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心水是由于劳伤过度,年高脏虚,情志内伤,或禀赋不足等,损及心阳,运行无力,以致心脉不畅、寒凝水停;或心阳不足,寒水泛滥,上逆凌心。临床以水肿少尿、心悸、咳吐痰涎、短气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心水属中医心病的危重症候,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心水病证症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关于“心水”病名,张仲景首发其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云“血不利则为水”,指出了心水的临床表现,并阐明水肿与气血不利有关。《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云:“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躁,其阴肿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候》中记载:“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凡此五伤,必不可治。”指出了心水的预后不佳。金·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肿胀论》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元·朱丹溪在《脉因证治·肿胀》中曰:“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短气不得卧者,为心水。”二者均指出水肿、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的主要症状。清·周扬俊在《金匮玉函经二注·水气病脉证》中云:“火气不舒,其味从郁所化而过于苦,水积于外,其味从湿所化而过于咸,咸味归阴,苦乃从咸润下,入于胞囊,故阴肿也。如病肾水者,止以咸渗泄,但阴下湿而已。此因苦与咸相合,苦性坚,因火与水相搏,所以咸味不得渗泄,而结为阴肿矣。”此说明了心水阴肿及肾水阴肿的类症鉴别,从而对心水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治疗上,《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治水三法,其“洁净腑”“去宛陈莝”正适于心水治疗,即通过行水利尿、活血化瘀来治疗本病。张仲景认识到心病引起的水肿也可出现小便不利,故治疗上明确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观点,创立的葶苈大枣泻肺汤、真武汤等治水名方治疗心水有较好疗效。

心水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心力衰竭”极为相似。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高血压心脏病等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均可参照本章治疗。

本病以咳嗽气促、不能平卧、尿少、浮肿为主,咳喘与水肿为两大特征性表现。水肿先起于下垂部位,卧床者以腰骶、大腿内侧明显,起床活动者,以足胫前较明显,重则一身悉肿。兼见心悸怔忡,不能平卧,口干不欲饮,或见颈脉动充盈,面唇紫绀,活动后加重。甚则见身重神倦、烦躁、夜寐不安等神志症状。舌淡胖,苔白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或结代。患者常有长期的心血管疾病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