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书画碑帖砖砚瓦当拓片跋铭

刘鹗书画碑帖砖砚瓦当拓片跋铭

(一)兴福寺碑跋

圈者对证“兰亭”,重点专选本帖。

宋天圣十年解州盐池新堰箴集右军书,内有云:獘急可救之矣。此“吴”字即是大雅集《兴福寺碑》为《吴文墓铭》,不知其下“公讳文”句另起,不可误为“吴公”也。可见宋时尚不误,而顾亭林《金石文字记》正延俗说之误矣。“矣”字上半原即是“巳”,并非多作此方折,俗人自不识字,故致误耳。

壬寅五月二十日,高君文卿持覃溪先生手校《兴福寺碑》一册,照录一通,返其赵璧。

廿三日铁云志

说明

刘蕙孙先生原存《兴福寺碑》,现由刘德威先生珍藏。

(二)长安获古编跋

《长安获古编》乃刘燕庭方伯所撰,一金一石皆有识跋,金甫刻图。而方伯殇,故仅存此稿。其原本四册,潘伯寅侍郎云借来,失于澄怀园。侍郎云:石亦无甚奇品。书板为徐姓所得。遂印。此赵孟甫致魏稼生书中语也。

徐姓印行后,书板遂归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自同治初年至今未印。北京都正文斋谭笃生告予也。庚子后板归予。其标题原缺者,乞铜梁王孝禹观察书补。刊印百部分赠同好也。乙巳秋七月,丹徒刘铁云识。〔铁云手笔〕

说明:

《长安获古编》铜器图录书。清代刘喜海编。二卷。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鹗补刻标题本。

《刘鹗集》据《续修四库全书》标点。

(三)题跋一则

此处纸破缺一“丞”字。刘燕庭方伯《三巴孴古》“贯”字下已有“光”字,不知何时为妄人所补。此本未刻“光”字,旧拓极可宝也。光绪卅一年腊月得于北京铁云识〔铁云〕

说明:

此则跋语书于何帖待考。原载1987年7月《岭南书艺》(总第9期)。

上海彭长卿先生所赠复印件1页,有刘鹗题跋,并有王懿荣跋1则:“刘燕庭《布政招表章》,此象有七绝纪之,摹入《长安获古编》。刻本未完,因未具也。懿荣记。”

《刘鹗集》据上海彭长卿先生赠复印件标点。

(四)唐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跋语

以上各节博考详稽,《三表》为真迹无疑。至字迹之妙,探源篆隶右精气盘郁,如天马行空,老罴当道,雄视百代,非悬腕劈窝,不能下一笔。以校《祭濠州》、《祭季明》、《争坐位》诸稿,结字用笔尽同,而雄健过之。唐人唯柳悬《出守帖》足传衣钵。虞、褚尚逊之。夫《兰亭》出二百六十七年,至唐武德四年获之,始定为右军第一迹,后世尽宗之。鲁公《争坐位》稿经苏、黄、米诸公鉴定,安氏刻始大显于世,所谓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也。

鲁公《三表》流传千余年,不入苏、米、赵、董之目,而若隐若显,又无善刻,好古者虽藏之,不敢公然著录称道。近时士大夫至谓《三表》不足登大雅之堂,好高之论,自掩真鉴,不读史不知书也。予留心访求,三十与韩胄君古洲各出所携相角,惟予与董、韩及董所昵一吴姬四人。披览竟日,真不减武库。最后出颜书朱巨川《告身》,方叹诧以为神物。且云:“此吾友陈眉公所藏,异宝也。”予心不谓,然周视细楷中一行云“中书侍郎开播”。韩指谓余曰:“此吾郡开氏鼻祖耶!”予应曰:“唐氏不闻有‘开’姓。自南宋赵开显于蜀,因以名氏,析为两姓。况中书侍郎乃执政大臣,何不见之《唐书》?此必卢杞所荐关播。临摹之人不通史册,讹为‘开’字耳。鲁公与卢、关正同时,此误何待言?”董急应曰:“子言得之矣!此为眉公秘爱,故勿广言。”亟卷而箧之云云。故元宰未刻入《戏鸿堂帖》也。而三希堂刻“关”字,添改痕尚隐然可见。

此《三表》精神与《争坐位》帖吻合。墨有轻重,挥洒纵横,出入篆籀,确系稿书真面目,胜刻本万倍,而人犹以无踢跋疑之。吾故曰:鉴赏一事,极难言也。壬寅五月丹徒刘铁云识

说明:

《唐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曾经刘鹗珍藏。《唐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跋语》系刘鹗手书。刘鹗《抱残守缺斋日记·壬寅年》五月十五日(1902年6月20日)记有“跋《颜鲁公表》一段”。今未见手书原件,仅存跋文。

刘鹗《唐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跋语》收录于1937年中华书局初版裴景福著《壮陶阁书画录》。《壮陶阁书画录·唐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卷末有桐城汪正鋆跋、丹徒包祥跋、裴景福辩证、刘鹗跋、裴景福跋、胡璧城跋、李梅庵函、裴景福后记。

裴景福(伯谦,睫庵)与刘鹗先后充军新疆。将其《跋》过录于下:

裴睫庵跋语

铁云久以鉴赏名海内。戊申,谪戍西域,与余同难,一见如旧相识,时过从畅叙。次年四月病,八月

故,余往哭之悲。未几,东归,过兰州,遇其长公子扆仲于毛实君方伯署内。询之知所藏散失殆尽,并云

《鲁公三稿》已质于人,闻之慨叹。去秋避地沪上,从狄楚卿处购得之,后附铁云一跋,词翰均草草。又幅

式特高,与墨迹装潢不合。然良友已故焉,忍并其鸿爪泥印而没之?因酌易数语,重录于拙著辩证之后,

正以不朽吾铁云也。

掷笔惘惘,癸丑九月睫庵识于梁溪西水关寓斋。

《刘鹗集》收《唐颜鲁公三表墨迹真本长卷跋语》,根据新疆师范大学朱玉麒先生提供的中国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的影印本《壮陶阁书画录》复印件标点。

(五)题周太谷条幅两则

一、(右下内·行书)

周太夫子,多学多艺,既擅岐黄,复精《周易》。片楮零丝,隋珠和璧。况此楷模,端严正直。每一瞻对,顽廉懦立。谨识小言,百世共式。

光绪十九年岁在癸巳七月既望,丹徒刘铁云拜题。〔老残〕

二、(左下内·行书)

光绪癸卯九月小门生铁云刘鹗再观。〔铁云〕

说明:

《题周太谷条幅·两则》(行书)是刘鹗在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书赠智归的条幅上的题识与观款。刘鹗的第一则题识书于条幅右下内侧,第二则观款书于条幅左下内侧。

周太谷的这幅书法作品全文为:

天潢疏润,圆折夜光之采;若木分晖,禯华朝阳之色。故能聪颖外发,闲明内瑛;训范生知,言容成则。

智归闲棣正可太谷〔太谷氏〕〔周星垣〕

周太谷是太谷学派创始人。刘鹗是太谷学派第三代传人之一,师从李光炘。这一条幅还有吴大徵、俞樾等名家以及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李光炘和诸多太谷学派学人的题识。全录于后:

一、(右上外·行书)余嗜书成癖,故于前人之善书,必百计搜求披览。久闻周太夫子楷法端严,远胜狂草。屡访于诸收藏家,皆以未得为憾。今应铁云观察之约,适获拜观此帧,不独以饱眼福,真可为幸事也。吴酉西记

二、(右上内·金文)先生之风,飘然若仙;先生之教,迈绝前贤;我今见之,曷深忻羡。愙斋吴大徵拜题

三、(右中上内·楷书)周太夫子书名遍天下,狂草久为世所重。至于楷书,实所罕见,今得拜观此幅,雍容华贵,信饶生趣,始信名下无虚,自幸眼福非浅也。小门生诸乃方敬志。

四、(右中上外行书)先生□峰公每谕及门人,近贤书法庄严当以太夫子周公为贵。当峕闻者,无不馨香以祷,一见为快。今获此精品,不禁喜跃欢欣,如获异宝也。拜识数言,敬书于侧。小门生刘桂庭

五、(右中下·篆书)铁画银钩,妙句法书称双绝。故人白下前番别。自别清颜,有到□春节。讲《易》挥毫如法说,侧身西望愁肠结。忽见君书心乍悦。他年再见,此愿真难得。寄调一斛珠宝。半峰草堂觉盦居士倚声,时年八十有九。

六、(右下·外)光绪三十年甲辰冬至后二日小门生朱松龄拜观。

七、(左上·行书)每侍先师做谈,向未闻其轻评前贤艺术。言至太师周老,辄赞颂不绝于口,私意以为重师。今忽得瞻此幅,始服先师之所美,出于至诚,决非门户之见而自相标榜也。钦佩之余,谨附数言,以志吾过。小门生李访问农百拜敬记。

八、(左中内·隶书)今之善书者虽不多而仍有。若知讲《易》而见天心者,舍太谷更无其人。世人只知太谷之善书,绝无人知太谷精于《易》学者。可见真学问非自号斯文所可窥耳。阅此附志数言,不禁为之三叹也。德清曲园老人俞樾敬跋。

九、(左中外·行书)昔年初瞻,似银钩铁画;今日再仰,诚玉润真珠。两次谨观,吾之幸福,实天之所予也。小门生谢逢源再拜敬识。

十、(左下外·行书)秀外慧中、俊美丰润。门小子李光炘拜题。

说明:

《刘鹗集》根据刘蕙孙珍藏原件照片标点。

(六)山雪春融图跋(二则)

山雪春融拟李咸熙笔意

其一:

是帧余昔年购于大梁。以方环山布景之奇,满纸皆山,无露天空处。目所仅见,故甚爱之。后不知何时为人窃去。亦付之无可如何而已。己亥夏日京都隶古斋云:客自河南来,有画若干,请看之。而此幅黯然列于其间。苍蝇屎布列几满。急购以归。使良工细心洗刷括剔之,顿还旧观,如二十年故人他乡忽遇,喜可知也。因志其离合之情如此。己亥七月刘铁云〔刘鹗求购〕此印为赵穆甫所刻,已随庚子劫去矣。

其二:

事过奇则伪,愈近伪则愈奇。此画己亥年复得固已奇矣,而庚子猝遭拳匪之乱,旧藏书画遗失殆尽。此画又复飞去。历辛丑、壬寅,至癸卯春又为厂肆所得。以有予跋,立即送至,大喜过望,岂真有缘分之说耶?甲辰夏日补志于此。铁云〔老铁〕

说明:

《山雪春融图》系刘蕙孙先生所宝藏。原画上为“山雪春融图”,中为刘鹗题跋,下为“布袋和尚图”,图下有跋:“好个禅和子,不卓锡,不穿履,袈裟裹身,趺坐自喜。俨乎其善思□塔焉丧其偶耳。六贼戕生皆孽根,收拾乾坤布袋里。四明杨纯恭题。”

《刘鹗集》据原图标点。

(七)十三峰草堂

予幼时即闻十三峰草堂之名,未见其画也。稍长,游扬州古肆,无一不悬张桂岩画,心窃异之,以为无长可取而负盛名如此也。质之王筱汀先生。筱汀,扬州词人,与予忘年交者也。筱汀曰皆赝品也。后游京师,始得见十三峰真迹。〔铁云手书〕

说明:

此文未完。原载2004年4月23日《扬子晚报》。

(八)午潮图跋

丁君问槎归自伦敦,以《午潮图》见惠。据云此去年伦敦画苑考取第二名之画也。英国故事:每季节收全□人之画,评其高下,取五人焉。被取者即为画学博士,不复再考。无□□□,各呈其平素最得意之作一幅,以资鉴别。故工画者思欲云奇,致□□携帐具,远入深山穷谷之中,以求佳景色,寓有所得。日夜构思,坐卧其下,□□□惟负而有已。古人名画写真若此,庶不愧乎。甲辰五月铁云□□□□□寓□□〔刘铁云〕

说明:

《午潮图》系刘鹗藏画,后由刘蕙孙先生珍藏。刘鹗跋于画左,跋已残损缺字。其画右上有罗振玉题款“甲辰五月铁云亲家属篆,稼民罗振玉〔罗振玉〕。”

(九)三代瓦斗文跋

三代瓦豆文〔刘武禧王后裔〕

《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此本所拓,皆登茎也,数十年前由直隶南界出土。字奇古,多不可识。盖文仅二三字,又皆人地名,故无从推测也。可知者惟“宝”、“豆”、“里”等字耳。不曰“登”,而曰“豆”,观木豆、竹豆、瓦豆之文,古统名豆矣。并瓦当文。呈陆实先生大人教正,支那丹徒刘鹗〔铁云所藏〕

(原刊1989年12月1日日本《清末小说》第12期)

(十)三代瓦当文跋

瓦当者,以瓦文中有“八风寿存、当橐泉宫当”等,是秦汉时本名。《韩非子·外储说》:“玉巵无当”。注:当,底也。辛丑六月十一日刘铁云识。〔铁云印〕

(原刊1989年12月1日日本《清末小说》第12期)

(十一)汉永宁砖砚铭

汉永宁砖砚

汉砖今既鲜睹矣。永宁砖尤不易得。按安帝庚申改元,初曰永宁,此年辛酉复改为建光。历时至暂,造砖殊无几何。今获斯砚,允宜拱璧视之。铁云题识。〔刘〕

说明:

刘鹗《汉永宁砖砚铭》见于2003年10月7日《新民晚报》童衍方文《刘鹗旧藏的汉永宁砖砚》。

童衍方文云:刘鹗旧藏的汉砖砚,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厚4.5厘米。砚顶端有叶脉纹。右侧有隶书纪年,文曰:“永宁元年八月……”左侧有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琛的隶书题记,文曰:“自然室主人珍赏次闲题……砚为顺水淌流式,质地细润坚实,琢工简洁明快。……黄花梨砚盖上有刘鹗亲笔铭记一篇。”

《刘鹗集》过录于《新民晚报》。

(十二)崔敬邕墓志铭跋

狄平子题签平等阁

(扉页)崔贞公墓志铭

光绪丙午七月二十六日归抱残守缺斋铁云记〔蜨〕

光绪丙午八月上澣在抱残守缺斋观。上虞罗振玉

抱残守缺人携此册至天津出示增我眼福。丙午□月

光绪丙午八月八日。铜梁王瓘观于京师

此志久佚,拓本传世甚稀,而书法实为北魏碑之冠。流传人间,都所知者,一两本而已,直与《西岳华山碑》等重。丙子八月此本得于京师,扬州成氏所藏也。用日本写真版印百部,分赠同好。共欣赏者:铜梁王孝禹、上虞罗叔耘、定海方药雨。下方写真由左而右是也。光绪丙午八月二十五日,丹徒刘铁云记于日本东京芝区乌森町吾妻屋旅馆。

说明:

刘鹗多次提及《崔敬邕墓志铭》,惜至今未见刘鹗题跋本原件。

《刘鹗集》据刘德威存照片及所得资料整理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