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河道图考第十
《三省黄河图说》,河自陕西潼关厅北折而东。又东一里,右径金斗关入河南阌乡县界,左径山西永济县境曹村。又东十七里,右得青龙涧,一名玉溪涧,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十四里,左得袁村涧自北来注之。又东一里,右得泉鸠涧自西南来注之。又东九里,右得浪水涧自南来注之。又东十里,左径山西芮城县界。又东七里,右得湖水涧自东南来注之。又东一里,右径阌乡县城。又东二十四里,右径河南灵宝县界阌乡,河长八十三里。又东十一里,右得沙河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四里,左得汭水自北来注之。又东北十里,右得宏农涧合断密河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北一里,右径灵宝县城。又北九里,又东七里,左径山西平陆县界。又南四里,又东北九里,右得好阳河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十里,右径河南陕州界,右得淄水河自南来注之。灵宝县河长六十五里。又东北十八里,右得乾头河,一名苍龙涧,自南来注之。又东北三里,右得青龙河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二里,右径陕州城,左径平陆县城。又东北一里,右得胡家村涧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北三里半,左得潘庵村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十四里,又东北四里,左得王家沙涧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北三里半,右得马家河自南来注之。又东南五里,又东北十三里,左得三门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北一里,经三门峡。又东南三里,右得七里沟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六里,右得赵家河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十九里,右得程沟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一里,右得程家河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半里,左得王家河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北一里,左得天涧河自东来注之。又东北十九里半,右径河南渑池县界,有老鱼嘴涧自东南来注之。陕州河长一百一十八里。又北一里,左得槐扒涧自东来注之。又北一里,右得槐扒河自东南来注之。又北半里,左得槐沟自东北来注之。又西北一里半,右得芦花岭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北二十三里,又东南十四里,左径山西垣曲县界,有应口沟自西北来注之。又东一里,左得北角石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十二里,右得西柳窝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十二里,右得西柳窝涧自东南来注之。又东一里,右得东柳窝涧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四里,右得白龙窝涧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北五里,又东六里半,右得马铃涧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八里,左得半涧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半里,右得涧口河自南来注之。又东九里半,左径山西垣曲县城。又东半里,左径河南济源县界,有清水河自西北来注之,又有沇水自北来注之。又东南二里,右得河水涧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四里,右得白崖涧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七里,右得关家涧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二里,右得宋家沟自东南来注之,左得龙泽沟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北五里,左得润庄涧自北来注之。又东南五里,右得单家涧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十里,左得茅田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四里,右径河南新安县界,有荆子出涧自西南来注之。渑池县河长一百二十八里。又东北三里,左得小沟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北十二里,左得清河口涧自北来注之。又东北八里,左得欧湾涧自北来注之。又东南十九里,右得南津涧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南六里,右得阵河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南十二里半,右径河南孟津县界,有阎苍涧自东南来注之。新安县河长六十里半。又东南三里,左得罗宇西沟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三里半,左得罗宇东沟自北来注之。又东南十三里,右得康岭沟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南一里,右得大晏沟自南来注之。又东南一里,右得大晏东沟自南来注之。又东南一里,左得堆底沟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一里半,左得圪塔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四里,左得圪塔东涧自东北来注之。又东南九里,左得廖坞涧自北来注之。又东四里半,左得廖坞东涧自西北来注之。又东九里,左得利崖底西涧自北来注之。又东一里半,左得利崖东涧自北来注之。又东南十七里,左径河南孟县界。南陈济源县河长一百六十八里半。又东南十二里,右径铁谢镇。又东三十六里半,右径扣马镇,左径桃源庄。又东二里半,左径孟县城。又东南六里,右径河南巩县界。孟津县河长一百二十六里。又东北九里,右径赵沟。又东十一里半,左径南温县界。孟县河长七十七里半。又东北六里,右径裴家峪。又东南六里,右径石关沟。又东北十里半,右径邙山头。又东南二里,右得洛水自西南来注之。又东南半里,左径温县城。又东北十四里,右径河南汜水县界。巩县河长五十九里半。又东北六里半,左径河南武陟县界。温县河长四十五里半。又东一里半,右得汜水自东南来注之。又北一里半,右径汜水县城。又东北一里半,左得莽河合济水来注之。又北东二里,右径孤柏嘴。又北东二十七里半,右径河南荥泽县界。汜水县河长四十里半。又东北八里半,左径武陟县城。又东南三里半,左得沁河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南二十二里半,右径荥泽县城。又东南八里半,右径断堤头。又东二里,右径荥泽县故南关。又东南七里半,左径河南荥泽县界。武陟县河长八十六里半。又东南三里半,右径河南郑州界。荥泽县南岸河长五十六里。又东南三里,左径河南原武县界。荥泽县北岸河长六里半。又东十三里,右径石桥。又东南五里,左径原武县城。又东南六里,右径来同寨。又东六里,右径河南中牟县界。郑州河长三十三里,又东四里半,左经河南阳武县界。原武县河长三十四里半。又东北十六里,右径赵家渡。又东十九里半,左径河南封邱县界。阳武县河长三十五里半。又东二里半,右径东漳。又东南七里,右径河南祥符县界。中牟县河长四十九里半。又东南二十里,左径范庄。又东六里,右径黑冈渡。又东北二十一里半,左径河南祥符县界。封邱县河长五十七里。又东南十三里,左径西古城。又东南十二里,右经草厂口。又东南十里,右径河南陈留县界。祥符县南岸河长八十二里半。又东南十三里,左径小张庄。又东北三里,左径河南陈留县界。祥符县北岸河长五十一里。又东北三里半,右径河南兰仪县界。陈留县南岸河长十九里半。又北,东八里,左径西壩头入兰仪县界。陈留县北岸河长十一里半,右经铜瓦厢东壩头。自金斗关至铜瓦厢,河长九百二十九里。自河南兰仪县铜瓦厢东折而北,又十二里,左经徐公集。又东北十六里,左经油访寨,入直隶长垣县界。兰仪县北岸河长二十八里。右径叶新庄,入长垣县界,兰仪县南岸河长三十六里。又北东二十五里,右径竹林集。又北西十一里,左径卢义姑,一名五间屋。又东六里,右径直隶东明县界。长垣县南岸河长四十二里。又东五里,右径郭寨。又东北八里,左经李屯,入东明县界。长垣县北岸河长五十五里。又北西九里,左径嘴子头。又东北六里,左径曹庄。又东十五里,右径高村。又北西十三里,左遂村集入直隶开州界。东明县北岸河长四十三里。又东二十八里,左径石庄黄,入山东菏泽县界。开州北岸河长二十八里。右径朱口,入菏泽县界。东明县南岸河长八十四里。又东十一里,左径兰河口,入开州界。荷泽县北岸河长十一里。又东北二里半,右径蓝路口入开州界。荷泽县南岸河长十三里半。又东北十三里半,左径梅寨,入山东濮州界。开州北岸河长十六里,右径王庄,入濮州界。开州南岸河长十三里半。又北八里,左径潘寨缺口。又东北十五里,左径项城集。又东北十七里,右径康屯。又北八里,左径柳园里。又东北十三里,左径罗庄坍堤口。又东南七里,左径大辛庄淤河口,入山东范县界。濮州北岸河长六十八里。右径监店,入山东范县界。濮州南岸河长六十八里。又东北十一里,左径邱庄。又东五里,右径徐大井。又东北二十五里,右径侯家楼,入山东阳谷县界。范县南岸河长四十一里。又东北五里,左径刘家庄入山东寿张县界。范县北岸河长四十六里。又东北十五里,右径小龙湾。又北东七里,右径范庄支河口。又北四里,左径淤河口。又东北三里,左径陈家坊。又东十里,左径岔河庄,入阳谷县界。寿张县北岸河长三十九里。又东七里,左径黄家口,入寿张县界。阳谷北岸河长七里。又东二里,右径红庙入寿张县。阳谷县南岸河长五十三里。又东北九里,右径山东东平州十里铺,南运河自南来注之。寿张县南岸河长九里。又北东二里,左径小白铺入东平州界。寿张县北岸河长十三里。又北东十里,左径西赵桥,入山东东阿县界。东平州北岸河长十里。右径东赵桥,入东阿县界。东平州南岸河长十二里。又东北四里,左径史家桥。又北东六里,左径陶城铺新运河口。又东北五里,左径魏家山。又东北四里,右径阴柳棵。又北东五里,右径八里厅。又东七里,右径庞家口,大清河汇纹水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十里,左径大河口,右得狼溪河汇白雁泉、洪范池诸水自南来注之。又东北十一里,右径小鲁道口,入山东平阴县界。东阿县南岸河长五十二里。又东北十五里,左径于家窝,入平阴县界。东阿县北岸河长六十七里。又东北七里,左径邓庄。又东南四里,左径康口。又东北七里,左径湖溪渡。又东北四里,右径刘官庄,入山东肥城县界。平阴县北岸河长三十四里。又东北十八里,左径五哥庙,入山东长清县界。肥城县北岸河长十八里。右径孟家道口,入长清县界。肥城县南岸河长三十里。又东北又西七里,右径水坡庄。又北六里,左径官庄。又东北六里,右径苗家庄,右得南沙河汇诸山之水自南来注之。又西北三里,左径董家寺。又东北五里,左径荆隆口。又东北九里,左径阴河。又东北九里,径黄陡崖。又东六里,右径东兴隆庄,北沙河汇泰山之水自南来注之。又东北二里,左径张村,入山东齐河县界。长清县北岸河长五十三里。又北东十四里,左径史家道口。又西北七里,左径五里堡。又东七里,左径齐河县城,右得玉符河自南来注之。又北东十三里,左径陈家林。又东北二里,左径李家岸。又东七里,右径蒋家庄,入山东历城县界。长清县南岸河长一百三里。又东九里,左径西纸坊入历城县界。齐河北岸河长五十九里。又东南七里,右径泺口,泺水旧自南来注之。又东十四里,左径冯家堂新河口。又东北、又南东五里半,右径堰头镇小清河闸口,小清河旧自南来注之。又北,又东北七里,左径邢家渡。又东,又北东八里,白泉河旧自南来注之。又二里右径河套圈。又北,又东南,北西十里,巨治河旧自东来注之。又一里,右径孟家圈。又北东五里,右径秦家道口。又北,又北东七里半,右径溞沟,入山东章邱县界。历城县南岸河长七十六里。左径二十里铺,入山东济阳县界。历城县北岸河长六十七里。又北,又北东五里半,左径席家渡口。又北东十四里半,左径济阳县城。又北东,又北,又东北十六里,右径时王庄,入济阳县界。章邱县河长三十六里。又东,又北东三里半,右径西侯家庄。又东北七里,左径龙王庙。又东五里,右径苗家庄,入山东齐东县界。济阳县南岸河长十五里半。又东北八里,绣江河旧自南来注之。又一里,右径延安镇。又东北,又北八里半,左径徐家道口。又东北三里,左径桑家渡。又东北四里半,左径刘旺庄,入山东惠民县界。济阳县北岸河长七十六里半。又东北十三里,右径齐东县城,减河旧自南来注之。又东南,又东北十二里,左径于王口。又北东五里,右径山东青城县界。齐东县河长五十五里。又北东四里,左径归仁镇。又北东十一里半,左径徐家庄。又北东,又东,又南东九里,左径清河镇。又东南十五里,左径崔家庄。又东,又西北,又北东九里,左径姚家口。又北东,又南东,又东十一里,右径翟家寺,入山东滨州界。青城县河长五十九里半。又北东,又北西,又东七里,左径卜家庄入滨州界。惠民县河长九十六里半。又东南七里半,左径蓝家庄。又东,又东南,又北西,又东,又南东十四里半,左径孔家庄。又南东,又东北六里,左径新街口。又北东,又北西十三里半,左径丁家口。又东四里,右径徐家井,入山东蒲台县界。滨州南岸河长五十二里半。又北西,又北东七里半,右径蒲台县城。又南东,又北东,又南东,又北东十四里,左径菜园。又东,又北,又东,又北十里半,左径刘家渡。又南东三里,左径山东利津县界。滨州北岸河长八十里半。又北东九里半,左径宫家庄。又东,又北西,又东南,又北西十四里半,右径曹家店。又北西,又东北五里,右径四行子,入利津县界。蒲台县河长六十四里。又北东,又西北八里,左径利津县城。又北东,又南东,又北东二十五里,左径十四户王家口。又东,又北东又,北西十九里,左径监窝。又东,又南东,又北十四里,左径高家庄。又东南,又南东八里半,右径辛庄。又东,又北东十二里,左径铁门关。又北东三十六里一百三十八丈,左径萧神庙。又北东八里三十四丈,左径洼拉。又南,又南东,又北东七里,左径二沟子。又南东又东,又东北五里四十二丈,左径三沟子。又东南十七里一百三十二丈,左径红头窝。又南东七里一十四丈至海口。利津县北岸河长一百九十八里。利津县南岸河长一百六十九里。自铜瓦厢至海口,河长一千一百十三里半。自金斗关至海口,河共长二千四十二里半。
说明: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是刘鹗治理考察黄河的第三部著作。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现在能见到的有多种版本。
一、《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线装·石印本)四册
内封:光绪癸巳仲冬袖海山房石印
首页:尚书衔山东巡抚福片
卷一:禹贡全河图考第一
禹河龙门至于孟津图考第二
卷二:禹河孟津至于大陆图考第三
禹贡九河逆河图考第四
卷三:周至西汉河道图考第五
东汉以后河道图考第六
唐至宋初河道图考第七
宋二股河图考第八
卷四:南河故道图考第九
现今河道图考第十
图:有图十幅与文相合
二、《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线装·手刻油印本)两册
内封:宣统庚戌冬山东河工研究所重印
扉页:
钦命陆军部侍郎山东巡抚部院 孙宝琦 重订
坐办 山东河工研究所事务花翎二品衔补用道 袁 莼
会办 山东河工研究所事务花翎补用道 辛绩勋 监制
山东河工研究所编辑 花翎知府用议叙补用同知 王钟琦 勘校
山东拣选试用监场大使 樊燧春 襄校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线装·手刻油印本)两册
上册:第一卷:黄河图、一页——五页
第二卷:一页——三十二页
第三卷:一页——三十页
下册:第四卷:一页——十七页
第五卷:一页——八页
第六卷:一页——十一页
第七卷:一页——八页
第八卷:一页——七页
第九卷:一页——九页
第十卷:一页——二十页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线装·手刻油印本)根据光绪袖海山房刊刻手刻油印(蓝色油墨印)。书宽14.5厘米,高25.5厘米,框高18.2厘米。
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线装·石印)四册
内封:宣统庚戌冬山东河工研究所重印
扉页:
钦命陆军部侍郎山东巡抚部院 孙宝琦 重订
坐办 山东河工研究所事务花翎二品衔补用道 袁 莼
会办 山东河工研究所事务花翎补用道 辛绩勋 监制
山东河工研究所编辑 花翎知府用议叙补用同知 王钟琦 勘校
山东拣选试用监场大使 樊燧春襄校
此本与《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油印本时间相同。
此本与光绪袖海山房本不同处:一是刊印时间不同,二是扉页有全书重订、坐办、会办等人姓名。
其余完全相同。
四、《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影印·精装本)
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 沈云龙 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印行
封面:灰色,无字无图。
扉页:白底红字。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五集 沈云龙主编 (清)刘鹗撰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影印·精装本)32开 根据光绪癸巳仲冬袖海山房石印本影印。版权页未见。
五、《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影印·精装本) 北京出版社2000年封面:灰色
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
扉页:肆辑 拾捌册
四库未收书辑刊
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 北京出版社
目录:肆辑·捌册目录
元和郡县图志阙逸文三卷 (清)缪荃孙辑
古今地理述十八卷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王子音撰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四卷 (清)刘鹗撰根据清光绪十九年袖海山房石印本
六、《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线装书局2004年10月
(从互联网上查得:国家图书馆从所藏明清山水志中精选316种编辑《中华山水志丛刊》共75册。《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收入该书《水志》第23册。作者署名:刘鹗。2004年6月国家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制作,2004年10月线装书局出版。此书编者未见。)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写作时间当在光绪十八年(1892)初至光绪十九年冬(1893年12月前)。
确定以上写作时间的根据有二:
1.在测量黄河、绘制《三省黄河全图》中已经提及黄河变迁甚多,应有河图保存。在《三省黄河全图·述意十二条》中刘鹗写到:“天下事无一劳永逸者,无一成不变者。康熙时之历象考成,何以至乾隆而必须再订;雍正时之《大清会典》何以至嘉庆而后必须重修。河渠为国家大政,将听其前此之变迁而无可考,听其后此之变迁而不为备乎?”可见此时考证、绘制历代黄河图的想法已经萌发。
2.本书中第十卷“见今黄河图考”和《三省黄河全图》内容完全一致。
《刘鹗集》根据光绪癸巳仲冬袖海山房石印本标点。《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系小32开本。有黄河图十幅,但每幅图都分成多页印刷。本书将其拼接成十幅完整的河图,附于全书之前。原石印本卷首为福润推荐刘鹗片。本书仍收录于书前。
已见光绪癸巳仲冬袖海山房石印《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两种,“福润片”中一为“吴大徵”,一为“吴大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