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宋初河道图考第七

唐至宋初河道图考第七

唐十五道采访使

河南道

河南 汝 陕 虢 滑 郑 颍 许 陈 蔡 汴 宋 亳 徐 泗 濠 宿 郓 齐曹 濮 青 淄 登 莱 棣 兖 海 沂 密

河北道

孟 怀 魏 博 相 卫 贝 澶 邢 洺 惠 镇 冀 深 赵 沧 景 德 定易 涿 幽 瀛 莫 平 妫 檀 蓟 营

卫州,今河南卫辉府汲县治。滑州,今河南卫辉府滑县东二十里。濮州,今山东曹州府濮州东二十里。齐州,今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治。淄州,今山东济南府淄川县治(以上河南道)。魏州,今直隶大名府元城县西十里。澶州,今直隶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博州,今山东东昌府聊城县西北十五里。德州,今山东济南府陵县治。棣州,今山东武定府惠民县南七十里。沧州,今直隶天津府沧州东南四十里。

《隋志》兼综南北朝事,而无河渠。唐《新》、《旧》二史,亦不志河渠,事多缺略。今按唐有河北道、河南道,以河画界。其自大伾以东,河北卫、魏、澶、博、德、棣、沧七州。河南,滑、濮、济、齐、淄五州,皆濒河之郡也。谨摭《元和志》、《寰宇记》所载,各县界之黄河,略为诠次,以補史志之阙。黄河自汲县南,胙城县北,东北径灵昌县北。又东,北径白马县北,其北岸则黎阳县。灵昌县东北至滑州七十里,其废址在今滑县西南。《元和志》:黄河在灵昌县北十里,白马,滑州治。《元和志》:州城即古滑台河,去外城二十步。《唐书·五行志》:乾宁三年,河涨,将毁滑州。朱全忠决其堤,因为二河夹城而东,为害滋甚。黎阳西南至卫州一百二十里,今为濬县。又东,径顿邱县南。又东,径清丰县南,其南岸则濮阳县。顿邱,澶州治。《元和志》:黄河在县南三十五里。清丰东至澶州二十五里,其故城在今县西。《元和志》:黄河在县南五十里。濮阳东至濮州八十里。《元和志》:黄河去县十五里。又东,径临黄县南,其南岸则鄄城县。临黄西至澶州六十七里,其故城在今观城县东南。《元和志》:黄河南去县三十六里。鄄城,濮州治,其故城在今濮州东二十里。《元和志》:黄河在县北二十一里。又东,北径朝城县东,其东岸则范县。朝城西北至魏州一百里,其故城在今县西。《元和志》:黄河在县东二十九里。范县西南至濮州四十里,其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里。又东,径范县北,其北岸则武水县。武水东北至博州六十里,其故城在今聊城县西南。《元和志》:黄河在武水县南二十二里。又东,径阳谷县北,其北岸则聊城县。阳谷东南至郓州七十五里。《元和志》:本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所陷,后以县属郓州。黄河在县北十二里,聊城,博州治。《元和志》:黄河在县南四十三里。按《水经》,河水经茌平县西,唐贞观中省入聊城,故不言茌平,非河改道也。又东,径平阴县北。又东,径长清县北。其北岸则平原县、安德县。平阴西南至郓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本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隶郓州,黄河北去县十里,长清东北至济州八十里。《元和志》:本属济州。贞观十七年废济州,县属齐州。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平原,属德州。《元和志》:黄河在县南五十里。安德,德州治。其故城在今陵县界。《元和志》:黄河南去县十八里。又东,径临邑县北。临邑南至齐州六十里。《元和志》:黄河在县北七十里。又东,径临济县北。临济西南至齐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黄河在县北八十里。今为济阳县地。又东,北径邹平县西北。邹平东南至淄州一百二十里。《元和志》:黄河西北去县八十里。按,唐邹平故城在今齐东县界,其北岸则滴河县厌次县。滴河东北至棣州八十里。滴音商,厌次,棣州治。其故城在今武定州东四十余里。《元和志》:黄河在县南三里。自此以下有新、旧二道。旧,东北蒲台南,又东北入海。蒲台西北至棣州七十五里,今为蒲台、利津二县地。《元和志》:黄河西南去县七十三里。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二里,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景福后,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径勃海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东南,而东注于海。勃海县西至棣州七十里,其故城在今滨州东。《寰宇记》云:黄河在勃海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无棣西北至沧州一百二十里,其故城在今海丰县西,接庆云县界。《寰宇记》云:黄河在无棣县东南六十里,东北流径马谷小山而东入海,盖即景福之改流也。马谷小山在海丰县东南。昭宗景福上距李吉甫撰志之年约六十余岁。以今舆地言之,濬县、清丰、观城、聊城、平原、陵县、商河、齐东、武定、蒲台、利津。南接滑县、开州、濮州、范县、阳谷、茌平、平阴、长清、临邑、济阳,后徙经滨州、海丰,不入蒲台、利津诸州县界中,皆唐历五代以迄宋初黄河之所行也。自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河徙由千乘入海。后五十九岁,为后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王景治河功成。下逮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有横陇之决。又十四岁为庆历八年戊子,复决于商胡,而汉唐之河遂废。凡九百七十七岁(《禹贡锥旨》)。

宋二股河图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