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痹的范围

1.胸痹的范围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曰:“古书所称胸痹心痛,以心胸部特异感觉为主,包括心绞痛及大动脉之炎症、瘤症。”但其认为,心绞痛及大动脉之炎症、瘤症系不治之病,而《金匮要略》治疗胸痹之方乃治胃神经痛、胁间神经痛及食管病耳,并认为《诸病源候论》所论胸痹为食管病,余诸证则为胁间神经痛及胃神经痛,自此开始将胸痹与冠心病联系起来。

岳美中《岳美中论医集》曰“今之冠心病属《金匮要略》胸痹范围之内,然胸痹非此一病,还包括部分消化系疾病在内”,认为胸痹范围较广。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痛证的治疗》曰“痹者闭也,所说胸痹实际上是一个胃寒证,因胃中受寒而影响胸中阳气郁滞。临床胸痹病人多因受寒后发,不能吃生冷东西,并伴噎塞、嗳噫和食呆等证。认为胸痹之胸痛为气滞痛”,认为胸痹主要指消化道疾患。

赵锡武《赵锡武医疗经验》曰“胸痹包括心痛,属西医学冠心病范畴,从中医角度看,属病在心而密切关联脾胃、肾、肝、肺等脏腑之全身性疾病”,认为胸痹属冠心病范围。

焦树德《名老中医经验集》曰:“近人论冠心病、心绞痛,多从‘胸痹’论治。《黄帝内经》中虽有胸痹之名,而辨证论治则是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才正式提出来,并加以论述的……临床上胸痹可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不得卧,心痛彻背、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等……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归属于‘心痹’范畴,似较归属于‘胸痹’范畴更为恰当。”

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将胸痹内容归入心痛,并认为胸痹与心关系密切。

刘寿康《胸痹与食道疾患》曰“胸痹病包括整个胸背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与西医学的一些食道疾患颇相类似”,认为胸痹主要指消化道疾患。

南京中医药大学莫肇庆《试论胸痹与肺的证治》曰:“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临床表现与胸痹病证有关……对于胸痹的认识仍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但也有一些医家开始将胸痹与冠心病联系起来,同时不排除胸痹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冷报浪之《金匮要略“胸痹”范围的探讨》曰:“胸痹病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心、肺、胃肠道、食道、肝胆、胸壁等脏腑器官。胸痹即是这些脏器病变在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特点是邪气痹阻、胸阳失展,主要症状为胸背部窒塞疼痛,而非专指某一脏某一腑的某一种病证,也非与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等同的一种疾病。”

王清海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介绍》曰:“以《金匮要略》的‘胸痹’作为病名诊断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因为胸痹以‘阳微阴弦,胸阳痹阻’为其病机,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或胸中气塞、胁下逆抢心等为主证。病变的范围没有明确定位,临床上常有胸部疼痛,有时以右胸痛为主,也应当属于胸痹的范畴,故应当泛指胸部。结合临床,冠心病患者大多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诉就诊,部位有时不明确,若以胸痹为病名则涵盖范围较广。”

《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指出:“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而冠心病则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症状为前胸的压榨样绞痛。”目前,几乎所有的行业标准都将胸痹作为冠心病的中医诊断,并且似为共识。反过来,胸痹也就成为冠心病中医诊断的同义词。把胸痹与冠心病等同起来,二者虽有涵盖,却又不全然相同。回顾经典文献,我们发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历代中医对胸痹的描述有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胸痹一证与西医学冠心病颇相一致,但不全括。由此可看出先贤对胸痹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及预后都有全面的记载。我国对胸痹记载始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因此,对本病的成因及治疗历代医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从传统中医继承和发展来说胸痹应是范围较广的一类疾病,其论述范围包括现今西方医学之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非仅定位于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