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药物中毒

5.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症状。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劳欲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而为惊悸。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忡。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皆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