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因斋诗存》过录、校勘记

附录:《因斋诗存》过录、校勘记

1980年,我和德隆、德平一起开始编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一书时,便知道味青公、铁云公兄弟曾刊刻过子恕公的《因斋诗存》。我们曾在上海图书馆等处寻觅,可惜无缘得见。因此,收入《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中的子恕公诗作,系《吹台随笔》手稿本所有,仅49首。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编讫,1985年12月26日,我在南京图书馆古籍复校辑佚、标点的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时,偶而问及《因斋诗存》。一位老同志告诉我,馆内藏有此书,并立即为我提出。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问这位老同志的姓名,后来再去看书时,没有见过他,恐怕已经离退休了。那天我看到的《因斋诗存》(简称甲本),书长268毫米、宽154毫米;叶心长180毫米、宽130毫米。每半页10行,每行22字。全书两卷,无目录、序跋,亦无刊刻者姓氏、年月、地点。诗编年,存子恕公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至同治十年辛未(1871),28年中所作诗220首。当时我欣喜已极,立即按编年抄录了全部诗题。接着又于1986年1月2日、4日两天,过录全书。1月3日至7日,誊清成册。

因为过录时匆匆,誉清中发生了一些疑问。但因种种原因,迁延至1987年11月21日,才得在南图古籍部借书校对。本以为上次所见是孤本,谁知这次给我所提之书为另一本!书长255毫米、宽164毫米;叶心则与甲本完全相同。扉页正面为吴诵清题签的《因斋诗存》四字;反面有“光绪十四年戊子二月刊”字样。正文前有徐嘉光绪十六年写的一篇“叙言”,及一页简单的总目:“第一卷,古、近体诗九十七首;第二卷,古、近体诗一百二十三首”,无具体诗题。书末有刘梦熊、刘鹗兄弟的跋文,与《铁云先生年谱长编》所录之文,略有出入(简称乙本)。

1989年3月15日,我同时提出甲、乙本,校勘一过,发现了13处异文。除偶有两通者外,均是甲本讹误。再校之以《吹台随笔》手稿本(简称稿本),又发现刻本与稿本也有24处不同。这37条校勘,我在过录本上一一注明,并重新誉写一册。

此书无外人刊刻的可能性。我仔细对照甲、乙本异文页,以为刘氏兄弟虽然在光绪十四年就刊刻《因斋诗存》,但真正成书是光绪十六年。甲本是试印本,乙本则是校改挖补以后的正式印本,并且补足了序(这就是徐嘉序言写于光绪十六年的原因)、跋、总目。因为光绪十六年,刘鹗正忙于山东河工,所以,徐嘉在序言中只说是应味青公之约。

我在过录本前面,另编了一分目录,包括编年及全部诗题。并把徐嘉的序言及《刘氏家谱》中的《刘成忠传》,一并作为录本的附录。

朱禧志于南京

1989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