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卷二
淮阴 吴鞠通 先生著 丹徒 刘百壹 歌括
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濇,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芷剌,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六钱 芷硝三钱 厚朴三钱 枳实二钱 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芷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待利止后服,不解,再服一杯,再不解,再服。
二 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叶竹叶石膏汤主之。
【减味竹叶石膏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减味竹叶,石膏汤方。麦冬甘草,甘寒辛凉。
竹叶五钱 石膏八钱 麦冬八钱 甘草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时服一杯,约三时。
三 阳明温病,诸症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四 阳明温病,汗多讝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五 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讝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六 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七 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八 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九 阳明温病,下利讝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十 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雍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苦辛寒法)
生大黄五钱 枳实二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栝蒌三钱 黄连二钱
十一 阳明温病,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增液汤方】(醵寒苦甘法)
增液汤方,元参一两。生地麦冬,八钱为榜。
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化服。
十二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益胃汤】主之(凉法)
甘凉益胃汤,沙参同冰糖,麦冬细生地,玉竹炒令者。
沙参三钱 麦冬五钱 冰糖一钱 细生地五钱 玉竹五钱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十三 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银翘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银翘汤方者,辛凉甘寒法。竹叶生甘草,生地麦冬著。
银花五钱 连翘三钱 竹叶二钱 生甘草二钱 麦冬八钱 细生地八钱
十四 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
【清燥汤方】(甘凉法)
甘凉清燥汤,麦冬人中黄,元参细生地,知母水煎尝。
麦冬五钱 知母二钱 元参三钱 细生地五钱 人中黄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咳嗽胶痰加沙参三钱,桑叶五钱,梨汁半酒杯牡蛎三钱,牛蒡子三钱。
十五 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护胃承气汤方】(苦甘法)
护胃承气汤,元参生大黄,丹皮细生地,知麦苦甘方。
生大黄三钱 元参三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知母二钱 麦冬三钱(连心)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待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十六 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症复现。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十七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症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雍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日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方】(苦甘咸法)
新加黄龙苦甘咸,硝黄生地生甘草,元海参归与麦冬,人参姜汁煎冲好。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生大黄三钱 芷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当归五钱 海参二条洗
人参五钱另煎,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数之为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加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饮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剂,余参或可加入。
【宣白承气汤方】
宣白承气汤,蒌皮杏仁粉,石膏生大黄,苦辛淡法审。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栝蒌皮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方】
导赤承气,硝黄生地,赤芍相连,小腹通剂。
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 黄连二钱 黄相二钱 芷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牛黄承气汤】
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加大黄三钱 芒硝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十八 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栀子豉加甘草汤】加甘草五钱
【栀子豉加姜汁汤】加姜汁五匙
十九 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黄连黄苓汤方】(苦寒微辛法)
黄连黄苓汤,苦寒微辛法。郁金香豆豉,干呕口苦渴。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郁金五钱 香豆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廿一 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廿二 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廿三 班疹用升提则衂,或厥、或呛咳、或错痉,用雍壅补则霜乱。
廿四 班疹阳明症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廿五 阳明温毒,发痘者,如斑疹法,随其所在而攻之。
廿六 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廿七 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五钱 生甘草二钱 黄柏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廿八 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八钱 栀子三钱 生大黄三钱
水八杯先煮茵陈,减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服,以小便利为度。
廿九 阳明温病,无汗,实症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冬地三黄汤方】(甘苦合化阴气法)
冬地三黄汤甘苦,芩相连与元参侣。银露苇汁冲服之,生草生地麦冬煮。
麦冬八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苇根汁(半酒杯冲) 元参八钱 黄柏一钱 生草一钱 银花露(半酒杯冲)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均利为度。
三十 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三一 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三二 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与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三三 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胎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三四 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三五 阳明温病,下后微热,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三六 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讝语者,安宫牛黄主之。
三七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泾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暑温 伏暑
三八 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小陷胸汤,连夏瓜蒌,再加枳实,水结病瘳。
黄连二钱 瓜蒌三钱 半夏五钱 枳实二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九 阳明暑温,滑数。不食不饥不便,痰凝聚,下痞者,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大枣、甘草、实杏仁主之。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辛寒法)
半夏一两 二钱 黄芩三钱 二钱 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亦复纳人参二钱,枣三钱。
四十 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
四一 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四二 【三石汤方】
何为三石汤方,寒水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冲金汁。
三石汤方寒水石,石膏滑石杏仁泥,通草银花兼竹茹,更冲金汁法神奇。
飞滑石三钱 生石膏五钱 寒水石三钱 杏仁三钱 竹茹二钱炒 银花三钱花露更好金汁一酒杯冲 白通草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加味清宫汤方】
清宫汤,再加味,知母银,竹沥兑。
即清宫汤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
四二 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滑石汤半夏,黄芩黄连黄郁金,通草橘红川厚朴,舌灰烦渴病暑温。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通草一钱 橘红五钱 黄连一钱 郁金二钱 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寒湿
四三 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穀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窍,遗患无穷。临症细推,不可泛论。
四四 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半苓汤主之。
【半苓汤方】(此苦辛淡渗法也)
半苓汤症,寒湿痞闷。连朴通草,苦辛淡渗。
半夏五钱 茯苓块五钱 川连一钱 厚朴三钱 通草八钱(煎汤煮前药)
水十二杯煮通草,成八杯,再入余药,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四五 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利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四苓加厚朴秦皮汤主之。五苓散亦主之。
【四苓加厚朴秦皮汤方】(苦涩淡法)
茅术一钱 厚朴三钱 猪苓八钱 茯苓块五钱 秦皮二钱 泽泻四钱
水八杯煮,成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五苓散】(甘温淡法)
猪苓一两 赤木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八钱 桂枝五钱
共为细末,百沸汤和服三钱,日三服。
四六 足太钱寒泾湿,四肢乍冷,自利目黄,舌白滑,甚则灰,神倦不语,邪阻脾窍,舌蹇语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汤主之。
【四苓加木瓜厚朴草果汤方】(苦热兼酸淡法)
生于白术三钱 猪苓五钱 泽泻五钱 半夏三钱 赤苓块五钱 木瓜一钱 厚朴一钱草果八分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阳素虚者,加附子二钱。
四七 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因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草果茵陈汤方】(苦辛温法)
草果一钱 茵陈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广皮五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五钱 大腹皮二钱
草果因陈汤最奇,茯苓大腹广三皮。苦辛温法猪朴泻,舌灰滞痞方能治。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茵陈四逆汤方】(苦辛甘热复微寒法)
茵陈八钱 附子三钱(炝) 干姜五钱 炙甘划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正后,服仍所,再服□剂,厥不回,再作服。
四八 足太阴寒湿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椒附白通汤主之。
【椒附白通汤方】
生附子三钱(炒黑) 川树二钱(炒黑) 淡干姜二钱 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葱白三董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凉服。
大便窒塞阴凝之,阳伤腹痛逆四肢。树附白通汤主之,干姜葱白胆汁滋。
四九 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主之。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广皮汤方】(辛甘兼苦法)
生茅术三钱 人参五钱 干姜五钱(炮) 生附子五钱(炮黑) 厚朴二钱 广皮五钱
水每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
五十 寒泾伤脾胃两阳,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腕中痞闷,或酒客湿聚,苓、姜、术、桂汤主之。
【苓姜术桂汤方】(苦辛温法)
茯苓块五钱 生姜三钱 白术三钱(炒) 桂枝二钱
水每杯煮,取八分二杯,分温再服。
五一 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
【理中汤方】(甘热微苦法)
人参 甘草 白术
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杯,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五钱,○腹半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汗,勿发揭衣被。
【五苓散】
腹满者,加厚朴、广皮各一两,○渴甚、面赤、脉大紧而急,搧扇不凉,饮冰不知冷,腹痛甚,时时躁烦者,格阳也,加干姜一两(此条办仲景原文,余治验也)。
百沸汤和,每服五钱,日三服。
【四逆汤方】(辛甘热法)(○分量临时斟酌)
炙甘草一两 干姜一两五钱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参一两
水五茶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五二 霍乱兼转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脉紧者,再加附子。
【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加防己一两 桂枝一两足前成二两 薏仁二两 ○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杵为细末,每服五钱,百沸汤和,日三服。剧者日三夜一,将卧则令勿服。
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沙,又名干霍乱。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救中汤方】(苦辛通法)
蜀椒三钱(炒出汗) 淡干姜四钱 厚朴三钱 槟榔二钱 广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 防己五钱 薏仁三钱 ○厥者加附子二钱 救中汤,蜀椒姜,广陈皮,朴槟榔,转筋加,桂薏附,若厥者,附子良。
【九痛丸方】(治九种心痛,苦辛甘热法)
九种心痛九痛丸,苦辛甘热狼牙攒。姜附吴萸巴豆肉,卒中寒湿此方观。
附子三两 生狼牙一两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蜜丸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病等症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附 【立生丹】(治伤暑、霍乱、沙证、疟、痢、泄泻、心痛、胃痛、腹痛、吞吐酸水,及一切阴寒之症,结胸、小儿寒痉)
明雄黄一两二钱 母丁香一两二钱 沉香四钱 茅苍术一两二钱
右为细未,用蟾酥八钱、铜锅内加火酒一小杯化开,入□□末丸,绿豆大,每服二丸。
【外壹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苦辛热。沈目南注:中恶之症,俗以:绞肠乌痧。)
巴豆二枚(去心皮热) 杏仁二枚
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自汁饮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独胜散】(该绞肠沙痛急,指甲、唇俱青,危在顷刻。)
马粪
不拘分两,瓦上焙干为末,老酒冲服二三钱,年久者弥隹。
湿温(疟痢疸痺附)
五四 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黄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五钱 黄芩五钱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人参泻心汤,芩连与干姜,枳实生白芍,湿热内陷方。
五五 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三香汤方栝蒌皮,枳壳郁金香豆豉,桔梗山栀降香末,机窍不灵服此宜。
五六 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汤生薏仁,大腹淡竹叶猪苓,白通草是淡渗法,分消浊湿微凉辛。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淡竹叶二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五七 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
【新制橘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法)
新制橘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柿蒂姜,加法淤血桃仁称,痰火竹沥瓜蒌霜。橘皮二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
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有淤血者,加桃仁。
五八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腕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一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微寒法)
藿香便二钱 厚朴一钱 广皮一钱 茯苓皮二钱 杏仁二钱 神曲五钱 麦芽五钱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加减正气散方一,藿苓广朴茵陈集,麦芽大腹麹杏仁,大便不爽三焦郁。
五九 湿郁三焦,腕闷便溏,身痛□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一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五钱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三次服。
加减正气散方二,藿苓广朴防己薏,苦辛淡法豆卷通,舌白便溏身痛剂。
六十 秽湿着里,舌黄腕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正气散主之。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厚朴二钱 广皮五钱 茯苓皮三钱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加减正气散方三,藿苓广朴杏滑添,舌黄腕闷气机郁,急须宣热苦辛寒。
六一 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 茯苓三钱 广皮五钱 厚朴二钱 草果一钱 楂肉五钱(炒) 神麦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加减正气散方四,藿苓广朴草果是,神曲楂肉苦辛温,脉缓舌白邪气滞。
六二 秽湿着里,腕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法)
加减正气散方五,藿苓广朴榖芽补,苍术大腹苦辛温,腕闷便泄此方主。
藿香梗二钱 广皮五钱 厚朴二钱 茯苓块三钱 大腹皮二钱 榖芽一钱 苍术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六三 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榖之湿,外后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症。徒清热则温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苓滑石汤主之。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 白寇仁一钱
水八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黄芩滑石汤猪苓,大腹苓皮通草轻,白蔻苦辛寒法审,脉缓不渴热时蒸。
六四 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八钱 茯苓八钱 生姜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八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六五 湿聚热蒸,韫□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二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三钱(蜡炒)晚蚕沙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痛甚,加片子姜黄一钱,海桐皮三钱。
中焦宣痹苦辛通,防己连翘半夏烹,赤小豆皮同薏滑,蚕沙栀杏见奇功。
六六 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以、竹叶散主之。
【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 竹叶三钱 飞滑石五钱 白蔻仁五钱 连翘三钱 茯苓瑰五钱 白通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意以竹叶散茯苓,辛凉淡法亦兼轻,滑蔻连翘白通草,表里双解法详明。
六七 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
杏仁薏苡汤,桂枝厚朴姜,白蒺夏防己,苦辛温法详。
杏仁二钱 薏苡二钱 桂枝五分 防己五钱 生姜七分 厚朴一钱 半夏五分 白蒺蒜一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六八 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辛凉复法)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又复辛凉。通草石膏滑石,桂枝杏薏煎尝。
防己八钱 桂枝三钱 石膏八钱 白通草二钱 杏仁两钱 滑石两钱 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六九 湿热不解,久酿成疸,古有成法,不及备载,聊列数则,以备规矩(下疟痢等症仿此)。
七十 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榖,必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
【二金汤方】(苦辛淡法)
鸡内金五钱 海金沙五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二钱 猪苓三钱 厚朴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二金海金鸡内金,厚朴大腹皮猪苓,苦辛淡法白通草,黄疸肿胀湿热蒸。
七一 诸黄疸小便短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苦辛微寒法)
茵陈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共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
七二 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症,杏仁石膏汤主之。
【杏仁石膏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钱 石膏八钱 半夏五钱 姜汁(每次三茶匙冲) 山栀三钱 黄柏三钱 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杏仁石膏黄疸施,半夏黄柏兼山栀,枳实姜汁各三匙,病二焦统治之。
七三 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身面俱黄,不饥溺赤,连翘赤豆饮,煎送保和丸。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
连翘赤豆饮,通草豉花粉。煎送保和丸,身黄溺赤拯。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山楂 茯苓 卜子 半夏 神曲 陈皮 连翘
七四 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口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主之。
七五 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七六 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花粉五钱 厚朴一钱 黄芩五钱 乌梅五钱 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草果知母汤,夏朴乌梅姜,黄芩天花粉,辛寒兼酸章。
七七 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加减人参,泻心汤剂,黄连二姜,枳实牡蛎。
人参二钱 黄连五钱 枳实一钱 牡蛎二钱 干姜五钱 生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七八 疟伤胃阴,不饥不饮,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五钱(连心) 火麻仁两钱 生白芍两钱 何首乌三钱 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麦冬麻仁汤,乌梅生白芍,知母何首乌,酸甘化阴法。
七九 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五钱 白芍三钱 姜汁(五茶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黄连白芍汤,黄芩同枳实,半夏生姜汁。
八十 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水两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露姜饮,人参姜。甘温法。复甘凉。
八一 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呜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 半夏一钱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醋炒 生姜一钱 草果一钱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渣再煮一杯服。
加味露姜饮,半夏青陈皮,草果祛寒战,腹呜溏泄宜。
八二 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芪五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一钱(炒) 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三分(炙) 柴胡二分(炙)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八三 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八四 少阳疟,如伤寒症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主之。
【青蒿鳖甲汤方】(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花粉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青蒿鳖甲汤,知凡花粉桑。左弦少阳疟,热重此方凉。
【小柴胡汤方】(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五钱 半夏二钱 炙甘草五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括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加干姜二钱 陈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五 舌白腕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厚朴、草果汤主之。
【厚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厚朴五钱 杏仁五钱 草本一钱 茯苓块三钱 半夏二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厚朴草果汤苦辛,热饮湿疟开以温,腕闷寒从四末起,杏仁陈夏块云苓。
八六 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症,以其深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目娄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秽暗者难治。噤口痢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者(俗谓之泄泻)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阳虚积湿者难治。季肋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八七 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泽泻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黄芩二钱 白芍二钱 广皮五钱 厚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四苓合芩芍,广皮木香朴,白术易以苍,欲作滞下药。
八八 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症正盛,里症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一两 独活一两 茯苓一两 桔梗一两 川芎一两 枳谷一两 柴胡一两 甘草五钱 人参一两 前胡一两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
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噤口属虚出勿用之。
八九 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加减芩芍汤,陈皮广木香,黄连川厚朴,滞下腹胀方。
白芍三钱 黄连五钱 木香一钱(煨) 广皮二钱 黄芩二钱 厚朴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五钱,酒炒大黄三钱;红滞加肉桂五钱,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如积未净,当减其制。红积加归尾五钱,红花五钱,桃仁一钱。○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五钱,神面二钱,枳谷一钱五分。○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 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九一 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泄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滑石藿香汤,二苓广朴匡,白寇白通草,辛淡合芳香。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三钱 藿香梗一钱 厚朴一钱 白寇一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二 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辛温淡复寒法)
加寒水石三钱
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九三 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人参石脂汤】(辛甘温合濇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石脂汤,炮姜白粳米。久痢阳明开,堵截法良矣。
人参三钱 赤石脂三钱(细末) 炮姜二钱 白粳米(一合炒)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九四 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藏,勿事通府,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苦辛温法)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茯苓白术,厚朴干姜。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厚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九五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苦辛热法)
附子粳米汤,人参炙草姜,哕冲气逆者,急救脏中阳。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粳米八石 炙甘草二钱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九六 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加减小柴胡汤】(苦辛温法)
加减小柴胡汤方,丹皮黄芩白芍当,谷芽人参楂肉炒,疟邪变痢急于肛。
茈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一钱 当归五钱(土炒) 谷芽五钱山楂半斤(炒)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七 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化阴气,春温下痢救阴方,甘草芍芩大生地。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茨芩二钱 炒生地两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八 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法)
加减补中,除却术柴,增入芍防,甘温法谐。
人参二钱 黄芪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防风五分 升麻三分 炒白芍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九 内虚下,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加味白头翁汤】(苦寒法)
加味白头翁,秦皮白芍功,芩连黄柏苦,热痢涩兼通。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秋燥
一百 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冬汤亦主之。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麦门冬,沙参生甘草,土虚扁豆加,气乏人参好。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百一 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牛乳饮】(甘寒法)
牛乳一杯
重汤炖熟顷服之,甚者日再服。
百二 燥症,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