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貌和河堤设备
在周朝首次建筑了河堤。古书中也提及齐、赵和魏都以黄河为界,在自己一方筑堤使水冲向对方邻国。在汉朝王景用堤作为手段来防止洪水泛滥取得了成功。后来,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各个朝代的设计者都有效地筑了堤,但是其方式还是简单的。直到明朝潘季驯——“堤坝政策”创始人的坚持,除了建堤以外别无他法以治洪。因此,在这一时期堤有了特别的发展。不同性质的材料,不同形式的建筑,甚至各种各样的设备都在不同的情况下被采用了。
清朝的管理政策继续发展,更趋于完善。人们能有效地建筑河堤,直到这一阶段的最后。
a)河堤的简单介绍和分类
河堤多用沙、泥土、泥浆筑成,有时也用岩石。它被筑于河流两岸,起抵制洪水的作用。在古代中国,沿河只建一道简单的大堤。到元朝末年,河堤发展的就很好了。许多不同名目,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堤被使用着。由一道变两道,甚至使用了系列的堤。
下面介绍分类名称及作些注释:
沿河所筑第一道堤叫缕堤(Lou Ti)。它是与水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防线。
筑在第一道堤内侧的叫夹堤(Chia Ti),也叫重堤(Chung Ti)。
筑在第一道堤内更远的叫遥堤,在元朝被称为大夯堤(TaHang Ti)。
另一类较短的堤是筑在上面所提的长堤之间的。一种叫格堤(Go Ti),另外一种叫月堤(Yueh Ti)。这些堤是筑以提防洪水漫过长堤的。
格堤(Go Ti)也称为横堤(Heng Ti),或者城堤(Chen Ti)。月堤之名来源于它的形状如同新月。如果月堤重复建筑就叫鱼鳞堤。
还有一类堤是在意外事件发生后建筑的,由于它是斜筑的,就叫斜堤。
下为示意图。
(刘德平注:原图已失)
b)埽的历史发展与简介
埽是一种堤的保护物,在中国早期是没有的。它可能发明于宋朝,宋史中提到陈遥周(Chen Yao Tso)使用这种装备于1221年防止了河南的水灾。后来到元朝、明朝直至清朝,埽在河工上显出了其重要性。特别是元朝的贾鲁(Chia Liu)所取得的成功应归功于埽的作用。
埽一般说来是用柳树枝,草秸和一些木料制做而成。把这些混合材料用粗绳子或竹篾卷起来,就可以了。通常将其放在堤外用很长的木竿固定,然后用绳子拴在岸上,再用泥土盖上。
下为埽的示意图
(刘德平注:原图已失)
建埽的目的是保护大堤。由于埽是由软性材料制成,能避免或减少水与大堤的直接接触,从而使大堤能有效地抵抗洪水冲击。
埽由于不同的用途也有不同的名目。一种叫龙尾埽,这是将好几棵树结在一起,将树枝伸入水里,分散水浪。如果将它们水平地排列起来就叫丁泽(Ting Tse)埽。如果垂直排列叫南头(Nan Tou)埽等等。总而言之,埽是保护大堤的特别设施。
c)坝的历史发展和介绍
坝,是堤外抗水的特别设施。在早期中国很少发现。可能迟到明朝的“堤坝政策”时发明。在明朝记录中有不少关于坝的描绘。到清朝,它成了护堤的重要设施。在晚清的河道机构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堤不如埽,埽不如坝。”这是古代中国对坝高度评价的证据了。
坝建于堤外几里之远。用砖、土、植物制成不同形状。到清末,大约1888年吴大澂任河南河道总图时,使用了许多新材料,例如那时水泥制的坝已使用了,并根据坝的形状起了不同的名字。如鱼鳞坝、扇面坝、拦河坝等等。
坝的特殊作用是防止大潮流的巨大力量直接冲击大堤。当洪水冲下时,先冲在坝上,水流立刻改变方面,减弱了水势,保住了大堤。
d)关于木龙的介绍和作用
木龙是宋朝陈遥周(Chen Yao Tso)发明的一种神奇的河工设施。公元1021年,他在河南省华州(Hua)任职时制造了木龙。这一年,大水冲向了华州(音译)城,他用木龙成功地保住了大堤。元朝时贾鲁(Chia Lu)也以木龙为主要设施阻止了黄河北段的上升。可是后来在河工历史上就很少提到它了。直到清朝时期中国的南方发生大水,河官李兵(Li Ping)按历史书重新制造了木龙,并获得成功。灾后乾隆皇帝亲自视察,并誉之为治河的有效设施。自此,木龙像以前一样恢复了重要地位。
木龙是由数百片木头构成挂于堤外。它的作用是粉碎浪头,减弱水势。这样洪水的力量就不能给大堤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没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