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九河逆河图考第四

禹贡九河逆河图考第四

《禹贡》:又北播为九河。

徒骇

《尚书正义》:许商云,徒骇今见在成平。

《尔雅注》:徒骇今在平县。

《汉书·地理志》:海郡成平有虖池河,民曰徒骇。

《唐书·地理志》:沧州池县西五十里,有徒骇河西堤。

《太平寰宇记》:沧州池县徒骇河,九河之一。

《元丰九域志》:徒骇河在故沧州,废清池县西北二十里。

《元史·地理志》:徒骇河在山东齐河县。

《齐乘》:北流衡漳,古徒骇河。

《方舆纪要》:沧州徒骇河在州西,今湮。

《尚书·地理今释》:沧州之西交河县之东北六十里,有徒骇河。

《九河故道考》:按徒骇河当在今交河县界北。经青静、海天、津县界以汇于逆河,即古漳河,滹沱入海之道也。漳即《禹贡》之洚水河,行今肥乡县境,漳水注之,故曰北过河。漳合流,行今武邑县境,滹沱水注之。河也,漳也,滹沱也,三而一者也。故《班志》以为虖池或曰徒骇。《齐乘》又以为北流衡漳也。或曰徒骇为河之正流,今则既徙矣,而以漳、滹沱当之,将毋谓禹河至今存乎?曰非也,凡河既徙,则渎必空,惟下流别汇山源大川,则上流徙而下流无恙。故禹河徙而漳、滹沱自若。犹南河徙而淮自若也。昔之漳、滹沱即河也。今之漳、滹沱非河也。昔之淮即河也,今之淮非河也。《唐志》、《平记》、《元丰志》、《方舆纪要》、《地理今释》谓在沧州,犹未大失也。《元志》谓在齐河反越鬲津以南,与地望不合。

太史

《尚书正义》:太史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

《元史·地理志》:太史河在沧州南皮县治北。

《导河书》:太史河在德州安德县东南,经沧州、临津。《齐乘》: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地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

《明一统志》:太史河在南皮县北。

《方舆纪要》:南皮县城北有古太史河。

《九河故道考》:按太史河当在今阜城县界东北,经沧州界以汇于逆河。《元史》、《明一统志》、《方舆纪要》谓在南皮,似与胡苏太迫,中无容马颊、覆鬴二枝之地。《导河书》谓在陵县,反越胡苏而南,于地望不合。

马颊

《尚书正义》:马颊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

《汉书·地理志》:平原郡,平原有笃马河。

《水经注》:马颊水经鱼山南,即《瓠子歌》所谓吾山也。

《唐书·地理志》:德州平昌县有马颊河。

《元和郡县志》:德州,安德县南五十里、平昌县南十里有马颊河。

《通典》:马颊河在平原郡界。

《太平寰宇记》:冀州蓚县,马颊河经邑界。又德州之安德、德平、棣州之商河,滨州之乐陵,均有马颊河。

《舆地广记》:马颊即笃马河。

《金史·地理志》:棣州商河县有马颊河。

《齐乘》:在清、沧二州之间。

《明一统志》:马颊河在东光界,经堂邑、清平、乐陵入海。又高唐州有马颊河故道。

《方舆纪要》:直隶献县,山东茌平县,均有马颊河。

又《高唐州下》云:马颊河即禹贡九河之一也。自直隶开州流经山东朝城、莘堂邑观城、清平、夏津等县,南至州境东北,经恩平、原陵、商河、乐陵等县入海,故道犹存。

《尚书地理今释》:山东平原县北有笃马河,流经陵、德平、商河、乐陵诸县界,相传即马颊河也。

《九河故道考》:按马颊河当在今景州界东北,经沧州界以汇于逆河。《汉志》、《唐志》、《元和志》、《通典》、《太平记》、《金志》、《地理今释》之平原、德平、陵县、商河、乐陵,《水经注》之东阿、反越鬲津而南。《方舆纪要》之献县又逾徒骇而北,均于地望不合。《方舆纪要》谓自开州至乐陵云云,自非向壁虚造之谈,但此是唐久视二年所开,与禹河无涉耳。

覆鬴

《尚书正义》:覆鬴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

《通典》:覆鬴在平原郡界。又德州安德县有覆鬴河。

《导河书》:覆鬴河在阜城县东,经东光县西北。《齐乘》:在清、沧二州之间。

《明一统志》:覆鬴河自庆云,经海丰南入海。《方舆纪要》:直隶庆云县,山东海丰县均有覆鬴河。

《尚书地理今释》:山东德州有覆鬴河,东北至海丰县入海。

《九河故道考》:按覆鬴河当在南皮界东北,经沧州界以汇于逆河。《导河书》谓在阜城,似与徒骇太迫,中无容太史、马颊二枝之地。《通典》谓在平原陵县,《方舆纪要》、《明一统志》、《地理今释》谓在庆云、海丰。反越胡苏而南,于地望不合。

胡苏

《尚书正义》引许商云:胡苏今见在东光。

《尔雅注》:东光县今有胡苏亭。

《后汉书·郡国志》:渤海郡东光有胡苏河。

《水经注》:清河东至东光县西南径胡苏亭。

《元和郡县志》:胡苏河饶安县西五十里。

《太平寰宇记》:沧州饶安县古胡苏河,一名赤河。

《元史·地理志》:胡苏河在庆云县西南。

《齐乘》:沧州之南有大连淀,西踰东光东至海,此非胡苏河欤?

《方舆纪要》:东光县,胡苏河在县东三里。

《尚书地理今释》:东光县有胡苏河,东经宁津县、沧州、庆云、海丰县界入海。

《九河故道考》:按胡苏河当在今东光县界东北,经沧州以汇于逆河。《元志》、《地理今释》谓在庆云、海丰。似与鬲津太迫,中无容简、絜、钩盘三枝之地,于地望不合。

《尚书正义》:简在东光之南、鬲之北。

《史记正义》:简在贝州历亭县界。

《舆地广记》:简河在沧州临津县。

《元史·地理志》:简在南皮县城外十余步。

《齐乘》:沧州大连淀南至西无棣县百余里间,有大河沙河,盖即简也。

《尚书地理今释》:直隶南皮县城外有简河。按,简河当在今宁津县界东,经庆云县界以汇于逆河。《史记》谓在恩县,反越鬲、津而南。《元志》、《地理今释》谓在南皮,又逾胡苏而北,均于地望不合。

《尚书正义》:絜在东光之南、鬲之北。

《舆地广记》:絜在沧州临津县。

《金史·地理志》:南皮县有絜河。

《元史·地理志》:絜在南皮县城外十余步。

《齐乘》:沧州大连淀南至西无棣县百余里间有大河沙,盖即絜也。

《尚书地理今释》:直隶南皮县外有絜河。按,絜河当亦在今宁津。东径庆云县界以汇于逆河。《元史》《地理今释》谓在南皮,反越胡苏而北,于地望不合。

钩盘

《尚书正义》:钩盘在东光之南,鬲之北。

《汉书·地理志》:平原郡般,师古曰:《尔雅》说九河云钩般。郭璞以为水曲如钩,流般桓也。

《后汉书·公孙瓒传》:遂出军屯槃河。《袁绍传》:还屯槃河。章怀注:槃即《尔雅》钩槃之河。

其枯河在今沧州乐陵县东南。又云故河道在今德州平昌县界,入乐陵县界,合名枯槃河。

《魏·地形志》:安德郡治般,地有故般河。

《水经注》:笃马河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

《通典》:古钩盘河在乐陵县东南。

《元和郡县志》:棣州阳信县北四十里有钩盘河。

《太平寰宇记》:沧州乐陵县,钩盘河在县东南五十里。从德州平昌县,又德州阳信县,钩盘河在县北四十里,即九河之一也。

《舆地广记》:钩盘河在乐陵。

《金史·地理志》:将陵县有钩盘河。

《元史·地理志》:献县东南八十里有钩盘河。

《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疑即钩盘河。

《明史·地理志》:钩盘河在阳信县北。

《方舆纪要》:直隶献县,山东德平、乐陵、阳信,均有钩盘河。

《尚书地理今释》:山东乐陵县东南有钩盘河,自平原、德平、海丰入海。

《九河故道考》:按钩盘河当在今德州界东,经陵县、德平、乐陵、海丰县界以汇于逆河。《元和志》、《明志》、《方舆纪要》谓在阳信,尚未大失。《元志》、《方舆纪要》谓在献县,反越徒骇以北,于地望不合。

鬲津

《尚书正义》引许商云:鬲津今见在鬲。

《汉书·地理志》:平原郡鬲平,当以为鬲津。

《水经注》:大河流经平原鬲县故城西,谓之鬲津。

《通典》:鬲津河在献县之废饶安县。

《元和郡县志》:德州安德县,鬲津枯河在县南七十里,南去将陵县二十里。又平昌县鬲津枯河南去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滨州乐陵县鬲津枯河。《尔雅》云九河之一,东北流入饶安界入海。又德州安德县鬲津枯河在县西南七十里。《禹贡》:兖州九河之一,今河虽徙,不离此城也。又将陵县鬲津枯河,在县北二十里。

《舆地广记》:鬲津河在沧州无棣。

《金史·地理志》:安德、乐陵、无棣均有鬲津河。

《元史·地理志》:鬲津河在庆云县,又在乐陵西三十里。

《齐乘》:滨州北有士伤河,即鬲津河。

《明一统志》:鬲津河至海丰入海。

《方舆纪要》:直隶献、吴桥、庆云县,山东德平、海丰、乐陵县均有鬲津河。

《尚书地理今释》:德州西南有鬲津河。

《九河故道考》:按鬲津河在今德州界东。径陵县、德平、乐陵、庆云、海丰、沾化县界,以汇于逆河。《齐乘》所考,八枝皆碻,独以鬲津在滨州尚有可疑。《通典》、《方舆纪要》谓在献县,则反越徒骇而北矣,于地望不合。

《禹贡》:同为逆河。

《孔氏传》:北分为九河,以杀其溢。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皆禹所加功,故叙之。

《尚书正义》郑元云:下尾合名为逆河,言相向迎受。《水经注》: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椽王横言曰:往者天当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张折亦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后世儒者知求九河于平地,而不知求碣石有无以为之证。王横之言,信而有据,碣石入海,非无理也。

《尚书禹贡论》王横之言,以当时所亲见,而破万世传闻之惑世之言。《禹贡》者失稽焉。臣于是用其说,博求诸古,知其精确可信。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汉元光三年,河水徙,从顿邱东南流入渤海,则是周汉已前河入海故道,不在汉世所指渤海之地矣。迁、固亲著周汉河徙,见之纪志,而其记《禹贡》导河语,辄自忘之,乃曰九河逆河入于渤海。薛瓒从而证之曰:禹贡河口入海乃在碣石。元光河徙,始注渤海,禹时不注也。然则欲知汉河、禹河入海之实,从碣石求之,则可见九河历世滋久,借曰通塞移徙不可主执,而碣石者,通一山冢趾皆石,无有徙移摧折之理也。汉河既不并碣石入海,而平地亦无碣石,则九河逆河其与碣石俱沦于海,王横之言其已信。

《禹贡说》:断山以碣石入为记,所以著其为海畔山也。于冀州贡道,以夹右碣石入河为记。所以见河口入海,正附碣石旁也,一时之纪述,万世得以知河道之的,其诸以为圣人纪事之法欤。

周至西汉河道图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