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和汉朝的贾让

一、大禹和汉朝的贾让

据说禹是中国古代治河的先驱。他生活于公元前2300年。在那时,洪水遍及全国,人民生活于原始的环境之中,或住在山洞里,或在树上筑巢而居。对他们来说,要获得粮食和过舒适一些的生活是相当困难的。洪水和野兽不断骚扰着他们。在那时,尧处死了治水失败的鲧而起用禹继承其父职务。禹一心考虑如何拯救正在忍受灾难的人民。他决定先治理黄河,然后是其他河流,使它们能畅通入海以防止泛滥。

禹所采取的基本对策是“疏”和“导”。“疏”、“导”的基本含义是清除所有在河道里的障碍,使河水能急流入海。他离家八年之久,从冀州到兖州走遍了黄河的下游。然后从青州到徐州的淮河最下游。再从扬州到荆州走遍了汉水下游和长江。如果所有的水流能集中于能直接入海的河道,那么,土地就能露出水面,形成干燥的地区让人们居住。

大禹用“疏”和“导”的方法治理了黄河。他从青海积石山开始工程,然后到陕西华阴的龙门,河南孟津洛河,再到河北大平原。然后分水至九条河道。这些河流都向东流,最后再次汇合直入海洋。对这一过程,有人提出了问题,大禹是否用筑堤的方法来阻止河流泛滥?有些学者否定此说。可是在《禹贡》卷六第一章中曾提到“九泽既陂”,我们可以设想,“陂”可能就是河堤的原始形式,因此在早期已用了“堤”是有可能的。

禹利用水的自然流势,用“导”的办法治河,大约于公元前2278年,尧80年完成了工程。作为中国第一位治水先驱和建筑大师,禹闻名于历史。

禹治水之后黄河是如何变化的,史书上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在《竹书纪年》中提到过:“在夏朝少康帝十一年,帝曾命商王,名叫商侯冥,治黄河。”但既未提供他所采取的对策,也未提成败。黄河第一次大泛滥发生于周朝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在汉朝时也发生了几次洪灾,可是当时除了堵缺口之外别无它法。在汉武帝时,一次特大水灾发生于瓠子(现河南省,濮阳县),当时朝廷的丞相田蚡以为河灾是天意所为,人力是无法抗拒的。因此,在其后两百年间,即没有组织人力堵塞缺口,也没引水重回河床。

在汉成帝之初(公元前6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灾害所造成的沉重损失,朝廷只得张榜:凡能治河者给予奖励。一个名叫贾让的官吏提出了建议,分上、中、下三策,其主要内容为:

上策,为了逃避灾害而迁走黄河两岸和其它灾区的居民。

中策,在上游多开支流,引水灌概可耕地,来避免下游决口。

下策,修缮和建筑高堤挡水,以防止将来的河水泛滥。

他向皇帝进言,当时汉王朝有地万里,不必与黄河争咫尺之地。所以迁移是避灾的最好办法。这一学说不仅在汉朝,甚至一直沿袭到清朝仍被一些知名治河者所赞同。

由于执行了贾让的迁移政策,黄河每年都决口,并逐渐南移。第二次大变发生于公元11年王莽统治时期。后来,在东汉末年,一名建筑家被选派治河,他成功地深挖了河道,整修了所有大堤。迫使水流注入大海。那时,黄河又被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