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癫痫案(火郁血滞证)

叶氏每遇经来紫黑,痫疾必发。暮则惊呼声震,昼则神呆,面青多笑。火风由肝而至。泄胆热以清神,再商后法。

牡丹皮,丹参,细生地,黑山栀,茺蔚子,胡黄连。调入琥珀末。

按:此证乃肝郁化火,灼血为瘀,故经来紫黑;瘀热攻心扰神,发为痫疾。又“胆络通心”,按“实则泻其腑”原则,治以泄胆热以清神。药以牡丹皮、丹参、细生地、茺蔚子凉血活血化瘀;黑山栀、胡黄连清热泻火;琥珀安神,并导瘀热下行。热清瘀去,神安,痫疾平。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案二】痫证案(疟邪不彻、痰瘀互结证)

徐某,女,40岁。去年4月患疟疾之后,时时发作抽筋,同时神志昏迷,半日始醒,平时头昏。脉右弦滑数,左细数带滑。

辨证:疟邪不彻,痰瘀互结,上扰清空,发为痫症。

治法:祛疟劫痰,开窍定痫。

处方:何人饮合温胆汤加减。

制首乌9g,当归9g,党参9g,生白芍12g,生甘草4.5g,陈皮9g,半夏曲9g(包煎),茯苓9g,生苡仁12g,炒枳壳9g,白金丸15g(包煎),大枣五枚。7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抽筋未发,但晚上失眠。脉右滑数,左细数带滑,苔净。治用十味温胆出入。

处方:生白术9g,朱茯苓9g,陈皮4.5g,炒枳壳4.5g,党参9g,炒枣仁9g,远志3g,炙甘草3g,全当归9g。7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抽筋迄今未发,时有头昏,睡眠已安。脉沉细,舌红。据云服初诊方药时月经先期而至(距上次月经只有半月余),拖延至今已有半月未净。此郁热得泄,原属佳象,但亦不可使其血去过多。

处方:女贞子9g,墨旱莲9g,制首乌9g,全当归9g,牡丹皮4.5g,朱茯苓9g,生甘草3g,淮小麦9g,赤芍15g,白芍4.5g,生牡蛎15g(先煎)。7剂,水煎服。

1977年10月随访,患者以后未发作。

按:本案首方用何人饮(何首乌、当归、人参、陈皮、煨姜)合温胆汤加减,一治其疟邪之不彻,一散其痰瘀之互结,药后中病,月经早期而至,郁热得有去路。但在三诊时脉由滑数转为沉细,经未止而舌红,阴虚端倪已见,故转方为凉血清热、和营润燥。虽不重用镇痫之药而痫自止,盖由“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能奏效。

——夏翔,王庆其.历代名医医案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案三】痫证案(风痰上扰证)

高某,女,43岁。患者自7岁即患癫痫,13岁服单方而获愈,至23岁产育时又骤然复发。于是每在月经前后发病,先神情呆滞,继而惊叫,昏晕跌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舌体咬破,迨苏醒则剧烈头痛,伴有泛呕。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近年症情加重,甚或一日二发,平时头晕胀痛、胸闷心悸、夜寐不宁,长期病假。癫痫经久不瘳,恒在经期而作,愈发愈频。发作时惊叫昏仆,口流涎沫,手足抽搐,醒后头疼,泛呕,胸闷心慌,夜不安寐。脉细滑,舌苔薄腻,质胖。

辨证:肝阳不潜,风痰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化痰。

处方:导痰汤合白金丸。

炒白芍9g,生石决15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景天三七15g,徐长卿15g,钩藤9g(后下),白蒺藜9g,炙远志3g,生白术9g,陈胆星3g,制半夏5g,炒陈皮5g,炒枳壳5g,炒竹茹5g,白金丸5g(分吞)。

二诊:癫痫发作次数已减,症情亦见缓和,平时头晕心悸之象均平,脉细滑,舌苔薄腻,仍守前法增删。

处方:水牛角30g(先煎),白蒺藜9g,钩藤9g(后下),生石决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徐长卿15g,景天三七15g,陈胆星3g,生香附9g,赤芍15g,白芍9g,制半夏5g,炒陈皮5g,炒枳壳5g,炒竹茹5g,香谷芽12g,白金丸6g(分吞)。

患者停止其他治疗,坚持服用中药。近2年中,平均每年小发作一二次,且均有诱因,如连续劳累、情绪紧张、惊吓恼怒等。病发前略感头晕、神志瞬间迷蒙,但不昏倒,醒后一如常人。平时精神振奋,已重返工作岗位,能完成教学任务。

按:痫证,总由肝血不足,阳越风旋,触及积痰,壅滞气机,蒙扰清窍,因而昏晕跌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迨风定阳潜,气顺痰伏,则霍然回苏。妇女经期血室空虚,风阳每多升动,更易引发。治疗宜平肝以制风阳之鼓荡,化痰以截痰病之根株。平肝非介类莫属,二陈化痰,犹嫌其力逊,常用导痰汤合白金丸,取胆星助半夏,枳实助陈皮,共奏开导之功;再藉矾郁之涤痰理气,气行则痰无所隐,风息则痫自得已,法固无能善于斯者矣。然服药必持之以恒,日久当可获效。

——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案四】痫证案(风阳扰动、痰瘀阻络证)

朱某,女,16岁。患者4年前于上课时,突然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4分钟后自行苏醒,醒后头痛明显,对发作不能记忆,外院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脑电图示左中央痫性放电。因恐惧西药副作用而未服药治疗,半月后再次类似发作。平素精神紧张,夜寐梦语,纳呆,二便尚调。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弦。

辨证:风阳扰动,痰瘀阻络。

治法:平肝息风,活血通络,化痰定痫。

处方:明天麻6g,嫩钩藤15g(后下),炙僵蚕9g,炙地龙6g,菖蒲9g,远志4.5g,白芍30g,丹参15g,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5枚,陈皮6g,生南星9g。

另,蝎蜈胶囊5粒,每日2次口服。

二诊:上方续服1年余,癫痫每隔半年发作一次,程度明显减轻,四肢抽搐不明显,醒后也无头痛感。诉平素易惊恐,胃纳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再守原意增减。

处方:明天麻6g,嫩钩藤15g(后下),炙僵蚕9g,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9g,菖蒲9g,炙远志4.5g,白芍30g,黄芪12g,生南星9g,铁落60g(先煎)。

另,蝎蜈胶囊5粒,每日2次口服。

患者此方连服3年,其间未有癫痫发作,脑电图复查正常,精神振作,纳佳便调,学习成绩亦有提高,嘱渐停药。

按:癫痫之为病,病因不离“惊”“风”“痰”“瘀”,治疗法则不外镇静、息风、豁痰、化瘀,然遣方选药精细与否、权衡功效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疗效。先生以为,癫痫之治疗无须分发作期以攻邪为主、间隙期以补虚为主,只要虚象显著,即可使用补益法,但不宜滋腻。祛邪药物之使用,除选用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菖蒲、远志化痰定志外,常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四虫相配,具有镇静、息风、豁痰、化瘀之全能,力专效宏。其中全蝎、蜈蚣宜研粉吞服。生南星具有息风、豁痰、定痫作用,白芍酸入肝,养血柔肝以平肝息风,能息风止挛,配伍使用均可提高疗效。本案首诊即采用以上方法,因患者尚具有情志紧张、夜寐梦语等症,故加用甘麦大枣汤甘以缓急,养心安神。用药1年,癫痫发作明显减少,二诊时再守原意,因病久气虚,而加用黄芪,同时加用生铁落重镇安神,连用三年均未发作,即告痊愈。

——夏翔,王庆其.历代名医医案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案五】痫病案(肝肾阴虚证)

患者,女,20岁,1979年3月4日初诊。患者十余年来反复发作昏厥抽搐,多发于黎明,发时突然昏仆,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咬破舌肌等症,发后昏睡,醒如常人。多家医院诊断为癫痫,但服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不能控制。平素常苦头角昏痛,口干喜饮,纳可,二便正常。舌苔薄,舌质红,脉细弦兼数。

辨证:风痰内闭,心肝火盛,肝肾阴伤。

治法:化痰息风,清心平肝,滋养肝肾。

处方:钩藤15g,紫贝齿30g(先煎),蝉蜕5g,僵蚕10g,胆南星5g,生地15g,白芍12g,炒黄芩10g,阿胶10g(烊冲),丹参12g。7剂,常法煎服。

另,定痫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

二诊(3月16日):患者药后昏厥抽搐发作减少,仅于3月10日卧时发作一次,自觉心慌,内热,舌苔薄,舌质偏红,脉细滑。药已中的,原意再进,佐清虚火。原方加白薇12g,7剂。继续口服定痫丸,每次5g,每日2次。

其后,患者未再来复诊。2000年11月2日,因介绍其他患癫痫病亲友前来求诊,其家属将以前所诊病历带来,转诉服上药后至今二十余年癫痫未作。

按:本例辨证以风痰内闭为标,肝肾阴虚为本,以致风火上炎,痰因火动。故治以钩藤、紫贝齿平肝息风;蝉蜕、僵蚕、胆南星息风化痰;炒黄芩清泻肝火;火郁阴伤,用生地黄、白芍、阿胶养阴息风;久病络瘀,佐以一味丹参活血化瘀通络,并能安神宁心。诸药合用,共奏息风化痰、清心平肝、养阴活血之功。《医学心悟》定痫丸一方,能息风化痰,宁心安神。汤丸并进,相得益彰,协同奏效。故一诊即已见效,二诊又加入清热凉血的白薇,陶弘景云白薇“疗惊邪、风狂、痓病”。药服14剂,十年顽疾竟能蠲除,历二十多年亦不复发。

——周仲瑛.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