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林珮琴

4.林珮琴

林珮琴综合前人对健忘病机的认识并加以阐发,从脑主记忆和心脑肾相关两方面总结出系统全面的发病机理。综合金声、王清任及汪隐庵诸家认识,倡脑主记忆,曰:“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书中引金声之言:“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王清任之论:“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汪隐庵述人回忆之状:“每记忆必闭目上瞬而追索之,亦凝神于脑之义。”此三者各从不同方面对脑主记忆进行阐发,林珮琴吸取之并从元神之府、精髓之海进一步论述,使之更加全面。林珮琴认为,虽然脑主记忆,但心肾脑三者密切相关:“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故脑主记忆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心肾二脏。心肾功能正常,则“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由是观之,健忘之人,基本病位在脑,根本原因在于心或肾功能异常,或心肾皆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即治疗健忘,以心肾交泰为要。

健忘分为三类实证和十类虚证。三类实证即素有痰饮、痰迷心窍和血瘀于内所致者。虚证健忘共分十类,分别为:肝肾亏虚、心脾受损、气血不足、上盛下虚、上虚下盛、心肾双亏、劳伤心脾、心气不足、禀赋不足和年老神衰。临床随症立方,辨病用药。如肝肾亏虚者用六味丸加远志;年老神衰者用加减固本丸;素有痰饮者用茯苓汤等。其在辨证的同时还重视辨病论治。如治疗健忘虚证的十首方剂中九首均选用远志,说明林珮琴认为远志有益智作用,为治健忘专药;又如心脾两虚之思虑过度所致者用归脾汤;而劳心诵读所致者用安神定志丸。

汤丸药并用为其遣方用药另一特色。鉴于病重者或病情复杂者,单一治疗往往难于起效,林珮琴采取汤丸并用,以汤剂送下丸剂。如治疗气血两虚之健忘用人参养营汤送下远志丸。又气易生而血难成,而汤剂不能持久,丸剂难于急救,故汤丸并用,取长补短,从而疗效更佳。如痰迷心窍致忘治以导痰汤送下寿星丸。

因此类健忘痰迷心窍为标,心肾亏虚是本。心血不仅能营养周身各部组织,也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气虚推动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肾阴虚灼津炼液,肾阳虚失于温煦,皆可致痰成饮。只治其痰,则根本不除;仅补其虚,则心窍难通。只有标本兼治,方能奏效。其以导痰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枳实)祛蒙心之痰,以寿星丸(人参、黄芪、白术、甘草、陈皮、茯苓、熟地黄、白芍、当归、五味子、肉桂、胆南星、琥珀、朱砂、远志)补益心肾、祛痰安神。如此则生痰之源得清,蒙蔽之窍得开,已虚之脏得补,诸药共用,效验如神。

——周霞,马恒芬.清代名医林珮琴论健忘证治浅探[J].中医药学刊,2001,19(5):45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