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批注、校勘《庄子》

刘鹗批注、校勘《庄子》

一、刘鹗批注《庄子》26则

1.原文卷七《达生》第5页:“夫畏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批注:“是专为周威公辈言,自是警切。”

2.原文卷七《达生》第11页:“此之谓以已养养鸟也……则平陆而已矣。”

批注:“语同玉瓦篇颜渊东至章义,较于彼文亦有误。”

3.原文卷七《山木》第11页:“山木第二十。”

批注:“下加‘九章’字样,

此篇与《人间世》同书。”

4.原文卷七《田子方》第21页:“田子方第二十一。”

批注:“下加‘十一章’字样,

此篇与《德充符》同旨。”

5.原文卷七《田子方》第23页:“是出则存,是入则止,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批注:“万物也各有其日也。”

6.原文卷七《田子方》第23页:“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欤?”

批注:“交一臂而失之,所谓多事而识之也,所谓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也。”

7.原文卷七《田子方》第30页:“知北游第二十二。”

批注:“加‘十六章’字样,此篇与《大宗师》同旨。”

8.原文卷七《田子方》第37页:“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批注:“佛经以于是起岂敢此耶。”

9.原文卷七《田子方》第36页

批注:“已此也。”

10.原文卷八第1页:“庚桑楚第二十三。”

批注:“后加‘二十一章’。”

11.原文卷八《庚桑楚》第8页:“不见其诚已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而失。”

批注:“已此也。不见其诚则皆忘心耳,如此而发固无当处,若能入矣而不能久居反复昌为失,是知及而仁,不能守者也。”

12.原文卷八《庚桑楚》第11页:“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

批注:“移是语词,犹言只是也。言人杂身口所是只在此,非吾所谓是也。然实尝非是皆道之一体,其微末者如猩猩膍胲,如室之偃,而今之人披以为故,只是今人所见何以异于蜩义。此章义略如《齐物论》诸家解之胜其纠缠。”

13.原文卷八《庚桑楚》第12页:“……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批注:“此段尽戒定慧之义。”

14.原文卷八《庚桑楚》第13页:“羿工乎中微……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批注:“此章乃《天下篇》,以天人列圣人君子之上义也。全人恶知防谓夫乎,恶知人之异不天乎?况妄心已矣,分别天人乎,则阳篇圣人未始有天。”

15.原文卷八《徐无鬼》第19页:“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

批注:“贾生服鸟斋本此。”

16.原文卷八《徐无鬼》第21页:“其求钘钟也以束缚,夫楚人寄而镝阍者。”

批注:“鼐意钘钟上求字衍,阍者上蹢字衍,按此设譬自是之事。”

17.原文卷八《徐无鬼》第24页:“丘愿有喙三尺。”

批注:“待喙三尺然后言是不言也。”

18.原文卷八《徐无鬼》第29页:“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批注:“复言古之真人以美之。”

19.原文卷八《徐无鬼》第30—31页:“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

批注:“天循者常无以知其妙也,照冥者常有以知其窍者也。天循有体,故有枢始,照冥为用,故有彼则言。因彼为则无常质也,此必圣人也。人尽有之知特知解者少耳,而又不可以知解求也。故内者难而又不可不内,此理真实不应,盖不问而终身惑矣。”

20.原文卷八《则阳》第33页:“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批注:“优长之优,说文本作忧□,在久部,心部之忧乃患意也,庄子言人持优乎知而之用无几待,其止竭未有不自困耳。”

21.原文卷八《则阳》第33—34页:“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县众闲者也。”

批注:“缗乃芒昧不分明之意,《在宥篇》道我缗乎,同此解言,旧都虽入于芒昧者,十九所见才十一耳。已自畅然况见问真切者乎,以譬电光石火所照,当有须臾自通处,况了见本性者乎。”

22.原文卷八《则阳》第34页:“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批注:“师天而不得言以意解,所至为师天者也,此与殉物者同为殉耳。曷足贵乎圣人之师天,则未始知有天也,是以与天合也。”

23.原文卷八《则阳》第34页。

批注:“此章为知过于师乃堪传德之意。”

24.原文卷八《则阳》第35页:“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批注:“除日无岁者积少以为多也,无内无外者积微以成著也,此古之格言,非寓言、重言也。”

25.原文卷八《则阳》第37—38页:“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批注:“遁其天四句谓灭裂也,以嗜欲之物养生,譬如葭苇不坚,又始萌者取以拔形则足矣,自丧其生而已,是卣莽也。”

26.原文卷八《则阳》第39页:“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殊不至,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批注:“诵其言自令人悲痛!”

二、刘鹗校勘《庄子》12处:

1.卷七第9页:“其巧专而外骨消。”

刘鹗校为:“姚本作滑滑——姚本。”

2.卷七第12页:“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

刘鹗校为:“上下字互易。”

3.卷七第20页:“庄周反入宫三月不庭。”

刘鹗校为:“宫字从江南本增入。”

4.卷七第21页“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

刘鹗校为:“栗林二字从张君房本删。”

5.卷七第25页:“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偃至言发修心。”

刘鹗校为:“偃,林本作假。”

6.卷七第32页:“今(舍)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刘鹗校为:“今字从得一本改。”

7.卷七第36页:“汝唯莫必,谓无乎逃物。”

刘鹗校为:“‘谓’字从张君房本增。”

8.卷七第40页:“犹其有物也无已。”

刘鹗校为:“前五字从刘得一本删。”

9.卷八第18页:“方明为御。”

刘鹗校为:“姚本明作尸。”

10.卷八第22页:“可不谓(讳)云。”

刘鹗校为:“讳字从李氏本。”

11.卷八第27页:“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

刘鹗校为:“断,林本作斫。”

12.卷八第32页:“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

刘鹗校为:“矣当作娭。”

说明:

《刘鹗批注、校勘〈庄子〉》系刘鹗手书原稿。原件由杭州市文联原副主席、太谷学派研究会成员朱松龄先生珍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发表朱松龄的论文《刘鹗批注〈庄子〉浅析》,首次完整地披露刘鹗手批《庄子》全文。

《刘鹗集》收《刘鹗批注、校勘〈庄子〉》根据刘鹗手书原件、参照朱松龄先生《刘鹗批注〈庄子〉浅析》标点。现将《刘鹗批注〈庄子〉浅析》全文附录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