田。禹讲师曰:生地黄同当归、黄连治冲任伏热,月经不调,久而无子。《本事》曰:生地黄得当归,治妊娠冲任脉虚。《普济》曰:生熟地黄同川椒、食盐,能明目补肾。

【论说】雷公曰:采得即用者为生地黄,晒干者为干地黄,以法制过者为熟地黄。好古曰:钱仲阳泻丙火,干地黄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也。又曰:干地黄益肾水,凉心血,脉洪实者宜之。若脉虚者,宜熟地,假火力蒸九数,故能补肾中元阳之气。原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症者,宜干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元素曰:生地黄大寒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补肾,血衰者须用之。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王硕曰:男子多阴虚,宜熟地。女子多血热,宜生地。又云,生地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能补精血,麦冬引入所补之处。

【禁忌】《经疏》曰:凡病人脾胃弱,大便泄,产后不食或泻,及胸膈多痰,气道不利,俱禁。升降窒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之才曰:干地黄得清酒、麦冬良。恶贝母,畏莱菔、芜荑。元素曰:熟地黄忌茱菔、葱、蒜。得当归、丹皮良。

【出产】《图经》曰: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今随处皆生,以同州为上。二月生,叶布地。似车前叶,有皱纹而不光,花红紫色,似油麻花,结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根如人手指,入土即生,种之甚易。二八月采根用。

【炮制】虞塼曰:生地生血,胃气弱者恐妨食。熟地补血,痰饮多者恐泥膈。或云,生地酒炒则不妨胃,熟地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真得用地黄之精微者也。时珍曰:凡制熟地,必拌砂仁末与酒蒸晒,单用酒煮者不可用,何况水煮乎。

牛膝

味苦。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本经》 酸平无毒,疗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器,止发白。《别录》 补肾,助十二经脉。甄权 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死胎。大明补肝脏风虚。好古 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时珍

附 茎叶 主寒湿痿痹,老疟淋秘。时珍

【经络】禀地中阳气兼乎木火之化以生。味厚气薄,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足厥阴少阴经。《经疏》 入肝肾二经,能引诸药下行,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君当归、地黄,能下死胎。加朴硝,立下胞衣。得白酒煎浓,治小便不利,茎中痛欲死,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梅师曰:生牛膝捣敷,立止金疮作痛。《得宜》曰:得肉苁蓉则益肾,得杜仲则补肝。《圣惠》曰:牛膝叶得豉汁和盐酱,治气湿痹痛。单用捣汁,能点眼生珠管。

【论说】丹溪曰: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张子和曰:大法治淋,宜通气清心,平火利湿,不可用补,恐湿热得补增剧也。牛膝为淋症要药,血淋尤宜之。杜牛膝亦可,又有中气不足,敛小便不利者,宜补中益气,不可用淋药通之。东垣曰:凡用杜牛膝,春夏用叶,秋冬用根,帷叶汁效尤速。《宝鉴》曰:生用散恶血,破症瘕,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产难,喉痹痈疡,金疮折伤,出竹木刺,堕胎,皆取其去恶血之功也。酒蒸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尖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皆取其补肝肾之功也。《得宜》曰:生用逐淤,熟用强筋。芊绿曰:杜牛膝性专下走,毫无补益,肝肾二家虚弱者,不可轻投。

【禁忌】《经疏》曰:误用必伤胎,经闭未久,疑似有妊者,忌用。上焦药中勿入,血崩不止者亦忌。《备要》曰:性下行而滑窍,梦遗失精,及脾虚下陷,因而腿膝肿痛者,禁用。之才曰:恶龟甲,畏白前,忌牛肉乳。

【出产】《图经》曰: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春生苗,茎青紫,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叶尖圆如匙,两两对生于节上,花开成穗,秋结实甚细,二八月采根阴干,茎叶亦可单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头芦,以黄精自然汁浸一宿,焙干用。时珍曰:下行生用,滋补则焙用,或酒拌蒸用。

麦冬 一名麦虋冬

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本经》 微寒无毒,疗身重目黄,心下爻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别录》 去心热,止烦热,寒热体劳,下痰饮。藏器 止嗽定肺痿吐脓,时疾热狂头痛。大明 治热毒,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主泄精。甄权 治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主血热妄行及经水枯,乳汁不下。元素

【经络】禀天春阳生之气,感地和稼穑之甘以生。入足阳明,兼入手少阴太阴,实阳明之正药。《经疏》 甘微苦微寒,阳中微阴,降也。入手太阴经气分。东垣 入心肺二经,兼入胃经,为清润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复盆、蒺藜、黄柏、五味子能止泄精。《普济》曰:得黄连治咽喉生疮,脾肺虚热上攻者。《图经》曰:同人参炙甘草,治金石药发者。《得宜》曰:得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复脉之剂。得五味子,能摄肺肾之津液。《衍义》曰:得沙参、五味子,治心肺虚热,虚劳客热。崔氏曰:同黄连,亦治消渴。

【论说】宗奭曰:麦冬除肺热之功为多,但专泄而不专收,虚寒多者禁服。东垣曰:凉而能补,补而不泥,无过于麦冬者。伤寒劳复,与夫温热病及杂病,阴不济阳,而烦热燥渴者,用以生津液,濡枯而退热,大有奇功。时珍曰:麦冬以地黄为使,能治喘促肾气,及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矣。

【禁忌】《经疏》曰:麦冬性寒,虽主脾胃,而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泄,产后虚寒作泄,均忌。之才曰:地黄、车前为之使。恶款冬、苦参、青箱、木耳。伏石钟乳。

【出产】《图经》曰: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四季不凋。根黄白有须,作连珠,形似穬麦,故名。四月开淡红花,实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或云吴地产者胜。二三八十月采阴干。

【炮制】弘景曰:凡用取胞大者,去心,不令人烦。洁古曰:引经须以酒浸。时珍曰:入汤药,以滚水润湿,或以瓦焙软,柚去心。入丸散,须瓦焙,速吹冷,乃不损药力也。

旱莲草 本经名鲳肠

味甘酸平无毒,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开宝》 乌须发,益肾阴。元素 止血排脓,通小肠。大明

【经络】正禀北方坎水之气,故其汁黑。纯阴之草,降也。而入足厥阴少阴经,亦入手太阳手足阳明经。《经疏》 入肝肾二经,兼入胃大小肠三经,为补肾之品。芊绿

【合化】《圣济》曰:捣汁滴鼻中,治偏正头痛。《经验》曰:旱莲子草焙末,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得宜》曰:得车前治溺血。

【论说】《经疏》曰:须发白者,血热也;齿不固者,肾虚有热也。主治血痢,通小肠者,肾主二便,肝亦同司。此味入肝肾以益阴,又能凉血,血凉则荣气之壅热以去。

【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弱者勿服。不用姜汁、椒红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宜详审之。

【出产】《图经》曰:生下湿地,处处皆生,南方尤多。苗似旋复,二八月采阴干。亦谓之金陵草。

【炮制】《备要》曰:熬膏良。

沙苑蒺藜

味甘温(一云微腥)无毒。主欬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甄权 长肌肉,明目轻身,疗吐脓,去燥热,治奔豚,肾气益精。好古 疗水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肿痛,阴汗,妇人带下,治虚羸。大明 功专补肾。《得宜》

【经络】苦温补肾,辛温泻肺气,而散肝风。《备要》 入肾经,兼入肝经,为平补之品。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鱼鳔能聚精气。

【论说】时珍曰:后世补肾多用沙蒺藜,或以熬膏和药。芊绿曰:沙蒺藜专补肾虚症,治腰痛及虚损劳乏,其功能大概不出此。

【禁忌】《经疏》曰:沙蒺藜性能固精,命门火炽,阳道数举。交媾精不易出者,均忌。

【出产】宗奭曰: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绿色。补肾药中,今多用之。

【炮制】《备要》曰:炒用,亦可代茶。

菟丝子 即诗云“茑与女萝”

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汁去面䵟。《本经》 甘无毒,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别录》 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热中。甄权 治五劳七伤,鬼交泄精,尿血。大明 补肝脏风虚。好古

【经络】禀中和凝正阳气,一茎从树感枝而成。从中春上阳结实,故偏补人卫气,助人筋脉。雷敩 禀春末夏初之气以生,凝地之冲气以成,感秋之气而实。《本经》 言辛,与辛香燥热不同。是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经疏》 入肝肾二经,兼入脾经,为补助三阴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君莲实、山药、人参,能实脾,止泄嗜食。加五味子、肉豆蔻、砂仁,能治肾泄。《得宜》曰:得茯苓、石莲治白浊遗精。得麦冬,治赤浊。得牛膝,治腰脚痛。得车前子,治产难横生。

【论说】东垣曰:暖而能补肾中阳气,故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皆主之,至劳伤,皆脾肾肝三脏所主,肝脾气旺,则淤血自行也。海藏曰:能补肝脏虚,故去风。专主腰膝,腰膝者肝肾之所治也。

【禁忌】《经疏》曰:肾家多火,阳强不痿,及大便燥结者,均忌。之才曰:得酒良,山药、松枝为之使。恶藿菌。

【出产】《图经》曰:生朝鲜川泽田野,以冤句者为胜。夏生苗,如丝综,蔓延草木之上。或云无根,假气而生。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九月收采暴干。

【炮制】雷公曰:凡使勿用天碧草子,以其味酸濇而粘,不堪入药。采得菟丝,去壳,用苦酒浸二日。以黄精自然汁相对,浸一宿,微火煎至干,入臼中,烧热铁杵成粉用之。

使君子

味甘温无毒。主健脾胃,除虚热,杀脏虫,小儿五疳,小便白浊,疗泻痢疮癣。《开宝》

【经络】得土之冲气,兼感季春之今以生。入足太阴阳明,为补脾健胃之要药。《经疏》入脾胃二经,为消积杀虫之品,乃小儿百病之上药也。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芦荟治小儿脾疳。《简便》曰:同木鳖子,治小儿痞块腹大,肌瘦面黄渐成疳疾。

【论说】时珍曰:此物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幼科要药也。

【禁忌】《经疏》曰:小儿泄痢有赤积,是暑气所伤。禁与肉豆蔻、诃子等涩热药同用。亦忌食热物及饮热茶,犯之即泄。

【出产】《图经》曰:生交广等州,今岭南州郡皆有之。叶青如两指,茎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红色,有五瓣,七八月结实,类栀子而有五棱,及时采之。

【炮制】《备要》曰:勿用油黑者,亦可煨食。

天冬

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本经》 甘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别录》 肺气欬逆喘促,肺痿肺痈除热,通肾气,止消渴,去热中风,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甄权 镇心,润五脏,补五劳七伤,吐血治嗽,消痰,去风热烦闷。大明 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足下热而痛。好古 润燥滋阴,清金降火。时珍

【经络】正禀大寒初之气以生,得地之阴精独厚。味厚于气,阴也,降也。除肺肾虚热之要药。《经疏》 气寒味微苦而辛,阳中之阴,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之药。好古 入肺肾二经,为除虚热润燥痰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麦冬、百部、桑白皮、枇杷叶、元参、贝母、童便、竹沥为清肺消痰止嗽必用之药。洁古曰:同地黄、人参为三才丸。能滋阴养血,温补下元。《得宜》曰:得熟地则入肾,能长生不老。好古曰:得人参、五味、枸杞,同为生脉之剂。吴球曰:同乌药治小肠偏坠。虞博曰:生捣滤汁,治诸般痈肿。

【论说】嘉谟曰:肾主津,燥则凝而为痰,得润剂则痰化,所谓治痰之本也。仲醇曰:疾之标在脾胃肺,其本在肾。若非肾冢有火,炎上薄肺,煎熬津液而成粘腻,则痰何自生?天冬味苦气寒,能清热保肺。下通于肾,故为清肺消痰止嗽必用之药。又肺为华盖,喜清肃而恶烦热,亦畏湿热,平则和安,发声清亮。一受火贼,则痰壅欬逆、气喘吐血、寒热声哑之症出焉。热泄则痰散而肺清,肺清则津液流通,气得下降,而诸症悉除矣。元素曰:苦泄滞血,甘助元气,及血妄行,此天门冬之功也。

【禁忌】《经疏》曰:胃虚无热及泻者,均忌。之才曰:垣衣、地黄、贝母为之使。恶鲤鱼。制雄黄、硇砂。

【出产】《图经》曰:生奉高山谷,今处处皆有。春生藤蔓,大如钗股,叶如茴香,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夏生白花或黄,秋结黑子在根枝旁。二三七八月采根,四破之,去心暴干。

【炮制】雷公曰:凡使酒蒸晒干,或烘干用。

何首乌 一名地精,又名交滕。

味苦濇,微温无毒。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开宝》 治腹脏一切宿疾,冷气肠风。大明泻肝风。好古

附 茎叶 主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时珍

【经络】禀春深之气而生,升也,阳也。入足厥阴,兼入足少阴经,故为益血祛风之上药。《经疏》 入肝肾二经。为滋补良药,而兼濇剂。芊绿

【合化】《圣惠》曰:单服治肠风脏毒。《得宜》曰:得当归、枸杞、菟丝、骨脂、脂麻能固精延年。得胡蔴治大痢疾。《博济》曰:同艾叶治疥癣满身不可治者。

【论说】汪颖曰:苦坚肾,温补肝,甘益血,濇收敛精气,能止诸疟。大约疟邪在阴分,久而不解者必须此,毒痢下纯血,诸药不效者,亦用之有神。时珍曰: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之上。

【禁忌】《经疏》曰:首乌为益血之品,忌与附桂等诸燥热药同用。

时珍曰:茯苓为之使。忌诸血无鳞鱼、萝卜、蒜、葱。能伏朱砂。

【出产】《图经》曰:江南诸州皆生,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佳。春生苗,叶相对如小芋,而不光泽。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如拳,各有五棱,分赤白二种,赤雄白雌。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之而名易也。

【炮制】慎微曰:用新采者,去皮,铜刀切薄片,入甑内瓷锅蒸之,旋淋以热水。勿令满溢,候无气息,乃取出,晒干用。

以上补剂草部

侧柏叶

味苦微温无毒。主吐血纫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生肌湿痹,及一切血症。《别录》苦辛濇,冷风,历节疼痛,止尿血。甄权灸罨冻疮,汁乌髭发。大明 性寒,傅汤火疮,疗蛊痢,杀五脏虫。苏颂

【经络】感秋令得金气之全而生,故入足厥阴少阴经。《经疏》 养阴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备要》 入肝肾二经,可升可降,为益阴凉血之品。芊绿

【合化】《普济》曰:同榴花治衂血不止。《图经》曰:和黄连治蛊痢下黑血。僧坦曰:生叶捣汁,熬盐,熨鼠瘘核痛未成脓者。

【论说】丹溪曰:柏属阴,与金善守,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陆佃曰: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

【禁忌】《本草述》曰:叶味苦,多食亦能倒胃。之才曰:瓜子、牡蛎、桂为之使。畏菊花、羊蹄诸石及面曲。伏砒硝。

【出产】《图经》曰:生太山山谷,出乾州者为最佳。三月开花,九月结子,候成熟以收采焉。叶名侧柏,出密州者尤佳,采取无时。

【炮制】雷公曰:凡用须浸糯泔水中七曰,酒拌蒸一伏时,用黄精自然汁浸焙,待汁干用之。时珍曰:此服食治法也,常用或生或炒,各从本方。

柏子仁

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耳目聪明。《本经》 无毒,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别录》 润肝。好古 功专养心平肝润肾。《得宜》 安魂定魄,益智宁神。时珍

【经络】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备要》 入心经,兼入肝肾二经,为滋润之品。芊绿

【合化】宗奭曰:同松子仁、大麻仁,治老人虚闭。《圣惠》曰:单服治小儿夜啼,惊痫腹满,大便青白。陆氏曰:取油,同香油,搽黄水湿疮。《得宜》曰:得远志,能交通心肾。

【论说】好古曰:肝经气分药也。苏颂曰: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其气清香,大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时珍曰:性平,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润,故能透心肾,益脾胃。乃仙家上品,宜乎滋养剂中用之。

【禁忌】《经疏》曰: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问多痰,及已油者勿服。甄权曰:畏菊花、羊蹄草。

【出产】时珍曰:树耸直,皮薄肌腻,花细琐而实成球,状如小铃。霜后四裂,中有数子,大如枣粒,芬香可爱。

【炮制】雷公曰:酒浸一宿,晒干炒研去油用。

血竭 即麒麟竭

味甘咸平有小毒。主心腹卒痛,金疮血出,破积血,止痛生肉,去五脏邪气。《开宝》 伤折打损,一切疼痛,血气搅刺,内伤血聚,补虚,并宜酒服。李珣 补心包络肝血不足。好古傅恶疮疥癣,久不合,性急不可多使,却引脓。大明 散滞血诸痛,妇人血气,小儿瘛疭。时珍专除血痛,散淤生新。讱庵

【经络】禀土气而兼水化。《丹房鉴源》云,禀于荧惑之气,生于汤石之阴,色赤象火而味咸,则得阴气也。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厥阴手少阴经。甘主补,咸主消,散淤血,生新血之要药。《经疏》 入肝心包二经,为和血之品,以专除血痛。芊绿

【合化】《圣惠》曰:同硫磺治白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同温酒,治产后血运,不知人,及狂语。摘玄曰:同滑石丹皮,治腹中血块。《集要》曰:同蒲黄,治鼻出衂血。同没药、童便,治产后血冲心胸,满喘,命在须臾者。《济急》曰:为末,傅臁疮不合。

【论说】李梃曰: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味甘咸而走血,肝心包皆主血,故入之。河间云:血竭止血痛,为和血圣药是矣。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此则专于血分者。

【禁忌】《经疏》曰:凡血病无淤积者不必用。大明曰:得蜜陀僧良。

【出产】《图经》曰:出南番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久而坚凝,乃成竭,色赤如血,故名。采无时。其味咸气腥,是海母血,不可用。真竭微咸而甘,如栀子气味。旧说与紫铆大都相类,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备要》曰:以染透指甲者为真。

【炮制】雷公曰:先研粉筛过,入丸散中。若同众药捣,则作尘飞。

茯神

味甘平。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恶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别录》 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甄权

【经络】茯神抱木心而生,气味略同茯苓。但茯苓入脾肾之用,茯神则入心之用多也。《经疏》 入手少阴经。《得宜》 入心经,兼入肝经,为宁神定志之品。芊绿

【合化】《得宜》曰:得枣仁能安神。得乳香、木瓜、酒,治筋骨挛痛。

《百一选方》曰:得沉香,治心神不定,火不下降,水不下升,时复振跳者。

【论说】士瀛曰:《神农本草》止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言,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时珍曰:茯苓茯神,赤入血分,白入气分。各从其类,如芍药之义。先哲曰:茯神补心,须佐远志,此语有精义。盖茯神专补心之阳,必须远志举阴中之阳以上奉,乃可补心也。

【禁忌】《经疏》曰: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忌用。

【出产】《图经》曰: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后,附根而生者,曰茯苓。其不附着根,而抱根面之轻虚者,为茯神。然则假气而生之说,理自胜矣。

【炮制】《备要》曰:去皮,及中木用。

桑寄生

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本经》 甘无毒,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别录》 坚筋骨,益血脉。大明 主怀孕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权 外科散疮疡。讱庵

【经络】感桑之精气而生,不寒不热,最能益血,亦能去湿,故并主之。《经疏》 入肝肾二经,为益血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枸杞子、地黄、胡麻、川续断、何首乌、当归、牛膝治血虚,手臂骨节疼痛。《集简》曰:单用生捣汁,能治膈气。《圣惠》曰:同阿胶、艾叶,治胎动腹痛。杨氏曰:同防风、川芎炙甘草,治毒痢脓血。若单用为末,治下血后虚,如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无力者。

【论说】寇氏曰:桑寄生难得真者,真者下咽必有验。若用他木寄生,既未必效,且恐有害也。《类明》曰:腰痛是血脉虚衰,不能通行。桑寄生能益血脉,故古方独活寄生汤,以治虚弱腰痛。丹溪用之,治风湿脚腿疼痛,无非以桑叶、桑枝皆能活血。桑寄生是寄生桑上,而得其气也。

【禁忌】未详。

【出产】《图经》曰:出洪农山谷,今无处不生。或云是乌鸟食物子,落于枝节间,感气而生。叶似橘而厚软,茎似槐枝而肥脆。三四月生花,黄白色,六七月结实,黄如小豆。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

【炮制】雷公曰:凡采得后,用铜刀,和根枝茎细剉阴干用,勿见火见铁。

杜仲

味辛平。主腰膝酸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本经》 甘温无毒,脚中酸疼不欲践地。《别录》 治肾劳腰脊挛。大明 肾冷䐴(原件注明音贵)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权 能使筋骨相着。东垣 治胎漏胎堕。汪机 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好古

【经络】禀阳气之微,得金气之厚。气薄味厚,阳中之阴。入足少阴,兼入足厥阴经。《经疏》 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元素 肝经气分药也。好古 人肾肝二经。为助益腰膝之品,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五味子、菟丝子、黄柏、山药治肾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陶隐居曰:单用酒渍,治风冷伤肾,腰背虚痛。《肘后》曰:同牡蛎治病后虚汗,及日中汗流。杨氏曰:同续断、山药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两月堕者。《得宜》曰:得羊肾,治肾虚腰痛。得糯米、山药、枣肉治怀胎易堕。得补骨脂、青盐、枸杞能壮肾阳。

【论说】时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好古言是肝经气化药,润肝燥,补肝虚,发前人所未发。盖肝主筋,肾主骨,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故能入肝。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李言闻曰:腰痛不已,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血;往来走痛,属痰腰;冷身重,过寒便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多本于肾虚,以腰者肾之府也。胎沥者,怀妊沥血,胎易堕者,胎元不固也。士材曰:虽温而不助火。

【禁忌】《经疏》曰:肾虚火炽者忌用。即或用之,当与知柏同入。之才曰:恶元参、蛇退皮。

【出产】《图经》曰: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商、成、峡等州近处皆生。木高数丈,叶如辛夷,亦类柘,皮又似厚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江南谓之檰。初生嫩叶可食,谓之檰芽。二五六九月采取其皮用。《备要》曰:出汉中。厚润者良。

【炮制】雷公曰:凡使削去粗皮,用酥蜜和涂火炙,细挫用。讱庵曰:或酒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同。

枣仁 《尔雅》名樲

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本经》 无毒,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别录》 筋骨风,炒研汤服。甄权

【经络】禀木之气,而兼土化。可升可降,为阳中之阴。入足少阳手少阴足厥阴太阴之经。《经疏》 入心脾肝胆四经,为宁心敛汗之品,以专补肝胆。芊绿

【合化】《图经》曰:同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生姜治振悸不眠。《圣惠》曰:得粳米、地黄汁治骨蒸不眠。《简便》曰:同人参、茯苓治睡中汗出。《外台》曰:酸枣核烧灰,治刺入肉中。

【论说】苏恭曰:《本经》用实,疗不得眠,不言用仁。今则皆云枣仁也。丹溪曰:血不归脾,睡卧不宁者,宜用枣仁大补心脾。则血归脾统,五脏安和也。讱庵曰:甘酸而润,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腥脾,故归脾汤用之。时珍曰:枣仁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禁忌】《经疏》曰:凡肝胆心脾,有实邪热者禁用,以收敛故也。之才曰:恶防己。

【出产】《图经》曰:生河东川泽,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生。多在陂坂及城垒间。似枣木,皮细心赤,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其核仁阴干。

【炮制】雷公曰:凡使采熬干,取叶重拌蒸半日,去尖皮,任研用。

山茱萸

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本经》 微温无毒,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耳鸣耳聋,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别录》 味辛,治胫骨痛,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面上生疮,月水不定。甄权 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大明 温肝。好古

【经络】感天地春生之气,兼得木之酸味以生。酸多辛少,阳中之阴,降也。故入足厥阴足少阴经。《经疏》 二经气分药。好古 固精秘气,强阴助阳。讱庵 入肝肾二经,为收濇补助之品,而兼濇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人参、五味子、牡蛎、益智子治老人小便淋沥及遗尿。同杜仲、牛膝、地黄、白胶、山药治肾虚腰痛。《得宜》曰:得熟地补肾虚。得五味摄精气。《扶寿》曰:同破故纸、当归、麝香能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乃延年续嗣之至宝也。

【论说】好古曰:滑则气脱,濇则能收。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亦取其味酸濇以秘滑也。士材曰:酸属东方,而功多在北方者,乙癸同源也。讱庵曰:《圣济》云,如何濇剂能利九窍?《经疏》云,精气充则九窍利,昂按山茱萸通九窍,古今疑之。得《经疏》一言而意旨豁然。

【禁忌】《经疏》曰:命门火燥,强阳不痿者,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者,均忌。阴虚血热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同加。核能滑精亦不可服。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出产】《图经》曰: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颓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薄,九十月采实阴干。宗奭曰:山茱萸与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亦不相同,究以何故命此名也?

【炮制】雷公曰:酒润去核,取皮,暖火焙干用。

女贞实 一名冬青树子

味苦平无毒。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久服肥健。《本经》 强阴明目,健腰膝,变白发。时珍

附 叶 除风散血,消肿定痛,治头目昏痛,诸恶疮肿,胻疮溃烂者,以水煮乘热贴之。时珍

【经络】禀天地至阴之气,凌冬不凋。气薄味厚,阴中之阴,降也。入足少阴经。《经疏》入肾经,为除热益精之品。芊绿

【合化】《经疏》曰:同甘菊花、生地、蒺藜、枸杞子能明目。《简便》曰:同旱莲草、桑椹子治虚损百病。《济急》曰:单用捣汁,能点风热赤眼。

【论说】河间曰:少阴之精,隆冬不凋,故能治虚损百病,返老还童。《经疏》曰:明目变白之功用,累试屡验,则其他可知。而经文不载,殊阙如也。时珍曰:此乃无毒之上品,古方罕知用者何哉?观典术所称,则其益肾之功尤可推矣。

【禁忌】《经疏》曰:此气味俱阴,老人当入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剂。不然,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出产】《图经》曰:生武陵川谷,今处处皆生。《山海经》云:泰山多真木,乃即此木。叶似枸骨,凌冬不凋。花细,青白色,九月结实,似牛李子,立冬采实暴干。时珍曰: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近时放蜡虫,故俗又呼为蜡树。

【炮制】世传《女贞丹》曰:去梗叶酒浸一日夜,入布袋擦去皮,晒干用。

枸杞子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本经》 微寒无毒,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骨耐寒暑。《别录》 除风,祛虚劳,补精气。孟诜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好古 甘平,能明目。时珍

【经络】禀天令春寒之气,兼得地之冲气以生。其味甘平,其气微寒,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乃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经疏》 清肝润肺,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讱庵 入肝肾二经,兼入肺经,为滋益之品。芊绿

地骨皮

味苦大寒无毒。《别录》 主去骨热消渴。孟诜 解骨蒸肌热,风湿痹,坚筋骨,凉血。元素 苦平寒,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东垣 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好古 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丹溪 治金疮神验。陈承 苦,功专退热除烦。《得宜》 甘淡寒,去下焦肝肾虚热。时珍

【经络】入足少阴手少阳经。好古 入手太阴经。《得宜》 入肾三焦二经。为清血热助正气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枸杞苗叶

味苦寒无毒。《本经》 主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大明 甘平,作饮代茶,止渴消热烦,解面毒,汁注目中,去风障赤膜昏痛。甄权 甘凉,去上焦心肺客热。时珍

【经络】入心肺脾肾四经。为除热之品,而兼泻剂。芊绿

【合化】《经疏》曰:枸杞子同地黄、五味子、麦冬、地骨皮、青蒿、鳖甲、牛膝为除虚劳内热,或发寒热之要药。加天冬、百部、枇杷叶兼可治肺热咳嗽之因阴虚者。《肘后》曰:枸杞子捣汁,能点目赤生翳。《龙木论》曰:枸杞子酒,治肝虚下泪。《得宜》曰:枸杞子得杜仲、萆薢治肾虚腰痛。得青盐、川椒治肝虚目暗。《圣济》曰:地骨皮同柴胡治热劳如疗,口舌糜烂者。《千金》曰:地骨皮、麦冬、小麦治虚劳苦渴。同葵根叶煮汁治癝疽出汗。高文虎曰:地骨皮汤,洗小儿耳疳,再以香油搽之。《外科精义》曰:用地骨皮末,以纸捻蘸入,气瘘疳疮即愈。《闺阁事宜》曰:地骨皮、红花同为末,治足趾鸡眼。《肘后》曰:枸杞叶捣汁,治火赫毒疮。《干便》曰:枸杞叶、车前叶捣汁,治目濇有翳。

【论说】希雍曰:杞子专于补肾润肺,而地骨皮则为三焦气分之药,苗叶性升而凉,故主治在正焦。《经》曰:热淫于内,治以甘寒,是已。又曰:老人阴虚者十之八九,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晋人多谓能生精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肾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芊绿曰:按《本经》、《别录》,并未分别子皮苗叶,甄权、大明以后,遂分列之。但《本经》、《别录》虽总言枸杞之用,而就其所言细体会之,如《本经》言,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别录》言,下胸胁气、客热头痛。应指皮与苗叶言之,所谓寒能除热者是也;《本经》言,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别录》言,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应指子言之,所谓甘平能补者是也。大明等条分缕晢,只是发挥以尽用耳。又按东垣云: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地骨皮泻肾火,丹皮泻包络火,总治热在外无汗而骨蒸,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四物汤”加二皮,治妇人骨蒸。东垣剖辨二皮知母之用,极为精当。朱二允又云: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朱氏又明地骨皮,一物而能兼走表里,更为细切详明。世医不达此,概执为退热之品,亦未尽其妙矣。丹溪又云,地骨皮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肾)不炽,雷火(肝)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拘执一见,讵可用药乎!

【禁忌】《经疏》曰:枸杞虽为益阴除热之上品,若病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须先治其脾胃,俟泄泻已止,乃可用之。即用,尚须同山药、莲肉、车前、茯苓相兼乃无滑肠之患。《备要》曰:滑肠忌枸杞子。中寒忌骨皮。掘鲜者同小蓟煎浓汁,浸下疳甚效。

【出产】《图经》曰:生常山平泽,今无处不生。春生苗,叶如榴叶,而软薄堪食。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七月生小红紫花。结红实,形微长,似枣核,根名地骨皮。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

【炮制】雷公曰:凡使枸杞根,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甘草汤浸一宿,焙干用。凡使枸杞子,拣净枝梗,取鲜明者酒浸一宿,捣烂入药。

以上补剂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