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临床论治精要》简介
《心病临床论治精要》这本书是由.黄政德,李鑫辉主编创作的,《心病临床论治精要》共有808章节
1
《心病临床论治精要》编委会
主 编 黄政德 李鑫辉 副主编 李 杰 谢雪姣 陈 聪 编 委 王立凤 任 婷 陈 慧 吴若霞 胡 华 周乐晴 赵 鸿 杨艳红 秧丽爽 黄 健 ...
2
前言
中医心病是由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失养等因素导致心的生理功能紊乱,累及脏腑经络及精神活动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中医心病病证广泛,其病理变化影响血液...
3
目录
《心病临床论治精要》编委会 前言 基础篇 第一章 中医心病概念 一、心的概念 二、心的功能与病理变化 三、中医心病概述 四、中医心病常见病证 五、中医心病学的概...
4
基础篇
...
5
第一章 中医心病概念
...
6
一、心的概念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腔之内,形尖长而圆,形似莲蕊,外有心包围护。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
7
二、心的功能与病理变化
中医学所谓“心”功能远非单纯解剖学所指心脏之功能,而是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系列功能的综合概念,包括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以及大脑高...
8
三、中医心病概述
中医心病是指由于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失养等引起心的生理功能紊乱,及联系脏腑经络及精神活动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其基本概念包括心系病证的病名沿革、病因...
9
四、中医心病常见病证
中医心病病证广泛,其病理变化,不论外因或内因,都必须作用于心脏,影响了血液运行和神志、精神、思维活动,才会出现病理变化。所以心系疾病病理机制的关键是血液运行障碍...
10
五、中医心病学的概念
中医心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部分,有着完整的学术体系。它是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临床学科,是一门研究“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合于小肠”等心的生理功能紊乱...
11
第二章 中医心病源流
...
12
一、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就已经记载了诸多医学方面的内容,如人体外部形态的部位和病名。其中对胸腹腔内器官则有象形文字“心”字,这很可能是中医学认识脏...
13
二、宋金元时期
宋代,继承晋唐以来的医学成就,心病学的发展也得到充实与完善。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济生方》等书,详尽地收集了宋以前历代治疗心病的方剂...
14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医学,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辨证论治的方法更加广泛地运用于临床。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综合性医书,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王肯堂...
15
1.胸痹
在病因病机方面,王肯堂认为胸痹是因痰火痹阻心包络、牵引心而作痛,“盖心包络护捧其心,脉络相系,位居心之四旁。火载痰而上升,碍其所居,包络为痰相轧,故脂膜紧急而作...
16
2.心悸
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将怔忡分三型论治,“若思虑即心跳者,是血虚也”,治以四物安神汤兼辰砂安神丸;“心若时跳时止者,是痰因火动也”,治以二陈汤加枳实、麦冬、...
17
四、近代、现代
心系疾病在近、现代的认识相对完善,在病名、病机、证治、预后方面延续前人理论的同时,又扩充了大量新的观点,概括起来本阶段对心系疾病认识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
1.胸痹的范围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曰:“古书所称胸痹心痛,以心胸部特异感觉为主,包括心绞痛及大动脉之炎症、瘤症。”但其认为,心绞痛及大动脉之炎症、瘤症系不治之病,而《金匮要...
19
2.胸痹的论治
近代张山雷《本草正义》言鸡血藤能“走五脏,宣筋络”,可治疗心痹。赵炳南在治疗红斑狼疮殃及五脏时,对热毒攻心者,用紫石英镇心,莲子、远志、川连清心。丁济南根据祖传...
20
第三章 中医心的生理学特性
...
21
一、心的生理功能
古代中国关于心的解剖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比干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心乃五脏之一,居于胸中,在肺之下、膈膜之上,形如倒垂...
22
1.主血脉
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包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其中“主”为主宰之意,血脉则是指血液和脉管。作为一个心、血、脉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功能的正常运行...
23
2.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藏神或心主神明。神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神气”,比如人的言语、应答、面色、肢体活动及姿态等;狭义之神是指人...
24
二、心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
25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素问·五脏生成》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有诸内...
26
2.在窍为舌
中医学通过“窍”来说明脏腑及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窍”原意是指孔窍,即孔洞。五官七窍主要指头面部的五个器官,五官即目、舌、口、鼻、耳,七...
27
3.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喜、怒、忧、思、恐五志分属于五脏,这些都是人对于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 心在志为喜,是指精神情志的喜和心的生理功能有...
28
4.在液为汗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化津液后经汗孔排出体表的液体。心在液为汗,亦可称汗为心之液,是指心血、心精乃汗液化生之源,可见心...
29
5.与夏气相通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是相互联系通应着的。“通”即是相互通应之意。心通应夏气,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
30
三、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中国古代关于心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比干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