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西汉河道图考第五

周至西汉河道图考第五

周定王五年河徙。初大禹导河,自积石、孟津过洛汭及至大伾及酾二渠,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帝尧八十载告厥成功,至是凡一千六百七十六年,河始决宿胥口。东徙漯川径长寿津与漯别行,东北至成平,复合于禹故河,此黄河大徙之始。

河水又东,径遮害亭,南有宿胥口。又东右径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今时人谓为延寿津。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郦注》:黎,侯国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碑曰: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今黎山之东北,盖黎阳县之故城也。河水自津东北,径凉城县。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为长寿津。《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故渎北径戚城西。又经繁阳县故城东。又东北径阴安县故城西。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平邑郭西。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邱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县北有沙邱堰者,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

《禹贡锥旨》:《水经》此下文曰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郦注》云:播为九河自此始。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瘿陶、贝邱、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今按《水经》以王莽河为禹河,故以沙邱堰为禹迹,推其意似谓古河本东行,禹作此堰以障之使北,而九河自此播焉。不遵其道,是为降水。唐人云河自贵乡县界分为九道,宗此说也。然禹河不经元城,此堰必非禹所作。黄文叔云:今澶州临河有鲧堤,自黎阳入,北至恩州、清河、历亭皆有之。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遏之水是也。盖堰为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北与赵接壤。贾让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遏水,使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以防之。沙邱堰者,疑赵所作,以障水使不得北而注于齐魏,所谓以邻国为壑者也。

河之故渎,自沙邱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干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又东径贝邱县故城南。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厝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大河故渎又东径艾亭城南,又东径平晋城南,又东北径灵县故城南,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也。大河故渎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

《水经》,东汉人所撰,凡称故渎者,皆时已无水。戚城以下,东光以上,河水不至,又无他水行其中,孟康所云王莽时遂空者唯此耳,故谓之大河故渎。其自长寿津以西至宿胥口,为东汉见行之河,则叙入河水。东光以北,至章武时,为清河漳水之所行,则叙入清河漳水,并大列大河故渎。

又大河自宿胥口徙流,至成平合漳水,复归禹河故道。又东北历浮阳、参户、平舒,至章武入海也。以今舆地言之,濬县、滑县、开州、内黄、清丰、南乐、大名、元城、冠县、馆陶、堂邑、清平、清河、博平、高唐、平原、德州、景州、吴桥、东光、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天津诸州县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汉末大河之所行也。定王五年已未下,逮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而北渎遂空,凡六百七十二岁。

东汉以后河道图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