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柴胡疏肝散

1.柴胡疏肝散

[来源]本方最早载于《医学统旨》,见于《证治准绳》卷四。张介宾将本方收入《景岳全书》,见于《景岳全书》卷二十五、卷五十六。《景岳全书》卷五十六云:“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药物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

[煎服方法与服用宜忌]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宜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主治病证]外感证,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而胁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汤、三柴胡饮,或河间葛根汤之类酌宜用之;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若元气本虚,阴寒外闭,邪不能解而胁痛畏寒者,非大温中饮不可。

[方义阐释]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善于调畅肝气,兼疏郁结,在方中为君药;香附微苦辛平,入肝经,长于舒肝行气止痛;川芎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香附、川芎同为臣药,助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入肝行气;枳壳行气止痛;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共为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本方为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加川芎、香附、陈皮而成,与四逆散相比疏肝理气作用较强。其中舒肝药与养血柔肝药相配,既养肝之体,又利肝之用,但整体以疏解肝郁为主,为治疗肝气郁结证之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